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醫聖張仲景的醫學著作

醫聖張仲景的醫學著作

張仲景自幼愛好醫學,並拜家鄉名醫張伯祖為師。張仲景在東漢靈帝時曾被舉為孝廉,到獻帝時做了長沙太守。當時正處在東漢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互相進行殘酷的屠殺和傾軋。特別是建安年間,瘟疫流行,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家家有殭屍之痛,窒窒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亡。「整個中原地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張姓宗族大家庭有二百多人,竟在瘟疫中死去了三分之二,其中死於傷寒病都不下十分之七。此情此景,令張仲景非常痛心,他不願在官場上角逐,便辭去官職,開始從事醫學研究。

張仲景(約公元150年~約公元215年)

張仲景認真研究前人的醫學著作,「勤求古訓」,吸取前人寶貴的醫學遺產。他反覆研讀了《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葯錄》等醫學典籍,又廣泛搜集各種民間藥方,加以整理和比較,再做臨床檢驗。有一年夏天,湖南一帶瘟疫大流行,正好張仲景遊歷到這裡。一天,有位姓李的病人請張仲景去看病,他已經病了三四天,頭痛發燒,解不出大便,肚子脹得難受,連吃了兩貼發汗藥也沒有好。張仲景問清病情,摸了摸脈,發現病人脈跳得快而有力;看看舌苔,又黃又厚;摸摸他肚子,肚子也比較硬,在下腹部還隱隱約約摸到一顆一顆的小硬塊。張仲景沉思了片刻,對病人的母親說:「老大娘,你兒子得的是傷寒症。這種病是由病邪侵入體內引起的,起初病邪還在皮膚里的淺層,及時用點發汗藥就可以治好。現在病邪已經深入到腸胃裡面去了,再用發汗藥,汗流得太多,身體吃不消,就不是對症下藥了。我想,用涼葯通通大便,倒可能把病邪給瀉出去。」老大娘一聽,連聲說:「您說得對,你說得對!」張仲景給病人開了藥方,病人吃了一劑,果然見輕,再吃一劑,就能坐起來了。在治療方百,張仲景還提出了根據不同病情採用不同的方法的主張,他創立了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種治療方法,「隨症而治」。有的病人渾身發熱,拉出來的大便里有膿有血,張仲景把它叫做「熱型」,治這種病要用涼葯,幫助病人退燒止瀉;有的病人不但不發燒,反而四肢發涼,大便稀水似的,張仲景把它叫「寒型」,治這種病不能用涼葯,而要用溫葯。

張仲景運用這種「辯證施治」的方法,治好了無數得瘟疫病的人。從此名聲大震。在張種景之前,一些醫生對頭痛、瀉肚之類的一般病症還知道採用「辯證施治」,但是對瘟疫還缺少辦法,束手無策。因此,巫醫迷信泛濫,當時的儒者認為天和人之間存在著「相互感應」,地上 各種災異疾疫都與天的意志有關。他們以陰陽五行說來解釋各種疾病形成的原因,認為「迷木,則百姓流行疥癬、熱病;迷火,則百姓發生血壅成腫、眼病……」張仲景針對這種巫醫妄說,指出:」千般災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正是這種不斷探索和實踐的基礎上,張仲景創立了自己的傷寒學說。他認為傷寒是一切熱病的總稱,也就是說一切外感疾病都可以叫傷寒病。由於受寒,冬天發病就叫傷寒;春天發病叫溫病;夏天發病叫暑病。並著《傷寒論》二十二篇,其中包括三千九百一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是集古來湯藥醫方學的大成,被後人稱為方劑學之祖。

此外,張仲景還著有《金匱要略》二十五篇,敘述了許多慢性病的治療方法,包括消化系統、呼吸系統、血液循環系統、新陳代謝等,包括了內、外、婦各科疾病四十餘種,二百六十多個處方。現在中醫的許多方劑,都是從張仲景的方劑變化而來的。《傷寒論》與《金匱要略》被統稱為《傷寒雜病論》,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葯全備的臨症診療的專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醫學的驕傲,中華「醫聖」張仲景
醫聖張仲景的食療方
跟醫聖張仲景學習毒性藥物的煎煮方法
「醫聖」張仲景「驅魔」
「醫聖」張仲景,勤懇踏實的學風,為我國醫學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常嗲雜談:醫聖張仲景的醫德思想
「醫聖」張仲景為何被稱為「坐堂醫生」?
醫聖張仲景為何令人敬佩?
中國古代5大最具影響力的醫學家,醫祖扁鵲榜首,醫聖張仲景第二
東漢醫聖張仲景,為何成了拯救歐洲命運之人
醫聖張仲景與「四逆散」的神秘關係!
醫聖張仲景誕辰:少無官宦志,懸壺濟世間
醫聖張仲景治療糖尿病人手腳麻木的千年古方
《透視醫聖》——塔讀文學簽約作者「大小寫」的「追醫」之路
最強醫聖
醫聖坐堂治病,餃子能治凍瘡,人工呼吸是醫聖張仲景這樣發明的
古代歷史上的謀聖、商聖、科聖、醫聖、智聖,你知道他們都是誰嗎
久咳不愈?醫聖張仲景愛用的它
一方化萬方,從柴胡加芒硝湯看醫聖張仲景的方劑配伍之道
醫聖張仲景開過的一劑藥方,為何成為魏晉名人爭相服用的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