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90后「文物修复师」用青春的匠心唤醒古老文物

90后「文物修复师」用青春的匠心唤醒古老文物


日复一日的细致擦拭,年复一年的精心修复,只为让「生病」的文物旧貌换新颜。在「六朝古都」南京,有一群90后「文物修复师」,凭借巧手静静地修复时光碎片,用青春延长文物生命,用匠心守护古人智慧。


吃透古籍修复技术


身着白大褂,手持镊子,南京艺术学院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大三学生王婷立于修复台前,如同一丝不苟的医生,为古籍动起了「手术」:用镊子细细刮去书虫分泌物,洗纸、涂糨糊,用相近的纸填补鼠啮破洞……在王婷看来,古籍修复间就是她的手术室,古籍就是她的病人。「一天修一叶(古籍中一叶纸沿中线对折,成正反两面),甚至几天修一叶。修复动作不可逆,每一步都要缜密思考,不恰当的操作会对古籍造成二次伤害。」修复古籍时,平时大大咧咧的王婷成了不折不扣的「细节控」。

九零后「文物修复师」的别样青春


「时光流逝,我对古籍的爱只增不减。」王婷告诉记者,与古籍修复结缘,是儿时受父亲的影响。孩提时代,每逢周末她便跟着父亲在文物街上淘寻古籍,学习鉴别古籍的窍门。父亲总是拿起古籍,兴叹文字的博大精深,感慨古籍的散佚与损毁。「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


「古籍能让历史活起来。等待修复的古籍有很多,我愿一生与古籍结缘。想到经过我的手,它们能保留得更久一点,就很有成就感。」王婷还说,她有进一步读研的打算,把古籍修复这门手艺学精、吃透,让更多的珍奇善本重获生机。



90后「文物修复师」用青春的匠心唤醒古老文物


解读瓷中信息


在南京艺术学院瓷器修复室内,陶瓷修复方向的学生张慧正修补一只青花瓶,这只瓶子的上半部分已经裂成了七八块碎片。张慧小心翼翼地把瓶子水平竖起,把碎片部分一块一块拼回原位,手法细致且熟练。


「将残破的瓷器还原成原貌,其中大有学问。」张慧告诉记者,毕业后从事陶瓷修复工作的她,慢慢感受到自己知识体系的不足,反复考虑后,她重新回到学校拜师学艺。「光有手艺还不行,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陶瓷修复师,各类知识的掌握也十分必要。」张慧说,陶瓷修复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支撑,如美学、绘画、化学、物理、生物学等,都会在陶瓷修复中应用到。「我除了向师傅学习手艺外,还拼命‘恶补’各种理论知识和修复技术。」


「瓷器修复工作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修’。」张慧告诉记者,她从事瓷器修复,不仅想着如何让文物「延年益寿」,也想在修复过程中解读文物。「中国是‘瓷国’,瓷器富含许多历史与记忆的密码。修复的过程也是观察与发现的过程。印花、胎、釉、产地分析等都可以成为新的研究视角,以便解读文物更深层次的信息,提高鉴别能力。」张慧说。

修画更修心


「文物修复并不‘高冷’,但很磨炼人的耐性。只有耐下性子,坐得住‘冷板凳’,才能做好文物修复工作。」南京非物质遗产专业学院书画修复专业的张若菡告诉记者,烦琐的修复步骤,需要慢工出细活,修一张书画通常需要三到四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很多时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天气、光线不对,就调不出来正确的颜色。有时一两个礼拜都调不出来,让人心如蚂蚁在钻。一旦调出合适的色彩,那种坚守后的喜悦无以言表。」这让张若菡觉得,坚守非常不易,但很值得,只有一颗沉得下去的心,才能唤醒沉睡的珍宝。


「除了专业技能和超强的耐心外,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强的毅力也不可或缺。」南京艺术学院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书画修复方向大四学生赵晨说,为了修复好文物,修复师需要做出的牺牲很多。赵晨伸出双手,指尖布满了细小的裂纹。他告诉记者,修复书画时需要戴医用橡胶手套,夏天时手掌出汗,在手套里闷一天,手经常又痒又胀。拼接粘贴用的各种胶,多数气味刺鼻,呛得眼睛直流泪。「有些文物在修复前,你根本不会觉得它很美。」赵晨说,有时将粘连在一起的两张纸打开,会发现密密麻麻的黑色虫卵和蝇粪粘在上面,必须用棉签一点点刮掉。「遇上虫害比较严重的,一刮就是一整天,吃饭都没胃口了。」


「因为喜欢,所以坚持,吃再多苦也值得。」赵晨说,书画修复很「磨人」,很多同学从这个专业毕业后,选择从事其他工作,但他不会。对他而言,书画修复是场修行,「越是身处眼花缭乱的都市,越需要珍惜传统文化的缕缕墨香。我始终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有活力,更应承担起中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责任。与文物相伴,是我的青春,我更希望,这是我的一生」。


●记者短评

历经时代变迁,许多文物进入了沉睡,需要匠人还原面貌,唤醒活力。文物修复,既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在南京,一群年轻大学生栖于静室,在时光中打磨岁月的痕迹,还原古物的光辉。他们是青年文物修复师,他们用匠心守护古人智慧,用耐心重现古物光芒,用青春扛起传承大旗。


因兴趣而投入,因热爱而坚守,因青春而无悔。这群90后年轻人,用最美的时光安心守在修复室中,成为一个个时间的匠人。巧手出天工,跨越千年历史,这群年轻人倾听文物的声音,与文物完成对话,用修复传承延续古物的生命力量,共同描绘出一幅璀璨绚丽的文化图景。(文/郑晋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日报 的精彩文章:

TAG:光明日报 |

您可能感興趣

文物介紹——青銅匜
華夏文化——國寶文物
博物館文物介紹——銘文最長的青銅器毛公鼎
甘肅天水文物修復師 反覆「療傷」葆文物青春
探秘山西「文物醫院」 修復師比文物還稀缺
陝西古代文明展:多媒體「復活」文物
古陶瓷文物修復作品集
陝西古代文明展|多媒體「復活」文物
博物館文物介紹——虞弘墓漢白玉石槨
文物修復——乾隆花園髹飾工藝的保護與修復
博物館文物介紹——蘇州博物館藏文徵明《琴賦》
契丹文物精華之遼代瓷器
古代文物介紹——杭州博物館的戰國水晶杯
國家一級文物青銅器
文物里的少女心
西班牙美術老師修文物 500年前雕塑被「修復」成卡通人物
博物館文物介紹——宋代哥窯葵花洗
文物修復——乾隆花園硬木裝修的保護和修復工藝
文明象徵 青銅時代-欣賞《出土文物青銅器》大銅章
文物介紹——隋代虞弘墓的漢白玉石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