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真傳《吳式太極拳講義》 裡面有很多真東西,需要反覆研讀!建議收藏閱讀!

真傳《吳式太極拳講義》 裡面有很多真東西,需要反覆研讀!建議收藏閱讀!

第一章 概論

太極拳創於何時?眾說紛紜。據明史「方伎傳」所載「洪武(1368-13

98)十七年太祖詔求三豐不赴。二十五年乃隧入雲南。建文元年完璞子訪三豐於

武當,適從平越歸來,相得甚歡。永樂四年侍讀士胡廣奏曰:三豐深通道法,拳技

絕倫。......」 此說大致可信,是則太極拳傳於世已六百年。清同治(

1862-1974)年間吳家太極拳第一代宗師全佑受業於楊露蟬楊班侯父子,

受露蟬之命拜於班侯門下,於今已傳世五世,亦百有餘年。

一種學術能流傳於久遠而不替,且世世代代發揚光大,戰後更發展至南洋、美

加等地,定有其必傳之價值,茲綜其要而言之:

一、以盤架為體,在強健筋骨,調和氣血,合乎現代生理學與病理學之理,能

防疾病於未發,亦能療之於已發,祛病延年,為後天養生之術;

二、以推手為用,循太極動靜之理為法,采虛實變化之妙為用,合乎心理學和

力學之理,以柔克剛,以剛濟柔,可以得技擊實用之效;

三、應敵時隨屈就伸黏連不脫,能因人之勢,借人之力而致敵於敗,非力敵,

而系智取;

四、太極拳為道家之行功,注意武德修養,每一姿勢無不中正安適,每一動作

無不輕靈圓活,決無剛猛激烈致敵於死地之意,此為仁;

五、以養氣蓄勁,柔中有剛,精神內斂,意存丹田,則愈練愈精,愈練愈微,

由微入妙,由妙入神,而至形神合一,達到大勇無畏境界。

太極拳一不用氣,用氣則滯;二不用力,用力則斷;三不用法,有法則盡(唯

初學者則不能無法,須知先有規矩後成方圓;先有法而後無法,則臻最高境界)。

而系以棉、柔、巧為行功要旨。其動也,則全身無不動;其靜也,則全身無不靜,

動中寓靜,靜中寓動,動靜互變,無笨重遲滯之弊。男女老幼皆可習練,動作純任

自然,物來順應,學之毫無困難,苟能精勤研究,歷久不懈,獲益非淺。

第二章太極原理

孔子(551-479B.C.)贊易,始言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宋周頤撰「太極圖」推道體之本原曰:無極而太極,如吾心寂然無思,萬善未發,是無極也。然此心未發,自有昭然不昧之本體,是太極也。

太極乃宇宙生化之原,雖是無形無象,無聲無色,然一切形象,聲色皆有太極

生化而出。是以拳經曰:「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

,靜之則合」。由此可知太極者,動靜而已;陰陽者,太極而已。在靜極而動,動極而靜之中,太極永處變動開合之狀態。舉凡天地萬物,一往

一來,無時不刻盡在變動之中,此即太極之微旨。

在拳而言太極者,因其原理由太極之動靜、陰陽、開合之變化而來。其基本在

動中求靜,靜中求動。而其動作則主要研究虛實,虛實即是陰陽。是以學者首先應

知陰陽動靜之理,然後循序漸進。

第三章 陰陽動靜

陰陽者,天地之道。為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凡一切立於對

等地位之事物,皆曰陰陽。

以太極拳而言,動者為陽,靜者為陰;剛者為陽,柔者為陰;攻者為陽,守者

為陰;動者為陽,靜者為陰;進者為陽,退者為陰;實者為陽,虛者為陰。此乃雙

方立於對等地位而運用其變化者也。

運用變化中,無論在動在靜,必須保持中定,否則即有過或不及。過者,過其

量也,在勢、在力、在勁均超過其本能之謂。不及者,不足也,不足則本能無從發

揮。

在易理而言,陽盛則陰消,陰盛則陽消。火盛制水,水盛制火,彼此循環不息

。在拳理而言,盛是將過其體力與氣力合用之極,一過限謂之偏盛、失中,此乃陽

極陰生,陰極陽生之理。

練習太極拳必須注意陰陽消長與物極必反之理;尤須知道滿招損謙受益之道,

悟陰陽互妙而達中和之本,則規矩方圓得其要矣。

第四章 入門基礎

太極拳以盤架為體,推手為用。初學盤架時,姿勢務求中正安適;動作必須輕靈圓活。

茲將八大要點列述如下:

