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父母如何教養孩子

中國父母如何教養孩子

在古代中國,關於兒童教養問題人們很少做專門深刻的探討。這並不表示那時候的家長不注意自己的兒女。這反而說明中國社會沿用一套約定成俗的育兒方法。這套育兒方法在老嫗少婦間口耳相傳,幾乎從未受到非議。現在就讓我們向讀者介紹,中國人的傳統中是如何教養孩子的。

因階段而變的社教方式

我們對中國社教模式有一個重要的論斷:對於嬰兒和年幼兒童(大約六歲以前),父母往往傾向於寬厚甚至溺愛;相反,對於年齡較大的兒童卻非常嚴格,甚至嚴厲約束他們。

對幼小兒童採取寬恕放鬆的態度是因為,在父母看來,這個年紀的孩子不能明白事理,所以孩子們對自己做錯的事不應負責,也不能要求他們的表現符合成年人的期望。

父母還會認為,對嬰兒進行訓練,不能指望有多少進展,因為嬰兒還是需要很好加以照顧的「小動物」。嬰兒的需要應毫不遲疑、不受阻礙地得到滿足。而母親好像是天生註定要對孩子的舒適與安全負責,保證餵養好他們,讓他們穿好穿暖,免遭危險。他們的斷奶與大小便訓練總是進行得溫和而又緩慢。睡眠時間也沒什麼嚴格規定。嬰兒或幼兒的生物學上的諸種功能不受僵硬而刻板的時間表約束。人們不重視對嬰兒進行獨立性訓練。總之,嬰兒期和幼兒期可以被看作對孩子最為放縱、最為溺愛的階段。

儘管嬰兒及幼兒的口腹之慾一般能得到滿足,但對孩子主動或探索性的要求,父母是傾向於反對和阻撓的,尤其在性和攻擊性方面。

在孩子的撫養過程中,性的訓練是所有各種訓練中最為嚴厲的,比如即使在家裡,祖母和母親會告誡後輩絕對不能不穿衣服。父母對於孩子的性問題有著很高的焦慮。中國人相互之間很少願意討論與性相關的問題,例如手淫。儘管母親和孩子們的關係非常親切,但這當中對孩子們身體上的關懷與保護,往往超過心理和情感需求的關心。所以,寬容、溺愛和身體上的親近,並不等於關心孩子的真正需要,也不等於對孩子的情感表達有很高的敏感性。

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對兒童的態度有鮮明的前後對比。年幼時往往受到較少約束;長大後,他們會開始聽到「別這樣」的訓斥,開始感受到來自親人,尤其是父親的嚴厲管教,甚至體罰。與西方國家相比,這種以嚴厲為主的社教模式使中國人在兒童時期已經備受約束,並少了很多自由和快樂。

簡言之,中國社會的社教模式就是︰在兒童「未懂事」、不能承擔行為責任的時期,家長側重的是養而不是教。隨著孩子長大,教越來越重要,家長的管教態度與方法也驟變。因此,中國兒童的社教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寬容的嬰兒與幼兒期;嚴厲的兒童期。

從本質上看,這種後期的嚴厲管教與父母對孩子未來成就的期望有關。據心理學的多項研究成果顯示,中國內地的成就動機已達到頗高的水平。美國心理學家麥克萊蘭(McClelland)也發現,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內地兒童的成就動機就已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

眾所周知,受儒家文化影響,中國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成就。因此,父母會強調孩子的成就(特別是學習成績),喜愛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更願意包容他們的錯誤,並對其表現出更多的關心。同樣,正是出於「望子成龍」的心態,中國兒童長大後才會面臨嚴厲的管教。可悲的是,在這種管教下,中國孩子對於獨立的、主動的、探索性的活動失去了勇氣。

嚴厲單向的社教模式

中國的社教模式也以嚴厲和單向為特色。

在「嚴父慈母」的傳統模式下,父親在家庭中扮演懲教者的角色。當子女有所要求,而這些要求可能會觸犯父怒時,母親往往是為子女向父親傳情達意的中間人。倘若父母間有紛爭,紛爭的起源往往是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意見不合:母親較體恤子女的願望,而父親則根據自身原則來考慮;當父親動怒要笞打子女時,子女會仰賴母親出面干預。諷刺的是,強化孩子畏懼父親的人,往往正是母親。當孩子激怒父親時,母親往往成為他的護身符;而孩子做了壞事,母親也會以「如果你再不聽話,看爸爸會怎麼重罰」等話來恫嚇孩子。

