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如何培養出真正的成年人

如何培養出真正的成年人


本文作者與他的三個孩子在一起。圖片來源: Ryan Nicholson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作者 Ben Sasse



我們都知道「成年人」(adult)是個名詞。去年聽說「成年人」還可以當動詞用時,我不禁大為困惑。社交媒體網站,特別是Twitter和Instagram上,出現了一個新的話題標籤:#做成年人(#adulting)。比如,「剛才按時付了這個月的賬單#做成年人」,「決心不能連看八小時的Netflix,於是去了趟雜貨店#做成年人」。美國方言協會(American Dialect Society)甚至曾提名「做成年人」為2015年最富創意辭彙。


用這個詞描述成年人該做的事情,像繳稅或幹家務這類責任使然的平凡瑣事,實在有點諷刺。對越來越多的美國人來說,表現得像個大人似乎是在進行某種角色扮演,好像做大人份內的事很可笑,需要進行模式轉換。




我還是說得明白一點吧。我並非要以過來人的姿態,一邊搖頭一邊用鼻息哼出一句「現在的年輕人」。我至今仍記得1988年的那天,我在我們內布拉斯加州的小鎮上開車,穿過安德森醫生所在的社區時,他站在街上吼我開慢點的樣子。我當時16歲,完全受不了這傢伙。多年後,當我自己有了孩子後,我回家時向安德森醫生表示了感謝。這大概就是成熟。



現在跟以前不一樣的是,年輕人有一種長不大的趨勢,永遠停留在青春期,十八九歲或20歲出頭的年輕人與10歲孩子之間的差別非常小。



很多父母都可以證明,獨立的成年不再是這一代年輕人的常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數據顯示,去年美國跨過了一道歷史性門檻。「18-34歲的成年人中,住在父母家的比例要略高於自立門戶並與配偶或伴侶生活在一起的比例,這是130多年來第一次出現這種情況。」25-29歲的美國人中,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足足有25%,而10年多前只有18%。




造成這種「年輕人長不大」現象的原因有很多。經濟是一方面,社會和文化發展也難辭其咎。具體來說原因包括:社會過於富有,孩子對物質享受習以為常,我們不願放手讓年輕人苦幹,電腦和移動設備綁架了青少年的注意力。





圖片來源:Getty




美國正在經歷一個年輕人「長不大」的集體危機。太多孩子壓根就不再知道成年人是怎麼回事,或如何成為成年人。或許更大的問題是,作為過來人,我們已經忘了自己的職責——教他們長大成人。其實是我們失職,而不是他們錯了。


我和妻子梅麗莎(Melissa)有三個孩子,年齡在6歲至15歲之間。在幫助他們從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到事事獨立、自給自足的過程中,我們也沒有什麼獨家秘笈,因為世上本就沒有這個東西。我們也無意自詡為模範家庭。其實,我們每天都在摸著石頭過河。



但是在孩子的培養目標上,我倆的想法是一致的。我們希望他們步入成年時,能夠人格獨立,開朗活潑,有魅力,有較強的抗擊打能力,可以自食其力,有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關心他們的街坊鄰居並願意為之服務。我們的培養方法圍繞的是以下五大中心思想。


抵制消費


雖然梅麗莎和我也常受到消費的誘惑,但我們力爭讓孩子牢記,「需要」和「想要」是兩個不同的詞,意思上有明顯差別。當6歲的兒子指著超市Target里的玩具說「我需要那個」時,我們會告訴他,「需要」和那個玩具沒有任何毛線關係。他的生存與否並不取決於能否得到那個玩具。



美國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社會學家史密斯(Christian Smith)與同事在2009年做了一項名為「過渡期靈魂」(Souls in Transition)的研究,主要關注18-23歲這些「剛成年者」的想法、態度和道德信念。研究結果令他們憂心忡忡,特別是年輕人奉行的消費主義文化。超半數的受訪者承認,「幸福可以用擁有的物質來衡量,東西買得越多越開心,他們能從單純的逛街購物中獲得極大的樂趣。」






圖片來源:Getty




但是,心理學家、神經學專家和社會學家的一系列研究均顯示,消費絕不是通向長久幸福的康庄大道。學做成年人的過程中要搞清楚一點,那就是我們的實際需求可以和我們想要這要那的慾望區分開來。成熟的必要條件之一是我們可以設想一種沒有物質財富的日子,決心即使在那樣的狀況下依舊能保持快樂,並且時不時體驗一下物質不太富足的生活。



教會孩子這些道理有很多方法。父母可以偶爾帶孩子去露營旅行,那種沒有水電也不能上網的生活可以讓他們對陋室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相比之下,家裡的舒適安逸就顯得十分奢侈。另外,父母在購物方面也可另闢蹊徑。我的一個女兒非常喜歡跑步,所以我們會給她買質量很好的運動鞋,保護她正在發育的骨骼,但服裝方面她就要揀別人的舊衣或二手店的衣服。



