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是真是假?古代史書紀錄在案 最早的外星人事件!!

是真是假?古代史書紀錄在案 最早的外星人事件!!

導讀:早在三四千年前,我國就有「飛車」的傳說,以後又有「赤龍」、「車輪」、「瓮」、「盂」等酷似現代目擊者對UFO的描述或比喻。

  早在三四千年前,我國就有「飛車」的傳說,以後又有「赤龍」、「車輪」、「瓮」、「盂」等酷似現代目擊者對此種現象的描述或比喻。除了民間的傳說外,古籍中也有大量的記載,如《莊子》《拾遺篇》《夢溪筆談》《御撰通鑒綱目》《二十四史》《山海經》等。此外在許多地方志中,對這類奇聞異象有極為豐富的實錄,在湖北松滋縣誌中更記錄了類似所謂「第三類接觸」的事例。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在一首詩中描繪了他的親身經歷,詩云:「……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

  蘇東坡在往杭州赴任途中,曾夜遊鎮江的金山寺。當時月黑星稀,忽然江中亮起一團火來。這一奇遇使蘇東坡深感迷惑,於是在《游金山寺》一詩中記載了此情景,」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悵然歸卧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宋代科學家沈括是常用「地學說」來解釋UFO現象的。他曾在《夢溪筆談》卷二十一中記載不明發光物事件,「盧中甫家吳中,嘗未明而起,牆柱之下,有光熠然,就視之,似水而動,急以油紙扇挹之,其物在扇中滉漾,正如水印,而光焰燦然,以火燭之,則了無一物。又魏國大主家亦常見此物。李團練評嘗與予言,與中甫所見無少異,不知何異也。」

明代就出現了對於「螺旋狀飛行器」的描述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研究員張周生介紹,乾隆年間廣東「潮州府志」記載,明神宗萬曆五年十二月初三夜,尾星旋轉如輪,焰照天,逾時乃滅。

  此記錄為典型的古代螺旋狀飛行器的記載,這些記錄對一些人把螺旋狀飛行器僅看作是現代才有,甚至於把此種現象推論為是人造衛星火箭殘骸下落的解釋,提供了強有力的否定證據。今日人們所見的螺旋狀飛行器形狀在古人的記錄中是「尾星旋轉如輪」,而類似的記載還有許多。

  清代畫作《赤焰騰空》被認為是一篇詳細生動的UFO目擊報告

  清代畫家吳有如晚年作品,有一《赤焰騰空》圖,畫面是南京朱雀橋上行人如雲,皆在仰目天空,爭相觀看一團團熠熠火焰。畫家在畫面上方題記寫道:「九月二十八日,晚間八點鐘時,金陵(今南京市)城南,偶忽見火毯(即球)一團,自西向東,形如巨卵,色紅而無光,飄蕩半空,其行甚緩。維時浮雲蔽空,天色昏暗。舉頭仰視,甚覺分明,立朱雀橋上,翹首踮足者不下數百人。約一炊許漸遠漸減。有謂流星過境者,然星之馳也,瞬息即杳。此球自近而遠,自有而無,甚屬濡滯,則非星馳可知。有謂兒童放天燈者,是夜風暴向北吹,此球轉向東去,則非天燈又可知。眾口紛紛,窮於推測。有一叟雲,是物初起時微覺有聲,非靜聽不覺也,系由南門外騰越而來者。嘻,異矣!」

清人吳有如的《赤焰騰空》圖可謂一詳細生動的目擊報告。火球掠過南京城的時間、地點、目擊人數、火球大小、顏色、發光強度、飛行速度皆有明確記述。此畫約作於1892年(光緒十八年),在一百多年前,世人尚無飛碟和UFO之說法,畫家顯然未能意識到,這幅《赤焰騰空》圖,竟成為今人研究UFO的一則珍貴歷史資料。

