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京張鐵路清河站百年站台石拆除 學者呼籲集中保護

京張鐵路清河站百年站台石拆除 學者呼籲集中保護

千龍-法晚聯合報道(記者 崔毅飛)每次坐地鐵13號線經過清河,鐵路文化學者王嵬總是望向不遠處的京張鐵路清河站站房。始建於1905年的老站房基本保留著百年前的樣貌,但車站尚無文物身份。

近日王嵬發現,因修建京張高鐵,清河車站老站台改造升級,三十多塊歷經百年風雨的站台石拆除。學者呼籲,這些老建材應獲得妥善保護。

現場 三十四塊百歲站台石拆除

京張鐵路清河站作為京張高鐵的雙始發站之一,正進行升級改造,站內鋼軌已被拆除,僅存一座空蕩蕩的老站房矗立在施工現場。

近日,鐵路文化學者王嵬走進清河車站的施工現場探訪。老站房西南側,自北向南散落疊壓著三四十塊長方形條石,大多呈鐵鏽色。「這是蒸汽機車的水汽將鐵屑噴到石材表面所致。」王嵬介紹說。

《法制晚報》記者2015年拍攝的資料圖片顯示,這些敦厚的石板原先安置於站台邊沿,看上去質樸、滄桑。因表面雕鑿有溝槽,也被稱作斧剁石。

由於石板均為手工雕鑿,尺寸並不精準統一,面朝上以及面向列車的一面雕刻有細密的溝槽,飽經滄桑卻也清晰可辨。記者發現,此次拆解的斧剁石出自2站台,有的石板已斷成兩截,斷口處的新茬裸露在外。

學者 擔心被當做建築垃圾

相比西直門、南口、青龍橋等京張鐵路沿線車站已經擁有法定的文物身份,清河站尚未被官方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早在2015年11月26日,王嵬向海淀區文化委員會文物科,遞交了《不可移動文物認定申請書》(本報曾報道),但至今未收到任何回復。《北京青年報》2016年10月28日報道,清河站老站房將整體平移保護,與新清河站共存。

據王嵬統計,京張鐵路全線幾乎所有站台在建站之初都鋪裝了類似的斧剁石,但歷經歲月變遷,大多已經無存。在他印象里,西直門、青龍橋、新保安、下花園、宣化、張家口等站,還遺存有站台斧剁石。其它10餘座車站,這樣的老石頭多已無存。

王嵬說,清河車站2008年改造時,1站台的斧剁石下落不明,這讓他非常擔心此次拆解的老站台石會被當做建築垃圾一樣清理掉,「即便不能原址保存,這些石板也可以挪至詹天佑紀念館、中國鐵道博物館東郊館等有存放條件的相關文博機構,進行集中收藏」。

專家 建議二次使用或集中保存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副研究員劉衛東介紹說,清河站的站台石使用花崗岩,每塊重量能超過600公斤。斧剁石的表面上橫向細密的溝槽可以加大摩擦力,起到站台防滑的作用,也有一定的裝飾效果。100多年前,這些都是石匠們用鏨子、鎚子手工雕鑿而成,每塊石材均獨一無二。在新清河站的建造中,這些老建築構件完全可以二次利用、展現歷史傳承。

前中國鐵道博物館副館長、中國鐵路史研究專家金萬智介紹說,在京張鐵路沿線,由於一些車站建築陸續消失(如清華園站,老站停運後僅存殘缺的站房),遺存下來的站台石並不多。清河站的站台石,可由文博機構進行集中保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搜狐新聞 的精彩文章:

「六一」專屬語錄,拿去發個朋友圈紀念童年吧
靚藍Brabus 賓士G 500 4X4
總拿我與前女友比,我很委屈!
我和婆婆之間的矛盾起於腰病,也止於腰病
小米發布會為何出現華為Logo 其實真相是這樣的

TAG:搜狐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國力起於鄉村 ——訪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韓毓海
大陸學者:「台旅法」或成美國第三張台灣牌
多國學者齊聚京津冀最美濕地衡水湖畔 探討保護青頭潛鴨
北京大學百廿校慶:印孟學者相聚燕園 共同探討「泰戈爾與當今世界」
揭開榆中縣神秘石窟寺面紗 敦煌學者探訪尖山大佛寺
台灣學者呼籲在台重建中華史觀教育
全球學者相聚金陵 共話東亞考古成果—第八屆「東亞考古學會」國際學術會議在南京大學開幕
陝西師範大學誠邀海內外優秀青年學者參加第三屆「曲江學者論壇」
學者譚晶海外名校公開課 唱述中國文化
海內外專家學者獻計南京江北新區綠色發展
第十屆《中國中藥雜誌》中醫藥青年學者沙龍 暨2018暨南中醫藥創新青年論壇會訊
上海交通大學第三屆綠谷國際青年學者論壇誠邀海內外英才
15位專家學者「智力」支持青海海西州發展
台灣地區著名學者、教授:鄭又平
浙江理工大學第三屆青年學者論壇公告
網路傳銷團伙「雲聯惠」:多次受行政處罰,站台學者系冒充
澳洲學者稱:4千年前首批東南亞農民源自古中國
台學者:南海閱兵很正常 台灣無需緊張!
西方學者:亞歷山大比秦始皇更強!中國網友回復一針見血
誠邀參加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第二屆「能源科學與工程」國際青年學者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