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老子崇尚的生活態度,簡、朴、和

老子崇尚的生活態度,簡、朴、和

以享受生活

人生在世的根本其實不是繁而是要簡,簡就是要「簡易」、「簡約」,就是要抓住主要的本質的東西。

簡的原則就是要少思、安閑、輕鬆。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時曾總結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這或可說是對道家從簡精神最合適的概括。由此而來,從簡便成為道教應物處事的重要指導思想。

「至道不繁」,從簡使自己和他人都能有一個輕鬆的心情,相互交往也就沒有那麼的機關和算計,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司馬承禎說「簡則益生」。也就是說從簡而行才能健康心身。

莊子說: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坐忘論》中則說:夫人之生也,必營於事物。事物稱萬,不獨委於一人。知生之有分,不務分之所無;識事之所當,不任事之非當。任非當則傷於智力,務過分則弊於形神。身且不安,何能及道?

是以修道之人,莫若斷簡事物,知其閑要,較量輕重,識其去取,非要非重,皆應絕之。猶人食有酒肉,衣有羅綺,身有名位,財有金玉,此並情慾之餘好,非益生之良藥。眾皆徇之,自致亡敗。靜而思之,何迷之甚。蔬食弊衣,足養性命,豈待酒肉羅綺然後生全哉!

是故,於生無所要用者,並須去之;於生之用有餘者,亦須舍之。財有害氣,積則傷人。雖少猶累,而況多乎。若處事安閑,在物無累者,自屬證成之人。

以簡處事,一是要知生之有分,不務分之所無;二是要明白什麼是無益於生的;三是要安閑無累。

對於如何做到以簡處事,孫思邈真人則提出了十二少的方法,即「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樂少愁、少好少惡、少事少機。」保持了這十二少,即守住了生命生存的根本。

由此可見,簡單生活即由心靈的虛閑開始,拋棄一切牽絆,讓思想自由地飛翔,與「道」同游。日常生活也應是以簡易為好,天天美味大餐於身體也不一定有益,反而可能生害,誠如司馬真人所說:蔬食弊衣,足養性命,豈待酒肉羅綺然後生全哉!

從簡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崇儉抑奢」,這也是道教的傳統美德,太上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所謂「儉」,即節約,這其中包括對物質追求的節制和個人貪慾的抑制。老子認為,沉溺於聲色滋味等感官享受,受制於名韁利鎖,不僅會大大地損害身體,更會妨礙體悟大道。

因此,老子倡導「少私寡慾」,恬淡儉嗇,節制物質慾望和個人私慾。節約而不奢侈,收斂貪慾,甘於恬淡,順乎道義而有所節制,乃是儉之德。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簡才能達到輕鬆,放鬆我們的心情。少一些煩惱,少一些憂鬱,多一些開心,多一些快樂,像雲一樣逍遙。

在上個世紀早期就有人曾經預言:「有史以來,人類將首次面對一個真正永恆的問題——如何利用工作以外的自由與閑暇,過快樂、智慧的美好生活。」

一貫以崇尚金錢和成功著稱於世的美國人,也對過去的價值觀產生懷疑和厭倦,不少人甚至寧可放棄高收入和為事業疲於奔命的生活方式,而選擇少賺錢、少消費和求得快速成功,換取更多的自由時間,去過一種比較輕鬆的生活。

閱讀有價值的書籍,寫詩,唱歌,欣賞藝術,學習新語言,到公園散步,去大海游泳,觀看日出及日落,或去聽小鳥唱歌——這種詩意而浪漫的生活方式看上去簡單無比,實行起來卻無比艱難。

我們有不少人為了得到奢華的生活可以忙碌幾年、幾十年,卻捨不得花費幾個小時享受生活。捨棄物質而重精神,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似乎很難讓人做出選擇,神仙逍遙的道教思想,可以讓我們從中尋找解開困惑的鑰匙。

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人的貪心也在快速膨脹,社會上出現了許多貪污腐敗的現象。究其原因,是私慾膨脹促使他們絞盡腦汁爭奪名利財富、貪圖榮華富貴,其下場必定是可悲的,就像《道德經》中所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這些話語讓人們體悟,生命才是最寶貴的,一旦失去則不可復得。懂得了這一道理,便不會為聲色財富這些個人私慾所牽累,自然能夠在實踐中做到去奢去貪,崇儉節慾,從內心深處認同儉樸廉潔等道德要求,將其化為自身的品德。

