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梁冬反思錄:關於中醫,我說的都是錯的

梁冬反思錄:關於中醫,我說的都是錯的

文章來源/梁冬反思錄

導讀:自2007年離開百度後,我就希望致力於中醫文化的傳播與推廣,當我成為一個經營著數家中醫診所的創始人,有了大量的個人案例、臨床後,我發現我們中醫界或是民間中醫界的許多朋友,好像走入了某種誤區,我想這些誤區在今天有必要將它呈現出來和大家溝通探討。否則的話,也許我們將走向一條偏窄的道路。

我想與大家強調一點,我並不能保證現在講的東西都是對的,但是至少從現在看來之前文章里的有些東西是不全然的。

思考一:中醫要和科學對立嗎?

在我最初開始學習中醫時,不少中醫界和愛好中醫的朋友或多或少都認為中醫更接近生命真相,而科學是機械的。所謂的現代科學、現代西醫是機械化、片斷地、非生命化地認識生命。

可是文字和概念將我們置入二元對立化的世界裡,難道講中醫就一定要反科學嗎?講科學就要反中醫嗎?我越來越堅定的認為,我們需要以更圓融的態度看待這個問題

如果我們深入科學本身會發現,其實科學有兩個很重要的精神,其一是自我的質疑;其二是自我的進化。這兩點是科學精神最本質的東西。

有很多中醫界朋友被科學愛好者質疑時都忿忿不平,總認為科學愛好者是在挑剔、找岔。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會,尊重科學或者是以科學為心理皈依的人,他質疑的不僅僅是中醫,他們也質疑自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科學界也是不斷被科學家從質疑、否定到超越,來確定新的科學邊界。

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科學的發展,量子物理學也不斷地在突破物質、能量和信息的邊界,甚至突破有和無的邊界;大數據時代,基於去中心化的模式而帶來的巨大的人們生活的改變,所以科學思維的質疑性和自我進化性,可能會帶來一種結果:我相信會在未來的某個地方,東西方文明、科學和傳統、西醫和中醫有一種全新的對話的可能和空間。

以脈診為例,在許多人看來是玄而又玄的事情,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物理學博士,台灣中山大學物理系創系主任王唯工教授在《氣的樂章》中進行了科學的解釋。

「現在死因前十的疾病,多與血液循環有關;心臟把血液打出來,之所以能夠送到器官和血管中去,跟共振有關,而氣就是一種共振。」

「氣是心臟打出去的動能轉成的動脈血管上的位能;氣的共振,主要是給器官提供血分和氧分,一旦出現通道堵塞,就會缺血缺氧,於是就出現疾病;中醫的治療如針灸和中藥,主要目的是幫助循環減弱的部位恢復功能;經絡乃是動脈、器官與穴道的彈奏共振網;脈診其實就是聽人體狀況的總體報告,看看能量、相位和缺氧的情況。」

在此基礎上王唯工教授發明了脈診儀,也就是我之前文章中所提到的「超聲波檢測儀」。王唯工教授以壓力和共振理論來類比血液在人體中的運作,成功地找出了脈搏與生理現象的關聯,不僅為長久以來破綻百出的西方循環理論找到一個新出口,也為中醫建立了一套現代化語言。

「作為一個中醫局局長,我一直有一個夢想。希望中醫理論和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能夠研製出一台具有中醫思維的設備,屬於中國人的設備。這就是我的中醫夢想。」今年11月23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在首屆中醫科學大會上如是說。

曾經有位朋友和我說:特別害怕中醫界固步自封,把科學拒之於千里之外。

熊貓是你的,功夫是你的,功夫熊貓卻可能是別人的。如果有一天,中醫界把自己封閉在科學之外,我們有朝一日可能會發現一位來自德國、瑞士、或者是來自美國矽谷的朋友,用他們更結構化、數據化的思考方式來找到中醫思維模式的對介面,這時可能會產生一個巨大的影響:以前無法言說的東西,突然有一天能說清楚了;以前不能複製的東西突然可以複製了;以前不能標準量化的東西突然有一天可以標準量化了。那時中醫與科學的對話就已經形成。

等到那時我們再回過頭看,今天科學與中醫在概念化的對立,我們就會覺得這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

所以我們不能把中醫與科學對立。在之前的文章里,我曾經對科學有許多的質疑,現在看來其實是5、6年前的狹隘導致的,今天在此我對這個觀點進行重大的修正。

本文之後,我還將對其他問題進行反思。如果之前您轉過我的一些文章,請把這篇文章也轉發給您的朋友,以減少一些誤導,謝謝!

