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潘天壽與《靈岩澗一角》

潘天壽與《靈岩澗一角》

這是潘天壽創作生涯中具有轉折性意義的一幅代表作,是他在解放後文藝政策的特殊要求下,深入生活,觀照自然,將近景山水與花卉相結合所進行的系列藝術探索中較早的一件作品。

潘天壽在抗戰勝利攜國立藝專師生複員杭州不久,便辭去了院長之職,專心藝事。1948年迎來自己創作的第一個高峰。這一年留下很多精品力作,如《煙雨蛙聲》《磐石墨雞》以空勾無皴的巨石作為畫面的主體,是他1945年開始這種圖式語言探索的延續;《濠梁觀魚》《靈芝》《盆蘭墨雞》等指墨精品,顯示了這一年他已經到達的指畫技法高度;現藏於中國美術館的《松鷹圖》《讀經僧圖》也作於1948年。《松鷹圖》以淡墨抹出鷹身,豆漿紙的紋理正好成了鷹身羽毛的花紋。這是潘天壽淡墨畫鷹中最好的一隻;《讀經僧圖》以畫山石的方式畫出僧人的頭部,形象奇崛,意蘊深遠。應該說,解放前的潘天壽已經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藝術語言,奠定了個人風格的基調。

隨著全國解放,國家文藝發展要解決藝術為什麼人服務的問題。要求文藝為工農兵服務,藝術家要關注社會生活,表現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強化藝術的宣教功能。潘天壽努力讓自己適應新的要求。1950年創作《文藝工作者訪問貧僱農》《種瓜度春荒》,用工筆白描畫人物,表現現實生活,作品與1948年判然兩別。中國美術館所藏《踴躍爭繳農業稅》也是類似的作品。他自嘲「六十六,學大木」,就是年紀大了,還要學習新的畫法。雖然是挑戰,但他還是非常認真地去改變自己。

1953年10月全國美協全委擴大會議在北京舉行,據潘天壽回憶,此次會議上,與會者認為山水、花鳥畫還是要向新的方向發展,只要達到為工農兵服務的目的就是了。潘天壽認為自己畫花鳥已經三四十年時間,比畫人物好一些,所以他要繼續畫花鳥。但是如何創新,就是擺在他面前的問題。

也在這一年,國畫界的寫生活動逐漸興起。潘天壽與浙江美院的同仁也組織了「星期爬山會」,利用周末時間爬遍杭州群山,親近自然,體悟造化。《之江遙望》《美女峰》就是這段時間的創作。1955年潘天壽與彩墨畫系同仁赴雁盪寫生,開啟了他創作的真正轉折期。

潘天壽非常反對用西方的對景寫生來替代中國畫原來的寫生方式。他認為中國畫的寫生重默識心記,重觀察和心源,中國畫的寫生是藝術創作的一部分,在寫生時就應體現藝術家的主觀處理,將心靈之奇變融入寫生中,抓住對象「動的氣趣」,理解物之「理」,表現物之「趣」。所以在雁盪,他整日盤桓在山水間,觀察感悟。據同仁回憶,在雁盪,他不拿毛筆對景寫生,最多用鉛筆記一點具體的形狀。他更注意的是雁盪山局部的花草、石頭,用極其概括的筆墨在畫面上表現出來。他寫生回來更多的是盈囊的詩句。現在留下來的潘天壽雁盪寫生稿,也多是他記錄山石和花卉結構的草圖。

《靈岩澗一角》即為雁盪之行的成果,上題「畫事以積墨為難,茲試寫之,仍未得雁山厚重之致。」似在探索積墨表現雁盪厚重的適用性。此畫中,他進行了幾個方面的突破:一是將山水視線拉近,猶如長焦鏡頭取景般,表現的是山水的局部。又將近景山水與山花野卉結合表現,突破了傳統山水和花鳥的布置;二是著眼山花野卉,突破了傳統花鳥畫的題材,他說:「予喜游山,尤愛看深山絕壑中之山花野卉、亂草叢篁,高下欹斜、縱橫離亂,其姿質之天然荒率,其意趣之清奇純雅,其品質之高華絕俗,非平時花房中之花卉所能想像得之。」他從不為人知的山花野卉中發現了獨有的意趣;三是意趣和格調上突破了傳統山水花鳥的「荒寒」之趣,而引向欣欣向榮的繁茂之境。這既是對當時文藝審美要求的一種回應,同時又沒有表面化地去粘貼火車、電線杆等符號。在這幅作品上,潘天壽也充分地展現了他的筆墨功力。如椽巨筆勾勒山石輪廓,急雨般的積墨點表現靈岩澗草木的蔥蘢,雙鉤填色畫出山石中頑強生存的無名野花,溪水部分完全留白。筆墨的高品格追求、虛實相生的布置,處處體現潘天壽對傳統的堅持和繼承,而取景、構圖、意趣方面卻又是新的,這正是潘天壽的「傳統出新」。這樣的創新立足傳統精髓,回應時代命題,同時充分展露個人藝術特色,這才是真正的創新,也是中國畫未來發展的正途。

