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回歸本源,拷問根基——評《經濟學規則》

回歸本源,拷問根基——評《經濟學規則》

《經濟學規則》是一部近期難得一見的回歸經濟學本源、拷問經濟學根基的作品。無論是對於理論工作者還是政策制定者,這部新書都是不容錯過的。全文共計4438字。

丹尼·羅德里克(Dani Rodrik)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國際政治經濟學福特基金會講席教授。曾任普林斯頓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高級研究所Albert O. Hirschman講席教授。著作有《全球化的悖論》《一種經濟學,多種藥方》《探索經濟繁榮》等。他在經濟發展和增長、全球化以及政治經濟學領域著作頗豐。

丹尼·羅德里克(Dani Rodrik)是當今世界上最富有洞見和批判性的經濟學家之一。在三十多年的學術生涯中,他曾提出過很多著名的理論,其中的「全球化的不可能三角」、「經濟增長的甄別」等理論都曾在學界引發過巨大的爭議。而在新書《經濟學規則》一書中,羅德里克表現出了更大的雄心——這一次,他不再滿足於提出某個新的理論,而是嘗試對整個經濟學的理論根基進行審視和批判。

對非經濟學家而言,經濟學是一門十分奇怪的學科:它的理論是由一系列看似支離破碎,甚至彼此矛盾的「模型」構成的,它們通常以一組不切實際的假設作為起點,最後推出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結論。更令人煩惱的是,經濟學家們還樂於用數學的語言來表達,用繁複的公式讓這些本就令人難以理解的模型變得更加難以捉摸。

那麼,究竟經濟學為什麼選擇這樣的方式來建構自己的理論體系,那些「花哨」的模型究竟能在實踐中起到怎樣的作用?經濟學家在實踐中應當如何建立模型?面對形形色色的模型,人們又該選擇其中的哪一個加以使用?在新作中,羅德里克對上述問題作了深入的探討,得出了不少發人深省的結論。在本文中,我將簡要介紹全書的內容,並談一些自己的閱讀體會。

(一)全書內容概述

1、如何看待模型在經濟學中所起的作用?

在書的一開始,羅德里克首先要為模型正名,對其在經濟學中所起的作用加以說明。在他看來,作為一門社會科學,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紛繁複雜,對所有的研究對象進行總體把握十分困難,因此在研究時人們必須將注意力集中到某幾個事物上,來分析它們之間的關係。而模型正是對事物的簡化,它「通過剔除干擾要素,來表現各種具體機制如何運行」,通過這些模型,研究者可以「集中分析特殊原因,研究這些原因如何在某個體系中產生效果」。

既然模型是在特定假設的基礎上對事物的簡化,那麼它們就應當是多樣而非統一的。根據所關注問題的不同,人們需要引入不同的假設,構建不同的模型。這些基於不同假設的構築的模型當然可能得出彼此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結論,但這在羅德里克看來並不是問題。相反,他認為這正是模型的優勢所在——它們可以幫助人們撥開干擾,看清事物的各個方面。其價值,就像寓言家利用某個特殊的故事說明特定道理,或者實驗者在控制各類因素後進行了某個實驗一樣。

由於模型的結論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其假設,因此如何選擇合適的假設就成了至關重要的問題。關於經濟模型中假設的選擇,經濟學界存在著很大的爭議。 在這個問題上,羅德里克的觀點比較中庸。他認為,在用模型分析問題時,當然需要對現實情況做出簡化,但必須保證「關鍵假設」的重要性。所謂「關鍵假設」,指的是「如果對該假設做出一定的使其更符合現實的修正,將導致模型得出顯著不同的結論」。顯然,當我們分析不同問題時,採用的「關鍵假設」將是不一樣的。例如,當分析對石油產業的管制時,石油市場的結構無疑是關鍵假設,而當分析天然氣產量對石油價格的影響時,它可能就不是關鍵假設了。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改進,以及大數據的出現,更為複雜的模型逐漸開始受到青睞。羅德里克則對這種趨勢表示出了擔憂。在他看來,複雜模型本質上不過是一系列簡單模型的組合,如果作為基礎的簡單模型不可靠,那麼在此基礎上構建出的複雜模型就更不可靠。因此,與其去追求模型的複雜和統一,不如先集中精力搞清某些具體的機制。

在書中,羅德里克援引了著名作家博爾赫斯書中的章節,指出複雜模型就相當於1:1的地圖,儘管力求細節的真實,但卻毫無用處。而簡單的模型則相當於一張縮小的地圖,儘管它並沒有完全還原現實中所有的真實,但卻蘊含了真實。並且只有這種經過簡化的真實,才是真正有用的。

2、如何保證經濟模型的科學性?

