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為啥中國的中藥不能做成藥丸而熬製成湯?

為啥中國的中藥不能做成藥丸而熬製成湯?

中國自古以來的藥物大多數以湯入口,當然也有藥丸,對於今天生活節奏快的我們來說,已然沒有時間熬制湯藥,而且攜帶也不方便,為啥就不能所有的中藥都製成藥丸呢

回答關注(4)|查看更多問答

4個回答

丸子雜談

10小時前9贊踩

揭開中藥調劑的秘密

——中藥經濟學探討

自古至今中藥劑量就是一個秘密,過去有人曾說漢方醫學傳方不傳量。中醫藥的劑型過去除了湯劑,就是丸、散、膏、丹。而現代中醫藥的劑型改革也出現了可喜的苗頭,如外用黑膏藥已經不用火烤就可方便粘貼,又不污染皮膚和衣物,如苗族貼膏。

中藥的萃取和納米技術的出現,使口服藥量大大減少,但和傳統湯劑比較療效欠佳,如「生脈飲」口服液雖然口服方便,但總不如現煮的為佳。其實傳統的湯劑何以不能取消,是因為療效是其它劑型無法比擬的。

要說納米級技術,湯劑可為納米級的,湯劑在浸出過程中析出有效物質,而大量的藥渣棄掉,這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因為無論怎樣煎煮,在飲片中大約有1/3的藥物被廢棄。

在古代野生葯源十分豐富,古人煎湯大多隻煎取一次即除渣,因古人有時是采鮮葯入煎,沒必要煎湯2-3次,而現代葯源缺失,種植品種偏多,臨床醫生用量較古時候為大,這就使每帖葯的價格增高,對一些慢性病患者,因長年服藥顯得不經濟,對貧困者只能「望葯興嘆」,有病吃不起葯。然「湯」者盪也;「丸」者緩也,儘管湯劑較丸、散、膏、丹能迅速除病,然價格偏高,煎煮不方便,使湯劑逐年減少。

中藥湯劑多被諸多丸劑所代替,然而丸劑可否替代湯劑而獲得高效呢?否,丸劑即使每日3丸,其總量不過含生藥粉15克,一般湯劑每帖在200克左右,煎湯後每次150-200ml,每日口服兩次,其療效肯定要大於丸劑。即中成藥無論蜜丸或水丸,要想獲得湯劑的療效,目前還做不到。

因為一貼湯劑重量為200克,煉蜜為丸,可做出9克蜜丸40丸,而服湯藥是一日劑量,這40丸大約可用12-15天,因此「湯」和「丸」的差別就顯而易見了。蜜丸每服1丸僅含生藥粉4-5克,雖然療效緩慢,但對某些慢性病也能湊效,是因為蜜丸中的生藥粉未經煎煮屬生藥粉有關。假如每日只用15克飲片煎湯,肯定不會獲效。

湯劑雖然傳統有效,其缺點是加工費時,消費偏大,單純追求療效,對湯劑的口味可忽略不計。大碗湯劑雖然難喝,但多數病人只要能把病治好,再苦再難飲患者都能克服,因為湯藥再苦也比有病痛強,正是「良藥苦口利於病,好言刺耳利於行」的道理。

現在我們探求一個療效相當於湯劑,劑量高於丸劑,口服既方便也高效的劑型,對社會和病人將是一個福音。其實這法子就是「煮散法」,這個方法古人曾用過,但過去加工器械落後而不能普及,也只是少數精明人在偷著應用,如大醫孫思邈自己患病從來不用湯劑,而是「煮散」。

何謂煮散,「煮散」就是把中藥飲片磨成80-100目藥粉,每次取10克(或15克),加入100-150ml清水,攪勻,文火燒開5分鐘,降溫在30℃左右一次口服,每日可口服2-3次,每次10克生藥粉相當於蜜丸(9克)兩丸,且加熱煎煮5-10分鐘,其中藥所含成分並沒有什麼揮發損失,且劑量雖然沒有湯劑足,但較之丸劑,幾乎增加一倍;因此「煮散法」的療效不次於傳統「湯劑」。

下面具體比較一下「煮散」和「煎湯」的劑量:

假如一劑湯藥總重量為150克(一般中藥飲片一劑湯劑在200克上下),若煎湯口服,每日只能服兩次;若把這150克飲片磨成粉,採用煮散法則可用10天,因每日煮散用15克即夠了,這15克是一劑湯劑的1/10,那費用也是1/10,若天下凡服湯劑者均改為煮散法,既節約了大宗藥材,又使患者減輕了經濟負擔。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