一中:心氣中和,神清氣沉,立點在腳。重心緊於腰脊,精神含斂於內,乃能中定沉靜。

二正:每一姿勢,務求端正,最忌偏斜。雖或俯或仰,或伸或曲姿勢繁多,其重心必須穩定。重心穩定則開合靈活自如,進退有序;重心不立則開合失其關鍵,虛實不清。

三安:安然之意,切忌牽強。由自然之中,得其安適,動作均勻,呼吸和平,神氣鎮靜乃無氣滯之病。

四舒:舒展之意。姿勢動作務求開展,使全身關節節節舒展,然非用力伸張,而系自然徐徐松展,自能得到松活沉著之趣。

五輕:輕靈之意,然忌漂浮。動作輕靈緩和,往來自由自在,久之能生松沉之勁,進而生粘黏之勁,故輕字是練拳下手之處,入門之徑也。

六靈:靈敏之謂。由輕靈而松沉,由松沉而粘黏,能粘黏即能連隨,能連隨而後能靈敏,則可悟及不丟頂。

七圓:圓滿之意。每一動作務求圓滿而無缺陷,則能渾成一氣而免凹凸斷續之病,推手用勁,非圓不靈,處處能圓則活矣。

八活:靈活而無笨重遲滯之意。上述各節融會貫通後,則屈伸開合,進退俯仰皆能自由。

第五章 身法要義

人身可分三部九節,三部即脊椎,兩臂與兩腿。

屬於脊椎者:一頭頂,二胸背,三腰腹,此三節為人體之主幹。

屬於兩臂者:一兩手,二兩肘,三兩肩,此三節為人體之上肢。

屬於兩腿者:一兩胯,二兩膝,三兩足,此三節為人體之下肢。

身法分上中下三盤。胸背以上為上盤,腰胯為中盤,膝腿以下為下盤。

三盤功夫非每人能兼而有之,因人體之長短,體力大小而不同。所以矮者多取高者之中下盤,高者專打矮者之中上盤。身小靈活者善走,身高體重者善守。力大者多攻勢,力小者多守勢。

腰胯為全身之樞紐,為武功身法主要部分,進退顧盼之時,必須立身中正,四末自然就序。太極拳用腿之時甚多,如單雙擺蓮、分腳、蹬腳、金雞獨立、胯下勢、進步摟膝、退步倒攆猴等等皆是。而用腿之時必須腰胯松沉,上下四平八穩,以兩膝兩胯旋轉之法而出之,所以要涵胸、拔背、松肩、垂肘、裹襠、護臀、松胯及尾閭中正。

太極拳身法是由上而下,所以上盤功夫最為重要。每一動作全是圓形,運用連續不斷。點有點之轉法,線有線之轉法,面有面之轉法。軸心與車輪之面積雖有大小,而圓周一定是三百六時度,轉法分寸全靠自己掌握。

人體雖有三部九節,身法亦分上中下三盤,然應用之時則須完整一氣,以意行氣,以氣運身,節節貫穿,自能得心應手。

第六章 推手法則

太極推手是甲乙雙方處於對等地位,進行互攻互守,目的雖在戰勝對方,然非敵我鬥爭,而是同門之間互作技術研究,冀理論實踐相結合,用以鍛煉手法、身法與腿法。也即是鍛煉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一升一降、一沉一浮、一屈一伸、一開一合與勁走圓圈之功夫。

推手有主動與被動之分。主動謂之「問」,被動謂之「答」。彼有所問,我必「聽」而後「答」,主動採取各種方法進攻,背動者亦採取各種方法以系重心,一攻一守、一問一答,時而反守為攻,反答為問。以意探之,以勁問之,矣其答覆,再聽虛實,若問而不答,則可進而擊之,若有所答,則須聽其動靜之緩急及進退之方向,始能辨其虛實。