  中國史書中很早就記載有不明飛行物體或不明天象,夏朝時(前1914年)有「帝厪八年,十日並出」,《竹書紀年》亦載「八年,天有妖孽,十日並出」。商帝辛四十八年「二日並出。」。

  商朝 《拾遺記·卷二》:「成王即政三年(前1114年),有泥離之國來朝,其人稱自發其國,長從雲里而行,雷霆之聲在下,或入潛穴,又聞波濤之聲在上,視日月以知方國所向,計寒暑以之年月。」

  周武王滅亡商朝之前二年(前1110年),在黃河邊,「有火自上覆於下,至於王屋,流為鳥,其色赤,其聲魄。」(《史記·周本紀》)

  漢朝 《資治通鑒·卷十七》西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夏四月,有星如日,夜出。」;《古今圖書集成·庶征典·卷十九》載:「四月戊申,有如日夜出。」 漢昭帝元平元年,「有流星大如月,眾星皆隨西行。」(《漢書·昭帝本紀》)

  西漢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九月戊子,有流星出文昌,色白,光燭地,長可四丈,大一圍,動搖如龍蛇形,有頃,長可五六丈,大四圍,所詘折委曲,貫紫宮西,在斗西北子亥間,後詘如環,北方不合,留一合所。」

《漢書·天文志》:「十五年(72年)十一月乙丑,太白入月中」

  漢光武帝建武十年三月,「流星如月,從太微出,入北斗魁第六星,色白,旁有小星射者十餘枚,滅則有聲如雷,食頃止。」(《後漢書》)

  《古今圖書集成·廿五卷·月異部》「東漢桓帝延熹八年(165年)正月辛巳,月蝕,非其月」

  《後漢書·五行志》「後漢靈帝建寧元年(168年),日數出東方,正赤如血無光,高二丈余,乃有景(影),且入西方,去地二丈亦如之」。

  晉朝 《晉書·惠帝本紀》:「西晉惠帝永寧元年(301年),自正月至於是月,五星互經天,縱橫無常」

  晉愍帝建興二年(314年)正月辛未,「辰時,日隕於地。又有三日,相承出於西方而東行。(《晉書·愍帝紀》)

  《晉書·愍帝本紀》:「西晉愍帝建興五年(317年)正月庚子,三日並照,虹蜆彌天,日有重暈,左右兩珥。」《晉書·天文志》:「三四五六日俱出並爭,天下兵作亦如其數。」《古今圖書集成·卷二十一》也記有:「五年正月庚子,三日並出。」

東晉元帝太興元年(318年)十一月乙卯,日夜出高三丈。(《資治通鑒》)

  古今圖書集成·卷廿五》「晉穆帝昇平元年(357年)六月,秦地見三日並出。」

  南北朝 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430年)十二月,「有流星大如瓮,尾長二十餘丈,大如數十斛船,赤色,有光照人面,從西行,經奎北大星南過,至東璧止。」(《宋書》)

  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九月乙亥,夜有日見東方,光爛如火。(《建康志》)

  《隋書·天文志》:「北周靜帝大象元年(579年)五月癸丑,有流星一,大如雞子,出氐中,西北流,有尾長一丈許,入月中,即滅。」

  隋朝《古今圖書集成·卷廿五·月異部》:「隋文帝仁壽四年(604年)六月庚午,有星入於月中」

  唐朝 《新唐書·天文志》:「貞觀初,突厥有三月並見。」《古今圖書集成·卷二十五》:「唐太宗貞觀初年,突厥有三月並見。」

  《古今圖書集成·卷廿二日異部》「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閏叄月,日旁有物如日」。

  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正月,「有大星如半席,自下而升,有光燭地,群小星隨之。」《新唐書·天文志》。

  長慶中(823年),八月十五夜,有人玩月,見林中光屬天,如疋布,其人尋視之,見一金背蝦蟆,疑是月中者,工部員外郎張周封嘗說此事,忘人姓名。(《酉陽雜俎》卷一第三十八)

