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好的國家,怎麼就變成了地獄
(本文由毒舌電影原創:dsmovie)
這部電影Sir糾結了很久,要不要推薦給你們。
它是一段看似與我們無關的歷史,它讓人看完生理不適、心理致郁,Sir也一度被震懾到想不出說什麼。
但每當Sir想跳過它的時候,就會有另一個聲音出現——
「還是說說吧。」
《沃倫》
Hatred
不兜圈子,這是首部講述「沃倫大屠殺」的電影。
沃倫,現在位於烏克蘭西北部,之前它在波蘭的統治之下。從1939年到1945年間,這個地區的控制權頻繁易主。
其間,烏克蘭的民族主義者發動種族清洗,屠殺了8萬-9萬波蘭人。
對,「又」是一部大屠殺電影。
在尚不遙遠的20世紀,種族滅絕就從來沒有停止過,我們也見過了不少被搬上銀幕的慘劇——
《鋼琴家》的猶太人大屠殺(1939-1945年,600萬人),《盧安達飯店》的盧安達大屠殺(1994年,80-100萬人),《地下》的波黑塞族大屠殺(1995年,8000人),還有我們不會忘記的南京大屠殺。
我們的經歷中都不缺少這樣的時刻:在紀念日高呼「勿忘歷史」,為死難者點上一根蠟燭,然後,悄悄背過身去……
不必否認,每個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沒有人會自覺地去尋找黑暗,尋找痛苦。
那麼,為什麼還要看《沃倫》呢?
Sir糾結的原因就在於此——
它不是一部適合推薦的電影,就像你不太會把烈士紀念碑當做推薦給朋友的旅遊景點。
其實,《沃倫》根本不需要攬客。它僅僅是豎立在那裡,為了逝者,也為了想要抵抗遺忘的人。
先從它的另一個片名講起——「仇恨」(Hatred)。
故事始於一場婚禮。
當地的風俗你一定很「熟悉」。
婚禮前,要突破重重難關把新娘子接走;女兒要哭嫁,表示難忘父母的恩情;接完婚,單身的女孩搶新娘的凳子,搶到就能快快出嫁。
說白了,和我們今天的婚禮沒什麼兩樣。雙方親友歡聚一堂,大家一起宴會、喝酒、跳舞、祝福……
這個婚禮,象徵著沃倫不復存在的過去——
那裡曾經是一片多民族融合的樂土,住著波蘭人、烏克蘭人和猶太人。
這麼純樸善良的人,難道也會突然翻臉,變成魔鬼?
是。不然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會有地獄。
裂痕早已潛伏在平靜之下。
當時的波蘭,制定了對烏克蘭族裔不平等的政策:
強迫他們說波蘭語;拆毀東正教堂,改為天主教堂;他們得不到好的就業機會……
烏克蘭人成為一戰後,東歐地區唯一沒有獨立建國的民族。
因而,長期寄人籬下的他們,積攢了強烈的獨立決心和……仇恨。
電影的這一幕非常耐人尋味——
因為新娘是波蘭人,新郎是烏克蘭人,兩個民族原本如同一家人在拍著合照。
下一個鏡頭,在相機中,世界顛倒了。
Sir必須要事先提醒——
以。下。圖。片。可。能。引。起。不。適。
婚禮過後,電影幾乎演變為一部喪屍片。
而更恐怖的是,這些事情都真實地發生過。
被二馬分屍。
被活剝、活剖。
被集體射殺,然後填坑。
這無疑是一部尺度爆表的電影。
但Sir認為,質疑《沃倫》是否拍得太殘酷了,並不合適。
因為與真實相比,電影永遠不可能「太」。
也有許多看過的人表示,《沃倫》的故事講得像流水賬。
導演在掌控節奏方面力不從心,很多情節支離破碎。@獨愛人山人海
Sir也發現了,導演沃吉西奇·斯瑪佐斯基對於講述這一大屠殺事件,有點無能為力。
他無力編織一個精巧的故事,串起過於荒謬的歷史。
只能安排女主角,也就是開頭婚禮中新娘的妹妹索菲亞,用自己的身體一次次地承受傷害,直至透支。
索菲亞和初戀情人佩德羅
導演也無力升華故事,告訴我們某種教訓,揭露人性的某個側面。
所以觀眾看完了駭人的畫面,卻還是一頭霧水:事情為什麼會變這樣?
不過話說回來,就算是親歷過大屠殺,誰又能理解在那個天地無倫的時刻,上帝究竟去了哪?
電影中有幾處結構工整的對比,與其說導演是在闡釋歷史,不如說是在袒露自己的困惑——
這真的是同一群人嗎?
不久前,他們婚禮上,拋擲著火的稻草堆來玩耍。
到了大屠殺時,烏克蘭人玩起了同一個遊戲,只不過草堆里裹著波蘭小男孩。
不久前,新娘按照波蘭的習俗將頭枕在門廊上,被砍掉辮子,暗示著她從少女變為少婦。
同樣是在門檻上,她被人砍死。
她沒想到,揮刀的是前來複仇的波蘭人。因為她嫁了烏克蘭人,所以該死。
混戰中的沃倫,其實只是戰爭里某個荒唐的角落。
通常前一場殺戮流的血還沒幹,另一方人馬又接踵趕來。
1939年,蘇聯紅軍來了;1941年,德國納粹來了;在德國的扶持下,烏克蘭起義軍(UPA)勢力壯大,開始清洗波蘭人……
《沃倫》的歷史,離我們很遙遠嗎?
