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藍海創意云:讓中國電影工業化的夢想照進現實

藍海創意云:讓中國電影工業化的夢想照進現實

引言:從2015年開始,中國進入電影市場的資本已經呈現溢出的狀態,中國資本進入好萊塢成為整個2016年到如今整個電影資本市場的主流,中美合拍片比例節節上升,從《功夫熊貓3》到年初上映的《極限特工》都屬於資本進入好萊塢的典型,而即將到來的《變形金剛》等傳統好萊塢大片也獲得了中國資本的流入。而這一切背後的成因,卻源於中國電影工業化的不成熟,中國本土的電影產業始終處於「手工作坊」的運作模式,在專業化、系統化上與好萊塢相差甚遠。為了獲得市場,資本流入好萊塢也就可以理解了。

年初上映的《極限特工3:終極回歸》在中國獲得了全球最高的票房收入,在豆瓣等主流評分網上大多獲得了7分以上的大眾評分。這部在美國本土只獲得幾百萬美元票房的平庸之作,在國內卻得到熱捧,其中原因自然多種多樣,但國產電影在大製作上的力不從心,無疑是國內觀眾對好萊塢大片失去抵抗力的重要原因。

而國產電影無力製作大場景,乍看上去可以歸罪於國內審核機制的嚴格,導演本身電影素養不足,演員明星化帶來演技著急等原因,但究其本質,其背後指向的是中國電影工業化能力的薄弱,使電影製作者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也無力組織起一部大製作。

什麼是工業化?

在新聞和媒體上,無數媒體人批評中國電影時都會很自然地提出中國電影工業化程度很低,因此國產電影始終無法達到好萊塢大片的製作水平。

電影工業化到底指的是什麼?簡單來說,電影工業化自然是指電影的工業化,而工業化的概念是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而工業的特點最基本的不是機械化,而是各司其職,社會分工進入深度細化。

因此,電影工業化的概念也就浮現出來了,其所指的是在電影行業中職務劃分進入深度細化,從業者各司其職,每個人都只負責某專業的部分。

或許會有人想問,中國的電影工業中劃分導演、編劇、製片、燈光等等不已經實現了劃分了嗎?

當然,中國電影產業中已經實現了像編劇、製片到中期、後期的劃分,但是這種劃分用比喻來說,就和農業時代中國「士農工商」四大職業劃分是一樣的,屬於最基礎的職務劃分。

舉一個細節上的例子,美國好萊塢成熟的工業化體系中存在大量工會,而工會的幾大基本業務中就包括介紹工作,每一個參加工會的電影從業者都會在工會上提供自己的簡歷。那麼所謂工業化的職務細分是什麼樣的呢?在履歷中,介紹職務時,中方的劃分水平大概寫的是演員、類型片導演、後期剪輯這一類,而好萊塢就有「Dialect Coach」(職業口音教練)等細化到某一部分的職位描述。

中國的電影工業化程度低所帶來的問題

在了解了電影工業化概念以後,中國工業化不足的概念也就清晰了,但是這和大製作有什麼必然聯繫呢?

首先,中國的導演水平與世界頂級大導演有沒有差距不好說,但是與好萊塢導演的平均水平比絕對不會遜色,而所謂好萊塢大片中絕大多數都是這些平庸的導演貢獻的,那麼為什麼一方可以製作,一方卻力不從心呢?

原因就在於導演也是人,而人的精力永遠是有限的,在「手工作坊」的生產模式下,導演要實現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只有細分職務、各司其職的成熟工業化體系能夠幫助導演集中精力在電影的整體把握上。

在製作《唐頓莊園》時,無論是編劇、導演、製片還是演員,都不可能在服裝、背景、口音等決定品質的細節上做到完美無缺,只有專業管理這一部分的專業人員能夠將全部精力投身在細節的把握上。像國內古裝劇從口音到服裝,從吃的東西到說的俗語,細節一塌糊塗背後並不能單純把鍋甩給導演或者編劇,這已經超出了他們的精力把握範圍,只有成熟的工業體系能夠穩定地提供相關幫助。

中國電影工業化之路缺少的東西

在理解電影工業化和工業化程度不足帶來的問題以後,自然而然需要回答的問題就變成了中國電影工業化之路到底缺少了什麼?

