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威尼斯雙年展進入疲軟期?——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現場

威尼斯雙年展進入疲軟期?——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現場

展園入口處

5月13日,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如期開幕,51個國家參展。這屆雙年展的主題是「藝術萬歲」(VIVA ARTE VIVA)!來自蓬皮杜藝術中心的策展人克里斯汀·馬塞爾喊出了這句口號,並將其定為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然而,這樣的口號似乎給人空洞的感覺。在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現場,本報記者確實感受到這一享譽世界的藝術盛事在繁華背後所隱藏的乏力。從平淡無奇的主題展,到越來越套路化的國家館,似乎看不到什麼亮點。難道具有百年歷史的威尼斯雙年展,正在走入它的疲軟期?

威尼斯雙年展外景 殷鑠/攝

主題不明確的主題展

進入綠園(Giardini)的主題展展廳里,馬塞爾以一塊巨大的展覽前言背板向我們詮釋了她對「藝術萬歲」的理解:以藝術家為中心,「陪伴藝術家、倚重藝術家、成就藝術家」(with the artist, by the artist, for the artist)。這很容易讓人想到亞伯拉罕·林肯(Abriham Lincoln)的那句「民有、民治、民享」(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不過,這種借鑒還談不上深刻,更缺乏明確的綱領和路線。

在「藝術萬歲」主題展里,我們看到了不同的藝術媒介、多種藝術流派和眾多參展國家的集體亮相,然而這種亮相,幾乎是在我們拿到參展藝術家名單的那一刻起,就可以在腦中想像出來它的樣子:繪畫、雕塑、裝置、影像、行為或是高科技藝術,平均分布在綠園城堡的各個角落;而來自歐洲、北美洲、亞洲或者非洲國家的參展藝術家們,也幾乎嚴格按照其國家的綜合國力,被印刷在牆上小小的標籤之上。記者作了個小小的統計,僅僅在展覽第一章「藝術家和書籍」(Artists and Books)之中,就有美國藝術家5名、中國和英國藝術家各2名,此外拉丁美洲藝術家1名、西歐藝術家4名、東歐藝術家3名、中東藝術家2名、其他亞洲國家藝術家2名、非洲藝術家1名,其中8名畫家、6名影像藝術家、5名裝置藝術家、3名表演(行為)藝術家、1名高科技藝術家。這樣的類型和地域分布,和我們在任何一本藝術教科書中所看到的未有不同。也許這和策展人以藝術家為中心的原則設想存在著某種契合,但平均分布的結果是:難有什麼作品讓我們在短時間內受到感動,更談不上耳目一新。在其中的一個獨立展覽空間之內,甚至回顧了逝世12年之久的法國藝術家雷蒙德·海恩斯(Raymond Hains)的藝術生涯,以一位老藝術家的成就來掩飾當下藝術家創新的不足,似乎成了本屆威尼斯雙年展疲軟的一個註腳。

中國館的皮影作品 《不息——移山填海》 陳明/攝

商業與平庸之中,德國館一枝獨秀

作為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規格最高且影響最大的國際藝術盛會,威尼斯雙年展一直是各國新銳藝術家亮相國際舞台的前沿陣地。上世紀中葉,包括喬治·波拉克、馬蒂斯和賈科梅蒂等威尼斯雙年展大獎的獲獎者,在國際藝術舞台和現代藝術史上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然而在當今各種藝博會和雙年展層出不窮的情況下,威尼斯已失去了「造星工場」的光環。記者在綠園採訪荷蘭畫廊主楊·哈澤拉爾(Jan Hazelaar)時,他這樣說道:「我剛剛從紐約弗里茲藝博會趕到威尼斯雙年展的現場,想在這裡找尋到適合我們畫廊的新秀藝術家。」而當筆者詢問是否有收穫之時,哈澤拉爾擺了擺手:「和我在紐約以及其他畫廊博覽會看到的沒有什麼不同,這裡有很多首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家,但卻很少有新的名字出現。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早已通過各種商業性質的博覽會而積累了一定的名氣。」

記者在軍械庫展區的中國館參觀時,首先為巧奪天工的中國非遺成就所感動,但另一個困惑隨之而來:這些非遺傳承人和他們的作品,難道可以算是當代藝術的一部分嗎?當記者將這一問題拋給哈澤拉爾時,他無奈地表示:「說實話,我沒看懂,也不知道那些作品究竟屬不屬於當代藝術。」

在所有國家館之中,榮膺金獅獎的德國館藝術家安妮·伊姆霍夫(Anne Imhof)的行為作品《浮士德》,讓記者和在場的觀眾動容。表演者們在被分割的展覽空間的地上地下穿行、端坐或者沉思,引導著觀眾的視線並引發人群的思考。極簡主義的視覺呈現和木訥但詩意的表演,成為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上最為動人的瞬間。

