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試論民國文獻的價值與館藏

試論民國文獻的價值與館藏

試論民國文獻的價值與館藏



一般而言,民國文獻是指我國在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期間出版的文獻。簡言之,就是中華民國時期的出版物。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民國時期是中華民族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向社會主義新中國的過渡轉型時期,期間社會動蕩,政局跌宕,革命風潮此起彼伏,中西文化急劇碰撞,學術思想百家爭鳴,新舊社會制度更替等社會錯綜複雜的歷史語境,使得民國文獻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較高的文獻價值與歷史價值。

1 民國文獻的歷史價值


由於民國時期是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轉折時期,而民國文獻正是記錄和反映民國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社會諸多方面的主要載體,且與當今社會聯繫最為密切,其歷史文化思想價值不在傳統的真善本古籍之下。


1.1 民國文獻演繹出宏大壯觀的歷史語境


狹義地看,中華民國在大陸歷時38年,先後歷經南京臨時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及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期間,中央與地方貌合神離、紛爭不斷,甚至多次出現地方政權割據的局勢,致使中央政府始終處於名義上的統一合法政府狀態。譬如在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時期,既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南京國民政府,又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蘇維埃工農民主政府,還有日本侵華期間扶持建立的偽"滿洲國"、"華北政務委員會"及汪精衛偽"國民政府"等。即使是在南京國民政府內部也還存在著大量地方軍事武裝派系,如山西閻錫山,廣西李宗仁,西北馮玉祥,四川劉湘、劉文輝,青海馬家軍等等。這些風格迥異的政權實體、軍事實體必然孕育出各自獨特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社會諸多方面的歷史文獻,而這些歷史文獻勢必多角度折射出中國近現代歷史的急劇變遷。

民國文獻所展現的歷史語境,重點在於,它能夠全方位、多角度反映民國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生活風情。從各種民國文獻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政治上,資本主義性質的國民政府與社會主義蘇維埃政權鬥爭頻仍,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甚至嘗試採用德國的納粹主義來改造中國,如《總裁抗戰言論選輯》、《中國政治與民生哲學》等。在經濟上,封建地主經濟與小農經濟長期共存,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快速,開放性的市場經濟逐步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如《中國土地制度》、《中國經濟之研究》、《戰時統治經濟》等。在軍事上,德國、日本、蘇聯、美國等國家的現代武器裝備、軍事思想、軍事政治體制先後輸入中國,深刻影響著中國政治軍事局勢的發展,如《軍事教育之要旨》等。在文化教育方面,現代教育體制日益完善,西方學科教育深入人心,馬克思主義等現代性的思想流派得到廣泛傳播,湧現出一大批人文科學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如《教育年鑒》等。總之,民國時期是近代中國與世界接軌的現代化轉型時期,是具有承前啟後的歷史大時代,而民國文獻即是演繹民國歷史風采的最佳文本。


1.2 民國文獻彰顯出多姿多彩的歷史價值


民國時期的中國政局跌宕起伏,文化事業卻相當繁盛,現代思想文化異彩紛呈。在近代新聞、圖書及印刷等相關事業的推動下,民國文獻涵蓋了圖書、期刊、報紙、檔案、日記、手稿、海報及圖片聲像等空前豐富的文獻資料,彰顯出多姿多彩的歷史價值。


民國文獻的歷史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是學術價值,二是史料價值。從文獻學術性的角度看,民國時期的學者學術成就堪比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盛況,可謂洋洋大觀。民國學人以陳獨秀、胡適創辦的《新青年》雜誌為陣地,發起新文化運動,魯迅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即是其中的代表作。新文化運動高舉科學與民主的旗幟,掃蕩了舊的話語體系,從而建立了新的話語模式,並最終確立了我國現代新學術的範式[1]。由此,也湧現出一大批新學術的開山著作,如梁啟超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蔡元培的《中國倫理學史》、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錢穆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侯外廬的《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史》、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郭沫若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等等。這些著作是中國近現代學術史上第一批具有開創意義的奠基之作,它們首開新史學、新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等等近代學術著作範例,不僅對我國近代新興學科的創建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參考價值,當今學界往往也將其視為第一手的參考資料。


