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為未來的世界培養學生,還是為過去的世界培養學生?|教養
點擊上方「中國教育新聞網」訂閱我們
讀幼兒園的兒童假如一直在校接受教育,那麼大約會在 2030 年高中畢業,然後一直工作到 2070 年。這樣看來,他們今天所接受的教育就必須為他們的一生負責。我們是要著眼於為未來的世界培養學生呢,還是為過去的世界培養學生?我們的教育工作者也經常會按照今天甚至是昨天的社會需求培養學生,而不是為了明天的需求。沒人擁有可以準確看到未來的水晶球,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總有一些可辨別的趨勢可能成為影響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主要作用力,而這樣的趨勢可能需要不同的知識和技能。那麼這些所謂的趨勢又是什麼呢?
在我看來,全球知識型經濟和社會具有以下特點,每個屬性都應在課程和教學中得到體現:
科技為本:需要科技素養;
資源有限:需要對可持續經濟具有批判性思維;
全球相互依存:需要全球化的知識和技能作為核心競爭力;
創新驅動:高度重視創造力並懂得如何學習。
確保學生具有科技素養
在過去 40 年裡,各國經濟體中就業崗位的成分比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美國,20 世紀 50 年代,製造業僱用了美國 50% 的工人,而現在的比例僅占 10%。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技術的進步以及就業崗位的外流,如此一來,整個社區和城市就變成了「鐵鏽地帶」。一些服務型的工作崗位,如會計、醫療實驗室等工作,其就業人數也因同樣的原因正在下降。與此同時,全新的產業正在形成,這些新興產業通常會涉及多個學科,如計算機、工程、生命科學以及設計等專業。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還會有機器人、智能設備、基因產品以及納米技術,而在幾年前,這些東西都是不可想像的。
在這個全新的世界裡,不單單是那些科學怪才,所有學生都需要對科學和技術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可是,儘管 DNA 技術在司法審判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但大部分人依然不懂什麼是 DNA,而且很多人還錯誤地認為抗生素會殺死病毒。顯然,那些具有紮實的數學和科學技能的工作者有必要為社會的發展添加更多動力,提出更多新的想法,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所有人,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需要對「STEM 領域」,即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有深刻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將這些科學信息運用到他們的日常生活、學校以及工作的常規事務中去。作為 21 世紀的公民,我們需要辨別科學與偽科學的能力,需要能夠在諸如高速鐵路、幹細胞研究以及可替代能源等問題上作出明智的決定。
參觀過那些教育高績效國家的學校的人,包括我本人在內,都會即刻意識到:科學和數學兩科在這些國家的教育體系中扮演著非常核心的角色,而且他們對學生在這兩科學習的量和程度上的要求都相當高。
教科書出版社為滿足各州提出的非常詳細的教學標準,在出版教科書時會儘可能照顧每個州的要求。結果就造成教科書內容浩如煙海,再次出現了「一英里寬,一英寸深」的現象。因為教科書要涉及的東西非常多,所以這些書便將重點放在了科學術語上。艾伯茨院長還說道:「我們成人也在一定程度上讓科學教育簡化成了單純對科學術語的記憶。」另外,各州都普遍採用簡單、低成本的多項選擇題測試模式,很快就能給出分數,因此對科學術語的考察操作起來比對科學理解的考察要容易得多。以上這些因素造成了美國現在對科學的教育就是每天對各種術語的死記硬背。美國的教育家和科學家們都意識到當前的局面迫切需要改變,從而將教育的重點放在學習和應用概念性知識、培養科學技能和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踐調查上,而不是單純地記憶一連串的術語和公式。教師們深知這種探索精神,也即科學家研究自然世界的主要方法,是激起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以及對學習的熱情的最好方法。
學校若想平衡自己的科學教學,可採取以下低成本的建議:
◎減少單純對科學術語的記憶,增加科學實驗室以及探究式學習項目的數量,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 iLab 項目為學生提供了遠程在線實驗室服務;
