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導情緒、平和相處、享受時光——情緒問題匯總
在培養所有情緒之前,請選關注孩子的情緒
寫公眾號或者做教育最糾結的是什麼?是如何把符合市場需要和真正有效的教育理念結合起來。每次當我看到自己的點擊率數據,我都有一點泄氣,因為我發現作為一個老師,我認為所有的真正有關的能力的文章的點擊率完敗給學區房,學英語等等帖子。點擊率可能具有偶然性,但是長期以來的大差異,估計也確實代表了一部分家長的教養愛好,更關注孩子的學習,發展,學區,對情緒、邏輯和能力的忽視。
作為一個教了十五六年書的人,如果問我孩子最需要什麼方面的教育,我可以最直接的說:必須有的教育是:情緒疏導,性格培養,陪伴閱讀,以及對各種事情廣泛的接觸。至於家長關心的什麼奧數,英語,圍棋,繪畫,我覺得可以有,但是沒有前面的幾點,即使學了這些也不會有很好的效果,對於一個人的發展影響也不會太大。可能一個很小的孩子天天泡在培訓班真的是有用的,但是我可以保證,這種不停的學習補習預習以成績為導向的學習模式,一定不能支撐孩子更久的發展。到了孩子高中,就會發現補習的效果越來越少,而童年該有的基礎,卻追悔莫及。
奠定一個人最後發展道路的,從來都不是技能的學習,而是關鍵品德和心理的培養。作為一個老師,我感觸最深的是,孩子的每一個心理問題,都會對應在他們的學習成績上,那些有強烈願望但是卻沒有考到985的學生,一定對應有某種性格上或者心理上的缺陷,這種固定的思維缺陷,加上它們所導致的能力缺陷,最後成為限制他們發展的最關鍵因素。而究其源頭,其實在於童年的某些家長灌輸錯誤,可惜,這對於大部分家長來說,是不會注意到的,他們簡單的把孩子的情緒歸結為:你鬧什麼?小孩子懂什麼?等到了孩子長大之後,再去說孩子:你就不是念書的料。
不要以為孩子的情緒問題長大了會消失
我曾經聽到過很多媽媽說:孩子現在還小,長大了就好了。
但是前幾天我做了一個孩子問題調查,你覺得現在孩子最棘手的問題是什麼?很多五到八歲兒童的媽媽說,孩子不能認真聽講,不能專註的做事,容易暴躁,學不進去等等。這些問題不是五歲才開始出現的,是家長五歲的時候,即將有學業的壓力了,才開始關注到的。其實,這些問題的種子一定是埋藏在三歲之前的,只不過當它是一粒小種子的時候,被我們忽視了,但是當到了她開始長出幼苗的時候,我們開始不知所措了,如果在用不當的方法,等長成大樹,就徹底沒辦法了。
每一個孩子的行為問題,其實都是一種情緒為背景。長期感到壓抑,不快,難過的孩子是不可能發展處良好的專註力的。同樣的,一個長期被父母漠視,缺乏關注的孩子,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當中。只有那些安全感充足的孩子,感受到了平和安寧的孩子,才能毫無後顧之憂的把自己的關注點放在對外界的探索上面。而且因為自己的情緒良好,他們不容易分心。
誠然,很多孩子隨著慢慢的長大,自控力也會加強,他們很少為了一些小問題再去發脾氣,但是長期形成的因為情緒不穩定導致的心裡不穩定和精神難以集中,會一直伴隨著他們。甚至,他們長大了,也很難管理自己的情緒。
其實我們成人應該也有感覺,很多人對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很強,他們不容易發脾氣,總是能夠冷靜的處理問題,但是另外一些人,特別容易衝動,動不動就發火,甚至有的人還有暴力傾向。因為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後天的學習和練習慢慢發展起來的。.很小的時候,沒有進行好情緒管理能力的培養。有很多媽媽都會說,我知道自己不該發脾氣,但是我控制不住,我很理解,因為在國內,很多人根本就沒有聽說過情緒還需要學習,很多人都覺得這是與生俱來的。所以,面對情緒問題的時候,我們基本是屬於自我學習發展型,但是如果這時候,本身脾氣不好的父母火上澆油,我們的情緒訓練就徹底失敗,而最可怕的是,本身沒有情緒管理能力的我們,最後還要去管孩子,這樣,一代代的傳下去。加上社會的浮躁,孩子的情緒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所以,現在社會上極端事情越來越多,一言不合就摔孩子,動手打架,捅死人了等等,一點就都不奇怪了。這是從童年開始累積的不良情緒的結果。