  《新唐書·天文志廿二》「唐昭宣帝天佑二年(905年)叄月乙丑,夜中有大星出中天,如五斗器,流至西北,去地十餘丈而止, 上有星芒,炎如火,赤而黃,長五丈許而蛇行,小星皆動而東南,其隕如雨,少頃沒,後有蒼白氣如竹叢,上衝天,色懵懵」

《新唐書·天文志》「唐宣帝天佑叄年(906年)十二月昏,東方有星如太白,自地徐上,行極緩,至中天,如上弦月,乃曲行,頃之分為二」

  五代十國 《資治通鑒·卷二八八》記載:「後漢隱帝乾祐二年(949年)夏四月壬午,太白晝見,民有仰視之者,為邏卒所執,史弘肇腰斬之。」

  宋朝 《宋史·天文志》:「宋太祖開寶二年(969年)六月己卯,有星出河鼓,慢行,明燭地。」

  宋太宗端拱元年閏五月辛亥,「丑時,有星出奎,如半月,北行而沒。」《宋史·天文十》。

  《續資治通鑒·卷二十七》:「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冬十月庚寅,司天言:五星順形同色。……壬子,左右言:日重輪,五色雲見」

《夢溪筆談》:「嘉佑中(1056年-1063年),揚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見。初出於天長縣陂澤中後轉入甓社湖中,又後乃在新開湖中,幾十餘年,居民行人常常見之。余友人書齋在湖上,一夜忽見其珠甚近,初微開其房間,光自吻中出,如橫一金線。俄傾忽張殼,其大如半席,殼中白光如銀,珠大如拳,燦然不可正視,十餘裡間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遠處單見天赤如野火。悠然遠去,其行如飛,浮於波中,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不類月,熒熒有芒焰,殆類日光。崔伯易嘗為『明珠賦』。伯易,高郵人,蓋常規見之。近歲不復出,不知所往。樊良鎮正當往日來處,行人至此,往往循船數宵待觀,名縣亭以『玩珠』」

  《新刊大宋宣和遺事》「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十一月,有星如月,徐徐南行,而落光照人物,與月無異」。次年「十二月甲寅朔,有星如月」(《續資治通鑒》)

  《金史·天文志》:「金太宗天會十一年(1133年)五月乙丑,月忽失行而南,頃之復故。」

  《夷堅志甲·卷十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趙清憲賜笫在京師府司巷,以暑月不寐,啟戶納涼,見月滿中庭如晝,方嘆曰:「大好月色。」俄廷下漸暗,月痕稍稍縮小,斯須光滅,仰視星斗粲然,而是夕乃晦日,竟不曉為何物光也」。

《續通鑒》:「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二月癸丑,五星皆見」

  宋理宗紹定四年(1231年),金哀宗正大八年,三月,日失色,有氣如日,相凌。(《古今圖書集成·卷廿三》)

  元朝 《續通鑒》:「元順帝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有兩日相盪」;《樂郊私語》亦載:「元順帝至正十六年三月,日晡時,天忽昏黃,若有霾霧,市中喧言:天有二日。果見兩日交而復開,開而後合」。

  《天文志》:「元順帝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太白經天者再」

  《續通鑒》:「元順帝至正廿四年(1364年)六月甲辰,河南府有大星夜見南方,光如晝」

  《續通鑒》:「元順帝至正廿四年(1364年)六月癸卯,叄星晝見,白氣橫突其中」

  明朝

  《明太祖實錄》:「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己亥,夜五鼓,有星大如盂,青白色。起自東北雲中,徐徐東北行,光明照地,約長四丈余,散作碎星,沒於雲中。」

  《明通鑒》「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戊寅,太白經天,與熒惑同度,又有客星見太微垣。乙酉,太白復晝見,丁亥又見,犯熒惑」

