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列子》之一:一部有趣兒的「死」書

《列子》之一:一部有趣兒的「死」書

文/丐丏

(一組道家鼓舞圖片)

【作者簡介】丐丏,本名張新春,遼寧新民人,1963年11月生人,市作協會員,編輯職稱,喜愛文史,些有文章見媒獲獎出版,現為國企管理人員

3萬8千餘字的《列子》,出現「死」字156次,其中不少段落專門論死;如此,謂之為一部「死」書當不為過。這和列子列禦寇的「貴虛」思想是一致的——《呂氏春秋·審分覽·不二》中謂「子列子貴虛」。

死,生、實、有、存在之對立;死,虛之極;死,能證一切「虛」。《天瑞》篇中,有人問列子:您為什麼崇尚虛無?列子回答:對於虛無,無所謂崇尚不崇尚。實際上,列子也沒拿「虛」當回事兒,因為他深知「死」。

如果不考慮社會價值、政治意義,死特別是人之死是沒有泰山鴻毛之別的。「死去元知萬事空」(陸遊《示兒》),死對每個曾經的生命都是一樣的。

多「死」之《列子》有哪些「死論」呢?試摭談之。

——生死皆福

《力命》篇: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可以生而不生,天罰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罰也。生生死死,怨不得天,尤不得人,皆是命,智力、智商高低於之都無可奈何。

可以死不可以死都會死,老死病死意外死都要死。生則不然,沒有誰是該生的,也沒有誰是不該生的。誰知道「不見日月」者誰?「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嗎?如希特勒之生,是該還是不該?天福還是天罰(災)?夭者,可以生而不生者也;壽者,可以死而不死者也。孔聖說「老而不死是為賊」,害人為賊,害己為罰;老,不止「害」人,也「害」己——壽也是一種罰!

《力命》篇:死生,自命也;貧窮,自時也。怨夭折者,不知命者也;怨貧窮者,不知時者也。當死不懼,在窮不悲,知命安時也。智商高的人能量利害、料虛實、度人情,得失各半;智商低的人不量利害、不料虛實、不度人情,得失也各半。量與不量,料與不料,度與不度,有什麼不一樣?只有無所量、無所不量才是全而無失的。

《力命》篇這兩段合在一起可算是一篇比較完整的宿命論。既然用智與否都左右不了得失之最終的秋色平分,那麼智之多少自然也就無所謂了,那麼高雅如「成功在於99%的努力加1%的天才」、低俗如「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才受窮」之類勸勉也就無異於欺人愚人了。

——未曾生,未曾死

《天瑞》篇記,在率弟子前往衛國的路上,吃午飯時,弟子百豐在路旁看見一個骷髏,以為掃興,列子過去,撥開雜草,指著骷髏回頭對百豐說:只有我和這骷髏知道人是未曾生也未曾死的。死令人悲嗎?生令人喜嗎?……萬物之生是偶然的,之死也是偶然的。

列子尚未骷髏更非彼骷髏,豈知骷髏之所想(就算其能想)?列子是以君子之心度骷髏之腹(假如有),列子自信自己是知道不曾生、不曾死之道與理的。列子從蛙講到車前草講到人,計50餘種動植物,萬轉千變,莫名其妙,最後歸於「偶然」。他應該是想說「死於是者安知不生於彼」、「物損於彼者盈於此、成於此者虧於彼」。一切曾死曾生、曾生曾死。不知百豐聽明白沒,也不知他們的飯還吃不吃得下去。

——生死互不知

《天瑞》篇講了一個杞人憂天地的故事。

杞國有個人「憂天地崩墜」,寢食不安,有人跟他解釋說天地不會墜崩,這杞人就釋懷了。長廬子知道後報以恥笑,對其解釋不以為然:天地不能不崩壞,且終歸會是要崩壞的。遇其崩壞時,人豈能不擔憂?看來,長廬子認為杞人之憂是有道理的。問題是,何人、何時那麼倒霉地遇其崩壞呢?列子自有高論,做了進一步恥笑:說天地會崩壞是荒謬的,說天地不會崩壞也是荒謬的,崩壞不崩壞吾所不能知也。由此他斷言: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未來不知過去,過去不知未來。

這杞人有點兒捨近求遠了,他應該先憂死再憂天地。無知無畏,不知無罪。列子是在迴避問題,但他「貴虛」,所以他不至於如杞人那樣「廢寢食」。世有幾人如列子!更多的「杞人」至今仍在「憂天」,只是我們之憂已不在於「身亡所寄」了。生死無間,卻互不相知——主要是死太過難知了。

——生死不因貴賤消長

《力命》篇:生命不因特別珍惜而長存,身體不因格外愛養而長健;生命亦非賤待就早夭,身體亦非輕視就羸弱。生命,貴之或不生,賤之或不死;或貴之而生,賤之而死。身體,愛之或不厚健,輕之或不薄弱;或愛之而厚健,輕之而薄弱。似反似順,或反或順,自生自死,自厚自薄。

這段貴、賤、愛、輕及生、死、厚、薄之論顯然是逆養生之道的;如所論成立,那分明就是對由來已久的養生之道的顛覆。《楊朱》篇有言:百年,人壽之大限;能活百年者,千無一人。《呂氏春秋·孟冬紀·安死》中亦有言:「人之壽,久之不過百,中壽不過六十。」由此可見,無論反之、順之,對生死的損益都不大。變自猿以來,人的平均壽命可能是有緩慢提高的——未致質變的量變。

