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為啥吳讓之學了十年漢印,漢印的具體營養有哪些?

為啥吳讓之學了十年漢印,漢印的具體營養有哪些?

幾乎沒有一個學篆刻的初學者不被告知:「印宗秦漢」。

自元代吾丘衍、趙孟頫開創文人篆刻以來,似乎漢印成為學篆刻者汲取營養的不二寶庫,清代吳先聲在《敦好堂論印》中明確指出「印之宗漢,如詩之宗唐,字之宗晉」,印宗秦漢成為明清時期各派印人共同遵循的學印鐵則,歷久不衰,其間最有典型意義的是徽派印人吳讓之,他自己在《吳讓之印存.自序》里說:「十五歲乃見漢人作,悉心仿漢十年。」漢印究竟有哪些寶貝,可以供吳大師老老實實地學習了十年呢?趙之謙看完吳讓之的作品,嘆服之外,說「息心靜氣,乃得渾厚」,這是「氣息說」,指的是漢印的樸實渾厚氣息,趙之謙自己的作品則「大疏大密」,並稱之為 「蓋一聚一散」是漢印的「數顆不壞之寶」,這是「疏密說」,指的是漢印的章法美學特徵,黃牧甫則鑽研漢印之後得出了」平易正直「四個字,這是「線條說」,漢印博大,悟透一點,似乎都足供一個篆刻學習者成為大家,但這些學說似乎都過於簡單籠統,作為一名初學者,我們迫切需要知道,在漢印中我們應當汲取哪些具體的、細節上的營養呢?

一、點畫形態

學書法,大致學習者都是基本筆畫開始練起,讓人奇怪的是,現在學篆刻這門基於書法的藝術時,卻很少有人專門提及從基本筆畫開始練起了。就算臨漢印,也是拿來一方,臨像為止,這有點類似於學書法時,找到某名家字帖,不管基本筆畫,一個字一個字地就開始學了,這是粗疏的學習方法,是事倍功半的學習方法。正確的方法,首先應當是把基本筆畫過了關。

學漢印也應當如此,我們也應當從基本筆畫開始學起:

1、起筆與收筆

與寫字一樣,我們應當首先學會漢印的起、收筆,知道一個筆畫的圓起、方起、尖起以及與些類同的圓收、方收、尖收,他們在刀法上的具體形成原因,並認真領會,掌握到位。

比如,我們看一方漢印:

為啥吳讓之學了十年漢印,漢印的具體營養有哪些?

(漢印」平安長印「)

這一方印是鑄印風格的,起筆和收筆均多圓勢,需要在處理時將筆畫的收起筆都處理得飽滿有力,比如,平字的橫畫,安字的豎畫等。

為啥吳讓之學了十年漢印,漢印的具體營養有哪些?

(漢印」李嘉「)

這方印是漢印里的玉印系,因為玉印的製作方法與鑄印不同,起筆和收筆往往因為製作工藝的原因方起方收,那麼,我們在處理這一類印章時則需要將收起筆處理得方正、整齊,甚至能看到刀鋒切出來的效果。

為啥吳讓之學了十年漢印,漢印的具體營養有哪些?

(漢印」虎威將軍章」)

顯然,這是將軍章,因為是鑿印系列,收起筆因為是單刀鑿出的,在我們進行臨摹學習時,就需要將收起筆處理得尖銳,仔細揣摸鑿子在金屬塊面形成的痕迹,從而體會和掌握尖起尖收的基本筆畫處理方法。

2、橫

看似簡單的一個橫畫,其實並不簡單,要依據起、收筆、運筆過程中的粗細變化來區分,如:

為啥吳讓之學了十年漢印,漢印的具體營養有哪些?

(漢印「假司馬印」)

印中的四字中的筆畫,起、收、運三階段基本平均用力,那麼在刀法處理上就可以以直線沖刀來完成。再比如:

為啥吳讓之學了十年漢印,漢印的具體營養有哪些?

