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實行「建文新政」的建文帝為何新政之後失蹤

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實行「建文新政」的建文帝為何新政之後失蹤

靖難之變後,建文帝神秘失蹤,下落不明,成為明朝第一懸案。對此,《明史》給出了三種自相矛盾的說法:一是闔宮自焚,二是流亡海外,三是遜國為僧。那麼,建文帝究竟是生是死,如果當時他還活著,又去了哪裡呢?六百多年來,人們眾說紛紜,也陸陸續續地發現過一些建文帝行蹤的蛛絲馬跡。

一、建文帝從南京出亡後曾有過流亡政府

《李氏族譜·卷六·贊傳·聞舉公序傳》記載 :「我伯祖聞舉公……生於元明改革之際,長於洪武定鼎之日,處兵戈離亂之世,而抱亨屯出險之才,蓋一時之偉人……上(明太祖)見我祖錦繡中藏英華,外著如光風霽月,特賜鄉舉仕進。建文四年,職兼膳夫之任(註:膳夫為官名,食官之長,掌王之飲食膳),垂紳搢笏,立朝數年……適因重修譜牒,爰照舊記,述其顛末……」 從這裡我們得出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建文帝不僅沒有死於宮中的那場大火,而且還曾有過流亡政府。

經查族譜中《聞舉公傳》及《聞舉公序傳》知:聞舉公,洪武元年(1368年)生,為復曾祖被瑤賊所戕之仇,幼時隨母去金陵見明太祖。太祖奇之,賜鄉舉仕進。建文間特賜進士,擢太廟齋郎。建文四年,職兼膳夫之任。 永樂篡立,致仕而歸,並亨屯出險,成功解救建文帝。後在建文帝流亡政府立朝數年,永樂八年(1410年)卒。

《聞舉公序傳》的作者叫李含粹,其齒錄為:「光協公,庠諱含粹……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生,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卒」。「序傳」在末尾處寫道:「因重修譜牒,爰照舊記」。原來,李含粹並非撰寫「序傳」的第一人,他只是依照舊譜記錄罷了。李含粹是第三屆《李氏族譜》的副修 ,他與主修李光遲同為李聞舉三弟李聞行之九世孫,「序傳」所依照的「舊記」,源自編撰於明弘治十年(1497年)的第二屆《李氏族譜》。而第二屆族譜的主修叫李普智,是李聞舉二弟李聞政之三孫,即李聞舉之侄孫。《聞舉公序傳》的首位作者在文中自稱侄孫,稱李聞舉為伯祖,由此可見, 「序傳」最早為李普智所撰。

那麼,李普智生平如何呢?譜載:普智公,明正統元年(1436年)生,正德六年(1511年)卒。景泰七年(1456年)舉人,初授浙江湖州府通判,復升蘇州府同知。《聞舉公序傳》正是他在蘇州府公署所撰。 李普智時任正五品官員,又是李聞舉的親侄孫,自然不敢、不能、更不必去隨意捏造事實。可事實又不能不載,兩難之際,他只能用「處兵戈離亂之世,而抱亨屯出險之才,蓋一時之偉人」這樣委婉的話語來隱晦地暗示李聞舉解救建文帝一事。

相關文物愛好者在取證

此前,已有地方學者從碑刻及文獻等方面考證了建文帝於1404年在龍池寺(明崇禎十二年以前屬寧遠管轄,1639年,由寧遠、桂陽兩縣劃地設置新田縣後,龍池寺劃由新田管轄)遜國為僧,後在梅木塘村大觀堡建立慈善機構,1465年左右去世。而李普智生於 1436年, 與建文帝有著29年時間上的交織。因此,他是有可能見過或聽說過建文帝的。李普智在族譜中記錄李聞舉在建文帝流亡政府立朝數年之事(因李聞舉於永樂八年已卒,故其最多只能立朝數年,而非十數年或者數十年),可謂當時人記載當時事,其史料之早,記錄之明晰,絕無僅有。其實,龍池寺里有一塊碑刻也印證了建文帝流亡政權的存在,碑文載:「自佛祖之光於邑,國也由是京畿……命寺龍池,難曰應門……」 ,意思是說:「自從龍池寺的佛祖光臨到我們這兒,國家就把這裡當成了國都……將寺廟命名為龍池,靖難期間叫應門……」 ,這段話告訴我們,龍池寺又叫應門(應天之門),即天子行走之門,王宮之正門也。由此可見,《李氏族譜》之記並非孤證。

二、李聞舉與王升個人信息重合

《致身錄》載,金川門之變後,建文帝為神樂觀六品提點,即被前皇上賜名王升的人所救走,並「享道士夜餐」。《明史紀事本未》也記錄了神樂觀道士把建文帝救走一事。而李聞舉時年35歲,之前在神樂觀任職,建文登基後賜其進士,又擢升他的官品,在主管祭祀的官署中工作,這個工作不就是神樂觀提點所要做的嗎?(註:譜錄中寫李聞舉為「太廟齋廊」,其實是新官舊寫,明代並未設太廟齋廊之職,洪武十一年,明太祖設置神樂觀掌祭祀,由提點主管)。加之,聞舉公還「職兼膳夫之任」,又與《致身錄》所載「享道士夜餐」相吻合,且他「處兵戈離亂之世,抱亨屯出險之才,蓋一時之偉人」。如此多的個人信息重合,使我們不能不想到,李聞舉極有可能就是王升。

