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揭秘經方原量

揭秘經方原量

都說「中醫不傳之秘在於劑量」,《傷寒雜病論》中有經典的藥方劑量配伍卻並沒有引起當代人的重視,古代一兩到底是多少克?

班固《漢書·律曆志》: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秤物平施,知輕重也……

千二百黍重十二株,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文物實測:

漢光和大司農銅權,鑄於光和二年閏二月二十三日(公元179年)是12斤權,實測為2996克,1斤為249.7克,約等於250克,是推算漢制的權威標準。

漢1斤=250g;1兩=15.625g;1銖=0.65g

揭秘經方原量

《漢書·律曆志》:量者龠、合、升、斗、斛也……以子谷櫃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

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

文物實測:

漢1合=20ml;1升=200ml 1斗=2000ml;1斛=20000ml

《漢書·律曆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一黍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

文物實測:

漢1寸=2.3cm;漢1尺=23cm ; 漢1丈=230cm

漢代以後的兩千年來,上述度量衡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在晉朝以後到唐到宋,其變化尤其顯著。衡重每斤由250克增至600克左右,量器的容量每升由200毫升增至1000毫升以上,尺度每尺由23厘米增至33厘米以上。到宋以後元、明、清則基本穩定。

揭秘經方原量

在唐代以前,中藥計量(含唐代)保留了漢制。只不過從晉代起在漢制的銖和兩之間加了一個分,即6銖為1分,4分為1兩。

《晉書·律曆志》 :「醫方,人命之急,而秤兩不與古同,為害特重。」

《唐會要》:唐秤有「大小兩制」,「公私悉用大者」、「內外官司,悉用大者」,小秤則與漢秤同,只限於「合湯藥」、「調鐘律」。度量、容量也有大小二制。

以重量計量者,折算為現代計量(1兩=15克),以容量和尺度計量者,折算為現代的容量和尺度後再稱重。如粳米1升,今用200毫升稱重約180克;半夏半升=50~60克;五味子半升=30克;厚朴1尺(中等厚,寬3.5厘米,長23厘米)=15克。以數量計量的藥物,可直接用原數量(如大棗、烏梅),需稱重者,可按原數再稱重。如杏仁100枚=40克、桃仁100枚=30克、枳實1枚=18克、附子1枚=10-25克、大附子=30克,野生烏頭1枚=5克。

揭秘經方原量

親愛的朋友們,如果您有任何關於《小道經方》的疑問,可以聯繫小道經方工作人員,我們會為您做專業、詳細的解答。

新浪微博:@小道經方

小道經方朋友圈QQ群 壹群:2153503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道經方 的精彩文章:

孩子吐血不止,全身血換了5遍才救活,只因吃了三根冰棍!
神奇的「丸藥」讓身體越來越好,你真的了解它嗎?
寒濕進入體內的5個通道!看看你佔了幾條呢?
渾身疼痛,別忘了這味常見葯!「己安先生講傷寒」

TAG:小道經方 |

您可能感興趣

中醫不傳之秘在劑量——揭秘經方原量
溫經湯——經方解讀
經方雜談
話說經方合方
經方案例討論
揭秘!御醫巧用經方治慈禧怪病
六經辨證裁經方,化痰散瘀療胸痹
經方大家胡希恕講常用經方方劑:越婢湯
經方雜談:經方是如何命名的
傷寒論經方歌訣
如何打開經方之門,解讀仲景六經臨證應用心法
經方大家胡希怒為你解讀如何進行經方的辨證與使用
修學要旨篇 讀經方法
六經辨證下使用經方治療各種發熱
面癱不愈尋經方
黃煌:經方膏方三首
道教誦經方法
我的中醫經方故事連載六經辨證慢性萎縮性胃炎
大黃牡丹湯——經方解讀
打通大腸經方法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