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醫學堂丨五行(五與行)的闡釋

道醫學堂丨五行(五與行)的闡釋




中國道醫


這裡沒有雞湯、偏方、謠言、廣告,只有可信賴的道家健康養生知識!



五行(五與行)的闡釋

編輯/中國道醫研究院






點下面鏈接

六爻占卜預測術


玄門正宗,六爻占卜預測術網路公益班招生啟告!




什麼是五行?如果有人這樣問你,你可能會不假思索地說出這五種物質「金、木、水、火、土」。在百姓的心目中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但是這樣理解是不確切的,我們不能拿一種養生產品就代替傳統養生文化,同理,金木水火土也代表不了五行。



一、五行與「金、木、水、火、土」




古往今來,對五行說起源的闡釋眾說紛紜。五行實際是先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對物質世界構成的一種最原始、最樸素的認識。人類在求生存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自己賴以生存的物質,無非是金、木、水、火、土這五大類物質。如果較之印度民族祖先的風、火、水、十四色觀念而言,我們不得不佩服我們的祖先們對世界物質分類的科學與精湛。




二、五行中五與行的理解




我們還是從詞語構造來分析,五行——五與行組成。那麼「五行」配五,為什麼不配1234?為什麼不配6789?有記載說人們當時以手指計數,認為五最大,後來,以5做基數,加1為6,加2為7,加3為8,加4為9,組成了河圖。




如圖:







詩讚曰:


靈光乍現智慧出


道法自然性本朴


初分洪蒙天心見


敢稱天下第一書



還記得我們說「河圖洛書是中國萬種文化母本乃至人類萬種文化的母本」。母是素、母是朴,是未經過雕琢的原木,是未經筆墨的白紙,因此母可化生一切。五行之間的關係,也來自於河洛。






這正如《靈樞·通天論》中云:「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故五行配五,五,即是「楸機」,即是「炁」。




有詩讚:


生成延續識道原

演示造化母愛篇


萬物生成皆有術


圖解天書釋厄傳




「五行」中的「行」指什麼呢?行,動詞,通、變、運、化之意。



那麼五行的五可對應自然之中的哪五種物質呢?五可示意為五物、五昧、五向、五音、五臟……五物:金木水火土;五味:酸甜苦辣咸;五向:東南西北中;五音:宮商角徵羽;五臟:心肝脾肺腎;……



所以五行是指五種物質的運化、通變,萬物在此五種物質的通變運化基礎上得以生成、延續。



那麼為什麼是用「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來代表五行中的五,而不用別的五種物質表示呢?



記載:《尚書·大傳》說:「水火者,百姓之求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是為人用。」認為,人類在求生存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自己賴以生存的物質,無非是金、木、水、火、土這五大類物質。日常生活,人們最需要的是水和火,而農耕用的工具是木和金,至於土乃是人們棲息之所,萬物生長之本。總之,不論受何啟發,五行的提出體現了古人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正如道教講的:道法自然,自然而然的東西,最素樸、純粹。



如圖:陰陽五行學說






陰陽五行學說認為世界是由陰陽二氣組成,五行相生相剋,相互資生、相互制的,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




以一天來看,早上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陽氣漸漸衰退,而陰氣漸漸升起、經(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循環往複,生生不息。




以一年來看,從春天開始陽氣初升(少陽),經夏天(太陽)到秋天(少陰),最後到冬天(太陰),也是經過(少陽—太陽一少陰一太陰)這樣的過程,循環往複,生生不息。春天木旺,夏天火旺,秋天金旺,冬天水旺,所以「木主春氣」、「火主夏氣」、「金主秋氣」、「水主冬氣」,土則統主四時。董仲舒認為:「土」是五行之主,五行莫貴於土。




三、五行的生克制化





1

五行的相生關係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為相生的關係。


2

五行的相剋關係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此為相剋的關係。



3

五行的制化關係




我們一般認為相生為吉,多多益善,其實不然。金賴土生,土多金埋;土賴火生,火多土焦;火賴木生,木多火烈;木賴水生,水多小漂;水賴金生,金多水濁。




四、五行與人體







舉例: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因思寶玉過度,心火傷肺金,得了肺病。肺金傷了肝木,火氣特別大。肝木傷牌土,她的胃口不好。脾土傷腎水,容易疲勞。腎水又傷心火,加重病情。所以五臟六腑中,此臟傷之,彼臟損之。



又如五味,苦的去火,辣的祛寒,甜的生血,澀的收斂,酸的解毒。五味順則相生,逆則相脞。順可長壽,逆則可致五臟之疾。



另外:

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肺開竅於鼻、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


1

肝開竅於目



《素問》指出:肝受血而能視。由於肝與目有極為密切的關係,所以肝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常常可以從眼目中反映出來,肝血不足則視物昏花,或夜盲;肝陰虧耗,則雙目乾澀,視力減退;肝火上炎,可見目赤腫痛;肝陽上亢,可見目眩;肝風內動,可見目睛斜視和目睛上吊;肝脾濕熱,可出現鞏膜黃染等。


2

腎開竅於耳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到,腎在竅於耳,《靈樞·脈度》篇指出:「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耳為腎之官,腎精足則聽覺靈敏,腎精虛虧,則兩耳失聰。所以從一個人的聽覺可以判斷出這個人腎氣的盛衰。