  《明通鑒》「明太祖洪武廿年(1387年)二月壬午朔,五星俱見,七月壬寅,太白及叄星俱晝見」

  《明史·卷廿七》「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十月庚辰十四日,有星如盞,色黃」

  《明通鑒》:「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辛未日,月晝見,與日並明」

  《明武宗實錄》:「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四月丙戌,昏刻,南方流星如盞,青白色,尾跡有光,起自東南,徐徐行至西北而止,後有三小星隨之。」

 嘉靖四十年(1561年)六月二十四日暮,天西北隕物如升子,上銳下大,其色黃白,下有紫赤色挾持之。瞬息大如斗,精光四射。將至地,光影起伏者再。......墜地不聞有聲。(《鎮海縣誌·祥異志》)

  《湖廣通志》載:「明世宗嘉靖四五年(1566年)八月,華容縣西,忽天開日斗」

  隆慶六年(1572年)夏夜,有火大如輪,自西南墜王鑒村楊鄉官家,家竟無恙。(《椅氏縣誌·雜誌》)

  《四川通志》記有:「萬曆廿二年(1594年)春正月,綦江見日下復有一日,相盪數日乃止」。

  萬曆三十年(1602年)秋,「夜有星如卵,光散照地,後隨小星二,復有大小二星飛行梭織。」(《清乾隆·安徽銅陵縣誌》)

  《明通鑒》:「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二月廿二日,遼陽有數日並出,又日交暈,左右有珥,白虹彌天。」

  清朝

  《海鹽縣誌》記:「清順治十年(1651年)閏六月廿四日,夜三更,紅日出東北方,大如斛。夜半月始升,滅不見」。

  順治九年(1652年)正月上一一更,西南有赤光,大如碾盤,聲如水鴨飛狀,往東北而去。(《恩縣誌·雜記志》)

順治十一年(1654年)二月初三日夜半,有火光斗大,徐行空中,自北而南,落本城南大街西觀音堂前旗杆項上,略止,旋徐向西北去。(《束鹿縣誌·災祥志》)

  《湖南永明縣誌》:「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八月十七日昏時,有大星如斗,從西北經天漢,飛過東南,有聲,白光竟天。」

  康熙十八年冬十一月十四日戌時,天方陰晦,忽雲際有光,如火而白,大如席,照地纖毫皆見。中有聲似雷非雷,殷殷不絕。稍頃作霹靂聲,其光散為大炬,隨聲向東北而止。(《巴東縣誌·事變志》)

  乾隆四十五年十月中,「二更,見天南方有物大如牛,漸如山,色紅燭地若晝,逾時滅。」《清朝·貴州遵義府志》。

  《上海松江府續志》:「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七月二十三日,黑光自東南志西北,有聲如雷。大風雨,飛瓦石,拔樹木,郡西南城角壞,居民數十家有見之者,其形如車輪然,盤轉空際,鱗甲首尾無可辨」

  咸豐十一年(1861年)辛酉七月夜,十九都一帶有物色純赤,大數十丈,自南而北,尾拖光焰,遍地如赤霞,見者莫不駭異。(《續修慈利縣誌。祥異志》)

  清光緒六年(1880年)五月八日,湖北省「西岩咀覃某,田家子也。晨起,信步往屋後山林,見叢薄間有一物,光彩異常,五色鮮艷,即往撲之,忽覺身自飄舉,若在雲端,耳旁颯颯有聲,精神懵昧,身體不能自由,忽然自高墜下,乃一峻岭也。覃某如夢初醒,驚駭非常,移時來一樵者,詢之,答曰:『余湖北松滋人也』,樵者咋曰:『子胡為乎來哉?此貴州境地,去爾處千餘里矣。』指其途徑下山,覃丐而歸,抵家已逾十八日矣。究不知所為何物吁,異哉」(《松滋縣誌》)