由此通過確立珍愛生命這一價值取向,來調節人們的需求結構,從而淡化人們對於一己之私慾的過分貪求,淡化小我,不為物累,以求得心靈的安和,實現肉體健康和精神自由,如此,才能最好地享受生活,實現體悟大道的人生理想。

以真愛生活

《道德經》第十九章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朴的本質是質樸而無華,像生命之初的嬰兒一樣。道教講「抱朴」,就是去除後天之偽,復歸於嬰兒,復歸於樸素之道。也就是要求學道者持守質樸無華的本真,這樣才能與道合一,達到自身人格的完善,而走向這種復歸之路的關鍵則是「少私寡慾」,元代道士李道純闡釋為「清心釋累,絕慮忘情」,是修道的必經之路。

卸下心靈沉重的包袱,才可以「窮理」;拋開俗事紛擾,才能「盡性」;擯棄了一己私慾,最終能「造道」。

道教所倡導的「抱朴」,依託於人們對於生命的珍惜和熱愛而得以實現。

真愛生活是一種智慧,而古老的道教,正是這種能用之不竭的源頭活水,使世人更為合理、合「道」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素樸純一,足以知天」,知天者,即能與天同壽。保持恬淡無欲、清靜素樸的思想,不過分地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祿和榮華富貴,不為個人的私慾而絞盡腦汁,不為個人的得失算計而心神不安,始終保持一種「安時而處順」、「知足而常樂」的高尚情操,養成一種「與人無忤、與物無爭」的曠達胸懷,才是「返樸歸真」的真諦所在。

《太平經》中有「下古人心邪蔽,不若太上古之三皇,人心質樸,心意專一,各樂稱天心,而忠信不欺其上,故可無文也」之句,意在批評世人品行邪惡,頌揚古人的質樸。在我們經常慨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今天,尤其需要這種返樸歸真的境界。

梁啟超先生曾說:「天下之大患,在有智慧之人耽溺於私慾,日出其智慧以擴張其溪壑無厭的物質生活,……道家欲救此病,故以『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為教」

治身返「朴」以歸真,治世之道亦當歸於「朴」。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中稱「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第五十七章中又說「我無欲,而民自朴」。執政者將「朴」作為治政原則之一,則民眾也因此可以保持自然和樸實了。

《南華真經》稱「同乎無欲,是謂素樸」,認為執政者要「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就是自身要靜,行為要隨道的規律,動靜都要無為,使天下和自身都達到樸素的天然本性,這樣天下就無人能與之爭奪。

從道的人則應「雕琢復朴,塊然獨以其形立」,就是去除對本性的雕琢,恢復純樸的本質,以自己本來的形象獨立於世。

《淮南子》也將「朴」視為「道」的重要特性,稱「朴至大者無形狀,道至眇者無度量」。在天地初辟,萬物未生之時,世界就是「混沌為朴」的。萬物生成以後,「朴散而為器」,因此,治政的人要「澹然無欲而民自朴」,從道的人應該「偃其聰明而抱其太素」。

莊子提出了返歸淳樸的措施。從原則上講,就是「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即不要用人為的東西去毀滅天然,不要用造作去毀滅性命,不要因貪求名聲而成為名聲的犧牲品。這樣「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

以快樂生活

「和諧」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理念。「和諧」這一概念的提出,誠如當代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所說,「是我們中華民族送給全世界的一個偉大的禮物」。因此,在「國際道德經論壇」上,大會的主題就是「和諧世界,以道相通」。「和」的意義,一是要通,二是要順,三是要悅,四是要包容。通則和諧,和則相生。

所謂通就是通暢、通達,古人曾說:道之言通,通無所通,而無所不通。

天地萬物的自然運化生長,展現的是道通萬物的自然和諧。

道經中說,「道以通達為義」。所謂「道以通達為義」,就是既要自通還要通他。

在現實世界中我們知道,道路暢通則人行通達,水流暢通則潤澤萬物,貨物暢通則人心穩定,人之血脈暢通則無病痛。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心通無礙,只有心通才減少煩惱與憂苦,也只有排除煩惱與憂苦才有順心如意。在道教看來,通則無礙,通則和諧,通則安定,通則太平,通則繁榮。所謂順就是順應大勢,也就是要順應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若水一樣順勢而行。

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乃天地自然之常勢,人應當順應其變化。

白天應當勞作,晚間應當休息,也是自然之常理。

所謂悅就是保持與營造和悅的心態和處境,人之心身和悅,才能神清氣爽,健康常在。家庭有和悅才能和睦,小孩在這樣一種氛圍中成長,才有快樂,才能得到健康發展。

海納百川

所謂包容就是要寬容地對待他人,以有容乃大的胸懷,容納不同的東西,像大海一樣能容納萬川河水,並賦予其生機。和所包含的以上四個方面,引導著世人快樂地生活。具體當從以下三方面來促進。

