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從兩代留學潮,看中國留學生價值觀的變化

從兩代留學潮,看中國留學生價值觀的變化

文|張悅悅

來源:界面網(jiemian.com)

經歷過兩次留學潮的張悅悅,現在是英國肯特大學的社會學系副教授。年少時她隨父母赴美,是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批「小留學生」,而如今在英國擔任教職的她,又繼續觀察新一代中國留學生的變化。日前她的新書《小世界》由三聯書店出版,其中收錄的文章是她這些年從日常瑣事中發現的有意思的社會學課題。下面這篇文章,則講的是她觀察到的兩代中國留學生價值觀的變化。

別看中國因私出國的熱潮不過才始於 20 世紀 80 年代中後期,但現在的留學體驗和 30 多年前的已經完全不同了。記得 90 年代初我被父母帶到美國加州讀中學的時候,爸爸媽媽周圍的每一個中國朋友都是一個勵志榜樣。確切地說,在一個初中生聽來,他們的經歷都是傳奇的歷險記,這些取得機會和資助來美國學習或工作的佼佼者往往在買了機票之後,口袋裡只揣著幾十美金便開始了在異國的闖蕩。他們幾乎每個人都有在餐館刷盤子、做搬運工、給美國人看小孩等經歷,,他們刻苦、勤勉,在留學生中「大家幫助大家」的互助氛圍下在美國找到了立足點。我印象里那個時候在矽谷和實驗室打拚的中國人總是最優秀的。崇拜歸崇拜,但那個時候能出國的鳳毛麟角,出了國也多半是「苦哈哈」的,尤其那時留學生年齡偏大、接觸外語的時間晚,融入西方社會總會有很多不易。

現在則不同啦!不要說留學諮詢已經成了新興產業,也不要說每年秋天在銀行國際匯款窗口前排隊給子女寄生活費的家長了,光是每年暑假國內各個中學組織的遊學夏令營就讓人羨慕。語言也不再是問題。我的小侄子最近參加北京市一個英語演講比賽,雖然我從沒覺得貪玩的小侄子是個學業多麼優秀的孩子,但他發來的演講稿的辭彙量大得讓我驚詫。

「中國留學生」這個群體給人的印象也逐漸發生了變化。有一次下班打車的時候,坎特伯雷的出租司機說他開車之餘,也出租房間給學生掙點外快,他特意說,在所有國家的學生里,他最喜歡和中國學生打交道,因為他們「乾淨、禮貌,而且從不拖欠房費 」。有一次我問我教的大三學生對中國留學生是什麼印象,這些英國年輕人七嘴八舌地嚷嚷:「富有」「聰明」「大方」。

不過,正如同在國內有「海歸」變「海待」之說,中國學生在海外自然也是良莠不齊。中國留學生早已不再是優秀的代名詞。2014年一份英國調查就顯示,中國學生的整體成績要落後於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在那一年的英國本科教育中,來自歐盟以外的留學生中有 52% 取得了二類I級別以上學位(相當於「良」),中國留學生中只有 42%做到了這一點。英國媒體對此的評論倒也公道、友好,提到語言與文化差異一定是影響中國學生髮揮的原因,並且引用了一位利物浦大學老師的話:「我們英國學生不出去留學,因為他們沒有那個自信,而這些中國孩子敢於來面對挑戰。信心很重要,我們應該幫助他們。」但類似於 2013 年英國巴斯大學中國留學生因賄賂教授通融其論文而獲刑等事件,也會讓人對這個「富有」的群體產生一些質疑。一位英國羅素聯盟(相當於美國的常青藤聯盟)的大學老師曾跟我講過這樣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碩士班上一共 35 個學生,其中 8 個是中國留學生。期末提交論文的期限將至,在 27 名非中國學生中,只有 1 個學生因父親重病住 ICU 而寫郵件請求延期,被批准了。而 8 個中國學生中,一共有 6 個出現狀況:其中 1 個遭失竊,並提供了警察局證明,學校自然也給予了延期;而另外 5 個學生都紛紛說自己的電腦突然壞了,無法按時提交論文,要求延期。尚不提英國入學第一天就會向學生講明數據備份的重要性,電腦故障不能構成延期理由,只說發生在中國留學生中如此高頻率的「巧合」,自然不由得讓人皺眉頭。