和孩子一起學會管控自己的情緒,他們才能把不好的情緒在最短的時間內消化,然後,在遭受挫折之後,重新打起精神全身心的迎接第二天的太陽。而這項工作最佳的時間是三歲之前以及現在。英語是隨時可以學習的,我的很多學生,高二去美國,現在上學溝通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是,我還有很多學生,即使能夠在美國學習,卻還是無法跨域自己遇到不好的事情,就崩潰的心理障礙,大家自己評價一下,到底是情緒和英語到底哪個重要?這也就是我這個月做了這個連載的主要原因。
幫助孩子調節情緒之前,先調整自己的情緒
如何做一個不發火母親?如果真的有這樣一個問題放在我的面前,我只能說,這是一個impossible mission。絕對不存在不發脾氣的天使媽媽,人都會有情緒,作為一個母親,經歷產後激素的變化,身邊環境的變化,長期的失眠,過度的勞累,加上個老公不給力婆婆不給力的,不產後抑鬱就已經屬於很強了,怎麼可能每時每刻控制好自己的脾氣?等孩子再大一點,開始叛逆,讓幹什麼不幹什麼動不動大哭大鬧,還有的孩子打人扔東西砸東西,當你想管教的時候,家裡八方阻力,你管就成了白雪公主的後媽,一堆人告訴你她還小呢。在接受了這樣的遭遇之後,沒有幾個人能保持住自己的好脾氣,跟孩子和顏悅色講道理,似乎對他們發脾氣,有一種情感宣洩的成分,也有一種立竿見影的效果。
我既不是勸你不要發脾氣,也不是告訴大家發脾氣是對的,我要說的是母親情緒管理的第一步:認識自己的脾氣,並且只發「合理」的脾氣。
我曾經在我的某篇文章當中寫過一句話,養孩子的過程,是我和世界以及家人艱難和解的過程,這個過程很痛苦,但是當我一點點像剝洋蔥一樣找到了問題的核心,最後我終於獲得我人生的幾十年中罕有的平和和平靜,不只在我和孩子的關係上,還有我和家人的關係上,以及對待朋友周遭世界的關係上。
同樣的我也希望把我的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每個人都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因為那樣才能培養出一個自信、果斷、勇敢、懂禮人格健全的孩子,也是讓我們的孩子的世界更加美好。
每一次暴怒後面,都有一個童年中手足無措的自己
很多人都會發脾氣,有的說,看見兩個孩子搶玩具就壓不住自己的熊熊怒火,有的說看見孩子磨磨蹭蹭就禁不住要大喊大叫,有的說,看見孩子打人,不打覺得非常沒有面子,有的說,孩子有不好的習慣,怎麼說都不聽,雖然事後都會後悔,很多家長現在也會跟孩子道歉,但是,沒有幾個人會反思,到底為什麼,我會對他發脾氣?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埋怨孩子總是大哭大鬧的時候,完全沒有認識到,我們自己,其實也是缺乏基本的情緒管理能力和分析表達能力的。我特別經常的聽到一句話說:我無名火起,這個無名火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我們的某個不知道的情緒觸發點。很多情緒觸發點,其實我們不剖析自己的整個生長過程的話,我們是很難找到的。有些情緒觸發點,是我們從小留下的陰影。
