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醛有毒我們躲開還不行嗎
想躲開甲醛還真不行。甲醛的用途非常廣泛,我們穿的衣服、皮革、建材、藥品等等都要用到甲醛做生產原料呢。遭人恨的甲醛是一種無色有特殊刺激氣味的氣體,工業甲醛是37-55%的水溶液,俗稱福爾馬林,是一種工業原料和醫用防腐劑。如果你在剛剛裝修後的新家裡,感覺持續咳嗽、喉嚨有灼燒感、頭疼、噁心、氣促、眼睛流淚發紅、視力模糊等癥狀,有可能是甲醛引起的。如果你沒注意,長時間吸入大量甲醛還可能引起肺水腫,甲醛還是致癌物之一。所以大家「談醛色變」,也不是沒有依據的。
但是在新裝修的家裡,少量的甲醛是聞不到的,如果當你能聞到異味的時候,也可能是別的有機溶劑的氣味,要引起注意。一般來說,裝修後產生的氣味主要是揮發的有機溶劑和甲醛的氣味,你用的塗料、防水材料、粘合劑、各種木製纖維板材、裝飾貼面、地板等都可能是異味的來源。異味中最有毒的成分除甲醛外還有苯、甲苯等有機溶劑,裝修用料及塗刷過程及塗刷後的一段時間內揮發量較多,氣味濃,所以家裡異味濃,它們會集中作祟,不一定全是甲醛。
新房裡的甲醛來自哪?
不過大家擔心的甲醛到底來自哪呢?一般是由裝修採用的各種板材本身及裝修使用的脲醛膠黏劑、酚醛樹脂塗料等緩慢釋放出來,簡單來說就是塗料和膠。雖然是微量的,但持續過程相對較長,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視。問題又來了,那麼什麼家裝建材里會釋放甲醛呢?下面這些建材你都應該注意的:
(1)木材和纖維製品:包括膠合板、大芯板、木工板、密度板、刨花板等都是由木材或各種纖維製成的板材,用於室內裝修製作壁櫃、門框、門、隔牆、吊頂等。由於採用的粘合劑是脲醛膠、酚醛樹脂等,會釋放出微量的甲醛、苯酚等。
(2)飾面板、防火板、三聚氰胺板、塑料板等裝飾板:用於櫃體等的外表面裝飾,採用脲醛膠等粘接,會釋放微量甲醛等。
(3)地板:室內地面裝修採用實木地板、複合木地板、竹地地板、強化複合地板、天然石材、人造石材地磚等。其中強化複合地板在製造過程使用酚醛樹脂、脲醛膠等,存在一定的甲醛、苯酚的釋放問題。
(4)地面磚、牆面磚、陶瓷製品:鋪飾衛生間、廚房等牆面、地面、裝飾櫥衛等。本身無味無毒,但採用的粘結劑會帶來氣味和毒性。
(5)塗料:舊稱油漆,是一種配方的加工產品,其成膜物質是各種合成樹脂,如醇酸、丙烯酸酯等。這些聚合物不易揮發,是一種無味或淡味,無毒或低毒的固體物。如果使用無機顏料或者合成顏料,也是一種不易揮發,無味或淡味的固體。
想遠離甲醛,顯然不太可能。而作為甲醛來源「大戶」的建材來說,注意下面這些,可以做到把危害降低。
(1)請有資質、信譽好的裝修公司施工,選用符合國家各項質量標準的材料,施工過程全程監控。
(2)裝修完工,傢具、家電布置結束後,不要入住。自然或強制通風一些時間,讓一些揮發物盡量揮發出來。請有資質的單位對室內有毒有害物進行檢測,合格後入住(注意:我國室內空氣質量標準對甲醛的限量為0.1mg/立方米,苯的限量為0.11mg/立方米,甲苯為0.2mg/立方米)。
(3)入住後避免使各種塑料製品、板材等接觸高溫,因這些化學製品高溫會分解出有毒有害物質。最好在室內的關鍵部位放置一些活性炭等,作為長期吸收減少室內微量有毒物的措施。
(4)為了防止傢具衣櫃裡面的衣物上吸附的游離甲醛對人們健康的傷害,建議我們換季時要從以下幾方面注意:首先,放在衣櫃和床屜里的被子、毛毯一定要拿出來充分晾曬後再用;發現家人出現皮膚或呼吸系統疾病要注意,要觀察是不是由於衣物吸附甲醛污染造成的;在衣櫃特別是人造板衣櫃里保存換季衣物時,應注意包裝密封存放;一些已經使用一段時間的衣櫃也應該注意它們對衣物的甲醛污染。


※如果你在野外突然看到它們,躲開就行
※騷走位讓你不服不行!拉拉:看骨頭的掉落速度,我覺得我能躲開
※肝臟的「解毒王」,用它泡水喝,逼出體內肝毒,肝病躲開你!
※誰說火鍋吃多了不健康?躲開這些錯誤吃法,一飽口福不用怕
※被狙擊手瞄準後聽到槍響,立刻行動能躲開嗎?這個想法太不實際
※誰見誰怕,全球最兇狠的貓,沒有天敵,哪個動物遇見都要躲開
※你們如果去西藏遊玩看見了白帳篷,一定要躲開,不然進去就尷尬了
※你可以輕鬆躲開一頭大象,卻未必能躲開一隻蒼蠅
※跳進水裡就能躲開子彈?老兵說出答案,和你想的不一樣
※生活在這個世界的人們,誰也一樣,無法躲開傷害,避開痛苦
※很遺憾,你躲過了傷肝的葯,卻沒躲開傷肝的吃法
※戰鬥機被導彈鎖定還能躲開嗎?數據真像會讓你失望
※高尿酸有1個隱形「幫凶」,不少人還常吃,不躲開真的會痛風
※主人想親一下金毛,沒想到它不停的躲開主人:我可不是隨便的狗!
※同樣「原相機+變身」,躲開了漢服,看到它:這是啥,咱也不敢問
※頭髮竟還有這幾大作用,這些因素會導致脫髮,必須躲開!
※生孩子盡量躲開這兩個時間,不是嚇你,對你和孩子都不好
※隱形糖無處不在,糖友們要如何躲開?
※碰到這3種面相的人,趕緊躲開,更不能深交,不然吃虧的只有你!
※滴滴不能「既佔了便宜,又想躲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