上文已經提到,在美國的好萊塢,有大量工會連接著製片公司和電影從業者,成為兩者之間溝通的橋樑。可以說,好萊塢成熟的工會體系是決定好萊塢電影工業化高度發達的核心。

工會作為中介,一方面為需要製作電影的製片公司提供各方面人才,直接免去了製片公司尋找相關人員所需花費的時間和資金,使資源能夠最高效得到利用,而不會讓資金在缺乏人才、找不到專業人士的過程中被浪費。

另一方面,工會保護了電影從業者的利益,因為電影從業者的流動性,在沒有工會作為中介提供擔保的情況下,與製片公司合作會牽扯從業者過多的精力,也容易產生經濟糾紛。正是因為中介提供平台和保護,大量零散的從業者可以全心全意參與到自己專業的電影領域中去,為整體的電影製作提供專業化的服務。

那麼,中國電影工業目前主要遇到的問題是什麼樣的呢?除了中影在國家力量上推出的政治電影,中國電影人在製作電影的過程中始終面對著「瞎子」的困擾:在獲得好的點子希望找投資時,不知道哪家投資感興趣;在獲得投資以後,找不到對這個點子專業對口的編劇;找到了編劇需要找導演;找到了導演拍好了電影需要找後期;拍歷史劇需要找歷史學家糾正常識錯誤;拍醫療劇需要找醫學院的幫忙專業化;在北方拍要有北方口音,南方拍有南方口音……

這一系列的問題讓電影人從組建起一個團隊,到最後完成電影,中間需要耗費大量資金和精力在尋找和溝通上,並且最後的成品由於搜集面廣度和深度的問題往往無法獲得需要的效果,最終成品也就差強人意。

不一樣的變化

最近即將上映一部叫《異獸來襲》的電影,以怪獸+冒險為題材,屬於國內極為少見,基本無人敢拍的類型,讓人不由好奇導演的勇氣。

電影尚未上映,不好去說,但是在了解了背後的製作以後,一家名為藍海創意雲的公司卻浮現出來。

正如前文所述,中國電影工業化的道路之所以蜿蜒崎嶇,其中重要的一環在於有溝通和保障能力的撮合型組織的缺失,而這家藍海創意雲所做的工作卻恰恰正在於此。

藍海創意雲依靠互聯網的溝通能力將十萬以上的工作室集合在同一個平台上,將電影工業涵蓋的全領域都成功覆蓋。同時與其他資源整合型平台不同,藍海創意雲並未試圖將業務拓展到全領域,而是專精於文創,通過全領域全階段的布局,打通上下游產業,讓製片不用自己找導演,導演不用自己找後期,後期不用自己像無頭蒼蠅一樣接活。

這種變化意味著中國電影工業的各個階段再不用耗費大量精力想方設法地依靠傳統方式拓展上下游,只要在平台上依託互聯網的大數據功能,就能輕鬆找到自己需要的訂單,或者將訂單交給專業的人士去完成。

當傳統的線下工會之路在中國的環境中根本走不通的情況下,藍海創意雲依託互聯網實現了同樣的作用,甚至依靠互聯網的即時性,能夠跨越地域實現電影工業化環節中最根本的分配和溝通環節,節約了資金和人力,又能精準地實現需求的專業對口。可以說,在藍海創意雲身上,了解的人都能看到或是模糊地感覺到中國電影工業化正在破繭成蝶。

結語

中國電影終將走向大製作,就像中國電影產業終將實現工業化一樣毋庸置疑,而即將上映的《異獸來襲》是一次十分有益的嘗試。

而承擔了《異獸來襲》所有後期分包的藍海創意雲,其走出的這條依託互聯網實現電影全領域溝通的道路,顛覆了傳統的溝通和分配方式,將產業的各個環節以統一的標準推送到每一位從業者或是關注者,打破了過去以地理為阻隔的溝通方式,將互聯網思維帶入到電影產業中。

如果中國最終將實現電影的工業化,藍海創意雲在如今一片「手工作坊」中走出的這條道路,無疑是通向這最終目標的康庄大道。

本文為「藍海創意雲」原創獨家稿件,特此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創資訊 的精彩文章:

《白鹿原》收視慘淡 農村題材電視劇已死?
從《金曲撈》到《我想和你唱》,音樂綜藝為何再刮懷舊風?
互聯網正在顛覆世界電影工業
電影製作成本降低之道

TAG:文創資訊 |

您可能感興趣

從中國電影工業化的現狀與發展,看中國電影走出去(中)
從中國電影工業化的現狀與發展,看中國電影走出去(下)
從中國電影工業化的現狀與發展,看中國電影走出去(上)
中國電影工業化「封神」
金融快餐背後是工業空心化,美國再工業化的啟示,實業創造財富
徐崢贊《紅海行動》:提高了中國電影工業化水準
《封神三部曲》,讓人看到中國電影工業化發展新思路
阿里影業&藝恩:中國電影產業工業化驅動觀察報告
中國電影工業化,要先解決標準化 | 直擊上海電影節
農業國的工業化之路
探班|《封神》:重建中國電影工業化體系
阿里影業如何用互聯網視角助力中國電影工業化?
印度工業化與武器國產化:國企太爛,鼓勵私企
比肩國際水準 《封神三部曲》探索中國電影工業化
《流浪地球》只是「小作坊」?中國電影工業化之路任重道遠
二戰後富得流油的海灣國家為什麼沒有實現工業化
電影行業深度:我們或正處於工業化的前夜廣發傳媒 曠實團隊
美國電影協會亞太區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馮偉:當前最重要的是建立中國電影規範的工業化體系
中國陸相頁岩油工業化開發實現重大突破
「電影宇宙」生態下的超工業化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