◎組織科學和數學教師研究已公開發布的 PISA 試題中的數學和科學試題,並有選擇性地將其中一些納入課堂教學中;
◎與其他國家的學校共同創建一項合作性科學實驗,這樣學生便能很好地學習如何在國際合作中進行科學研究,可選擇嘗試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 GLOBE 項目或者 iEARN 項目。
推動對可持續經濟的批判性思維
據推測,截止到 2020 年,全球對石油、金屬、水以及食物等資源的消費量將增加 30%。由曾任美國副總統的阿爾?戈爾(Al Gore)擔任講解的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清楚地向我們揭示:人類社會向地球排放二氧化碳的速度已超過了地球的吸收速度,造成了全球變暖,繼而引起北極圈冰層覆蓋面積減小,三大洲的冰川開始消融,海平面逐漸上升。旱澇災害等極端天氣減少了農業產量並加速了物種滅絕,引起威脅生命的疾病擴散,還增加了動物及鳥類大規模遷徙的可能。地球上的生命所賴以生存的所有系統都正在衰退。
對於如何應對這些危機,要在全球範圍內達成共識並非易事,尤其是在各國經濟發展水平都處於不同階段的情況下。不過,全球性的協議正在慢慢形成,各國政府也正在採取各自的行動。2008 年,歐盟採取了一攬子有關氣候和能源的法案,2009 年,澳大利亞和巴西也採取了相同的措施。各個行業也正在採取新的商業模式,把可持續發展定為發展的底線,清潔能源也正在成為一個巨大的經濟增長領域。
知識、技能以及驅使人行動的態度都是人們在年輕時習得的。世界各國的教育體系都在將環境素養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納入自己學校的課程中。
PISA 在 2006 年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科學知識越深厚的學生,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意識越強。
許多學校已經開始自主開展環境素養教育。例如:
小學教育正在探究本社區的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同時也正在自行建造花園以研究耗水量;
中學教育正嘗試將科學、社會學、英語和數學教師召集起來,共同建立一個多學科單位來研究環境問題;
高中向學生推出了畢業設計項目,如教育發展中心的生物多樣性研究課題以及對可居住星球的研究問題等;
學生運用能源建模軟體來分析自己學校的能源使用情況,並研究如何改造學校建築以實現節約;
許多學校與農場合作來增加學校食堂中新鮮的季節性有機食物供應量;
不幸的是,由於預算的限制以及學校對傳統科目測試的過度重視,跨學科研究學習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很難在大範圍內實現。
那麼,教師和學校需要向學生提供什麼呢?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領導者傑米·克勞德(Jamie Cloud)認為,學生若想掌握推動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思維習慣,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了解複雜生命系統的動態性及其變化方式,並在做出可能影響未來的選擇時,運用系統性的思維概念和工具;
了解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理論,以及個人行為如何促進地球的健康發展;通過一些共性特徵認識生物的相互依存性,並為保護這種共性擔負責任;
能夠與不同背景的人合作,共同設計和推行服務於本社區的活動。培養全球化的知識和技能
學生今天所處的這個世界,相互之間的聯繫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全世界的企業全天候地生產著商品,數秒之間,各種思想、各種事件便在互聯網上來回傳播。因此,學校應該培養學生在全球範圍內競爭、聯繫和合作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抓住成功的機遇。在未來,學生不管是作為工作者還是公民,都應能夠高效地與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溝通和聯繫。
考慮到必須對當今日益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作出回應,我們的學生需要一種新型的能力——全球競爭力。
國際化學校有 6 大共同要素:
它們通過修訂教學計劃來創造一種全球性的視野和文化,並營造一種有助於國際化學習的學校文化;
它們聘用對國際化有興趣的教師組建具有國際化特色的師資隊伍,並鼓勵這些教師充分利用這種學習、旅行以及職業發展的機會;