此幅作品參加了1956年7月10日在北京開幕的「第二屆全國國畫展覽會」。觀眾認為它與齊白石、吳湖帆、吳鏡汀等老畫家的參展作品一樣,「既真實,又繼承了祖國的民族傳統,既富有生活意味,又有高度的藝術技巧」,同時「功夫老辣」,(《觀眾對第二屆全國國畫展覽會展品的意見》,《美術》1956年8月號)。作品應是該展後入藏的中國美術館。(陳永怡 光明日報

作品賞析之《靈岩澗一角》

——潘天壽筆下的沉雄、雅緻

宋蕊

潘天壽(1887-1971年)字大頤,號壽者,又號雷婆頭峰壽者, 浙江寧海人。曾任上海美專、新華藝專教授。1928年到國立藝術院任國畫主任教授。 1945年任國立藝專校長。1959年任浙江美術學院院長。他曾任中國美術協會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蘇聯藝術科學院名譽院士。著述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他是一代藝術大師和美術教育家。被譽為近代中國傳統四大家之一,其作品,繪畫結構嚴謹理性但不失靈趣、筆線剛直而不顯驕魯、富於個性則首完美,大觀盡開闊、沉雄之勢,這些特點也許造就了畫家雖師法揚州八怪、海派,又異於雅緻的繪畫風格。

在畫理上,潘天壽一向認為中、西繪畫是兩個不同的系統,如同兩座山峰,並行而立,應彼此保持各自的特點、從傳統自身立求革新與發展,才能獨立於世界藝術之林。在西方思潮與蘇聯藝術思潮激烈衝擊中國藝術傳統的二十世紀,他為捍衛傳統中國畫的獨立與發展所作的長期努力,今天看來,蘊含著更為深刻的意義。

1955年,時任浙江美術學院教授的潘天壽和吳茀之帶領學生到雁盪山寫生,返回杭州後創作了這幅別有新意的《靈岩澗一角》。

此作將花鳥意趣納入山水,獨具一格。在構圖上山水與花鳥相結合,不同於一般的折技花,此外,山花有野趣,並且繁茂,這樣的創作方法與寫生作畫有關。它與古畫中多見的孤高清艷的意趣有別,這一特點十分具有時代性,因為新中國時期強調花鳥畫要表現「欣欣向榮」的境界,不要表現士大夫文人喜歡的「荒寒」意境。畫作用筆工寫相濟,塗、點、勾並用,用墨大體濕度適中,稀少用焦,不枯澀,不漫漶,清新潤朗,很具透明感,在筆線強悍有力(這些是潘畫的基本特點)之外,畫家在《靈岩澗》中更強調了「積墨」法。主要表現在畫山時的點子上,層層積點,顯得厚重。潘畫積墨不多,因此,這一幅較為特殊。畫作右下行書題識:「畫事以積墨為難,茲試寫之,仍未得雁山厚重之致」,右上鈐「強其骨」印。可見畫家十分重視筆墨精神,將其視為試驗研究的追求目標。

潘天壽曾言:「予喜游山,尤愛看深山絕壑中山花野卉,亂草叢篁,高下欹斜,縱橫歷亂,其姿致之天然得勢,其意趣之清奇純雅,其品質之高華絕俗,非平時想像中得之。」對於畫家而言,自然生長在山壑之中的欹斜歷亂的野卉亂草,因其清奇純雅的特質,才是最高品質的代表。也許,此言此感便是繪製《靈岩澗一角》的情感初衷。再觀圖畫中的各勢滋長、藏秘於穴澗之間可愛野花,它們朵朵群簇又相對張揚的掙顯於墨道之中,難道這不是「高華絕俗」的再現嗎?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luo 的精彩文章:

1976-1999年,啟功23年的書法佳作全在這兒!
敦煌書法《道教經典》捲軸
隋唐五代傳世花鳥畫賞析
元 馬臻《林下撫琴圖》賞析

TAG:藝術luo |

您可能感興趣

潘天壽畫荷
潘天壽的一組清新山水畫!
李苦禪的鷹與潘天壽的鷹
潘天壽畫松
從《松石月梅圖》淺談潘天壽的構圖藝術
中國十大畫家之潘天壽,淺析潘天壽水墨畫的布局與創格
潘天壽:佛教與中國繪畫
潘天壽繪畫選粹
中國畫-潘天壽寫梅!
張東華:潘天壽畫風來自《介子園》,而非陳傳席先生猜測的李瑞清
潘天壽、田桓、譚廷闓、王個簃、潘曾瑩、李天錫書法
吳昌碩、潘天壽師徒筆下的荷語詩香
潘天壽:「畫筆」隨談
潘天壽:一幅畫中無黑與白,即成花紙、花布矣
朱梅邨、潘天壽、張清濤、姚鳴京、陳貝特、徐希國畫山水
吳冠中:我的老師潘天壽和林風眠
潘天壽的中國畫思想
大師潘天壽畫荷
潘天壽:一幅畫中無黑與白,即成花紙花布矣
潘天壽、李孝萱、陳左黃、陳子毅、周午生、劉文生國畫花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