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深圳歷史文化之根——南頭城

深圳歷史文化之根——南頭城

南頭城

南頭城位於深圳市南山區深南大道以北、中山園路以西、中山公園以南。地處珠江入海口東岸,為歷代嶺南沿海地區的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對外貿易的集散地,亦是深港澳地區的歷史源頭。

在許多人眼裡,深圳是一座沒有「根」的城市,千萬人來了又走了,少有長久地安扎停留。事實上,深圳南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而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押解途中,寫下著名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地方——伶仃洋,就在如今南頭古城附近。

南頭的名稱來源有一種解釋是,「南頭的是,南山」和「沙頭」的合稱。這裡靠近海灣,歷史上曾形成過由入海河道衝擊而成的大沙灘,在本地話里就叫「沙頭」的而當地人就將南山和沙頭合并,稱來南頭的名明朝廣東提刑按察使汪鋐曾寫過一首詩,讚揚南頭父老對抗擊外國侵略的支持,題目中就有「駐節南頭」四字,這是對南頭的最早文字記載,說明至少在明朝中葉,南頭的就已是一個固定稱呼。而古樸雄偉的南頭古城,經歷並記錄了這裡千百年來的風雲變遷。

南頭古城又被稱為九街。九街原名叫「蓮子城」,因南山、赤灣山從海面而起,似蓮頭,而南山村、南園、北頭、大新、涌下、關口、一甲從南山向北一線伸延似蓮柄,九街東、西、北有幾個小山村襯托著似蓮花瓣,它本身在一個圓形的小山上恰似一顆蓮子,故名蓮子城。後因金雞涌、大板橋的開鑿,把蓮柄橫斷幾節,於清康熙年間改名九街,因南頭古城內六縱一橫的道路網與自然地勢完美結合,辟有縣前街、顯寧街、永盈街、聚秀街、和陽街、迎恩街、五通街、牌樓街、新街等九條街道。

行政變遷

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全國28個郡設鹽官,南海郡番禺鹽官治所駐地即在南頭,史稱「東官」。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分南海郡設東官郡,從此南頭由嶺南鹽政中心轉為行政中心。南頭古城始建於東晉咸和6年(公元331年),為東晉之東官郡,其郡所與寶安縣治同處一城,管轄著現今粵東南地區及福建雲霄山脈一帶,是這一區域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

南朝時期(479~502年),東官郡郡治遷至安懷縣(在今東莞境內),寶安縣縣治依然留在南頭古城。到了隋開皇九年(589年),廢東官郡,復置南海郡,寶安縣(包括今天的東莞、珠海、香港、澳門等地)改屬南海郡管轄,縣治所在地不變。

唐朝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置屯門鎮,鎮治設在今天的南頭古城內;唐至德二年(757年),沿用426年的寶安縣易名「東莞縣」,縣治從南頭遷至今東莞市境內,南頭古城由行政中心轉為海上交通門戶和軍事要塞。

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中央政府在南頭地區設東莞守御千戶所城(即今天的南頭古城);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從原東莞縣分出民戶7608戶,男女共33971口,官、民、灶、僧等田地、山塘共2911頃多,立新安縣(轄今深圳、香港)。

清順治—康熙年間,清政府為防止鄭成功反清,禁止沿海居民接應而下令「禁海」和「遷界」,新安縣被撤銷。直至清康熙八年(1669年),復置新安縣,治所在今南頭古城。

1949年10月,寶安縣解放後,寶安縣人民政府所在地設於南頭古城。

1953年,因寶安縣聯接廣九鐵路,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興旺,縣治東遷至距南頭10公里外的深圳墟。南頭城從此徹底失去其作為深港地區行政中心的地位。

海防要塞

唐代「貞觀之治」後,隨著我國「陶瓷之路」的興起,海上對外貿易日漸發達。進入廣州貿易的商船,由於海路水淺,不能直入廣州,須繞過香港大嶼山經南頭入虎門抵達珠江,因而南頭便得天獨厚地成為海上交通航道的必經之地。加之寶安縣淡水充足,又是珠江口一帶的經濟文化中心,因此,自唐朝始,南頭便成為海上交通航海的必經之地、重要的海內外貿易的集散地。

公元736年,朝廷在南頭設置了一個軍事機構——屯門軍鎮(鎮治在南頭城)。自此直至明代,南頭古城由行政中心轉為海上交通門戶和軍事要塞。但南頭古城在中國軍事史上重要的歷史地位更在於明正德至嘉靖年間抗擊葡萄牙殖民者入侵的「屯門海戰」,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在海上抗擊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明代,資本主義萌芽在這個有賴於河流文化而孕育的文明古國開始萌動,鄭和七下西洋展現了古老中國對海洋的一種渴望和嚮往,但西方列強的入侵、封建朝廷的腐敗,讓這個古老的中國海洋夢扼殺於搖籃之中。