然而何以自古至今沒有推廣開來呢?前面已經表述在古代條件不成熟,只是少數精英用之;而在現代則無人推廣,沒有引起重視,一旦「煮散法」大行其道,則可形成中醫藥一場革命性行動。現代人特別是城市家庭幾乎家家有微波爐、榨汁機、豆漿機,把草藥飲片變成粉只要2分鐘即可完成,即口服一劑中藥從制粉到燒開總共不過10分鐘,任何一個患者都可以完成,從此口服湯劑從麻煩變為簡單,每個患者可隨時隨地口服湯劑了。

現在繼續分析一下,每次煮散10-15克可否與150-200ml的湯劑相比呢?過去藥學家曾把一克中藥粉的效價與5克飲片煮湯相等,那麼15克生藥粉煮散就相當於75克飲片煎湯劑量;每日兩次煮散口服就相當於煎煮150克的湯藥,因此煮散法的療效決不小於湯劑,因為煮散的生藥粉並沒有長時間煎煮揮發,使療效時有超越湯劑的可能。

煮散法既方便有經濟,對經濟拮据者尤為適宜,其費用是湯劑的1/5,因為「煮散法」使每劑一天的湯劑變成了5天,這樣人人都可以服得起中藥。這個方法若能在城鄉推廣,對當前國人看病貴看病難將起到扭轉乾坤的作用。煮散與口服散劑與泡茶有明顯不同,散劑經煮沸一則消毒;二則增加藥物的分散度,使可溶性物質盡量溶解以增加吸收效果。孫思邈時代是加工成粗末,再用絹包水煎半小時以上,而我們現代加工則為80-100目細藥粉,煮沸時間不宜超過十分鐘,也不用絹裹,劑量若輕症(慢性者)每次10克煮散,每日早晚一次,若重症急症可24小時不間斷給葯,療效和湯劑一樣,因為湯劑在煎煮時,有部分已揮發掉了,而「煮散法」則保存最佳之藥性。

除了「煮散法」,還有一種先進的「打漿法」加工飲片,所謂「打漿法」必須購置一台磨漿機,即城市人幾乎家家均有的大豆磨漿機,即可完成。假如治療某病的湯劑方為:(重量為200克)

柴胡10克,白芍10克,生地10克,丹皮10克,澤瀉10克,雲苓10克,豬苓10克,桂枝10克,蒼白朮各10克,枳殼10克,瓜蔞10克,薤白10克,龍骨10克,牡蠣10克,川朴10克,陳皮10克,甘草10克,大棗10個,生薑10克。

每次每種中藥只取1克,上述配方共200克,因此取其1/10共20克,病重者可取其1/5即40克,先浸泡2-3小時(和泡黃豆一樣),然後加足量水,豆漿機自動粉磨燒開,要求精細者可用篩網過濾,除粗渣飲服,其作用比湯劑好,類似煮散,費用只有湯劑的1/5或1/10,自動煎煮。假如配方中有纖維性過重或堅硬藥材應先用磨粉機磨細,再加入到其它葯中一起浸泡加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在中國被當成垃圾的東西在印度也能做成美食?看印度人是如何做的
同樣是麵粉,為什麼中國做成了饅頭,歐洲卻烤成了麵包?
生活中許多中藥也能夠製作成美麗的盆景,其中枸杞就可以做成盆景
煎中藥太麻煩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中藥做成片泡茶喝更實用
這些國外泛濫成災的生物,在中國都做成了什麼美食?
香港人真會吃!能把美食做成一幅中國畫,實在了不得!
揭秘中醫:頭髮做成藥,能治什麼病?
澳洲野狗泛濫成災,如今做成狗肉罐頭賣給中國,卻成即將滅絕生物
不但是傳統中藥材,而且營養豐富,可做成很好的小吃哦
這家的蟑螂不僅會處理垃圾,還能做成中藥!
蛋糕做成藝術品,你還捨得吃嗎?
驚!這麼詩意的中藥居然是×做成的?
大叔將雞蛋做成這樣的美食,串成一串來賣,沒想到生意還挺好的
這種「中國紅色芹菜」讓外國人瘋狂打call!成堆成堆地做成他們最愛的蛋糕果醬雞尾酒……
夏日美食酒釀是怎麼做成的?
老外捉螃蟹現場做成美食,中國人:不會吃就不要瞎做
中國人當成垃圾丟掉的東西,在印度被做成美食,還賣給了中國人!
肯德基的吸管為什麼要做成扁的?為啥不做成圓的?原來是這個原因
不管你畫成什麼樣,他們都能做成毛絨玩具
努比亞沒做成,魅族沒做成,榮耀卻做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