好像也不是。
近期播出的《白鹿原》也是一場莊稼地上的流水席,上家吃完下家吃。
用劇中的話說,就是相互之間奪權、「翻鏊子」。
皇上都下台了
那改朝換代了
那新國號是啥
大明之後是大清
大清又出來個袁大頭
以後是什麼
咱也弄不清楚了
在一次論壇上,金庸對陳忠實說:您的膽子很大,為地主階級翻案。陳忠實回答道:查先生,您看懂了。
統治勢力像走馬燈一樣輪換,走不掉的是困在土地上的人。
所以我們看到,不管是「交皇糧」還是「交公糧」,白嘉軒的土地都在一輪一輪地被壓榨。
下家永遠不會考慮,上家剛剛拿走多少,你家裡還有多少餘糧。
《沃倫》也一樣。
而且,這些人中,沒有一個自認為有罪,他們都是「正義」的。
第一波來的蘇聯紅軍,他們認為革命理想就是正義。
他們聲稱要推翻壓迫階級,於是流放了富農和地主,然後,佔有了土地。
第二波來的德國納粹,他們認為優越的種族就是正義。
屠殺猶太人,是為了讓世界更「純潔」。
而在沃倫大屠殺中,最瘋狂的烏克蘭起義軍,理由聽起來也很正當——當家做主。
你會發現,這些雙手沾滿鮮血的人,都有著崇高的目標,並且真誠地為之奮鬥。
不可思議嗎?
荷爾德林的詩句,再一次被驗證——
「將人間變成地獄的原因,恰恰是人們試圖將其變成天堂。」
沃倫這個小地方,只是不巧成為了一個「天堂施工現場」。
在經歷了地獄的景象以後,不知道有多少人還記得開場歡樂的婚禮。
是什麼,讓鄰居、朋友和兄弟,轉眼就舉刀相向?
《沃倫》提醒我們,是人為創造的仇恨。
它通過政治宣傳,播撒在每個人的心裡。
我不和你玩了,你是波蘭人
從這個角度說,《沃倫》絕不是過去時,而是正在進行時。
因為那種一個當權者上台就自吹自捧、篡改歷史的遊戲,並沒有結束。
本片片頭,有兩句話,不能忽略:
東部的波蘭人被屠殺了兩次
第一次死於斧頭,第二次死於沉默
第二次死亡比第一次死亡更糟糕
什麼意思?
沃倫大屠殺的死難者,長期被扼殺在沉默中。
因為過去烏克蘭還在蘇聯里,和波蘭同屬社會主義陣營,不能為了歷史問題傷害「兄弟感情」。
烏克蘭獨立後,當年參與大屠殺的烏克蘭起義軍,又被封為追求獨立的民族英雄。
民族英雄,怎麼可能犯錯?
依然有民眾遊行時高舉起義軍軍旗,不顧他們當年和納粹就是一丘之貉。
《沃倫》的上映,還遭到烏克蘭外交部的封鎖。
發現了沒有,不管是以前的「親俄」,還是現在的「反俄」,沃倫大屠殺都難以說出自己的真相。
因為各種各樣的政治需要,歷史這個小姑娘被輪流地打扮。
屠夫可以說成開國元勛,騙子可以說成偉大的思想家,盲從的民族狂熱分子可以說成愛國者。
在一次次的篡改中,《沃倫》的遇難者,已經不止死了兩次。
這部電影太沉重,又好像和我們無關,但Sir還是忍不住和你分享。
因為,它不僅告訴我們,曾經發生了什麼。
更是一個警鐘——
當我們現在說著「銘記歷史」的時候,其實已經忘記了另一些。
因為它們從未被說出口。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這個角色價值好幾百億
※一部好好的電影刪了四分之一,還看個屁啊
※吳亦凡要演科幻片了?但這個導演我很喜歡啊
※一句話拆穿王家衛逼格,太絕!
※毒舌影院:我想用8部好片包養你整個6月
TAG:毒舌電影 |
※幾個月大的孩子,好好睡一宿覺,怎麼就變成了植物人了呢
※從來都只有好聚,哪有好散。最後喜歡變成了不甘,深愛變成了心酸
※為了一句氣話,婆媳兩個把家都變成了「地獄」
※為什麼好好的曾經,變成了後來?
※OMG!這個夏天,不好好防晒你的臉就會變成一部恐怖片?
※為什麼好好的一個人,見到孩子就變成吼叫媽媽?沒有批評只有心疼
※肉夾饃傳到外國就變成了這樣,這是一個饃半斤肉的節奏啊!
※為了,讓我們變成更好的自己
※好看的都是別人家的,為什麼不把她變成自己的?
※白貓本來想給同伴一個驚喜,沒想到變成了驚嚇,這就尷尬了……
※一個人變成熟的最高行為是什麼?說的真好!
※美國是怎樣變成一個「冥想」的國度的?
※後來的我們,一定會變成最好的我們
※「想一起變成更好的我們」
※一夜之間,你的同事都變成了這個樣子!
※從這裡出去,你將變成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做了這些事,你家就會瞬間變成鬼屋!
※後來的我們,都變成了什麼樣子?
※一個長期喝蜂蜜的人,竟然變成了這樣?
※這裡曾經是國家首都,如今卻變成了一個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