14世紀以來,海盜、倭寇、番夷和西方殖民主義者不斷侵擾我國沿海各地,為抗擊外來侵略,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南頭設立東莞守御千戶所。16世紀,西歐部分國家進入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開始對外擴張與掠奪。公元1511年,佛郎機(葡萄牙)攻佔了滿剌加(現馬來西亞),隨即侵犯我國東南海面,佔領屯門澳。公元1521年,時任廣東巡海道副使汪鋐受朝廷之命駐守南頭城抗擊「番夷」,開我國「師夷制夷」之先河,殲滅葡萄牙十多艘蜈蚣戰船。此後,葡萄牙入侵者再犯浙江、福建沿海,時任兵部尚書的汪鋐領軍將其徹底驅逐,至此葡萄牙人可以說是聞「汪鋐」而喪膽,直至汪鋐去世18年後(1533年),葡萄牙再次侵犯我沿海佔領澳門。

鴉片戰爭是中華民族一段揮之不去的恥辱。而讓我們自豪的是,自1839年9月的九龍海戰開始,在當時的新安縣海域,我們與英殖民侵略者大大小小打了9戰,保持著全勝的戰績,直至1841年2月關天培等將士戰死沙場,虎門各要塞炮台全部失陷。縱觀南頭古城歷史,歷朝以來,南頭古城在海防文化的意義不可低估。

隨著九廣鐵路的開通,鐵路沿線的小鎮深圳逐漸繁榮,成為寶安縣的經濟中心,50年代初,寶安縣委遷往深圳,南頭日漸冷清,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正式建立,歷經三十多年,昔日號令一方的繁華古城已淪為農民房林立人頭涌涌的巨型城中村。

擁有近1800年歷史的南頭古城如今只剩下一處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頭古城垣)、五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東莞會館、信國公文氏祠、育嬰堂、解放內伶仃島紀念碑、南頭村碉堡)、十處保護建築和三十多處歷史建築。

上世紀九十年代,南頭古城的街道很是很有嶺南特色,有騎樓和趟櫳門,建築規模雖然不大,卻是木結構的,像在廣州能看到的那些老建築。但現在這些老房子都被破壞得差不多了,只有街區還是老的。

南頭古城被破壞得比較厲害,這與其極大的人口密度有關,可觀的房屋租金收入對當地居民有著相當大的吸引力,外來人口中一些搞土建的包工頭為改善自己的住房條件也對老建築造成過一定破壞,現存的43處明清建築以清代和民國建築為主,雖然很有保留價值,但由於基本上都是外租的,所以保護起來難度也相當大。

1999年9月,新安故城管理處成立,專門負責故城文物的保護管理,南頭的保護開發工作才逐漸走上正軌。隨著近年來旅遊開發的熱潮興起,南頭古城也逐漸新修再現了當年的縣衙、煙館等場所。2011年,深圳市規劃國土委在其官網公布了一個擬投資9億的南頭古城保護規劃,保護規劃徵求意見稿出台後,再未見有下文。

南頭的老房子破壞得太嚴重,今天留下來的很少,兩個城門重修之後,跟原有的建築風格也相去甚遠。

東莞會館

晉咸和六年(331年)設東官郡,轄寶安、興寧、海豐、 海陽、綏安、海寧六縣,南頭由漢代以來的鹽政中心發展成為一個郡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既是郡所,又是縣治。唐至德二年(757年)改「東官」為「東莞」,到宋明時期,其地位愈顯重要,成了海上絲綢之路重要一站,凡出使外國船隊和各國來華商船均在此停留,東莞會館即為當時之商會。東莞會館又稱「寶安公所」。建於清同治七年(1868),是清代東莞商人在新安縣設立的商會會所。建築面積53平方米,內仍保存有修建「寶安公所」時立的4塊石碑。該會館現存精美的傳統建築、品味高貴的傢具,文雅的室內陳設,可見昔日南山經濟、文化繁榮之一斑。

信國公文氏祠

現存建築為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重修,三開間三進布局,佔地400平方米,由門廳、中廳、後廳及廂廊、天井組成。「信國公」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謚號,為紀念文天祥,由其後裔族人而建。該詞是目前南頭古城內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古建築。1984年被列為深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報德祠