(漢印「廣陵王璽」)

此印中的橫畫,多是有弧度的橫畫,那麼在收、起、運中,就要加入相應的弧度,而不能簡單地以直線沖刀處理。

以上說了兩種橫,直橫和曲橫,其實還有起筆輕,收筆重的橫、起筆重,收筆輕的橫,還有中段輕的橫,這些不同的橫的完成方法肯定是要用不同的刀法來完成,用何種刀法完成何種橫畫,初學者應當在每一方印中學到相應的知識,一邊臨,一邊思考。

3、豎

其實,明白了橫畫,也就明白了豎畫,因為豎畫也同橫畫一樣,有不一樣的姿態和輕重,比如我們看一方印:

為啥吳讓之學了十年漢印,漢印的具體營養有哪些?

(漢印「新西河左伯長」)

為啥吳讓之學了十年漢印,漢印的具體營養有哪些?

(漢印「武猛校尉」)

各種各樣的豎畫都有,初學者必須依照各自不同的形態,用相應的刀法加以完成。完成是不是到位,臨之前的觀察相當重要,要仔細觀察起、收、運、三個階段線條的粗細,區別對待,胸有成竹時,再奏刀施刻。

3、斜畫

把上述講的這些推而廣之,漢印中基本筆畫中斜畫也有不同的姿態的斜畫,有直斜和弧斜的區別:

為啥吳讓之學了十年漢印,漢印的具體營養有哪些?

(漢印「外黃令印」)

令字的頭部兩斜,與印字的三爪之斜,姿態是不一樣的。當然,在實際臨摹過程中,刀法的處理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由此推而廣之,不同的點(圓點、方點、長點、三角點),不同的轉折(圓折、方折、兩筆構成的折,一筆下來的折)不同的彎曲(姿態不一),不同的交叉等等,這些細碎的知識點和刀法學習點構成了漢印龐大的樣本庫,在這個樣本庫里,基本融合了千姿百態的點畫形態,臨得越多,在實際創作中,遇到這一類相同的點畫形態,處理起來,就會自然而然找到依託,就如同書法中的筆法處理是一個原理,見得多了,寫起來就不至於無從下手。

二、字法

漢印技法的學習,同其他系列印章的學習是一樣的,必然要先從字法開始學起,因此,漢印中的用字特徵對於臨摹漢印者來說,是首先要掌握的。

漢印的用字是繆篆,這個很多相關的圖書中,把鳥蟲篆與繆篆相混同,我曾經專門寫過文章界定過,這裡再略微重複一下:

秦以前的是戰國古璽,文字是七國文字, 各不相同;

到了秦代,車同軌,書同文,大家都用秦小篆,秦印里用的文字是小篆的變形體摹印篆,摹印篆的特徵略同於小篆,但稍帶隸勢,因為還有強烈的小篆特徵,字形還略修長,為了使章法嚴整,於是秦印多帶界格和邊框 ;

為啥吳讓之學了十年漢印,漢印的具體營養有哪些?

(漢印中的繆篆)

到了漢代,漢代人制印,因為官方文字已經變成隸書,因此,制印時,印章中用了小篆與隸書的結合體繆篆,字體更加方整,更加適合印面,於是印面的邊框與界格漸漸消失。

注意,繆篆並不是鳥蟲篆。它與小篆、摹印篆也有區別。特徵也大致是小篆與隸書的結合方正化後的文字特徵。

繆篆成為後來明清篆刻文人的法定文字,中間因為鄧石如的出現,加入了大量的個人書風特徵,到了黃牧甫風格出現,又大規模出現繆篆文字風格的印章,這是繆篆的回歸,出現這種回歸是有原因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它的字形特徵更適合於方形的印面,這也使後世印家,每當字法出現問題,都去繆篆字型檔里尋找解決方案的原因,繆篆的字體樣本在哪兒,在漢印里,儘管現在有《漢印文字征》《漢印分韻》《繆篆分韻》這樣的字典書出現,但是要知道哪個字在印面中的具體樣式,還是以多見漢印印面為最好的方法,這就需要多臨漢印,拿到一方漢印,就仔細揣摸字法,年積月累,字法存於心中,遇到創作需要,自然得心應手。

三、繁飾與省減

印面的處理,為了章法的需要,往往需要對相應的文字進行筆畫的省減與繁飾,這樣的動作也需要從漢印里找參考樣本,比如:

為啥吳讓之學了十年漢印,漢印的具體營養有哪些?