——死,被經常想到

齊景公游於牛山,北眺其國城,不禁潸然淚下:多麼美的國度啊!到處鬱鬱蔥蔥的!奈何要匆匆拋卻這可愛的國家而死呢?如果古來人生而不死,我怎麼能離開她而到別處去呢?隨行大臣史孔、梁丘據不由得也跟著邊抽泣邊說:賴君所賜,我們疏食惡肉可得而食、駑馬陋車可得而乘,我們尚且不願死,何況為君的您了?看著這哭作一團的君臣3人,一旁的大夫晏子卻竊笑不語。齊景公擦擦涕淚回頭對晏子說:我今日游而生悲,史君、梁君都跟著我落淚,唯獨你在那兒笑,這是為何?晏子收笑回語:假如一直讓賢者來統治國家,那非太公、桓公莫屬;假如一直讓勇者來統治,那非庄公、靈公莫屬。如果這幾位君王一直在位,我君此刻可能正被蓑戴笠勞作于田畝、憂思於農事,哪有時間考慮死不死呢?再則,我君又安得此位呢?正因為這幾位君王的更迭才至於君,君卻為之流涕,這是不仁啊!見不仁之君,見諂諛之臣,我所以獨自竊笑。聽晏子這麼一說,齊景公也有點兒不好意思了,便自找台階舉杯自罰,同時罰史、梁各兩杯。這故事見《力命》篇,《晏子春秋·內篇諫上》中亦有記而略簡。

生死不因「貴賤」消長,貴者或尤貪生怕死,齊景公是也。當晏子諫阻齊景公春夏遊獵、大興土木時,齊景公很不耐煩:我有生之年已經無幾了,就是想遂所樂、盡所好,你還是不要說了。此可見,齊景公確是總想到死的。

一次管仲請齊桓公飲酒,天黑了,正在興頭上的桓公不肯離去,讓點上燭火繼續,管仲沒客氣地開口送客:我占卜安排的只是白天,沒有夜間,君王可以回去了。桓公很不高興,幾近哀求地說:仲父您已年老了,我與您這樣的暢飲還能有幾次,請趁著這美麗的夜色繼續吧!此可見,景公先輩桓公也是總想到死的——至少在晚年。管仲居然沒給桓公面子,竟以「厚於味者薄於德,沉於樂者反於憂;壯而怠則失時,老而懈則無名」堅拒之。

古今如齊景公、齊桓公這樣經常想到死的人不少,不論貴賤賢愚而特別是賢貴——越愜意時越容易想到死。如晏子所分析,若這姜杵臼(齊景公名)蓑笠為農,沒閑心牛山北望,或真不至於這樣憂死流涕。晏子一席話,沒有湊齊景公之「死」趣,更沒有如史、梁那樣助其「不仁」——而是直言其不仁,隱論其不賢、不勇。晏子敢這樣懟齊景公,而齊景公又能如此聽其言,說明齊景公還是有些「仁」的。——若由來人皆生而不死,這地球還有田畝可耕嗎?!

阮葵生《茶餘客話·生死》中引白季文語:「人生世間,度一日則少一日,如牽羊赴屠,進一步則近死一步。達人不懼者,亦自計無免死之方,雖憂煎何益?」好一個「憂煎」!阮葵生緊接而論:「是以士大夫當步步行好生之事,尤須時時存可死之心,則有三分道氣者矣。」俗謂「行車走馬三分險」。即「好生」,又宿命,佛道之間也。

《列子》(1):一部有趣兒的「死」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 的精彩文章:

賢嶺松風越千年 之二
鳳姐逼死尤氏的親妹妹,作為管家人,她為何不吭聲?
西子湖與南宋的紙醉金迷
愛生氣的紅樓仙子林黛玉
唐朝女子出軌:恨不相逢未嫁時

TAG:閱讀悅讀 |

您可能感興趣

列子禪意詩歌(一)
兩小兒辯日,有人說這是列子在嘲笑孔子,列子嘲笑孔子什麼呢
《列子》中的三個小故事,三個成語,滿滿的道家智慧
《列子》最經典的十句話,富有哲理,值得細品!
《列子》中的六則經典格言,每一句都是千古名言值得背誦!
道家經典《列子》七句經典名言,每一句都應該背誦下來
《列子》中經典的六句話,蘊含大道理!
列子「編」的故事
列子:撿來的命,偷來的富
《列子》:跟隨天道變化,堅持3條規律,哪有做不成的事?
《列子》中的十個寓言故事,蘊含大道理
《列子》中的六個成語典故,蘊含人生大道理!
《列子》與列子:真書真人還是偽書虛構?課本的答案可能並不準確
出自《列子》中的六個成語,蘊含大道理!
莊子夢蝶、列子御風,道教四大真人還有誰?
國學經典《列子》中的六句名言,言簡意賅遙指人生路!
《列子》10句話,深刻精闢,每一句都充滿智慧
古人是怎樣練膽的?列子被嚇慘,孔子洞察其中奧妙
《列子》中楊朱八則經典名句,教你看透人性,活的真實!
列子、莊子與荀子,他們是中華民族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