在完成了對模型本身意義的探討後,羅德里克將關注點轉向了對經濟學科學性的討論。他認為,要保證經濟學科學性需要做到如下四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是澄清模型的假設。如前所述,模型是在特定的假設下建立的,假設的選擇決定了其結論,因此研究者只有選擇了合適的假設,才有可能讓模型變得科學、有意義。儘管這一觀點看似直觀,但卻常被人們所忽視。在實踐中,不少研究者並不願意花時間去琢磨需要的假設、建立合適的模型,而更願意援引一些著名模型的結論。 這種惰性會極大損害模型的科學性,從而成為錯誤的來源。

第二個要點是克服直覺思維的干擾。經濟現象是複雜的,依靠直覺的思維方式常會模糊人們的視野,從而讓其得到錯誤的結論。在書中,羅德里克列舉了四個讓直覺思維產生錯誤的理由:「一般均衡問題」、「次優問題」、「策略互動」和「時間不一致行為」。通過大量的事例,羅德里克不厭其煩地告誡讀者,如果忽視了以上的幾個問題,那麼直覺隨時可能把人們引向錯誤的深淵。

第三個要點是讓經濟學以水平的方式進步。要保證經濟學的科學性,就必須要讓它能夠克服自身的不足,持續保持進步。那麼,經濟學應該以怎樣的方式進步呢?一種觀點認為,既然經濟學是科學,就應該採用科學的、證偽的方法去實現進步。 但羅德里克並不認同這種 「垂直」的進步方式,而是更傾向於用「水平」的方式,即通過增加新模型來推進理論的進步。他的理由是,由於社會現實的複雜多變,經濟模型的檢驗非常困難,很少有模型能在嚴格意義上被「證偽」。因此,如果執著於用證偽的方式來推進學科進步,成效會非常小。相比之下,允許用不同模型對不同條件下的情況進行解釋可能會讓理論更有實踐意義。

第四個要點是用經驗證據來挑選合適的模型。儘管經濟學中的模型可以是多樣的,但在實踐中研究者必須選擇合適的模型來加以使用,而選擇的標準就是經驗證據。值得注意的是,在理論模型和經驗證據之間的關係問題上,羅德里克的認識和實證主義者有很大不同。他更願意將經驗證據作為模型的選擇模型的前提,而非檢驗標準。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可能要比後者顯得更加「實用主義」。

3、如何挑選模型?

經濟學中的模型可謂汗牛充棟,因此在實踐中,從各種模型中篩選出最為合適的模型就成了一項艱巨的任務。考慮到這一問題的極端重要性,羅德里克在書中用了較大篇幅對其作了討論。在羅德里克看來,挑選模型的過程是一個將理論模型和經驗證據反覆校驗的過程。他認為,應當反覆將模型的關鍵假設、作用機制、直接結果,以及間接結果同經驗證據進行對照,從而從模型的可選集中挑出最為適用的。

為了直觀說明模型選擇的方法,羅德里克採用了自己創建的「增長診斷法」作為例子。 眾所周知,在理解「國富國窮」問題上,發展經濟學已經有了大量的研究,構建了大量的模型。但在理論成就輝煌的同時,這些模型在實踐中發揮的作用卻很不理想。這是為什麼呢?羅德里克認為,問題並不是「藥方」的缺乏,而是在面對現實問題時沒能對症下藥。因此,他建議在制定發展計劃時應當首先識別出目標國家所面臨的主要約束,並以此為根據選擇對應的模型,採取對應的政策。然後,還要根據政策的效果檢驗理論的機制和結果,分析所用模型的正確性,並據此調整政策。

4、模型的局限

由於模型都是在針對特定問題,在特定假設上建立的,因此它們當然具有很大局限性。在書的最後,羅德里克花了很大篇幅對模型的局限進行了說明。

在書中,羅德里克專門區分了「理論」和「模型」。他指出,在其他學科中,「理論」是有普適性的。例如,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萬有引力定理都是一樣的,不會有改變。而在經濟學中,儘管也有很多所謂的「理論」,但它們通常只在具體條件下適用。例如,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在經濟蕭條時可能很適用,但在繁榮時就並不太適用。由於這個原因,羅德里克認為經濟學中的所謂「理論」,其實只不過是「模型」,因此在使用時必須十分注意其邊界。