其實「富有」與「體面」能成為新一代中國留學生的代名詞,絕對是個好現象,不過當中國的留學生只給人留下闊綽的背影的時候,當「富有」與「體面」成為80後、90後甚至是00後中國留學生僅有的標籤的時候,我覺得也許我們需要聊聊「價值觀」了。當然,留學生群體如此龐大,不僅每個人的性格、家庭環境和出國目的不同,每個人因緣際會在海外的經歷也不同。因此我不認為還可以像 30 多年前那樣歸納出所謂的「中國式留學經歷 」,不過歐美人對他們所接觸到的中國留學生的一些看法,倒是能給我們一點啟示。

還是從「有錢」這個話題說起,因為也許鼓起來的錢包是中國留學生這個群體在過去 30 多年最大的變化了。幾年前有一次我和朋友聊天,說起如何分辨亞洲人來自哪個國家。對於歐洲人來說,亞洲臉真是怎麼看怎麼像,所以這永遠是個有趣的話題。不過那次有個英國朋友說:「其他國家的我不知道,但是中國人我知道怎麼區分;亞洲人都喜歡隨處拍照片,你看他們拿出的相機就知道國別了,拿頂級相機的,肯定都是中國人,因為中國留學生都特別『物質』 。」

對方倒是無意冒犯,但最後這句話當即讓我覺得很不舒服,我反駁說:「你怎麼能這麼說呢?雖然現在大部分中國留學生家境都比較寬裕,但就我所知,大部分人還是要為在英國昂貴的學費和每月開銷盤算。大減價、批發超市、優惠通訊費等,仍然是中國留學生中走俏的信息。我並不覺得中國學生會比其他國家的學生更多地追求物質享受。中國很多家庭近年普遍收入提高,生活改善,購買高級電子產品無可厚非啊。你總不能讓富裕起來的中國人還每天端著最差的相機,才算不『物質』吧?」

我氣呼呼地覺得這是西方人「酸葡萄」的偏見,似乎中國留學生形象應該永遠停留在 20 世紀的窮酸相才好。這位英國朋友聽了點點頭,撇撇嘴,似乎表示:你說的都對,但是中國留學生就是很「物質」。對於他來說,中國學生「物質」,並不是一個「觀點」,而是陳述一個「事實」。

這件事讓我很不服氣,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中國學生追求好的生活會被貼上「物質」的標籤。幾個月之後,有一次我在火車上看見一個很「扎眼」的中國男孩,其行裝倒不是顏色艷麗,只是你能從標識上認出,上衣是古奇的,外套是迪奧的,腰帶是 D&G 的,褲子是登喜路的,襪子是彪馬的,腳上是一雙看起來並不普通的阿迪達斯運動鞋。男孩本身倒也不張揚,很安靜、禮貌。不過火車上的這一幕讓人看著有一種說不出的「彆扭」,我忽然意識到他的「扎眼」在於和環境的巨大反差——既然穿得起這麼一身的品牌,為什麼還會坐便宜的經濟車廂呢?別說在歐洲人眼裡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連我都覺得這一幕有點滑稽。

那一刻,我猛然明白了為什麼朋友此前說中國留學生「物質」。其實問題並不在於有多大能力索取物質享受,或者應該如何限制物質追求,而是在利用物質資源的時候,顯得沒有任何分辨和鑒賞能力。比如,其實男孩的這身搭配挺好看的,但因為明顯與自己的身份和環境不符而顯得有點可笑。到底是物為己用,還是捨本逐末地去架空自己的生活,是這位借用一身商標來表明自己「國際化」的男孩子該思考的問題吧。

英國巴斯,來自中國的父母們參觀金斯伍德中學,想為自己的孩子尋找合適的學校留學。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有時錢是把雙刃劍。無後顧之憂的錢包和大方的習慣自然迅速提升了中國學生的受歡迎程度。我在倫敦大學學院(UCL)讀書的朋友說她剛到學校不久就交到一圈歐洲的「朋友 」,因為他們知道,向中國 學生「借」根煙抽很少會被拒絕。雖然明知自己被佔了小便宜,但也方便她向歐洲學生開口借筆記,幾根煙的小恩小惠也算值啦!