1892年9月28日,吳有如《赤焰騰空》記「九月二十八日,晚間八點鐘時,金陵(今南京市)城南,偶忽見火毯(即球)一團,自西向東,形如巨卵,色紅而無光,飄蕩半空,其行甚緩。維時浮雲蔽空,天色昏暗。舉頭仰視,甚覺分明,立朱雀橋上,翹首踮足者不下數百人。約一炊許漸遠漸減。有謂流星過境者,然星之馳也,瞬息即杳。此球自近而遠,自有而無,甚屬濡滯,則非星馳可知。有謂兒童放天燈者,是夜風暴向北吹,此球轉向東去,則非天登又可知。眾口紛紛,窮於推測。有一叟雲,是物初起時微覺有聲,非靜聽不覺也,系由南門外騰越而來者。嘻,異矣」

  《西神遺事》張瑞初記:「是夜,星光滿天,卻無月色。各人正在險灘,瞥見空中忽起一道圓光,大可畝許。圓光中有一紫一白兩種色,此前彼退,此縮彼漲,各人看得眼花。足有五分鐘,白光便不見,僅有紫光,在一圓光內漸縮漸小,初如笆,繼如斗,如碗,如拳,如指,忽盡滅。眾人靜坐呆看,其他遊客見者,無不驚異萬分,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歲秋八月中秋夜,空中巨響,有大火球如車輪,火光照原野,隕於西方。南一里永平團林村、那蒙田、羊腿諸村民見之尤悉,皆驚愕,村犬皆狂吠。(《來賓縣誌·物異志》)

  光緒二十六年十月初昏,東南有光如炬,大如輪,墜地。(《淮陽縣·志雜誌》)

  光緒三十一年(1906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酉刻,東南方有光上沖雲霄,下如車輪,閃閃射目,四周村莊映照可辨。逾久,上射之光漸斂,遂沒。(《文安縣誌·志余》)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夜,有火星飛行半空,來自北而南,其形如盤,光如電燈,一時光斂而沒。」《民國·河北棗強縣誌》。

  宣統元年(1909年)秋八月某日,天朗氣清,忽天空現出五大圈。西南兩圈略大,其色赤紅,相併如姊妹然。東北三圈略小,其色白,相連如貫珠,然不知主何吉凶。(《八寨縣誌稿·變異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日本一起天才的盜竊案,作案手段簡單,現在案件依舊沒破
為什麼牛肉是掛著賣的,而豬肉卻要擺在案板上呢?你知道原因嗎?
藏在案頭小景中,文人的木雕情懷!
為啥菜市場的牛肉是掛著賣,豬肉卻是放在案板上的?你知道原因嗎
在案發前打擊犯罪,辦事材料縮減了一半,上海這張「金名片」背後他們在拼什麼?
留在案頭上的張家界石頭,是因為它能讓人讀到山的秘籍
珠峰遇難者達300多人,身份基本都記錄在案,為何沒家屬認領?
仁清法師:有經在案,不得談世諦語言
在案件審理中,經常遇到精神病…
一戰中的「必要之惡」:狙擊歷史上第一次記錄在案的巔峰對決
名偵探柯南:在案發現場,柯南巧合遇見,卻慘遭嫌棄!
只在案頭,過歡喜而知足的小日子
不要一錯再錯,翹頭案的翹頭,不是阻止畫卷在案子兩端滑落的
為什麼豬肉都是擺在案上賣,而牛羊肉則是掛著賣?看完恍然大悟
這個皇帝很大方!命令愛妃不著衣物在案几上,對著大臣大笑:獨樂不如眾樂!
失道寡助:美「拉清單」的式的投票威脅,給反對者記錄在案
為啥菜市場的牛肉掛著賣,豬肉卻擺在案板上?肉販子透露:被套路
得州槍案嫌疑人遭單獨關押 母親曾在案發前報警擔心兒子出事
為何羊肉總是掛著賣,豬肉則放在案板上賣?沒想到還有這麼多講究
為何生鮮市場上豬肉放在案板上,牛羊肉則掛著?屠夫說出貓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