思考二:傳統就一定優於現代嗎?

中國文化里似乎暗藏著一句潛台詞:似乎過去的比現在的好。

在孔子時代,孔子也曾經感慨,認為周文王的時代是黃金時代。可是如果我們沉下心來回顧中國文明過去2、3千年的發展,其實是一直在進步,並不是如現在所想,今天不如昨天,明天不如今天。

所以師傅一定強過徒弟嗎?我們有必要對中國文化里的這種習慣進行深刻地反省。

看國內拍的穿越連續劇,其情節設定必然穿越回古代;而美國的影視劇則設定為去到未來。這件事情給我很大的啟發,作為當代的少年中國人,我們有責任要樹立一種全新的未來觀,全新的歷史觀。

沒有必要言必稱今不如古,在中醫界也是如此,為什麼我們不能去擁抱一個大數據的時代,擁抱一個物質能量和信息有可能轉換的時代呢?

許多中醫愛好者、民間中醫朋友都傾向於把古代中醫神化,把師傅神化,但這樣會陷入另一種尷尬中。因為按這樣的思路,民國的中醫應該比現在的中醫高明,那時的西醫遠不如現在的西醫,如果那時的中醫都無法戰勝西醫,現在的中醫又以什麼去屹立於生命科學之林呢?

所以第二個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們不應該把「今不如古」的觀念再帶進我們的未來和中醫行業。我們需要有全新的未來觀和歷史觀,去擁抱新的時代

思考三:心法對了就能治病嗎?

五年前在我關於中醫與養生的文章描述里,曾經過多地強調了養生的心法、價值觀的正確對疾病影響。

心法和情緒的確對我們的身體有很大影響,但是並沒有一種「唯一」的價值觀會對疾病造成某種影響。在一個價值觀多元的時代,你很難說什麼是絕對的善或絕對的惡。連吃人這件事情,放在食人族也不是罪大惡極之事,它只是表達了人之間最親密的互動。

所以如果我們過度地以某一種價值觀做為唯一的標準善惡,並以此作為某種心法基礎時,往往會陷入到一種新的偏執。

我們必須要意識到,在當今社會,相當多的價值觀都應受到平等的尊重,連庫克都可以出櫃,如果我們以唯一的價值觀做為善惡的評判標準,無形之中就將事件局部化了,這也不符合一切偉大的文明所提倡的寬容。

所以,可能都沒有一個唯一的價值標準,何來唯一心法,又何來那個唯一的治病的善念之力呢?

思考四:無為的同時就不能有為嗎?

中醫講究尊重元神,要透過無為,透過積極的不干預,來幫助身體恢復他的生命平衡。這些道理我們都了解,但是就有如在經濟學裡也有哈耶克和凱恩斯一樣,哈耶克提倡「尊重看不見的手」(註:這句話的原提出者是亞當·斯密),凱恩斯說「從長期來看,我們都將死去」,所以我們必須在短期里透過我們的意願和主觀能動性去做局部的干預,從而保持經濟的發展,這樣的討論在生命業界同樣存在。

如果一味地無為,我們為何會看見道家說「我命在我不在天」,如果一味地尊重業力,為何佛家也要說「發大願發大慈悲心去改造業力」?儒家更是有為代表的中流砥柱,有時甚至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地在努力。

所以許多喜歡中醫的朋友言必稱西醫的抗生素、激素以及各種切除手術,會對我們的生命體造成過多的傷害,我相信這是某種程度的誤解。近代中醫學泰斗張錫純也使用西藥來治療疾病,關鍵在於對「量」的把握,以及對寒熱的真正把握。

某些對西醫妖魔化的評價就有如很多不了解中醫的朋友,對中醫妖魔化的評價一樣。客觀來說,如果我們在義大利吃過最好吃的麵條,其口感並不遜色於四川的擔擔麵、廣州的雲吞面時,你就會相信西醫領域裡也同樣有類似的情形。