3

肺開竅於鼻



《素問·金匱真言論》:「開竅於鼻,藏精於肺。」《靈樞·脈度》篇又指出:「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肺主呼吸,鼻為呼吸出入之門戶,所以說「開竅於鼻」。鼻要發揮正常的通氣和嗅覺功能,必須依賴肺氣和調,呼吸暢利。如外感風寒襲肺,則鼻寒流涕影響嗅覺;肺有燥熱,則鼻孔乾澀;邪熱壅肺,往往有氣喘鼻煽。可見肺與鼻竅是息息相關的。


4

心開竅於舌



《索問·陰陽應象大論》在論述「心」的時候提到:「在色為赤……在竅為舌。」古人還提到「舌為心苗」。茁,有略微顯露的意思,即心的病證,從舌象上可以有所顯露(如心經有熱,舌尖發紅……)。


5

脾開竅於口



《靈樞·脈度》篇中說道:「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味也。」脾的功能正常,則口味正常,食慾旺盛;反之,脾虛氣弱,則口中乏味,食慾減退,甚則不思谷味。若脾經濕熱交蒸,則口舌生瘡或口甜口黏。




五、通、變、運、化與人體健康




《黃帝內經》中有「通則不痛、不通則痛」的論述,認為人體各部臟腑機能的健康實則依附於人體氣血運行的通暢(無滯礙)。



圖示中的「5」可視為是人體生命所需的五種物質(磁波場電氣/金木水火土),即「炁」。以「5」為出發點行至周身各處,又歸於「5」。所以我們5是人體的樞機,在臟腑中可對應為「心臟」。



人體在炁的作用下,不斷地實現運化,不斷地完成新陳




代謝功能,進而延續自身生命。傳統中醫認為「血以氣為頭,血隨氣而走,氣以筋為軌,筋得氣而柔」。我們都知道傳統中醫理論有「氣滯血瘀」的說法,認為氣不足,血不行,導致身體各部機能供血不足,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中老年人身上,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大,氣的損耗大,元氣不足,氣虛血滯,這就是人體的「不通」,人體氣血不通有很多癥狀表現。唐代藥王·孫思邈祖師,就曾論述過氣血不通的各種表現癥狀,孫思邈認為:「人體氣血上沖則發熱;氣血不通則生寒;氣血蓄結生成瘸及贅物;氣血下陷成癰疽;氣血狂越奔騰就是氣喘乏力;氣血枯蠍就會精神衰竭。」



那麼怎麼樣能夠讓人體各部機能正常運行,不受阻礙呢?還是要靠以「炁」的推動、激發、溫煦、調養等作用,即練炁。人體氣血足,身體各部機能受到氣血濡養,就像吃飽了飯的人一樣有體力工作,臟腑得到氣血濡養後,才能更好地完成自身職責,實現心肝脾肺腎的自行和諧,完成「通」後的運變、合化程序,進而實現人體的健康態。



另外,人體筋腱(橫膈膜、胸膜腔、橫膈膜、心包膜)在氣的濡養作用下,能夠實現「筋長一寸、壽延十年」功效。




點擊鏈接查看更多內容


玄門正宗,六爻占卜預測術網路公益班招生啟告!




免費結緣道教經典《道德真經》+道教音樂CD!




人體如果達到五級濕寒,命在旦夕!對照一下,你是第幾級?




找個師父不容易,如何辨別「真師」和「偽師」!




每天「敲」大腿內側,堅持兩周,會有奇蹟出現!




關注道醫,學習正宗道教醫學!















問診諮詢/投稿


微信號:

w18901234567


郵箱:89928269@qq.com

中國道醫


◎ 中國道醫微信平台由武當山道醫傳承基地、中國道醫研究院創辦,秉承太上仙道貴生,濟世度人之教義,以傳承道醫精髓、弘揚道教文化及道家養生文化為己任,使道醫文化更好的為現代社會服務,減少人類疾病,提高健康水準。




宗旨:

援醫入道,以醫傳教,借醫弘道;又援道入醫,以道治心,以術治身,行道施醫。




如何關注中國道醫微信平台


① 點本文標題下方藍字"

道醫

"一鍵關注。


② 微信搜索微信號:

cndaoyi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END·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關注


中國道醫訂閱號


微信號:cndaoyi

更多精彩,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查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 的精彩文章:

道醫學堂丨 河洛術理的闡釋
抗日陸軍上將親述,武當高道異聞錄!
吃醋泡姜,補陽不上火!
人民日報不吐不快:下一代中醫在哪裡?
類養生核心思想—「十養」論述

TAG:道醫 |

您可能感興趣

道醫學堂丨行氣
道醫學堂丨行氣之辟穀
道醫學堂丨清、濁、和三氣
道醫學堂丨行氣之吐納
道醫學堂丨行氣之調息
道醫學堂丨唐山玉清觀道學文化叢書(序三)
道醫學堂丨除三毒
道醫學堂丨 唐山玉清觀道學文化叢書(序二)
道醫學堂丨 唐山玉清觀道學文化叢書(序一)
道醫學堂丨行氣之存思
道醫學堂丨論和諧
道醫學堂丨 《黃帝內經》的「德」
道醫學堂丨行於德的助生理念
道醫學堂丨羲黃文化
心系岐黃 熟地當歸——南普陀寺舉行中醫學堂「開學第一課」
道醫學堂丨和 喜 怒
道醫學堂丨丹鼎與科學
道醫學堂丨卷仙學修鍊經典之乾坤二用章
道醫學堂丨一個人所應具有的基本道德行為之行守信
道醫學堂丨陰陽二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