(漢印「山陽尉丞」)

其中的右上角的山字,如果不做繁飾,右上角就會過分空蕩,而加了繁飾之後的山字則使印面保證了重力的均衡與疏密的穩妥。

為啥吳讓之學了十年漢印,漢印的具體營養有哪些?

(漢印「亭南單印」)

亭字的下部,如果不做繁飾,則章法上的疏密就會缺少對比,整方印就會顯得板滯。

而另一個方向則是簡化,如下面兩方印,都為了章法上的需要做了相應的簡化處理:

為啥吳讓之學了十年漢印,漢印的具體營養有哪些?

(漢印「奉禮單印」)

為啥吳讓之學了十年漢印,漢印的具體營養有哪些?

(漢印「雲南令印」)

奉禮單印中的奉字頭部,雲南令印中雲字的雨字頭部,都做了簡化處理,如果不做這種處理,整方印將是多麼的不和諧啊。

這種繁飾和簡化在漢印中樣本很多,足可供我們學習應用。很多後世名家的字法繁飾和簡化都從漢印中取來,既合於字法,又符合創作原則,由此可見,漢印樣本見得越多,創作時的自由度也就越高。

四、重心控制中的巧與拙

漢印大多數是平正的,四個字各佔地位,大家互不侵犯,整方印的重心穩穩噹噹,但在實際的創作中,我們會遇到需要調節印章風格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除了考慮字法上的變化外,大部分情況下是調整印章中字的重心,重心靠上的,則巧意頓生,跳脫張揚,重心靠下的,則穩重厚實,敦實古樸。這在漢印中也可以找到參照的樣本。臨摹時候也可以加以注意:一般情況下,鑄印的重心是居中和靠下的,而鑿印類的將軍印則多是重心靠上的。當然也有在同一方印中字的重心並不統一的印例,這些都給我們處理創作時印章中文字的重心,以顯示不同的巧拙風格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樣本。

為啥吳讓之學了十年漢印,漢印的具體營養有哪些?

(漢印「校尉之印」)

重心不加調整的端正漢印。

為啥吳讓之學了十年漢印,漢印的具體營養有哪些?

(漢印「桓啟」)

整方印的字重心在上部,印面效果清麗秀氣。

為啥吳讓之學了十年漢印,漢印的具體營養有哪些?

(漢印「廣陵王璽」)

甚至稍稍不顧字法,將王字以玉字的篆法入印,保證印面文字的重心在下部,以使整方印穩重安詳厚實大氣磅礴。

五、界與格

界是分開印文的界線,格是印面中加了「十」字或者各種垂直交叉線的把印面分成四個或多個空間的線條,界格在古璽印或秦印中多見,這是因為那個時期的字法較為自由跳脫,章法上多為參差錯落,不得不加以界格使整方印顯得規整,有印章的形式感,而到漢以後(據陳國成《吾衍<三十五舉>疏評語》中說,公元前186年左右,漢印基本廢除了「田」字界格,但極難嚴格執行,少數地區當然還會有留存界格印的時間段),我們臨摹漢印中帶界格的印,多考慮界格對於印面效果的影響,特別是章法上的影響。

為啥吳讓之學了十年漢印,漢印的具體營養有哪些?

(漢印「文帝行璽」)

為啥吳讓之學了十年漢印,漢印的具體營養有哪些?

(漢印「彭城丞印」)

為啥吳讓之學了十年漢印,漢印的具體營養有哪些?

