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語漫讀:道之以政和道之以德—儒家思想為什麼能最終勝出?

論語漫讀:道之以政和道之以德—儒家思想為什麼能最終勝出?

論語漫讀:道之以政和道之以德—儒家思想為什麼能最終勝出?

江上小堂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這段話,孔子比較了儒家和法家兩種統治手段的優劣 。當然是貶法贊儒。

孔子認為法家的手法簡單粗暴、不怎麼高明。靠嚴峻的政令來規範民眾,靠嚴酷的刑法來規整民眾。民眾就會想方設法免於懲罰而撈好處,鑽法律的空子,而沒有羞恥之心。遵紀守法靠的是外部約束而不是自律。

相比之下,儒家的手法就溫情脈脈,高明得多。從人們的思想入手。用道德教化來引導民眾,用禮儀養成修齊民眾。民眾就會萌生羞恥之心,而自覺自愿地遵規守矩。

法家的方法有些像訓老虎之類的猛獸。不聽話就用電棒電,達到訓練要求後就餵食給予獎賞。久而久之,就形成條件反射。但猛獸畢竟野性不能全消,也會有失控的時候。

儒家的方法則比較像養牲畜。給基本的吃喝,悉心的照料,對趕路勞作,進出圈門和圈內歇息從小就開始訓練。

春秋戰國時期,儒法這對冤家都積極為諸侯獻計獻策,主張又大異其趣,因而爭得很厲害。孔子貶法家還算比較委婉。而法家對儒家卻一點不客氣,不留情面。商鞅在《商君書?靳令》中說,「六虱—曰禮、樂;曰《詩》、《書》;曰修善,曰孝弟;曰誠信,曰貞廉;曰仁、義;曰非兵,曰羞戰」。把儒家的主要主張稱為「六虱」,非常不堪。韓非子也猛烈攻擊儒家,「儒以文亂法」。

但法家大行其道,最終勝出。秦國率先採用商鞅的主張,嚴峻法令,強國強軍。其它國家陸續跟進。但最終秦國吞併六國,一統天下。儒家沒有認清統一的歷史大勢,老是想著克己復禮,反對打破既有的等級制度。生產力發展了,人口增加了,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歸一的政治理念作用下,各國不可能相安無事,只有通過不斷的戰爭來達成統一,進入穩定狀態。儒家「仁義禮信」的「王道政治」根本沒有市場,而法家「強國強軍」的「霸道政治」則大受諸侯歡迎。

然而,歷史的發展總是有些出乎意料。秦的暴虐使之迅速滅亡,法家也隨之喪失了主導地位。但法家郡縣制的政治遺產,卻被漢朝繼承。漢朝初期尊奉「黃老之術」,予以百姓休養生息。但到了漢武帝卻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得以鹹魚翻身,從此成為歷代王朝尊奉的統治思想。

為什麼儒家思想能反敗為勝呢?原因在於天下一統後,朝廷的重心轉向對內的統治而非對外的征戰。當然,把老百姓當牲畜養要比當猛獸養要穩妥。猛獸野性難泯,一失控就難以收拾。猛獸打仗可以,耕田出肉就比不過牛羊。

但法家的手段也不是一點不用。一則皇帝哪有那麼多仁愛之心。牛羊多了,也就不在乎它們的死活了。二則,老百姓雖然大多乖順,但總會有些刁民。或者老百姓被逼急了,也會掙扎折騰。這就需要用上法家的霹靂手段。

所以,漢武帝之後的歷朝歷代,都是王霸雜用,外儒內法;以儒為主,以法為輔;以儒為基本手段,以法為最終手段。

2017年5月25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上小堂 的精彩文章:

TAG:江上小堂 |

您可能感興趣

談古論今說《論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拾題 未聞之道
論語筆記丨儒家的財富觀:只看是否是取之有道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
《論語》:愛人愛己的為師之道
《論語》里的君子之道:如何優雅地承認錯誤?
我的論語:我文之辯
論語里的故事:三年的孝順之道
談古論今說《論語》: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論語》:在迴避的道路上總能遇見自己
人生必讀的入世之道:《論語》智慧
《論語》:孝道——家庭幸福之樹的根基
解讀丨《論語》中的修身之道
談古論今說《論語》: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論語:何謂大丈夫?
論語漫讀:「攻乎異端」,會妨害學習為政之道
從《論語》看處世之道
《論語》精華5句,最高明的為人之道,能做到一條的都是大智慧!
隨筆:讀論語自得之樂
《論語之道》:怎樣看穿那個隱藏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