它們把國際化的學習內容注入到所有的課程領域,將科學、語言藝術、社會研究以及語言等學科的學習提升到了國際化的層面;
它們強調外語的學習,包括那些很少被教授的語言;
它們利用技術開拓全球信息資源,建立國際合作,並提供在線國際網路課程;
它們通過與其他國家的學校合作,為學生提供國際化的學習和實習機會,以此來拓展學生的學習經歷。
這些學校利用社區資源將地方與全球聯繫在一起的方式同樣向我們表明:
國際化教學適用於各種類型的學校。這些能讓學生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取勝的技術和模式,可被應用到所有學校中,而不僅僅是存在於那些首創的學校中。
提高創造力與學習之道
創新是 21 世紀經濟發展的源泉。在全球知識經濟體系下,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和就業增長。在世界範圍內,各地教育工作者正嘗試重新定義和整合新時代發展所需要的技術組合。如何才能出現更多的「矽谷」呢?每個人都在問這個問題。知識在變化,技術在變化,我們對學習的認識也在加深,但是學校卻依然止步不前。舊的基礎知識依然重要,但新的基礎知識也需要具備,
包括對學科內容更深的理解,運用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以及一系列可以讓學生掌握學習之道、富有創造性,並能掌控自己的學習的新策略。即使那些在國際測評中表現出色的國家也認識到,世界日新月異,大量信息不斷湧入,這要求學校教授學生新的技能,或者強調不一樣的能力。
創新型經濟要求學生具備哪些技能呢?我們應如何組織學校培養學生獲得這些技能呢?由一批核心技術公司率領的 21 世紀技能合作組織(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認為,學生需要的是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信息技術能力以及自我導向能力。其他一些組織也做了相關的工作,如休利特基金會(Hewlett Foundation)將重點放在「深層次學習」上,還有一些組織強調「高級技能」的學習。儘管各組織所倡導的 21 世紀教育目標可能略有不同,但是其中都包含對知識的深層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各種軟技能如團隊協作能力與溝通能力。批評家們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這些技能對21 世紀來說也不是什麼新鮮東西,其一直是良好教育的一部分,而新穎的是那些原來為少數人所特有的技能必須成為通用的技能。
一些關於 21 世紀技能革新運動的雄辯表明,隨著大量的新知識正在被創造出來,知識的內容已經變得不重要了,而獲取信息的方法要遠比懂得信息本身重要得多。學生們經常會問:「如果可以在谷歌上搜到這些內容,為什麼還需要專門去學它呢?」然而,我們探討的不應該是知識與技能相對的問題,因為有關認知科學的研究告訴我們,知識和技能是相互依存的,學生若要學會批判性地思考和理解某一問題的結構,就需要掌握這一問題領域的知識。
事實上,他們需要的是更深層次的專業知識。利維(Levy)和默南(Murnane)對「專業性思維」的探討遠勝於「批判性思維」。因此,學生仍然需要基本的當然也是深層次的學科知識。但是,他們也需要有能力做更多的事,而不僅是在一份有著標準答案的試卷上複製所學的知識。他們需要將學科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如在接受高等教育時或在就業市場上。這種對知識的應用能力有時也被稱作讀寫能力,這種能力是PISA 希望明確考察的。事實上,通過對有關學習的國際研究成果的全面回顧及各國教育部及僱主觀點的綜合,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經合組織成員國決定將教育的重點放在 PISA 所考察的知識運用能力上,而不是單純重複課程的信息上。
現代的公司等級制度不太明顯,在管理上分層也較少,這些「形象極佳」的組織通常由自我管理的工作團隊和遠程工作團隊通過橫向協作的方式來運作。對這種組織的管理需要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個人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來決定和開展工作,他們也需要為自己的事業承擔更多的責任。
工作將不再持續終生,受雇與否主要取決於工作的需要和個人的表現。勞動者也必須為自己的醫保福利、理財計劃和退休保障承擔更多的責任。基於上述原因,自我引導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的能力等變得越來越關鍵。
2006 年,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Conference Board)進行了一項關於「僱主所認為的職場取勝的主要能力」的問題調查,結果顯示,僱主認為以下 4項能力至關重要:
批判性思維能力 / 解決問題的能力;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團隊合作和協作能力;
創造力 / 革新能力。
有趣的是,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發現,雖然 73% 的學校負責人認為高中畢業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好,但只有 45% 的僱主持相同觀點。這也許是因為僱主認為解決問題並沒有規則性的方法,他們希望員工能從公司的角度考慮,針對非常規和非結構化的問題尋找創造性的解決方案,而且這些問題通常不只一種解決方法。涉及教育方面,就意味著我們需要鼓勵學生學會團隊合作,鼓勵學生積極整合、分析,敢於失敗,敢於嘗試。
近來,關於創造力的重要性這一問題出現了大量討論。但到底什麼是創造力呢?什麼是支撐其發展的來源呢?從亞當斯(Adams)2005 年所做的一項研究可以發現,創造力要求一個人在一個領域有著深厚的技術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在其他領域具有廣博的知識。創造力取決於一個人能否以新方式將不相關的基本要素結合在一起,並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一個人的整合能力,換句話說,就是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內在格局。傳統的教育側重於幫助學
生找到正確答案來回答設計嚴密的問題,而與此相反,支撐創造力的外在條件卻允許出現多次失敗。創造力不是一瞬間的洞察力,而是幾個關鍵因素的結合:
知識:深入認識一個領域並廣泛接觸多個領域;
創造性思維能力:以新方式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創意並促使實用性、創造性想法產生的能力;
動力:好奇心、內在興趣、毅力、願意承擔風險,並且能夠對意義的不確定性安之若素;
元認知:創造性地做決定;
環境:內在誘因推動,協作環境以及鼓勵冒險。
對教育者來說,這其中許多構想將不再陌生。在常見的布魯姆(Bloom)分類法中,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決策能力等都是高級技能的組成部分。關於如何在科學課程中進行探究性學習,如何在數學課程中學會應用,如何在文學課程中學會批判性思維,或者怎樣選擇學科內容,以及如何在藝術課程中創造富有想像力的藝術項目等問題,需要對這些構想進行更為清晰的定義,並對有效的教學實踐進行更多的研究,也需要給予教師更廣泛的專業支持來幫助他們實現這些目標。同時,就像現在對標準課程的評估一樣,還需要學會如何評估一些技能,如自我引導能力、創造力和革新能力。
本文摘自《面向未來的世界級教育:國際一流教育體系的卓越創新範例》,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年4月出版,湛廬文化出品。摘錄已獲授權。


※聽說假期和輕音樂很配,聽首曲子探索心靈吧|悅讀
※陪孩子讀本書吧,世界著名兒童繪本書目推薦|悅讀
※從優秀到卓越,你就差一本書的距離 教育小新免費送!|服務
※父母越功利 孩子越逆反|教養
※這些教育好書,你讀過嗎?教育小新免費送|服務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陰澍雨│培養學生,還是培養粉絲?——充滿功利的中國畫教學
※生命教育課,讓學生殺死並吃掉自己親手養大的小雞,學生能承受得了嗎?
※學生、老師、家長們看過來!就在今天,蘋果進軍教育界!
※教師子女之痛:為什麼你能培養優秀的學生,卻教不好我!
※世界名校的學生都是怎麼學習的?看完給跪!
※把學生培養成不一樣的人
※老師和學生打賭,學生考試都過了就生吃蚯蚓,沒想到學生贏了
※除了學習,還要培養學生的學校歸屬感
※學為人師,身為世范,不僅是師大的校訓,是對所有學生的要求,什麼樣的老師是好老師?
※請放過學生黨跟老人,給學生一個好的學習環境,還老人一個幸福晚年
※教會學生為未來而學
※培養學生「暗殺」自己,這個老師很另類!
※真正的好老師,從來不幫學生!
※信息技術課,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一些操作,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一種思想
※20歲女子去婦科做流產,醫生帶著一幫男學生對著她做教學,太難熬!
※來生還做您的學生
※他幾乎培養了新中國所有數學大師,卻被自己的學生逼死
※看完這些學生的奇葩塗鴉,忽然感覺未來的世界是他們的了
※老師打學生,學生恨老師,這是師生關係常態嗎?
※為人師表,她用了半輩子去教一個學生,徹底改變盲聾女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