互作攻守之時,平面進退狀如波浪,有起有伏;立體升降則如螺旋轉動,旋上旋下作彈性伸縮;圓圈方位分橫圈、縱圈與平圈三種,橫圈是上下旋轉,縱圈是前後旋轉,平圈是左右旋轉,再加一種比旋轉,用之於周身,就如一顆九曲球,令對方感到針插不進,水潑不入。太極拳講究陰陽,說對待,論動靜。何謂陰陽、對待與動靜?則由推手實踐中體會得來。當雙方對立而未有任何動作是謂靜態,陰陽未分。挨*一方擬有所動而在將展未展之際,謂之動機。靜態象徵太極,一動則陰陽已分。由無而有,互相對待,一理二氣,四象八卦種種變化隨之而生。動者為陽,靜者為陰;陽主攻,陰主守;陽以進為長,陰以退為消;陽以變為開,陰以化為合。進退伸縮,盼顧旋轉盡在變化之中矣。

太極推手有不動步推手,進退步推手。大履步步法於九宮步步法等多種。不動步推手謂之四正,進退步推手謂之四隅,大履步步法又名八門五步。八門者,四正方四斜方,五步者,上三步退兩步。九宮步步法所走方位與兒童學習書法之九宮格同,甲乙雙方各進退四步,二人互踏中央戊己土。太極拳步法均按五行、八卦、九宮步法變化,其他如川字步、丁字步、八字步、弓腿、坐腿、騎馬勢全在其中。

第七章 致學十要

一中定:伸屈與開合之未發謂之中,寂然不動謂之定。心氣清和,精神貫頂,不偏不倚,是為中定之氣,道之本也。

何以守中?無過不及。何以能定?不為起使,不為利誘。伸屈開合,進退顧盼,互爭者中也。中者,以腳為立點,以勢為重心,以動作為樞機,故曰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此雖技之一端,實為全體之綱領。

二虛領頂勁:頂勁即頂頭懸。頭頂正直,腹內松凈,氣沉丹田,精神貫頂,如不倒翁上輕下沉,又如水中浮標漂浮不沒。

歌曰:神清氣沉任自然,漂漂蕩盪浪里轉攢;任你風浪來推打,上輕下沉不倒顛。

三感覺:身有所感,心有所覺。有感必有應,所應復為感,感應互生,人於精微。推手互相問勁、找勁,即是鍛煉感覺與反應,感覺靈敏,變化無窮。

四聽勁:聽者權也,即權衡輕重,推手時偵察敵情謂之聽,聽之於心,凝之於耳,行之於氣,運之於掌,以心行意,以意運氣,以氣運身,聽而後發。聽勁要準確靈敏,隨其伸就其屈,乃能進退自如。

五量敵: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整軍行旅之初,當先審己而量敵,以計勝負也。拳雖小道,其理亦然,以己之短當人之長,謂之失策;以己之長當人之短,謂之得計。

量敵應問勁,問其動靜,聽其來勁方向與重心所在。彼此未進入攻守之時,應以靜待動,以逸待勞,不存主見。彼未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當彼此相互承變之間,即知其虛實而應付之。

六知機:推手分三個功夫階段,由不知不覺而後知後覺,由後知後覺而先知先覺。當陰陽未分,動靜未明,姿勢未成,虛實未知。似有徵兆時謂之機,此唯高手能知之。能知機則能造勢,所謂無中生有,乘機而動,低手則反之。高手心氣沉靜,姿態雍容,逆來順受,運用自如,低手則進無門,退無路,攻之不可,守之乏術,此即知機與不知機之分。

七雙重:無虛實謂之雙重。雙重之病有雙手與雙腳之分。拳經曰:『偏沉則隨,雙重則滯』。又曰:『有數年純功而不能運化者,率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是故雙重之病最難自知自覺,非知虛實之理,不易避免,能解此病則聽勁。感覺。虛實。問答皆融會貫通。若以雙手按對方之上盤,而對方力氣極大,攻之不可,則采×虛實之法,以雙手