尊重生命里的自我生命本能,用無為的方法去發展身體內在的自我免疫系統和保護系統,其實和在關鍵時刻採用有效的干預手段之間並不矛盾。

康有為在那樣一個時代,取名「有為」,我相信是基於在那樣一個時代,對中國文化的深刻思考和反省之後的選擇。無為之中還應有為。

結語:我說的都是錯的

我的師傅李可老師,在臨終前收到了他的大弟子,也是他的好朋友——郭博信老師的書稿。郭老在臨床幾十年後,對「扶陽」的許多問題進行了全面思考,中間不乏對李老所提倡的一些醫學理論的反思。

李老在臨終前一周時看完這本書稿,非常感慨,為這本書作序,大致的意思是他也在對這類問題重新反思。我想一位這樣偉大的國醫老師,救人無數,在他臨終前一周還在不斷地保持對他這一生學術研究的反思、覺察和檢討。這難道不應該是我們真正去學習的東西嗎?

據說一位IT界的神級人物每次做完產品思路延展時,最後一張PPT寫的是「我說的都是錯的」。佛陀也在講經數十年後說「我說的都是錯的」。這個錯或許根本與對、錯無關,而是他們想告訴大家——因時、因地、因人。

我們每次語言表達都會產生很強的局限性,這些局限性透過時間的穿越在另外一個時間與空間里,就會產生許多謬誤。我們許多學習中醫和國學文化的朋友,從《易經》入手,一定要知道「變才是不變」的唯一真理。

所以當我看到朋友圈轉發的各種養生知識,似乎有了某種方子癌症就不是問題,找到某個穴位,糖尿病都是浮雲。當我們懷著這樣一種態度去傳播這樣的訊息時,其實已經落入了一種「我執」與「偏見」。帶著這樣一種「我執」去幫助傳播中醫,其實對中醫及中國文化是一種傷害。

所以當我看到許多朋友在轉發6年前那些讓我現在感到慚愧的言論時,我心裡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把自己在一線觀察了6年後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禪宗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我現在有了深刻體悟,如果可以請轉載過我6年前言論的文章刪除,或是將這兩篇文章當做值得判斷和反思的內容進行思考,我們應該對現在漫天飛舞的養生知識、保健方法保有充分的判斷力和覺察力。否則我們一切對中醫文化的推廣可能都不是在做加分,而是在減分。

最後和大家分享一個秘密,這個秘密是我接觸許多中醫大夫後的感受:在這個世上沒有包治百病的大夫,也沒有包治百病的葯,我所接觸到最好的中醫,也有療效不確切或是誤判的時候,所以不要迷信中醫,不要迷信一切。每一項東西都是因地、因時、因人而不斷變化的。

——END——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承有道 的精彩文章:

堅持每天背點《內經》,學霸模式第133天中!
完全沒想到!疾病才是我最好的朋友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荊芥

TAG:醫承有道 |

您可能感興趣

雜談梁冬:我們和床的關係,其實也是我們和自己的關係的投影
梁冬:我曾經也認為中醫沒那麼有效,現在我為什麼學中醫?
梁冬:見過好的人之後,你就不再想將就!
梁冬:我曾認為大部分中醫都是或有或無的騙子,現在我為什麼學中醫
梁冬:出關之後我發現很多東西都想明白了
雜談梁冬:無論你批評的是多麼醜惡的現象,你在批評的過程中產生的憎恨、嫉妒和傲慢,都會成為你自己的「惡」
梁冬:印度讓我知道為什麼要活著,要做什麼
梁冬:我為什麼確信大部分的病很難被根治,尤其是慢性病?
梁冬:原來,這才是你生病的根源!
梁冬:最靠譜的養生,就是做一個天真的人
梁冬:原來,這才是你生病的根源
梁冬:讀懂這2句話,就讀懂了王陽明,也讀懂了心學
視頻 梁冬訪談:兒童教育的本質,是關注那些不變的東西
梁冬|一個人想要獲得所謂的解脫,必須向大自然學習「無情」
梁冬對話劉豐:從高維去解讀中醫
梁冬|孩子長大會不會抱怨你,當下那一刻就註定了
雜談梁冬:當大部分人註定沒什麼用的時候,我們還能有什麼用?
梁冬對話劉力紅|身體照顧得再好,對於整個生命來說也只佔1
梁冬:我所拜會過的八位老先生,讓我見證什麼叫生命力
《生命·覺者》梁冬對話彼得·聖吉第六期:你是否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