除去精彩的德國館,雖然某些主導國家館的藝術家並非是新秀,但憑藉明確的主題和充滿視覺衝擊的作品,使這些場館成為了整個雙年展中的亮點。比如英國國家館裡的費里達·巴洛(Phyllida Barlow),以極其粗獷的材料和相比於場館巨大的體量,讓觀眾感受到了勞森伯格式的工業風格。並且,那些巨大的混凝土球和大幅的工業織品,明顯是對消費社會更加有力的諷刺。

俄羅斯館雕塑藝術家格里沙·布魯斯金(Grisha Bruskin),則將其標誌性的白色雕塑進行了概念性的詮釋和分布,融入了自己的觀念,不再把造型和材質作為創作的重心所在,而是大規模使用白色雕塑和白色影像,構建出令人目炫的「神話地圖」(THEA TRVM ORBIS MMXVII),讓希羅尼穆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的《人間樂園》以令人忍俊不禁的形式,在21世紀重現。

在綠園展場入口處,招貼上長長的贊助商列表,時刻向我們暗示著威尼斯雙年展的商業化和平庸化。杜塞爾多夫藝術宮博物館(Museum Kunstpalast)館長彼特·維斯莫爾(Beat Wismer)對記者說:「我們所看到的藝術全球化,實際上具有相當的局限性。那些畫廊業巨頭,比如高古軒,會利用各種手段影響博物館和各項雙年展,最終讓他們所支持的藝術家獲得名望和市場價格的提升,這在威尼斯雙年展的國家館中也不例外。」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的國家館,既是各個國家展現其當代藝術的舞台,又是各個藝術產業巨頭博弈的戰場。

俄羅斯館作品《場景轉換》 殷鑠/攝

聖馬可廣場的鐘聲,為誰而鳴?

在威尼斯這座美麗的水城,兩年一度的藝術雙年展,包括建築雙年展和威尼斯電影節,早已成為城市性格的標誌,吸引著一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和遊人。在本屆威尼斯雙年展開幕的前兩天,從市郊的梅斯特鎮(Mestre)到威尼斯主島,處處洋溢著雙年展的熱情訊息。鋪天蓋地的海報時刻提醒著這一藝術嘉年華的來臨。

然而不得不說,近幾屆的威尼斯雙年展,很明顯地開始逐漸脫離「藝術星工廠」和學術高品質的定位。現今的雙年展中,主題展充滿了各個國家及其藝術家之間的競爭,而由本國人擔當國家館策展人習俗的逐漸養成,更是讓各個國家館也加入到競爭中來。「藝術萬歲」在國家利益的面前,顯得有些無足輕重。或許是認識到了這一點,威尼斯城中的遊覽聖地——聖馬可廣場,在雙年展的期間迎來了更多的遊人——他們或許是因為雙年展而來,但最終卻更加興緻勃勃地在這裡開始享受義大利美食和成群的廣場鴿。

除了榮膺金獅獎的德國館人流較集中外,在綠園(Giardini)和軍械庫(Asenale)兩個展區里,遊客們更多的是在排隊購買食品飲料,或是躺在草地上曬太陽。或許,這就是策展人馬塞爾所期盼的那樣吧:平平淡淡之中,讓觀眾去像藝術家一樣生活和思考。然而當巴塞爾藝博會或是弗里茲藝博會開始急劇地吸引觀眾眼球之後,威尼斯雙年展的主辦方或策展人們,就不得不去思考這樣的問題:漸趨疲軟之後,它還是當初那個「威尼斯雙年展」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嚴家寬談大寫意山水畫
席德進:沉寂之後迎曙光?
是高古玉必有老相:能看懂就是行家
柯布西耶設計壁燈臨時撤拍
2017畢業季系列觀察:跨媒體畢業生為何能「遠在底線之上」?

TAG:雅昌藝術網 |

您可能感興趣

不息——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
積家贊助支持威尼斯雙年展之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開幕
蘇州平江路入選第16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平行展
暴走威尼斯丨在2019威尼斯雙年展開幕前你可以先用這6個展做個熱身
第21屆悉尼雙年展開幕
2018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開幕在即,京港澳三地展覽預告
2018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攻略!
第16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平行展中國城市館發布會舉行
2018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獲獎者公布!
第57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北京站
梵蒂岡將攜手10位國際建築師亮相威尼斯雙年展
獨家實錄!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回國展
第10屆利物浦雙年展開幕
自由空間,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的七個亮點
43年沉浸在用火筆作畫的世界 威尼斯雙年展獎項他已拿到手軟
第21屆悉尼雙年展——疊加:平衡與參與
2018威尼斯雙年展,時空存在的思考,訪談/邁耶,隈研吾和槙文彥
第二屆亞洲美術雙年展在香港揭幕
2018 第13屆俄羅斯莫斯科金蜜蜂國際平面設計雙年展獲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