履其肩,左手由彼之右肩下履×,右手擊其左肩,此時我雙手作交叉十字勢,同主一方,而發勁成一圓圈,則彼必側斜而倒地,此即發勁偏沉所致也。

八捨己從人:捨棄自己主見,依從對方動作,隨其所適,因而取之,順而成之,合而解之,由被動轉為主動。主動能造機造勢,而後得機得勢,處處隨曲就伸,則無往而不利。

九鼓盪:氣沉、腰松、腹凈、含胸、拔背、松肩、垂肘,節節舒展,動之靜之,虛之實之,開之合之,剛之柔之,此種混合之勁謂之鼓盪。以心行意,以意運氣,以氣運身,鼓盪之勁乃生。由於心氣貫穿,陰陽變化頃刻而來,猶如狂風暴雨,驚濤駭浪。

在同門之中運用鼓盪勁,多是高手指導低手,使對方腰腿生長彈性抵抗力,增強感覺敏銳,久之則感應靈活。在應敵之時則用來摧毀對方之守勢,牽引對方之重心,使其立點不穩,擾亂對方步驟,疲勞對方精神。

太極拳最高境界尚有名曰采浪花者,全以鼓盪之勁震撼對方,使其如航海遇風,出入波浪之中,眩暈無主,傾斜顛簸,自身重心難以捉摸,即是鼓盪之作用。

十重心:研究太極拳勁之平衡作用,即是研究各種姿勢與動態之穩定而求其重心。無論站立或俯仰,各有其重心存在,推手原理即在各種動態中研究力之平衡關係。如穩定則重心升高,如為不穩定則重心降低,如為中立則不升不降。更應知穩定平衡之時,重心必須在最低處。

第八章 應用四則

太極拳應用方法有四:發、拿、打、化。用之於周身,無處不可發,無處不可拿,無處不可打,亦無處不可化也。

一發勁:發即是發出之謂,或使其跌仆以制止對方進攻,無論主動被動,均可以勁發之。

發勁之應用猶如打彈子,持桿者要計算撞球之位置和角度,而後決定用高桿或低桿或平桿,或左或右以及用力之大小,既不能快亦不能慢,要恰到好處時發之。

二拿勁:拿即截止對方進攻,拿住對方手臂,避開對方之重點,或拿住對方關節,以牽制對方活動,或拿對方重心,使其失中。然此法並非用力抓拿,而是用粘與黏拿之。

太極拳拿法與外家擒拿手法不同。擒拿手法系抓關節,拿經絡,制穴道,使對方不堪痛楚而就範。太極拳則以勁拿勁,拿對方關節,使其屈伸不得自由;拿對方腰胯,使其進退失據;拿對方重心,使其失中而全身無法控制。

三打勁:打即是打擊對方,或打出,或打倒,目的在於制敵致勝,使其無反擊能力。

打勁有打勢與打意之分。打勢是打對方攻勢,一拳一掌可以打人,肩、肘、胯、膝也可以打人。打意是刺激對方精神,或指上打下,使對方感覺本在上部而勁已打到下部,或先重而後輕,或先輕而後重,或聲東而擊西,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使對方難以捉摸。

四化勁:化即是化解對方進攻。以柔化之為主。所謂以柔克剛,有若無、實若虛,因其所適,順而成之謂之化。並非不抵抗,而是大化小,小化無之意,以期制止對方賡續前進,此即實則泄之,虛則補之,迎而奪之,承變而擊之也。

第九章 十三勢解說

十三勢者,按五行八卦之數,言推手有十三種勁與勢也。

五行可分為內外兩解。行於外者為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蘊於內者為粘、連、黏、隨、不丟頂。

八卦亦分內外兩解。行於外者為四正、四隅;蘊於內者為堋、履、擠、按、采、冽、肘、靠。

行於外者為勢,即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與四正、四隅。

蘊於內者為勁,即粘、連、黏、隨、不丟頂與堋、履、擠、按、采、冽、肘、靠。

第十章 五行要義

一粘勁:粘者,如兩物互交,粘之使起,太極拳中謂之勁。此勁非直接粘起,實間接而生,含有勁意相兼兩義。如對方實力強大,體質堅實,氣力充沛,椿步穩固,似難使其掀動或移其重心,然用粘勁即可使其自動失中。其法系以意探之,使其氣騰,全神上注,則其上重而下輕,其根自斷。此系對方之反動力所致,我只是順其反應以不丟頂之勁引其懸空。其勁似松非松,不即不離,主動吸引對方,是為粘勁。