(「宜春禁丞」)

上述三印中,最後一方「宜春禁丞」據許雄志先生考證為秦印,但大部分印譜書還把他列為西漢早期印, 我們不加考證,但我們可以從以上三方加了界格的印章中看出界格的特徵以及他們對於章法的影響。比如文帝行璽,倘不是界格的作用,璽字的過繁必然使整方印章法不穩定。彭城丞印,如果不是界格的作用,四個字也不易做到章法上的平穩。界格之所以保證與文字線條的粗細一致,也大致是因為印章中界格與文字線條一樣都是整方印的組成部分,這對於我們在實際創作中加界格時的思考是有價值的,不要為了加界格而加界格,也不要忽略界格對印章章法的影響。

六、其他,比如殘破

其他需要在漢印中學習的東西還很多,這些知識存在於豐富的漢印樣本之中,比如殘破 ,漢印中的殘破是歲月留下的痕迹,而這些歲月留下的痕迹給我們在做印階段對印章的殘破提供了極有參考價值的樣本,比如,一方印章中的殘破是統一的,不能邊界殘破的不成樣子了,裡面的印面卻毫無殘損,這是不合事物規律的。

為啥吳讓之學了十年漢印,漢印的具體營養有哪些?

(漢印「新野令印」)

邊界與印麵線條都有殘破的「新野令印」。再比如,如果出現較多的平行排列的筆畫,或者筆畫過長時,為了避免板滯,就可以進行殘破,這在漢印中也是可以找到樣本的。比如:

為啥吳讓之學了十年漢印,漢印的具體營養有哪些?

(漢印「晉歸義胡王」)

同方向並排的線條有殘破,是為了破除板滯、重複,使印面更加活沷,這當然也符合用刀特徵,因為同方向相同的線條並列必然刻入較淺。另外,因為筆畫與筆畫之間間距較大,平行方向的橫畫和豎畫較多時,為了增加筆畫斑駁感,以示蒼茫感,也可以殘破,一般殘破的方法可以是「橫畫豎破,豎畫橫破」,總歸還是要殘破出自然的樣子,切切不可生搬硬套。

為啥吳讓之學了十年漢印,漢印的具體營養有哪些?

(漢印「左將軍軍司馬」)

為啥吳讓之學了十年漢印,漢印的具體營養有哪些?

(漢印「崇丘男典祠長」)

即,我們在做殘破的時候,一般情況下要站在全印的立場上去考慮,我這個殘破要達到什麼效果,我為什麼這麼殘等,這些殘破的原理和方法可以在漢印里找到更多的樣本。還是老話,臨得越多,見得越多,學得越多。

不枉吳讓之學了十年,漢印能提供的東西太多,細節也太多,具體的東西寫不盡,總之,對於我們這些初學者,要在漢印里多泡泡才好,別著急著學這學那,那些從其他印章里學到的東西,大致漢印里都有。

(【老李刻堂】之144,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篆刻小知識:鄧石如的「鐵鉤鎖」
趙之謙:中國篆刻史上最大的天才最悲情的一生
啟功是個幽默的小老頭
我想學篆刻,可我沒老師怎麼辦?

TAG:談藝錄 |

您可能感興趣

學篆刻:陳豫鍾是如何將漢印的典雅與渾厚一起表現的
無漢印,不大師!
無漢印不大師!
漢印都有啥特點
秦漢印章原鈐印譜的開山之作,集古印譜,一經面世居然被搶購一空
那些不是方正平直的漢印
篆刻章法學習的第一步:從漢印談起說說印面秩序
又一個名族印表機品牌 漢印將熱敏列印進行到底
漢印的10個特點:陰文為主,採用繆篆,工而不板,帶有隸意……
沒想到硬漢印象的何潤東,在遇到愛情的時候,還有這麼柔弱的一面
這方出土的純黃金漢印「文帝行璽」,居然不是皇帝印
都說「印宗秦漢」,可秦漢印里白文多,朱文少,怎麼辦?
賞漢印,學多字印布局
篆刻學習:應當特別注意的一方漢印
夜話漢印之美—「姚安世」印
古璽和秦漢印大不同
豐富多彩的漢印內容
印宗秦漢:秦漢印章賞析
祝竹談漢印臨摹及經典漢印欣賞
篆刻學習:漢印中的經典章法原則:對角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