位於署前大街北、聚秀街西,是新安故城(南頭古城)明清縣衙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清代乾隆以前的建築。兩進兩廊廳,土木建築,奉祀海神天后,歷任知縣人等,凡「有功德於民者」,如抗擊葡萄牙、倭寇及鴉片戰爭中抗擊英夷侵略的英雄,均立祿位牌於室中,為其歌功頌德,樹碑立傳。報德祠,就是古代愛國主義教育之場所。

聚秀街門樓

清時之花街,奉祀海神天后,樓面寬3.7米,進深4米,為新安故城中保存較完整的門樓之一。門樓內西牆豎立的清乾隆元年《嚴禁四惡》碑。

聚秀樓

位於聚秀街門樓西面,報德祠東側的聚秀樓,是清代聚秀街的一個縮影。乾隆元年(1735年)《嚴禁四惡》碑文把盜賊、賭博、打架、娼妓定為「四惡」「**涑不鋤,不可以安善良」「風俗不正,不可以興教化」「泐碑殺眾,禁娼禁賭」。鴉片戰爭英軍侵佔新安時期,不僅「四惡」猖獗,還多了個吸毒,聚秀樓紅燈高掛,夜夜笙蕭。如今的聚秀樓已不可能再現「繁榮昌(娼)盛」的景觀,這裡已成為對人民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的基地,成為弘揚中華美德,掃除「四惡」的場所。

關帝廟

位於新安故城南門外東側,創建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為參將張萬紀建,據嘉慶《新安縣誌》載:「關帝廟……一在南門外教場演武廳之左,萬曆四十年參將張萬紀建。」原存建築物為三開間二進深帶敞蓬結構,包括前殿、敞蓬、後殿,後殿已毀,面寬13米,進深25.3米。民國時曾作為「寶安縣議會」,1997年重修,現由新安故城管理處負責管理。

南城門

該城門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據測量,該城城基是用黃泥砂土堆築的,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四周有濠溝圍繞。城址範圍東西最長距離為680米,南北最寬處為500米。現南北城牆尚存基址,南城門保存完好。南門底寬10米,高4米半,城樓已毀。拱形城門上有一塊長方形石塊,上用小篆陰刻「寧南」二字。

新安縣衙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後,重視武備,「經戎馬取天下」。為防海盜侵犯,於洪武14年(1382年)在此設「東莞守御千戶所」。27年築城。明萬曆元年(1573年)建立新安縣,在所城的基礎上建縣城,自明迄清,些處均為縣治所在地,今日深圳,香港,澳門等地均在其轄區內。鴉片戰爭時,香港、澳門先後從新安縣割去,當年中英雙方的勘界代表即在此辦公,鬥爭非常激烈,此處成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第一線。新安縣衙亦鴉片戰爭時多次戰鬥的指揮部。在近代史上地位顯著。該縣署原有數十處建築,規模宏大,惜近年被拆毀,現僅就原縣衙範圍內恢復其一二以供觀。

新安煙館

一千八百四十年,英國發動了罪惡的鴉片戰爭,從此中國開始了屈辱的歷史。如今在中華大地上鴉片煙館早已不復存在。青年人在大煙槍、大煙燈、大煙床、煙扦、煙盒等各種煙具面前顯得十分陌生,在紀念鴉片戰爭150周年,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之際,特在新安故城恢復一間鴉片煙館,旨在告誡人民:勿忘國恥!

海防公署

海防公署相當於現在的「海軍司令部」,據《新安縣誌.海防》載:南頭寨轄深圳、香港一帶六處防地。明萬曆十九年,有戰船一百一十二艘,駐兵二千餘人,被稱為「虎門之外衛、省會之屏藩」。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廣東巡海道汪宏駐節南頭。翌年在他的指揮下取得了屯門海戰的偉大勝利,打響了中國人民反抗西方殖民者侵略的第一槍,此處亦為鴉片戰爭期間諸多海戰的指揮中心,其歷史地位極其重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歷史文化名城之湘潭
文化之都——鹽城
【文化東河】黃河改道,「大碼頭南海子」福地盛景之五
巴蜀歷史文化名城
湖北荊州古城名勝文化景觀探討
漫步漳州南山文化生態園
探訪山西省歷史文化名村黃庄村的文化密碼
「中華文化奇蹟——北京房山雲居寺歷史文化展」走進寧夏須彌山
貴州黔南州非遺文化展演
杭州西湖文化廣場夜景
陝西寶雞麟游縣九成宮鎮 歷史悠久 文化資源深厚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歷史街區調研——山西平遙橫坡古村
衢州茶文化之「雅」
龍川歷史文化名城佗城風水探源
傾城之色:牡丹的圖像文化史
走進歷史文化名城-大研古城
神奇古城:山海經中的石卯遺址 玉文化中的石頭城
世界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城區
天路文華——西藏歷史文化展
山東歷史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