民國文獻作為過去歷史的文字載體,都有史料價值的特性。民國文獻的重要史料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大的方面:一方面是全國性的公開出版物,如《政府公報》、《國民政府公報》、《外交部公報》等為代表的民國政府機構出版物,以《大公報》、《申報》、《民國日報》等為代表的民國報紙,以《良友》、《東方雜誌》等為代表的民國雜誌,這些文獻流傳較廣,影響較深,具有很高的文獻史料價值,是研究民國歷史的重要參考文獻,並受到學界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面是散佈於全國各地的地方性的史、志、檔案、材料等。如《滿洲三省志》、《民國上海志》等,這些具有地方色彩的文獻都不同程度地反映著民國時期當地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教育文化、醫療衛生、市政建設等方面的發展變化,可以說是各地值得保護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其對各地當今現實工作也有著重要和廣泛的查證與參考作用。第三方面則是近代人物的一些年譜、日記及相關著述。比如《蔣委員長西安半月記--蔣夫人西安事變回憶錄》、《蔣中正日記》、《蔣介石籌筆》、《拉貝日記》等年譜類文獻, 這些文獻記敘了大量著者親身經歷的政治、軍事、外交、社會和文化等諸多方面的活動,往往從另一側面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歷史原貌,可以說是釐清許多重大歷史問題的關鍵,其不僅有利於我們還原歷史,更幫助世人重新認識一個全面、客觀、真實的近代中國的全貌。

總之,民國時期作為與現今最接近、聯繫最密切的一個時代,對它的研究極具鑒往知來的歷史意義,因此歷來也倍受學界的重視。同時,對民國的研究還是中國大陸與台灣無法割捨的一份民族遣懷。然而,由於民國特殊的歷史語境造成民國文獻的紙張保存壽命一般在50-200年間,而民國文獻的日趨消亡更彰顯出民國文獻彌足珍貴的歷史價值。


1.3 民國文獻充溢著強烈的歷史使命感


關於民國文獻的歷史意義,除了上述論述之外,我們還不得不承認一個基本的客觀事實:1949年中國大陸政權的更替並未能完全割斷中華民國歷史與文獻在台灣地區的時空延續。與此同時,當下的台灣出版物的版式設計、編輯排版、體制體例等無一不是繼承於大陸所謂狹義上的民國文獻。從這個角度來說,拋開長期以來隱含著或多或少的意識形態價值判斷,民國文獻則實質上橫跨了海峽兩岸,孕育著寶島台灣現代性的文明與文化。而伴隨著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等台灣政界名流訪問大陸以及2008年12月15日兩岸"三通"的正式啟動,人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的第三次政治合作為期不遠。由此,作為近代中華文化重要載體的民國文獻不僅展現出極強的生命力和活力,同時也使得對民國文獻的整理與開發具有特殊的政治意味,甚至充滿著強烈的歷史使命感。而正確的利用民國文獻的政治價值則更可以為兩岸同胞謀福祉、創雙贏。


2009年11月18日,由重慶三峽博物館和重慶圖書館聯合向台灣"國史館"和國民黨黨史館等機構購回的大量珍貴抗戰文獻運抵重慶。這批民國文獻共計65箱,包含有從1893年至1947年的《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全套117本的《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務會議記錄》及《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等[2]。如此大規模抗戰文獻的購回,可謂開啟了民國文獻在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傳遞的新紀元,其意義勢將會因時代的變遷而更加發揚光大。


2 民國文獻的館藏狀況

我國現代圖書館建設事業起步於清末新政時期,其時全國掀起了第一次公共圖書館運動。到民國時期,我國現代圖書館逐步步入正軌,從中央到地方省、市、縣大多設有圖書館、檔案館等藏書機構,保存著浩瀚的民國時期的出版物。


2.1 民國文獻的館藏分布


由於民國時期是距今最近的一段歷史時代,所以民國時期的文獻數量大,存世多,流傳廣,是我國各級圖書館、檔案館館藏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全國各地民國文獻的館藏類型、數量,因當地政治、經濟等社會環境的不同,保存的文獻也各具特色。


一般認為,我國大陸地區的民國文獻的三大館藏圖書館是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和重慶圖書館,而似乎忽略了時處於國民政府首都所在的南京圖書館。北京、上海等城市作為近代中國長期的政治、經濟及對外文化交流的中心,其館藏民國文獻頗為豐富。目前,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民國文獻包括圖書、期刊和報紙總計約67萬冊(件),其中民國圖書45萬冊(件),期刊20萬冊(件),報紙合訂本2萬餘冊(件)。近代的上海被稱為十里洋場,其作為中國對外交流的橋頭堡,使得上海圖書館館藏民國文獻除了中文圖書、報紙、雜誌、家譜等書刊形式外,最具特色的莫屬外文書刊。上圖所館藏的民國時期外文圖書,文種涉及日、英、法、德、拉丁、希臘、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10多種,數量達到50餘萬冊(件),在國內可謂首屈一指。其館藏民國文獻總數量也多達百萬冊(件)。