粘勁如掌之與球,一撫一提之間,運用純熟則球不離手,球隨手轉,粘之即起,所謂粘即是走,走即是粘之謂也。

二連勁:連者,貫也。不中斷、不脫離,繼續連綿,無停無止,無休無息,是為連勁。此勁屬被動,其意即在接觸之中始終跟進跟退,不自停息。

三黏勁:黏者,黏貼之意。彼進我退,彼退我進;彼浮我升,彼沉我松,使對方感覺丟之不開,投之不脫,如黏如貼,難解難分。在我是不丟不頂,不即不離,有機則乘,無機則俟。其進也引而困之,其退也截而擊之,於被動中爭取主動。

四隨勁:隨者,從也。緩急相隨,進退相依,不先不後,捨己從人是謂隨。拳經曰:『因敵變化示神奇,須在隨字下功夫』。要在對方得意處使其失敗,此即被動中取勝之道。

五不丟頂:丟者,開也;頂者,抵也。不脫離,不抵抗,不搶先,不落後。五行之源,輕靈為本,是為不丟不頂勁。

雙方互作攻守時,心要平,氣要靜。心之所使,意之所達,氣之所行,進退變化,攻擊防守,粘連黏隨,體無不備,用之不賅。

第十一章 八法之力學原理

凡物變換位置,謂之運動。運動之原因則由於力,故論運動之原因者曰力學。古代希臘哲學家。數學家。博物學家阿基米得(ARCHIMEDES,287-212B. ~C. 〕說:『如能使我於太空中得一立足之支點,則我能使龐大之地球移動』。阿基米得是杠杠與浮力原理之發現者,深信利用槓桿。加下力於其上,而能起大力之作用,無論體質與重量如何巨大之物體,亦能使之移動。

太極拳四兩撥千斤原理與力學槓桿原理不謀而和,同是一小力起大力作用。技擊所憑藉者,一身與四肢耳。以手擊人或以腳踢人,無論為手為腳必須進行一種運動,此種運動必有一支點和力點。支點被移,用力點之作用即可改變之。故太極拳之應敵,不接觸對方之重點,而系移動其支點,使其自己失中,或引導對方之力量,使其落空;或籍對方之攻勢,使其作方向之轉移。凡此種種,皆力學也。

推手八法之堋、履、擠、采、列、肘、靠,茲以機械轉動之原理解說如下:

一堋勁:此 寺軸之上旋作用。對方大力壓下,其進攻位置當在上部,則順其來勢與方向,加以向上旋轉動作,使對方之力必懸空。上旋作用等於輪帶之下加一從動輪軸,可起轉移牽引之效,使對方之力落空。減輕重量之滑輪或軸心中之彈丸,以及氣之膨脹或浪潮之向上作用均屬堋勁。

二履勁:此 寺 軸之左右旋轉作用。左旋謂之左履,右旋謂之右 模斜上旋謂之堋履,斜下旋謂之采履。若以手掌運用履勁,不必旋轉,只是以掌心或手指加以粘黏牽引即可。輕重快慢,全以對方之動向為轉移,自己只須不丟不頂,隨其所之

而之。

三擠勁:此乃兩個輪軸並行而異向之旋轉作用。如壓面機之滾軸,同時向內旋轉,則面片在兩重並旋之中逼擠而出。推手時一方以肘勁或靠勁進攻,另一方則以采履之勁順而入反出。此勁須用剛勁,即口訣曰:『如錢之投鼓,如球之撞壁』也。

四按勁:此乃輪帶之挫動作用。輪帶處於發動機與大車輪之間,其動態如水之流泄,能起帶動牽引作用。輪帶表面屬堋勁,裡面與車輪接觸部分屬按勁。大車輪本身是被動,受輪帶之挫力而旋轉者也。又如制爆竹之挫紙機,半月形車輪下置半月形挫床,將紙筒置挫床上,車輪推過,紙筒即被挫緊,亦屬按勁。然按勁並非全力下按,太極拳諸勁全是旋轉,是活動力而非死力。

五采勁:此 寺軸之下旋作用。對方用力進攻,我則在其長臂上加一?軸,有牽引其前進之作用,所謂仰之彌高,俯之彌深,進之愈長,退之愈速之意。此勁在平衡對方之力時起槓桿作用,即如秤桿與秤砣,不問物體輕重,僅將極小之秤砣加以牽引轉動而已。凡對方之力向前向上時均可以采勁牽引之,其根自斷,其身自浮。

