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傳習錄》

原文

問:「聲色貨利,恐良知亦不能無。」先生曰:「固然。但初學用功,卻須掃除蕩滌,勿使留積,則適然來遇,始不為累,自然順而應之。」

翻譯

先生說:「當然!但是,就初學用功時而言,千萬要蕩滌乾淨,不使聲色貨利絲毫留存心中。如此,偶爾碰到聲色貨利,才不會成為負擔,自然會去依循良知並對它作出反應。良知僅在聲色貨利上用功。若能使所致的良知精精明明,毫無一絲蒙蔽,那麼,即便與聲色貨利交往,無不是天理的作用。」

佛家認為,人們之所以有煩惱,就是因為他們有太多的執著,有太多的貪慾。整天惦記著如何才能得到聲、色、名利等外在的東西,心裡受盡煎熬,這是求不得苦;假如得到了這些東西,又害怕自己不能永遠擁有它們,這是分離別苦。總之,不得也苦,得也苦。人生就在這樣一種貪慾的火堆上煎熬著。

事實上,王陽明是強調要以一種以豁達的心態來為人處世。這是一種具有人生大智慧的表現。

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龍記》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最驚心動魄的一幕,是明教在光明頂遭六大派圍剿,全體教眾面對身死教滅,依然端坐頌咒,悲憐世人哀苦的莊嚴場面。佛教說同體大悲,展書及此,誰能自持。

明教面臨滅頂之災,然而明教諸人卻視死生如無物,只是坦然平和地吟誦著:「熊熊聖火,焚我殘軀。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惟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這首明教教義總是令我感動。因為教眾於視死如歸中又透著一番悲天憫人,令人甚是神往。

人人只道明教是無惡不作的魔教,教眾多是邪魔外道,但是教義中最後兩句卻是在可憐天下蒼生憂患多多,這樣的胸懷,絕非一般幫派能比。

一個重視心靈修養和成長的人,對待外物是採取一種豁達的態度,擁有了這些東西,這是順應機緣,也就順乎自然地使用它們;這些東西失去了,就是事物與自己緣分已盡,自然地而去,自己就應安於時勢而順應變化,悲哀與歡樂都不能進入平靜的內心世界,這就是古人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心靈的快樂與自由,在人生中活得瀟洒些。

那些不能自己擺脫束縛的人,是因為被外界事物拴住了他的心。並且,事物不能超越於自然規律,俗話說,世之不如意事者十之常八九,有些事情是人力不可改變的,自己必須超脫些,這樣心靈才能得到恆久的自由。

儒家之於聲色貨利的態度,由此可見。其要點在於:不排斥,不追求。

世間法的態度是「追求」,出世間法的態度是「排斥」,儒家態度介乎二者之間,進而能夠做得了自己的主。

很多人表面上還是能做得了主的,沒事的時候還可以說些漂亮話,一旦事情到來,由於缺少真切功夫,也就隨著聲色貨利轉了。

由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大乘佛法和儒家思想的相通之處。也可以說王陽明心學和禪學,本體相通,功用相異。同一套東西,用在事功上就是心學,用在解脫上就是禪學。

王陽明心學

|為往聖繼絕學——鑄造心學傳播第一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志不立 天下無可成之事
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
這才是真正的「中庸」,一種極致的理想,一個高明的境界
君子不妄動 動必有道

TAG:王陽明心學 |

您可能感興趣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佛度有緣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如何做到「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佛系養肉
劉亦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們窮人啊,只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
心中一片桃花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人九種不凡的智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周末愉快~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得意時不張狂,失意時不低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鬼谷子》揣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坦然面對,悠然自得
范仲淹九大經典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沒錢也窮開心的星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對於生活熱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多肉陪伴的日子怎麼都是美好!
重讀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平常心看待生活和人生,超淡定的三大星座
南懷瑾:大智慧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生百態,自愛者方能為人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