我們想讓孩子養成從簡樸生活中尋找樂趣並心懷感恩的習慣。我們希望,有一天他們獨立門戶時,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



認真做事,從容面對


上述那些強調消費使人空虛的社會學家當中,有很多都指出了獲得幸福的另外一種重要途徑:做有意義的事。這些年來,我發現自己遇到的幾乎所有有趣的人都有著很強的職業道德,都專註地做著哪怕十分低微的工作,他們一般從年輕時就養成了這種態度。面對「你幼時做過的第一件難事是什麼」的問題,他們的回答通常都充滿熱情。




讓我們的孩子有類似人生體驗似乎不符合當今的主流文化。艱苦、不討喜的工作看起來會令人不快,甚至可能讓人受傷。更要命的是,對望子成龍的中產階層父母來說,做那些事可能與他們希望孩子參加的能讓大學招生委員會眼前一亮的「豐富」活動相衝突。但性格比學歷更重要。如果我們的孩子想真正長大成人,他們就應明白,有些事只能迎難而上,躲是躲不掉的。



去年,我們送一個女兒去養牛場幫忙,在那兒待了一個月。她當時14歲,迫不及待地想下地幹活,這一點倒是出乎我們的意料。我們離開時,除了叫她好好工作、不恥下問、絕不要讓老闆聽到她的抱怨,以及希望我們能為她感到驕傲外,沒說別的。



一安頓好,她就定期給我們發消息,告訴我們那天她做了什麼。養牛場很臭很潮,活也不好乾,但她樂在其中。比如,抱著一個沒爹沒娘的小母牛,喂她喝了一整瓶奶(弄得牛仔褲上全是粘液和鼻涕。)



我的意思並不是說,現在的年輕人都做事不努力。但這裡的「事」不應只是學業上的進步。我們的孩子不僅需要對有幸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而心懷感激,而且應該特別重視自己是否有解決人生難題的能力。



從娃娃抓起。讓兩歲的孩子每天早上給你拿襪子,這樣可以建立一種節奏和模式,以便逐漸將做事的內容升級到更複雜和「成年人」的任務。重新評估你給家裡花錢買的每項服務,想想是否能交給孩子搞定。比如割草,修理雜物,幫助照顧嬰幼兒。讓孩子學會換尿布。


建立隔代聯繫


如今,影響年輕人生活的一個主要事件是:出生年份。無論線上線下,青少年基本都是與學校里的同齡人在一起玩。同樣,在養老院頤養天年的老年人也是主要與同齡人交流互動。




《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在2014年刊登的一篇文章就這個問題總結了很多近期的研究。有一項研究發現,60歲以上(含60歲)的美國人當中,只有25%在過去六個月與36歲以下的年輕人談論過重要事情。而這些年輕人中如不算親屬,與之交談的老年人比例則降到只有6%。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Vetta



老人和年輕人之間如此隔離,這樣沒法培育出有責任感的成年人。研究了186個工業前文化的經典研究合著者、人類學家施萊格爾(Alice Schlegel)總結認為,年齡產生的隔閡與「反社會行為以及競爭力與侵略性社會化」有關。社會學也證實了父母讓家裡大孩子照看小孩子做法的科學性:青少年通過與非同齡人交往互動,可以掌握非常重要的社交技巧。



建立聯繫的方式有很多。最簡單的,譬如可以帶孩子去一位年長的鄰居家,讓孩子和老人一起烤餅乾,或讓孩子到老年活動中心做志願者。偶爾去一次作用不大。我們應鼓勵孩子與家人之外的長者建立長期聯繫,達到某種程度的友誼和親近感。



視角是很寶貴的東西。它讓孩子願意傾聽老人講以前的事(比如他們做過的第一份苦差),也讓孩子在看待艱苦努力和持之以恆時,能夠把眼光放長遠。



有意義的旅行


幾十年前,歷史學家布爾斯廷(Daniel Boorstin)就區分出了有品質的旅行和在他看來無聊的旅遊,後者是大隊人馬的跟團游,日程安排處處受控。他謂之「失去的旅行藝術」,其實「尋找的是人,是奇遇,也是體驗」。




這種旅行可能會讓我們有種頭暈目眩的感覺,因為要離開熟悉的環境、習俗、語言和食物。但它對青少年尤其有益。跟努力做事一樣,旅行不僅可以讓他們認識到平時的生活是多麼舒適,而且也能懂得嘗試新事物、克服難題帶來的滿足感。此外,旅行還能迫使他們審視自己以物質為本的生活。我真需要那麼多物質享受嗎?脫離了那些物質享受,我為什麼反而感覺更自由?