南京圖書館與重慶圖書館,由於有著國民政府濃厚的官方背景,其館藏民國文獻也蔚為壯觀。南京圖書館的前身是國民政府的中央圖書館,民國文獻的館藏自然豐碩。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逃離南京前後,民國政府許多機關、團體及院校所存文獻被送抵南圖。因此,南京圖書館也是我國目前館藏民國文獻最豐富翔實的公共圖書館之一。據統計,南京圖書館現有民國文獻約70萬冊(件),其中民國時期出版的圖書約40餘萬冊(件),其數量、質量均與國家圖書館不相伯仲。重慶圖書館前身是國民政府國立羅斯福圖書館。為紀念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反法西斯戰爭的卓越貢獻,並藉助於重慶"陪都"時期的政治影響,重慶圖書館建設之初,即確定重點收集二戰期間的各類抗戰文獻,使得民國文獻成為特色館藏。現收藏各類民國文獻約有20萬冊(件),其中抗戰時期書刊有2.7萬多種、6萬多冊,還有孤本數千冊。據稱重慶圖書館是我國二戰時期圖書、期刊、報紙收集最齊全、藏量最多和最完整的公共圖書館之一。


除中國大陸地區之外,我們所稱狹義上的民國文獻也有相當大一部分在國民政府撤離時帶往台灣地區。由於民國文獻本身主導對象是民國政府,因此,台灣地區的民國文獻或許更具歷史解讀價值。據悉,目前這些民國文獻主要館藏於台灣"國史館",國民黨黨史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灣各地圖書館、檔案館及軍事、行政等軍政機構的典藏部門等,其編輯出版與開放利用工作成績斐然。另外,民國文獻也不乏流傳至海外者。譬如有大批的民國名人函件及口述史料等民國時期文獻保存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宋子文的全部個人檔案,收藏在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胡漢民往來信函稿約2500多件,保存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許多有關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文獻如《中央政治通信》等,則散落日本或俄羅斯[3],諸如此種情形者,不勝枚舉。由此,加強中國大陸與台灣及海外地區之間民國文獻的交流合作,將是未來民國文獻整理與開發的一個重要環節。


2.2 民國文獻的館藏現狀


關於我國民國文獻的館藏現狀,可謂有憂有喜。由於民國時期是我國出版業由手工造紙印刷向近代機械造紙印刷的過渡時期,機械技藝不夠純熟,印刷的紙張酸性強,保存期限短,加上長期以來各館藏機構對民國文獻的保護觀念滯後,認識不足,保管不善,以至於海內外各藏書機構所收藏的民國文獻均呈現不同程度的老化或毀損現象。據2004年底國家圖書館公布的《館藏紙質文獻酸性和保存現狀的調查與分析》研究報告顯示,國家圖書館館藏文獻中,民國文獻的紙張PH值均低於4.5,變色程度比例達到97%,老化破損程度比例達到96%[4]。其他各地方公共圖書館館藏的民國文獻的老化破損程度也基本與國圖相吻合。可見,我國民國文獻面臨的館藏現狀令人堪憂。


但可喜的是,近年來,民國文獻的保護和利用越來越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隨著國家政策的扶持,科學技術在民國文獻整理開發領域的應用推廣,在各館藏機構及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民國文獻的整理開發工作尤其是在編輯出版和數字化建設兩方面取得了重要收穫。