六列勁:此乃輪盤之旋轉作用。平面旋轉或離心旋轉均屬列勁,如投物於旋轉中之輪盤,必被摔出也。對方一受列勁非但無法站立,無法維持重心,更有被拋離之感覺。列勁包含堋、履、勁、按、采等功能,兼有一股內在之力,形成一渾圓之旋轉體,其性極剛而烈。

七肘勁:此乃將堋、履、擠、按、采、列等六種勁混合運用於肘臂之上。運用之法完全聽隨對方之動作而動作之,如 嶗勾返取無論內圈外圈,或上下左右翻轉,肘里捶,肘開花之勁,均由此處。拳經曰:『含胸拔背,松肩垂肘』,便是運用肘勁要領,要鬆軟柔化也。

八靠勁:分為肩靠與背靠。肩靠多屬乘虛而入,或順勢而取。利用肩打,如杵之與臼、擊而搗之。背靠多用於兩人相互抱持或轉變方向時,由腰而被扭轉旋動之。背靠雖用背打,但與肩靠有連帶關係,善用肩打也彼連帶用背。靠勁不在於姿勢,而在於氣之膨脹作用,宛如突然爆炸,使對方感受到強烈震撼也。

第十二章 順勢借力

太極拳不尚用力而尚借力,即借用對方之反應力也。借用之理猶如泅水,諳水性者知水有浮力、壓力與阻力;有向上作用、浪潮作用、急流動力與旋轉動力等。

推手法則亦與泅水相似,在任何攻擊下,處處皆以對方為水,而保持自己浮於水面為目的。對方之 牡從如水之膨脹,一浮一沉,衝擊回泄,應以踩水之法維持自己重心。

橫過河必須逆上而順下,始能到達彼岸。嘗見沿河赴市者,上行徒步而去,下行徒步而返,一泅數十里,不用力,不用氣,物置於頂而不濕,借水浮力而為己用也。

推手道理亦復如此,高手能順勢借力,周旋自如;低手則枉用力氣,處處受制,且愈動愈沉,非但不能前進,甚至有滅頂之虞。推手之借力亦如行舟,應知行舟之際,無論以槳以擼以螺旋槳,其理皆一,飛機螺旋槳與輪船螺旋槳情形相似,借他力為己用也。

習太極拳者,能知水之阻力與空氣壓力,庶幾近道矣。所謂借風駛帆,順水推舟,順之則浮,逆之則沉,設遇險灘急流,如知撐擎支持,一槁之力可以轉危為安,槁之不順,殆矣。

第十三章 纏絲勁要旨

纏絲者,猶絲之互纏。用之於推手,即彼此互相聽勁、互相問勁、互相拿勁、互相化勁、互相爭取主動、互相進行包圍運動戰術也。

纏絲勁有里纏、外纏、上纏、下纏、進纏、退纏等六法。用之於臂,用之於腿,更用之於腰胯,以至周身連綿運用,如環之無端,連環用之如絲之纏也。

纏之為用即是圈轉之法,有前後、左右、上下、進退等方向。包含粘、連、黏、隨、不丟頂之變通,以及堋、履、擠、按、采、列、肘、靠八法中之勁。

懂纏絲勁者感覺敏銳,聽勁準確,能隨屈就伸,運用自如,易爭取主動,不懂者出手多是直出直入,橫進橫退而欠圓活,且多稜角,多缺陷或多凹凸之處,易受制於人。

運用纏絲勁並非死纏不放或相互糾纏不清,而純系柔軟圓活之運用。在情勢變化之中,運用發、拿、打、化之時,尤須注意順逆、呼吸、收放、吞吐:

順:從動為順,是因敵所適之意。

逆:背馳為逆,是逆轉對方動作。

呼:膨氣為呼,是膨腹而應之意。

吸:收氣為吸,是收腹而引之意。

收:取之於敵,是順勢而取之意。

放:適可而發,是準備放射之意。

吞:待敵自投,是設網而伺之意。

吐:擒而復縱,不厭詐以觀其變。

以上四種相對動作,主要在於精神而非氣力,是以心意為主,以氣力為輔,正如拳經曰:「若問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位骨肉臣。」也。