當以人自身的和諧為基礎。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要維護社會的和平與和諧,我們首先要保持自己個人內心的和諧與安寧。道教認為,人心的煩惱和不安定主要來自外物的纏繞和貪求慾望之心過度,從而產生煩惱與焦慮,產生妒忌心甚至仇恨心,因此有人生苦短之感嘆,而之所以「苦短」,是因為我們為「煩惱」所纏繞。

而「煩惱」實際上起於「妄心」。《清靜經》說:「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煩惱妄想,憂苦心身,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只有我們內心清靜恬淡,少私寡慾,無為不爭,去除貪求妄想,自知而不自見,自愛而不自貴,自信而不自傲,自強而不自恃,保持個人內心的安寧與平靜,才能使生活既充實又平和,像水一樣,無我而又能堅持自我,在心靈的深處樹立起和諧和平的信念,從而健全人的心身,維護和諧,促進和諧,人與人、人與自然和睦相處,各種生命自得其樂。

當以人與社會的和諧為現實追求。

追求人與社會的和諧,要求我們人人都心懷慈愛,對他人友善,要寬容他人。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放棄自我,而是要求我們要充分理解他人。

《南華經》中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之間,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是完全能夠和睦相處、共存共榮的。追求人與社會的和諧,首先是要促進家庭的和諧。

道教《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強調要「父慈子孝,夫信婦貞,兄敬弟順」,以做到「室家合和」,「天垂福慶」。

其次,要以慈愛之心靈和誠信之行為對待他人。社會和諧的根本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該建立在相互尊敬、相互幫助和誠信友愛的基礎上。

富有者應幫助貧窮者,而不是使貧窮者越來越貧窮;不同人群之間應增進交流,促進理解。

通過交流,既能發現彼此之間的共同之處,從而堅信人類文化有一些核心的東西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同時,我們又能深入地了解彼此之間的相異處,做到不失自我而又尊重、包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互利互惠,慈愛和同。

當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最高追求。

人與自然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只有確保天地自然的平安,人類才能獲得長久的平安。

因此,要追求社會的和諧,我們還必須樹立起對自然的正確態度。

道教認為,天地萬物都源自於「道」,「一切有形,皆含道性」。

萬物都有按照道所賦予它的本性自然發展的權利,我們應該尊重自然萬物的生存權利,不要隨意作踐自然、毀壞自然。人應該「與天地合其德」,對萬物利而不害,以促進整個宇宙更加和諧和完美為目標,而不應該以毀滅各種自然物的行為來扼殺宇宙的生機。

《道德經》中教導我們說,應「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就是要順應世界萬物生長變化過程的自然本性,不以人為的強制方式去破壞這個過程的本來面貌,因勢利導,無為而無不為。

溫州白雲觀

微信ID:wzbydg

致力於傳播正知、正見,樹立正信、正念。

點擊歷史消息,查看更多內容

長按右側二維碼,關注溫州白雲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溫州白雲觀 的精彩文章:

《莊子》15個成語,天道高遠,人心逍遙
溫州白雲觀祝學子高考順利
以經靜心 以汗護持 感恩義工
至敬義工 功德無量
道法自然 你的理解對了嗎?

TAG:溫州白雲觀 |

您可能感興趣

老子的清涼:柔、靜、慢
水的智慧:孔子、老子、禪語
彭祖、孔子、老子等都認為養生、長壽關鍵的精、氣、神該如何保養
老子的生平和他的影響力
孔子的中庸、老子的無為、莊子的逍遙、如來的忘我:原來是糊塗
老子道德經的三個最高智慧,柔、靜、慢!
老子:幸福生活的智慧
老子哲學的核心-和諧
老子智慧:超越身體的束縛,求得生命的安寧
主張無為的老子和莊子真的是懦夫嗎?
悟入源頭:老子、孔子、莊子的背後之物
老子的腰,奪命的膘
老子莊子的異和同
老子和鬼谷子的境界人生!
許又新: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心理治療中應用的可能性
白奚:老子的生活智慧與現代社會生活
文子:老子對待戰爭的態度
孔子、老子、莊子、孫子、孟子之間都有什麼關係?
老子:人的心靈應是虛明寧靜的
老子、孔子的前世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