遺憾的是,很多經濟學家顯然沒有認識到上述問題。在很多時候,他們更願意選擇「信奉」某套理論,認為它才是解釋經濟的唯一正確理論,甚至將自己貼上諸某學派信徒的標籤。羅德里克認為,這種對自身理論的執著和對其他理論正是影響經濟學家對現實進行正確判斷的重要原因。例如,全球的主流宏觀經濟學家幾乎無人預測到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其原因就在於他們都選擇信奉了新古典宏觀經濟理論,而忽視了其他理論(更確切說是模型)所給出的警示。

(二)一些啟示

儘管《經濟學規則》一書的正文只有區區十萬字,但在這短短的篇幅中,作者卻通過豐富的案例對經濟學的根本問題進行了反思,其中的很多觀點都頗有啟發意義。

一方面,書中的內容有助於澄清一些誤解,幫助人們更加透徹地理解經濟學這個學科。

正如我們在本文開頭提到的,作為社會科學的一個分支,經濟學十分獨特。一些學者認為,現代的經濟學選擇用模型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在研究中選擇過於簡化的、不合現實的假設,忽略了因果關係的複雜性,是受不恰當的「科學主義」傾向影響的結果。這些學者認為,這種傾向會嚴重削弱經濟學的解釋能力,因此未來經濟學的發展應當從根本上摒棄這種傾向,回歸社會科學的分析傳統。

在本書中,羅德里克對這種指責進行了很好的回應。儘管在書中,他也建議經濟學家們必須對其他社會科學分支的研究成果予以重視,但在方法論上,他顯然更贊同模型化的分析,而非「傳統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他清晰地說明了,用模型研究社會,不僅不是經濟學的缺點,反而是它的一個優點。只要合理選擇「關鍵假設」,研究者就能有效排除干擾,理清一組組具體的因果關係。通過對每一組具體的因果關係的匯總,才可能了解事物的全貌。以上回應,不僅澄清了人們對於經濟學的質疑,為經濟學這個學科正了名,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同時,書中關於經濟學進步方法的討論也十分值得重視。目前,經濟學理論存在的問題不少,關於未來的經濟理論應該怎樣發展,存在著不少爭議。有學者認為,現在的經濟學應該進行一次範式革命,進行比較根本的變革。儘管這種觀點深合證偽主義的要旨,但羅德里克卻並沒有對此簡單認同。相反,他提出了一種新的思路——通過增加新模型來實現經濟學的進步。這種思路看似離奇,但考慮到現實中證偽理論的困難性,就不難發現這其實是一種更加現實的思路。如果我們能認同這一觀點,就能夠避免陷入不必要的範式之爭,而把更多精力放在對具體問題的探討上。

另一方面,該書的內容也有助於人們更好地利用經濟學探討現實問題。

當前,經濟學已經成為一門顯學,在各種政策討論中,都活躍著經濟學家的身影。但必須看到的是,目前的各種經濟學討論中其實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在不少討論中,學者們會執著於自身所信奉的某套理論,從它出發去進行分析,而對於其他理論予以漠視。有些時候,爭論的各方則更是把原本的政策之爭上升為主義之爭、學派之爭,將本來應該講證據、講道理的爭論變成了講立場、講情懷。 顯然,這樣的討論風格非常不利於對問題的客觀科學分析,很容易造成重大錯誤。從這個角度看,如果我們能夠認同本書中的觀點,承認經濟學中模型的多樣性,將更多的放在模型的選擇,而非空洞的「主義之爭」,那麼就可能排除很多不必要的偏見,從而得出更準確、更客觀的分析結果。

總而言之,《經濟學規則》是一部近期難得一見的回歸經濟學本源、拷問經濟學根基的作品。無論是對於理論工作者還是政策制定者,這部新書都是不容錯過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比較 的精彩文章:

TAG:比較 |

您可能感興趣

「認祖尋根」:尋找針灸學的理論根基
史學研究中的個人因素——讀《治史仍需以讀書為根基》
印祖問答念佛人為什麼要自審自知根基?
惡搞《黃河大合唱》也是消解價值根基
哲學&中醫,綜合解讀體式「根基力」,避開瑜伽傷
《尋夢環遊記》背後的文化根基
在文化自信的歷史坐標中夯實意識形態教育文化根基
《大國根基》首播,請回答:「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
夯實學科育人的根基
關於瑜珈順位法原理——根基
【正財】是運勢的根基,是養命之源
《弟子規》:修德立業、知行合一的成長根基
築牢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發展的根基
《中國根基:通向文化大國之路》文評——李瑞靜
「根基在繼承傳統,關鍵在融合創新」
原油周評:俄羅斯聯手OPEC計劃減產,供求失衡的邏輯根基動搖
《論語》:孝道——家庭幸福之樹的根基
「學」中築牢根基 「做」中彰顯……
美國秩序的根基
格局,是成功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