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今日小滿 | 中醫專家教你「三看」判濕邪

今日小滿 | 中醫專家教你「三看」判濕邪


中醫養生

微信號

zyys_app

新朋友點上方藍字

中醫

養生

免費

關注。

中醫養生:立足中醫而養生,網路第一中醫、養生自媒體,為大家提供豐富的中醫學習知識,養生內容。讓你輕鬆做好日常養生,生活更輕鬆。

投稿和合作微信:

1792525398

 


本文首發中醫養生客服號微信:

laozhongyi_


  今天就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小滿,預示著夏季悶熱、潮濕的天氣將要來臨。

中醫哥要提醒大家,小滿時節,天熱、雨水漸多,養生須祛「濕」。

小滿養生三防


1


防濕邪:

小滿過後,「

暑多挾濕

」,這個時候,濕邪往往已經打入人體內部潛伏起來。脾主運濕,脾胃功能好,就能把多餘的濕氣運化出去。

所以,此時養生的重點就應該放在健脾祛濕上。

2


防內火攻心:

中醫認為,夏主火,內應於心;西醫也認為炎熱的天氣,體內血流會加快,增加心臟負荷,所以夏季應養護心臟,調適心情,切勿隨意動怒,以防引發高血壓、腦血管意外。

3


防貪涼傷陽氣:

小滿,也表示人體內陽氣的蓄積還只是小滿,並沒有到真的滿,所以還不能使氣機過於外泄,也不能貪涼而傷陽。



自測體內是否有濕邪


1、起床時——看感覺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

特別疲勞,頭髮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一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彈

......那麼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濕了。中醫講「濕重如裹」,這種被緊緊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好像下雨天被淋了個渾身濕透似的那麼難受。

2、如廁時——看大便


清晨方便後,觀察一下。

大便的顏色和形狀也可以幫助判斷體內是否有濕。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香蕉形的,但現在很少有人是這種健康的大便。體內有濕的情況下,大

便的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總有排不凈的感覺

。時間長了,宿便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疾病也就離你不遠了。


3、洗漱時——看舌苔


古代醫家說「

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

」,柔軟的舌頭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的。


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乾濕適中,不滑不燥

。如果舌頭達不到這些指標,那說明身體機能已經出現問題了。


A、如果

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則說明體內有寒


B、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髮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


C、如果舌質赤紅無苔,則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傷陰了


大家可以每天早晨刷牙後對著鏡子觀察一下,看看自己的舌苔,自己對號入座。即便一時分不清楚也沒有太大的關係,看看自己的舌苔每天的變化,再對照自己的身體狀態,總會有所領悟的。

4、看刷牙時——惡不噁心



  很多人總是告訴我,說自己一刷牙就嘔吐、噁心,嗓子裡邊總是有絲絲拉拉的、不乾不淨的感覺,但如果用力吐痰,也只有一點,痰並不多。這是濕的典型特徵。

5、早期小腿肚是否發酸、發沉


  如果早起時小腿肚子感到酸了,則很有可能是體內有濕,需要引起注意了。


  古語說:「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

」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濕邪簡直就是個口香糖,黏上誰就甩不掉了,而且不光是甩不掉,還會成倍地加重病患,這個罪魁禍首對人體的殺傷力是相當大的。

如何祛濕



祛濕

食療方推薦




黃瓜祛濕湯

材料:老黃瓜800克(去核囊)陳皮,粳米,鴨腎2個,清水適量。

做法:老黃瓜去核囊、切大塊,陳皮略浸泡、刮囊、洗凈,鴨腎洗凈、飛水、切片,粳米淘洗乾淨。砂鍋加清水,放入老黃瓜、陳皮、粳米、鴨腎,先猛火煲開,然後轉小火煲2小時即可調味飲用。

有清熱之效,適應煩熱,咽喉痛,小便赤熱等症。

2

健脾祛濕湯(2~3人分量)

材料:淮山(干品),土茯苓,溪黃草,豬胰(豬橫月利)300克,清水適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黃草、豬橫月利洗凈一同放進砂煲中,加適量清水煲開,然後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飲用。

適合脾胃差者飲用。


3

和中化濕湯(3~4人分量)

材料:

木棉花,雞蛋花,槐花,薏米,瘦肉100克,炒扁豆,陳皮或砂仁12克。

做法:

木棉花、雞蛋花、槐花、薏米、瘦肉、炒扁豆、陳皮或砂仁洗凈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適量,用大火煲開,再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

適合濕熱脾虛者飲用。


4

清熱去濕湯(2~3人分量)

材料:

「土伏苓,粉葛,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陳皮半個,水8碗。

做法:

土伏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塊,將材料放入煲內,水滾轉慢火煲3小時即可。

適合去骨火,去濕,清熱毒。


5

鵪鶉去濕湯(2~3人分量)


材料:鵪鶉4隻,薏米、百合各50克,姜3片。

做法:鵪鶉、薏米、百合、姜一同放入砂鍋中,加清水適量煲1個半小時即可。

適合清熱去濕,潤肺化痰。


身上的四大祛濕開關


中醫專家指出,艾灸是一種很好的祛濕方法,常艾灸身體4大祛濕穴位,具有很好的祛濕效果。


1、豐隆穴

位置:

足陽明胃經絡穴,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


功效:

通調脾胃氣機、祛濕化痰。

2、足三里

位置:

足陽明胃經合穴,乃保健要穴,位於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


功效:

足三里除具有調理脾胃、疏風化濕功能,還能補中益氣、扶正祛邪,利於增強機體免疫力。



3、中脘穴

位置: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上4寸。


功效:

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效,適用於濕滯、胃脘飽脹、噯氣者。

4、曲池穴

位置:

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完全屈肘時,位於肘橫紋外側端處。


功效:

可泄大腸濕熱,用於肛門灼熱、大便黃爛、排不盡者,亦可治療濕疹等皮膚病症。


回復:「

祛濕

」查看更多相關內容



註: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常識,不做為處方,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投稿郵箱:zyysapp@qq.com (歡迎您原創投稿)




養胃、氣血不足、高血壓、白髮

、過敏、

泡腳、脫髮、薏米、貧血(補血)、咽炎、

養胃、脾虛、洗澡、口腔潰瘍、口臭、宮寒

、薏仁粥的功效、調理脾胃、感冒

咳嗽、打嗝、失眠、怕冷、手腳冰冷、腰痛、

喉嚨腫痛、祛濕、補腎、

身高體重表、蔬菜搭配禁忌、裸睡、手指按摩、痘痘、頸椎病、心血管病、

祛斑、補血、瘦腿、安全期、胸部自檢、體寒、痛經、減肥、兩性問題、內分泌問題、婦科問題、

健康測試、體質測試、標準三圍測試(三圍)、身體質量指數自測、標準體重


診斷

:手診、舌診、望診、腎陽虛、腎陰虛、


穴位:

腎俞穴、睛明穴、人眼穴點陣圖、眼部穴位、

足三里穴、雲門穴、解溪穴、天柱穴、太淵穴、關元穴、湧泉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養生 的精彩文章:

√ 今日小滿,全家一定要這樣吃,保你百病全消一年不生病!值得收藏
今天小滿,全家一定要這樣吃,保你百病全消一年不生病!值得收藏
比冰箱還厲害的保鮮方法,超市不會告訴你,快收起來,現在知道還不晚!
涼席放了一冬天養百萬蟎蟲?只需一招,不用暴晒,2分鐘徹底清除
25歲姑娘非要和死人結婚,醫生檢查精神正常,卻搖頭說沒救了

TAG:中醫養生 |

您可能感興趣

今日小滿
今日小滿|小滿來了,遇見最美初夏
小滿節氣如何養生?中醫專家提醒:過好這六道關!
今日小滿!願你我不負這初夏良辰
每日養生:今日小滿
今日節氣:小滿
節氣 今日小滿
今日節氣——小滿
農曆二十四節氣之小滿:四月中旬小滿者,物致此小得盈滿
今日小滿——小得盈滿話養生!
最愛江南小滿天,所謂小滿,「就是二十四節氣里的少年中國」
今日小滿:四月中,小滿者,物至於此小得盈滿
老樹畫畫:今日小滿
今日小滿養生,「未病先防」
今日小滿,小得盈滿
今日小滿-清熱健脾祛濕
中國節氣 小滿
周二 農曆四月十七,今日小滿 哪些屬相要多須謹慎?
今日小滿 | 健脾利濕,慎防濕邪,飲食起居這麼做
今日小滿·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