第十四章 生克制化論

推手運動中,雙方互相對待,全是相生相剋,互制互化。如能掌握生、克、制、化,則穩勝卷.。茲分述如下:

一生:助我為生。助我以力或助我以勢,則我有力可借,要勢可承。

二克:背我者為克。柔極克剛,剛克克柔,遇剛則以柔克之,遇柔則以剛克之

三制:約我為制。靜能制動,是以出靜以待以逸待勞。正能制邪,中能制偏,是以在勢在勁,必須得其中正。園能制方,是以必須圓活,切忌方滯。

四化:順我為化。勢大化小,勢小化無。合而解之,消於無形。

第十五章 授受關係

練習太極拳,每因學者性情之不同,而功夫造詣各異,雖同一師乘,而對拳理之領悟,盤架之姿勢及應用之法則各有不同,所以教者應因人而教,學者更應自知個性之優卻點而學之。

性情大約可分剛柔兩類。剛者急而烈,剛之上者為強,剛之下者為暴。柔者溫而順,柔之上者心氣中和而篤敬,柔之下者則意志簿弱無進取心。

剛之上者喜爭強鬥勝,不屈人下,學習多務於剛,剛之者暴燥而魯莽,學者多務於猛。柔之上者性喜和平,學者多務於柔,柔之下者心意不堅,不求甚解。太極拳講剛柔相濟,必須鍛煉到剛不過,柔不弱,如此乃能進德修業。

柔之上者學習太極拳,容易增長功夫,性情剛之下者每每誤解慢與不用力為懶散儒弱之意。其實慢與不用力正是鍛煉功夫之要旨,猶如鍊鋼,由生鐵而熟鐵,由熟鐵而成精鋼,非長期火候不為功。

所以必須由慢而成及不尚氣力而尚用意者,因用力則笨,用氣則滯,是以沉氣鬆勁,純任自然。以靜制動,以柔克剛;有若無、虛若實;逆來順受,無中生有;不丟不頂全由慢與不用力鍛煉而得之。

慢所以能靜,靜所以能守,守之謂定,此即心氣之中定也。心氣中定而後神安,神安而後氣沉,氣沉而後精神團聚,一氣貫通。

快則心粗,心粗則氣浮,氣浮則心無所守,散亂之病生,虛實更無由求。

(全書完)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美女老師教你包粽子 教你練太極!
看了這個,你還打算長期練太極嗎?
自然而然,萬法歸一,內外雙修太極拳
少林護法暗諷太極大師 網友:你該出面了
王培生談太極拳技擊十大要素

TAG:太極 |

您可能感興趣

精校張三丰太極拳四要論,值得好好研讀!
懶理離婚傳言!賈乃亮現身劇組拍戲認真研讀劇本!精神狀態不錯!
讀研讀博,導師「不給力」怎麼辦?
「心若冰清,天塌不驚」,道家文化原文欣賞,你值得收藏研讀!
這位駙馬比關羽更愛研讀《春秋》,如果他不死,中原不會淪陷!
易烊千璽認真研讀劇本,一臉書生意氣,網友:認真的樣子最帥
想學習參禪,就要研讀這兩部經典萬佛聖城法語繽紛
吳昌碩和張大千都仿石濤《山窗研讀圖》,誰畫得更好?
哲學家叔本華《不必「謙虛」,儘管驕傲》,值得研讀,值得思考
讀研讀傻了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小窗幽記》中的九句經典格言,句句都是珠璣,值得人們反覆研讀
《愛情的迫降》公開劇本研讀現場,玄彬孫藝珍合影成為話題
《我認真研讀了這部神話劇,竟看出了我的職場定位》
成功的捷徑就是研讀這些不同尋常的精品號
南懷瑾老師偏偏讓他研讀《史記·貨殖列傳》
曾國藩絕境中研讀《道德經》,最終悟出,世間真理不過這八個字!
音頻版、動畫版《道德經》,值得被帶在身邊常常翻閱研讀
海清拍戲帶三個助理,戲一完就拍照,孫儷認真研讀劇本,對比明顯
掌握研讀《周易》的奧秘,《易經》學習變得如此易懂
千古奇書《黃帝陰符經》,究竟告訴我們什麼?值得時時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