有了「大方」的本錢,自然會方便中國學生和其他學生打成一片,但也有的時候,中國學生的「大方」邏輯似乎也在無形中給他們築起了一道牆,成為歐美師生眼中讓人困惑的群體。比如我先生小巴所在的學校里,幾年前有一件讓所有教員都對中國留學生「刮目相看」的事:有個中國女生成功申請到博士入學機會,系裡的老師像對每一個新生一樣,鼓勵她去申請一個額度為 3000 英鎊的獎學金,這至少可以幫助她解決一部分求學費用。沒想到這個女生立即擺擺手,說:「才 3000 英鎊!我還以為多少錢呢,不值得我花那麼多精力。」這件事轉眼在系裡就炸開了,讓歐美同事們詫異得直吐舌頭:3000 英鎊是普通學生 3~4 個月的生活費啊!這驚詫中多少還有對這位學生價值觀的不敢苟同。

無獨有偶,我曾見國內某網路社區熱議「大學的獎學金要不要拿?」 這個話題。有人提這個問題大約是源於國內有些大學獎學金評審形式化等,但是當我發現四五十個答案中頻繁出現的是「學到東西是最要的,獎學金、錢不錢的,不必太在意」這個腔調的時候,我對這種洒脫著實不解。我想很多歐美學生會說,學到東西固然重要,但獎學金也一樣重要。因為不管出身如何,「錢不錢的」,絕對值得在意。首先,不言而喻,獎學金是一種榮譽與認可,證明一個人在學習期間,其學業或研究被社會、企業或學術機構視為有意義或者有價值。記得我做學生的時候,和同學一起鑽研如何能申請到錢,哪怕僅僅是一張去開會的往返機票。「花別人的錢做自己的課題」是博士生間最得意的炫耀資本。其次,獎學金更是一種能力的象徵,因為這從側面證明一個人有吸納社會資源以助其完成自己項目的能力。做了老師之後,我發現每個負責任的老師都會為自己的每一個新博士生打探獲得獎學金的渠道,並鼓勵學生申請,這是鍛煉學生能力的手段之一。另外,至少在西方學生看來,申請各種獎學金會減輕自己或家人的經濟負擔、減少貸款額度,因此主動爭取獎學金不僅僅是簡單的積極向上,更含有對自己的(學習)行為負責任的實際意義。

換句話說,獎學金不僅是一筆錢,更是對個人能力與其社會價值的一種認可,因此它很重要,值得去爭取。尤其對於追求獨立的學生,面對大學裡的高額的費用,花自己的錢會心痛,花爸媽的錢又不齒,所以要打工、申請獎學金,甚至上門找企業資助。對於大多數歐美學生來說,有獎學金要拿,沒有獎學金創造機會也要拿,這難道還需要問嗎?

但有些中國學生會顯得很「超脫」:錢不錢的不是問題,只要學到東西就行;錢不錢的不是問題,只要我酷就行;錢不錢的不是問題,只要......這些想法雖然有些道理,但以這種無視金錢的方式表達出來,總讓我覺得恰恰是在炫耀財力。如同那個中國女孩的「洒脫」其實是簡單的眼前收支平衡算計,而獎學金所附帶的榮譽、能力與責任好像根本沒在她的考慮範圍內。