2007年8月,為更好地搶救保護恢宏的民國文獻資源,國家圖書館專門成立了"國家圖書館民國文獻資料編纂出版委員會",對民國文獻統一規劃整合,依據館藏特色、資料類型、瀕危狀況、珍稀程度和社會需求等等,進行分類整理,再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重點以"民國文獻資料叢編"和"民國期刊資料分類彙編"的形式,有計劃、有步驟、成規模地陸續編纂出版。截至目前,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了《(民國)大事史料長編》、《〈文獻叢編〉全編》、《民國統計資料四種》、《民國時期圖書出版目錄彙編》、《民國時期發行書目彙編》、《民國期刊資料分類彙編·善本書題記》等40餘種叢書,收錄民國文獻書目1000多種,初步形成規模,在學界、圖書館界形成了一定的影響。這些民國文獻資料叢編採用再生性保護的影印技術出版,是國家圖書館在文獻保護方面的又一開創性舉措。既能及時搶救保護文獻,又可使之化身千百,服務於學界,為文化的傳承做出貢獻[5]。與此同時,國家圖書館還建設了民國專欄數字資源庫,分別推出民國圖書8172種、民國期刊4329種及民國法律文獻8112篇等全文電子影像資源。這些數字資源庫隨時間而愈豐裕,是對民國文獻極其有益的開發方式。


由於民國文獻的整理出版工作與日新月異的時代需要、學術需求仍存較大的差距,因此,在對館藏民國文獻進行全面調查摸底的基礎上,重慶圖書館則重點採取了數字化建設的方式對民國文獻加以整理開發,以最大限度地惠澤社會的需求。2006年3月,重慶圖書館喜獲重慶市政府專項財政經費投入300萬元,從而開啟了民國文獻數字化進程。至2008年,歷時兩年,重慶圖書館主要通過掃描的方式對民國文獻進行數字化處理,最終建成民國文獻的電子資源庫,共收錄了民國文獻電子圖像達1400多萬頁、2億多字,並正式對外開放服務。現在,重慶圖書館的民國書刊數字化程度達到90%以上,剩餘部分也正在逐步數字化處理中。可以說,重慶圖書館民國文獻的數字化建設成果在全國名列前茅。


此外,台灣地區的民國文獻整理與開發工作成績亦斐然。台北"國史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國民黨黨史館、台灣省文獻史料館等機構都曾有編輯出版民國史料叢刊。如"國史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公報》、《中華民國海關華洋貿易總冊》、《國史館現存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15輯等等。這些民國文獻資料的公開出版,加強了大陸與台灣之間彼此的信息交流,對兩岸學界對民國歷史的探討也多有裨益。


[參考文獻]


[1]薛其林.民國時期學術的主要特色與成就[N].光明日報,2004-12-21(8).


[2]重慶晨報.抗戰歷史檔案文獻尋訪:重慶赴台購回65箱抗戰文獻[R/OL].http://cq.Pe


ople.com.cn/news/20091118/200911187939.htm.


[3]張憲文.民國歷史檔案的研究與利用[J].民國檔案,2000(1)63-70


[4]館藏紙質文獻酸性和保存現狀的調查與分析課題組.館藏紙質文獻酸性和保存現狀的調查與分析[R/OL].http://srsp.nlc.gov.cn/download/ProdDoc200511223823112451.pdf.


[5]中國科學院上海歷史所籌委會、復旦大學歷史研究所.(民國)大事史料長編[Z].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總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冷眼看書林——清末公共圖書館二三事
《偽古文尚書》鐵定論質疑
古龍:一個傳奇圖書管理員
一部宋版書引發的血案——從明代的婢女換書談歷代換書史實
吳榮光及其《辛丑銷夏記》概覽

TAG:深圳微生活 |

您可能感興趣

淳化秘本《傷寒論》的文獻價值
保存文獻之功與批評史價值:唐宋詩文「選本」的現代價值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館藏檔案文獻鑒賞
民國時期西文樂譜文獻存佚考略
莫山洪║略談民國駢文研究文獻的整理
「文獻價值」才是古籍鑒定評估的核心
「縹緗流彩——中國古代書籍裝潢藝術館藏精品文獻展」開幕
告身收藏:對研究古代官制和書法史具有重要文獻價值
九條本《文選》版本流傳與文獻價值
數字人文與跨越國界的史料共享——以抗戰文獻平台為例
日本文獻里的中國
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文獻的紙張纖維分析
論文發表&文章寫作之文獻閱讀技巧
國圖館藏最早的紙質寫本文獻《律藏初分卷第三》
古代彝族文獻和龍文化對中華文明的貢獻
中國旅遊研究院文獻情報中心再添一批特色館藏
對於弘揚歷史錢幣文化 崇禎通寶具有極高文獻價值
曠世宏編 文獻大成丨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文獻展即將開幕
學術信息:利用民間歷史文獻深化歷史研究——「民間歷史文獻與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學術研討會」述要
梅蘭芳紀念館藏戲曲抄本文獻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