當然,並非所有孩子在逐漸了解旅行意義的過程中,都會獲得同樣的感受。我們當中,有些人來自喜歡戶外活動的家庭,有些來自可以飛去海外度假的有錢家庭。「去哪」旅行遠沒有「怎麼」旅行來得重要。



關鍵是要讓孩子走出他們的舒適圈,看看日常看不到的事物。旅行結束後,不要立即投入原先的工作和學習生活。花稍許時間總結一下這次旅行經歷,思考一下心得。



成為真正的文化人


不要讓閱讀變成一種正襟危坐的被動活動。真正的閱讀需要專註、融入和積極的提問。遺憾的是,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如今普通美國人每天的閱讀時間只有19分鐘,年齡越小閱讀時間越短。




我們的年輕人對閱讀不感興趣實在令人痛心,這不僅僅是對他們自身而言。對美利堅合眾國來說,這也會阻止他們成長為國家所需的那種有主人翁意識、有擔當的公民。合眾國的締造者認為讀書識字是實現自由和自治的前提條件,而如今我們正在為沒能認真做好這件事付出代價。




舊金山城市之光書店。圖片來源:Getty Images/Lonely Planet Images




首先,應鼓勵年輕人多讀書。一個朋友給梅麗莎和我介紹了「世紀俱樂部」(The Century Club)的讀書計劃。為了成為該俱樂部會員,你必須一年讀夠100本書。一周讀兩本大部頭的書,很多人都能做到,但要整整一年保持每周讀幾乎兩本書,則頗有挑戰性。



若要幫孩子完成100本的目標,一開始你應選擇簡單輕鬆的書,使之慢慢上路。隨著他們閱讀習慣的養成,你可以增加一些有難度的書籍。我的孩子也還沒讀夠100本,但這個目標有益他們的身心健康,改變了他們的言行舉止。



閱讀的「量」固然不可小覷,但「質」才是更加重要的長期目標。我的兩個女兒還沒進入青春期之前,差不多有超過半數的讀物我們是讓她倆自己挑。現在,我們讓她們列出想買的書的願望清單,讓我們過目和挑選。如果那些書不夠嚴謹,我們的干預也更加鐵面無私。



她倆非常願意拓展閱讀面,但作為父母,我們會指導她們多看那些特別經典的著作。經典著作不僅有助於她們了解自己在天地間的位置,而且能讓她們認識到自己所繼承的這些傳統的價值。



哪些算經典著作呢?這個問題見仁見智。但在我家,書架上按大類可分為神學、希臘主題、莎士比亞、美國的思想和市場等。



以上這些僅是梅麗莎和我在培養孩子方面形成的一些看法和習慣,目的是為了確保他們不會被以後的成年生活所嚇倒。其他父母也會有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但無論如何,為人父母的責任我們誰都沒法逃避。美國應就孩子成年的話題進行廣泛討論,特別是在這個沒有「鐵飯碗」的時代。



如果把養育責任比作教孩子騎自行車,那我就是堅決不同意給兒童車加輔助輪的父母。我會給他們穿上厚外套和滑雪褲,讓他們從一條緩下坡的路上開始騎起。我會跟在他們後面跑,幫他們扶著自行車后座。前行途中,我會輕輕從側面碰碰他們的肩膀。到某一時刻,他們會突然發現自己找到了平衡(多數時候是無意間發現的),從此學會了騎車!人生從此發生了改變。



Ben Sasse曾任大學校長,現在是美國內布拉斯加州資淺參議員。本文節選自他的新書《正在消失的美國成年人:成年危機及如何重建自立文化》(The Vanishing American Adult: Our Coming-of-Age Crisis—and How to Rebuild a Culture of Self-Reliance),該書於5月16日由聖馬丁出版社(St. Martin)出版。




你可能還關注:


不用懷疑,當下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閱讀



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從父母那裡得到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爾街日報·派 的精彩文章:

你很快就能穿上3D列印的鞋子了
美國人存不下錢的四大原因
一位焦慮症患者的自述:橫禍,真相和新生
男人50歲後如何保持健美身材?
活動 | 我們邀請了劉強東、吳恩達、尤里·米爾納……聊聊全球科技的未來

TAG:華爾街日報·派 |

您可能感興趣

成年人如何矯正駝背,練這幾個體式就好了
成年人的真實生活
如何假裝成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
真正屬於成年人的童話,太好看了
這就是成年人的感情
成年人如何有效的學習游泳?
成年人的懂事,都是裝出來的
成年人如何學游泳?
「這就是成年人崩潰的真相」
成年人的生活,是怎樣的
張藝謀導演的女兒十一歲就出書了,讓我等成年人情何以堪?
成年人還能做牙齒矯正嗎?牙齒矯正什麼年齡比較好?
成年人牙齒矯正有困難嗎?
真正零基礎的成年人可以怎樣學畫畫?
未成年人何時已經讓人恐懼
都是成年人了
所謂成年人的思維
成年人學舞蹈時如何正確練習下腰?
玩不起的成年人
成年人o型腿可以矯正嗎 讓你擁有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