所以我想說,「錢不錢的」,也許它就是個問題。

當然,並不能說中國留學生都是「啃老族」。在馬賽讀書的表姐曾告訴我,有的低年級中國學生早在國內就通過網路找到了工作,到馬賽的第二天就開始進餐館打工了!不得不讓人感嘆互聯網給生活帶來的變化。別看打工的傳統仍在繼續,不過在留學生眼裡,由於多半已並非出於生活所迫,打工的內容也逐漸分出了三六九等,積攢履歷比掙錢更重要。去中餐館打工已經是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老皇曆了,因為在餐館端盤子洗碗,似乎學不到什麼東西。現在的留學生更善於把打工從體力活轉變為「腦力活」,比如投簡歷去大公司打短工,爭取機會給教授當助教,哪怕是在淘寶網上建個小店呢,這樣出來履歷上也「好看」,回國找工作更有競爭力。有一次我在倫敦開會時遇到的兩個同聲 傳譯就是兩個二十三四歲的中國女孩,其中一個還在英國醫學院就讀,另一個畢業於信息傳媒專業。涉足同聲傳譯這樣的「技術活」其實就是因為上學期間想嘗試不同的「打工」經歷,通過互聯網找到翻譯公司,結果一邊工作,一邊鍛煉口語,兩個非翻譯專業的學生做起同聲傳譯也是相當有「職業范兒 」。有同聲傳譯工作的時候,一天有幾百英鎊的收入,是不是很棒?

但我有個來自芬蘭的博士同學就說,在餐館打工才是絕頂聰明的計劃,而且她還曾在學校的論壇上現身說法鼓勵大家都去餐館打工。讀博士時,她在距離學校不遠的一家小酒館裡打工。由於地處市中心,,客源不斷,每天 3~4 個小時就是不停地端酒杯、遞酒瓶,不過她絲毫不覺得悶。一個夏天結束了,她可以用好幾種語言進行簡單的交流,,收穫了一肚子各國笑話,小費自然也收得鼓鼓的。她的理論是:在倫敦不在酒館打工,就錯過了切身體驗大都會的機會!

所以,不好說怎樣打工就肯定划算或肯定失策,生活也是一樣。每一天的生活都面臨很多選擇,穿衣吃飯是選擇,讀書工作也是選擇;鼓起來的錢包可以是雲梯,將我們引到更寬的天地,它也可以是一堵牆,將無數的選擇屏蔽于思索之外。所以,要回答什麼樣的經歷更重要、何樣的生活才飛揚,在闊綽揮灑自己青春的時候,也別忘了停下來想想自己的初衷為何,你想去獲得什麼、想表達什麼。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留學百科 的精彩文章:

158cm女友和199cm男友的日常,甜到炸裂!
美國華人第一家族之女:船王接班人,喪偶再嫁人竟成facebook老闆娘!大布希小布希都喜歡她!這開掛的人生……
尋人請擴散!北大女研究生在美UIUC交流失聯,疑似遭遇「假警察」
這些留學生逛夜店玩跑車嗨各種patty!他們的錢1不是父母給2不是打工掙!揭秘真相!
學渣也能上名校,美國十所SAT要求最低的名校盤點

TAG:留學百科 |

您可能感興趣

留美女博士自殺內幕公開,看看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大學被如何歧視!
從對哲學觀念的闡釋看中國學術外譯
中國曆朝歷代疆域變化圖!看看中國是如何變化的!
想學醫的不妨看看中醫,有好有好考,成績中等學生的首選
美國孩子的數學真的「差」嗎?看看中美數學教材的對比就知道啦
中國人在討論中醫是否科學時,越來越多外國人看中醫了
看到韓國學生平時吃的東西,再看看中國學校食堂,沒有對比就沒傷害
比明星還牛,看看中國這四位女科學家,設計的武器讓美國恐慌
還詆毀中國?印度女留學生來中國,一看中國男女平等,徹底急眼了
從中醫學徒的經歷看中醫之悲!
從陰謀學看中國古代史:如何「事上」是中國古代做臣子的必修課
從中國歷代名畫看中國建築和筆墨的時代演變
世界的未來在中國,看中國
從二程思想的不同看中國哲學的兩種理論形態
從王國維美學三境看中國傳統器物之美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是怎樣的?客觀的評價,老外是怎麼看中國的?
閱觀察丨從幼兒園看中美教育差異:女兒留學一年,回國變問題兒童
中國最高冷的鄰居,與日本、韓國打成一片,卻不看中國一眼!
中國新繪畫:一個觀看中國現當代藝術的視角
馮學榮:換個角度看中國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