那麼,李聞舉為什麼要冒死營救建文帝來九疑地區,並在其流亡政府「立朝數年」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六個理由:其一,李聞舉是唐朝的讓第狀元——李郃之後,不僅忠孝仁義,且敢作敢為,其家風向來如此。其二,李聞舉知遇了明太祖和建文帝之隆恩,不僅因此得以報家仇,還被兩位皇帝所信任,賜進士,擢官位。因此,李聞舉有「士為知已者死」的思想和行動便順理成章了。其三,建文四年,李聞舉升任神樂觀主管,兼任膳夫,為建文帝的飲食把關,屬於建文帝身邊最信得過,也最離不開的人。但這兩個職位又都很不起眼,在政權交迭、天下大亂之際,無人暇及,容易掩人耳目,矇混過關。其四,九疑山川秀美(下灌被徐霞客譽為灌溪仙境),但九峰相似,地形複雜,令人望而疑之,且多民族雜居,十分適於藏身。其五,下灌村當時居住的都是深受皇恩的李氏族人,自然會盡全力保護建文帝,群眾基礎好。其六,李聞舉之母洪佛娘已於建文二年去世,早就應當守孝,他薦引建文帝隱蹕九疑,並立朝數年,確如其家譜所述,「忠孝兩全」矣!

三、下灌流傳眾多關於建文帝的傳說

數百年來,眾多有關建文帝的傳說在下灌村口口相傳,如廣文橋落水、夜宿應龍亭、歸隱龍回寺、魂歸齋公嶺、廣文布德等等。其中落水一說還被收錄進了《灌溪李氏族譜》的「藝文雜誌」中。故事講述「廢帝」朱允汶亡命南逃,經過下灌村舜水河上的廣文橋(徐霞客在《楚南日記》中稱應龍橋)時不慎落水,後被村人所救。我們尋訪了下灌村及其分支鴨婆洞村、塘下洞村的李氏族人,他們所講述的故事內容大同小異,在不經意間還道出了這座橋曾經有過的諸多別名:應龍橋、應文橋、建文橋、落駕橋、盧家橋、通濟橋、風雨橋,等等,不一而足,但它們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與建文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筆者第一次發現廣文橋是在2012年,當時橋頭還懸掛著一塊中英文旅遊標識牌。經查,標識牌的內容是由該村的李乾福老人提供的。2003年,他在舊版《李氏族譜》的附卷上看到這篇雜記時,隨手抄了下來。遺憾的是,當我們請他再找原譜時,原譜的主人卻早在數年前打獵時意外身亡,原譜已不知所終。李乾福只讀了四年書,其手抄本錯別字較多,如把「惠帝」寫成「廢帝」,把「朱允炆」寫成「朱允汶」,但其基本情節還是無誤的。老人家對建文帝也是一知半解,但始終認為廣文就是建文。此外,《李氏族譜》中有篇撰於1460年的《龍回寺序碑文》,其中載錄了一位叫廣文的和尚修建了龍回寺,那廣文橋又是誰修的呢?下灌流傳的「廣文布德」 傳說,是否印證了建文帝在落水之後,為方便行人而修建了此橋呢?由於族譜中專門記載橋樑、廟宇、涼亭、詩賦等的附三卷已經丟失,相關證據還有待進一步發掘和考證。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建文帝在金川門之變後,由李聞舉薦引隱蹕到了九疑下灌。其後數年間,李聞舉作為建文帝的心腹近臣,始終侍奉其左右。

<部分觀點和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進行處理 轉載要聯繫作者.喜歡請關注每天為你揭秘又去好玩的的人或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何古代歐洲始終實行落後的封建制,而不效仿秦朝先進的郡縣制?
國辦:對平台經濟實行包容審慎監管,避免用老辦法管理新業態
甘肅省文物安全管理辦法施行 將實行文物安全責任終身追究制
世界最明智的王室,實行君主立憲,卻依舊掌控大權,讓政府成擺設
解決教育負擔過重的最好辦法是對大學實行寬進嚴出的制度建設
馬杜羅:美國想在委內瑞拉建立傀儡政權,實行殖民統治
當政審的受害者黃蓉,開始對楊過實行政審
大明朝建立,為懲罰元朝人,他對蒙古女子實行一個政策,太殘酷!
新中國實行的軍銜制,為何賀老總要提議取消呢?
萬曆年間因言官而未實行的惠民政策,被雍正大膽實施成就乾隆盛世
雲夢睡虎地墓主人「喜」的隨葬秦簡證明,秦始皇並未實行嚴刑峻法
唐太宗實行德政後,唐朝的社會文明達到了封建社會的一個高峰
文化視角:立德的基礎,在實行「敬恕」
重磅!俄羅斯實行退稅新政,代購的又一春即將來臨
清朝開國之初實行過哪些弊政,有何影響?
袁世凱剝奪人民言論自由:借憲政之名實行專制
菲律賓宿務紀實行之
為啥東漢光武帝要偃武修文實行以柔治國?
東吳奪取荊州後,實行了怎樣的殘暴統治|文史宴
日軍實行「三光政策」,為何獨獨放過喬家大院?全是這面旗幟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