有趣的是,「嚴父慈母」的模式會使孩子對父母的感受有所差別。通常來講,母親比父親更討人喜歡。與女孩相比,男孩感受到父母的限制更多些,雙親的約束也更為獨斷。男孩也會更多地認為父親使用了嚴厲的懲罰,因而父親在他們眼中會是更為嚴厲的管教者,而母親則顯得更能體諒人。綜合起來,父親與孩子的情感距離大於母親與孩子的情感距離。這也符合一般的看法:中國兒童與母親的關係較溫馨,而對父親的觀感卻是嚴峻、冷漠和隔膜重重。

中國社教模式認為,教育後輩的關鍵在於嚴厲管教。懲罰的方法主要是責罵和體罰,它們一直擁有無可非議的價值,甚至被認為是必需的。未受過父母責打的子女寥寥可數。「棒下出孝子」,這些「孝子」曾經挨了多少頓棒打,實在難以想像!不過這種管教方式是否有用值得懷疑。有研究發現,隨和、少用懲罰的父母反而會使兒童有獨立性和自信心。

這樣嚴厲的管教導致了中國父母並不關心子女自尊受損的問題。即使是現在,家長在街上打罵行為不妥的子女也並不少見。學校里的體罰雖然減少,而且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施行,但仍未絕跡。至於罰學生站、在同學面前羞辱詆侮的情形,還是見怪不怪。

除了不關心自尊心,中國父母對子女的婚姻就業等重要抉擇也有很大影響力。中國人不抗拒長期倚賴父母,例如,即使成年後,子女利用家中關係獲得工作是常見的。因此,父母的權威不會因孩子成年而降低。子女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服從。

強調服從使得兩代人之間的溝通很難保持雙向平等。單向的社教模式要求小傢伙只能耳朵聽,不能嘴巴說。即使在今天,我們也不難觀察到父母吆喝一聲「小孩子懂什麼」,便可以立刻堵住孩子的口。這種權威方式更是基於對兒童的看法,兒童常被形容為天真無邪,因此他們的小心靈必須受到保護,以免濡染外界不良影響。

此外,兒童也被視為無知,只能被動聽取周圍成年人的教導,由成年人來灌輸道德規條,將兒童的性格拿捏成文化所定的塑形。因此,中國社教模式與下列這些觀點有所差異,諸如:兒童與生俱來成長的傾向;鼓勵兒童探索周邊世界;喜歡兒童自己解決困難;不一定要滿足兒童的需要;兒童意見不一定接納,但起碼也會尊重。

本文摘編自何友暉 邵廣東 著《漫談中國人的心理:東西方文化之對比》第6章,內容有刪節。

漫談中國人的心理:東西方文化之對比

何友暉 邵廣東 著

責任編輯:付艷 孫文影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4

ISBN:978-7-03-052629-8

《漫談中國人的心理:東西方文化之對比》反映了中國的文化特色及中國人的心理。憑著作者的多元文化和中英雙語背景,本書試圖完成東西學問的創造性統合。書中有數章以中西方文化對話的形式撰寫,代表了作者的內在對話。作者誠意邀請讀者也進行自己的內在對話,體會心理學如何滲透於生活中,而生活又是如何脫離不了文化背景的。書中共收錄了7 個主題、40 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都獨立討論一個主題,簡言之,涵蓋了包括情理、言行、覺悟等廣泛的心理學領域。書中有些章節擴展了心理學的傳統界限,反映出作者對某些課題的獨特創見。

(本期編輯:安靜)

一起閱讀科學!

科學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地球科學熱點前沿及重點熱點前沿解讀
助力CFD躍升飛行器研製領域新高度——網格生成技術
細數那些在冰川時代絕滅的大型哺乳動物
多種流動控制技術
人類文明的曙光:中原地區自然科學知識的萌芽

TAG:科學出版社 |

您可能感興趣

父母該如何向孩子普及性教育
父母心中的孩子
中國父母們的教育:請讓孩子像孩子一樣成長!
父母應教會孩子如何「分享」
美國夫婦收養血友病嬰兒,治癒後為孩子,尋找親生父母
父母如何承擔好教育孩子的責任
南懷瑾講父母該如何培養子女?
中國的子女為啥都視父母如仇人
為什麼美國父母不幫助子女帶小孩子?
如何對付中國父母
我才不要像美國父母那樣教育孩子
父母養老都是兒子承擔的嗎?
父母應該怎樣教育好孩子
孩子如何介入父母的矛盾
父母應當教給孩子的幾件事兒,父母是孩子思想的啟蒙老師
孩子才對父母有恩
父母的善良身教才是給孩子最貴的教養
父母對孩子的陪伴
教育孩子 親愛的父母你準備好了嗎
「養兒防老」八字看哪些子女對父母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