其實,答案一直擺在我眼前,其實是我不想面對而已,我從小被媽媽送到姥姥身邊,父母和妹妹生活在一起,我那天終於承認,我一直以來對這件事情其實是有意見的,但是當時我不知道我怎麼表達我的不滿(當然也沒人給我機會表達我的不滿),我對於這種爸爸媽媽和妹妹是一家,我自己是一家的感覺,從來在我的人生中沒有消失過,這種怒氣,雖然我一直沒有意識到,但是它是一直存在的,而這種存在,直接影響了我對二胎這件事情的評價。
我之所以說這件事,就是想告訴大家,有時候你的脾氣,不一定是現在無法控制自己,不是無名火,而可能是在某個遙遠的過去,你有過一些影響你對這件事判定的經歷。而這些經歷可能遙遠到自己都已經不記得了,但是他們會存在在我們的隱性記憶裡面,當我們面對同樣的場景的時候,變為一個觸發點,讓你變為一個點火就著的人。而不把這個觸發點拿出來,處理掉,可能在未來的很長時間,你都會面臨同樣的情況,而這些你的觸發點所引爆的情緒災難,會再一次埋在孩子的心理,以後他們會面對和我們一樣的狀況。
所以,從現在開始,每次發脾氣之後,請給自己自己五分鐘的時間,反省一下:我為什麼要發脾氣?我小時候有沒有發生過類似這樣的事情?那時的我是什麼感覺?我相信,如果在腦中儘力搜尋,我們會發現一個跟現在孩子一樣的自己,在出門的時候被爸媽催促責罵,在爭搶的時候被爸媽教育讓給弟弟妹妹,在打人或者不規範行為的時候,被父母教育甚至責打。而與此同時,我們很容易理解孩子的感受,也更加容易知道自己要怎麼做,因為找回那個童年裡的自己,就知道現在的孩子需要什麼了,那個遙遠的自己會告訴你,孩子想要的東西。
問問自己,我這個脾氣真的是孩子引起來的嗎?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發現我的脾氣其實有很強的周期性。為什麼,就是結完我媽的電話,可能不出一個小時,我就會對女兒發脾氣。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們面對某個壓力或者某種不如意,甚至某個失望的時候,我們想極力的壓抑自己心中的不舒服而去跟孩子相處,但是,我們卻變得更加的易怒。在相處的過程中,一些本來會忽略的小問題,最後也成為了我們的情緒爆發點。帶來的是孩子的迷惑,為什麼這個事情上次媽媽沒有說,這次就發了這麼大脾氣?
每個人尤其是媽媽,除了面對孩子的時候,還會面對很多生活中的問題,我們會有壓力,會有不滿,會有失望,會有憤怒,這都很正常,但是不要帶著這些負面的情緒跟孩子相處。因為,當我們自身情緒出問題的時候去接觸孩子,很大程度上,孩子會成為我們情緒的出口。所以,請每次都花幾分鐘來問問自己,我這次的情緒失控,是對孩子的某個行為嗎?她這個行為真的嚴重到我要發這麼大脾氣嗎?是不是某件其他的事情,影響到了我的情緒,而把孩子作為情緒的出口了呢?或者說是不是我太累了,所以耐心不夠呢?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建議下次遇到情緒糟糕的時候,盡量先在其他地方解決完了,再面對孩子,哪怕是跟老公發一通脾氣,也比跟孩子發脾氣好得多。因為,孩子是非常敏感而脆弱的,他們有著最豐富的感知能力,因為他們要藉此學習和發展,你的每一次失控,對他們來說,更多的是恐懼。他們會真的覺得是自己做錯了什麼,然後造成媽媽這樣,但是又不知道到底做錯了什麼,所以,最後總是這樣被動承受情緒的孩子非常可能自信度不夠,或者過於叛逆。
對於一些全職媽媽,如果沒有條件在最累的時候把孩子交給別人,那麼可以跟孩子說清楚:媽媽現在累了,或者媽媽遇到一些問題,心情不太好,一會我們在一起玩,你自己玩一會好嗎?媽媽怕自己控制不了情緒,對你發脾氣。對於一個兩歲的孩子來說,這是可以理解的,有的孩子還會咋偶過來問你:媽媽怎麼了?你大可以選一些事情告訴她,然後跟他一起分析,也許跟孩子聊過了,你就沒這麼抑鬱了。
不要擔心讓孩子接觸到你的不良情緒,現在很多宣傳,把媽媽這個角色弄得跟超人似的,這不可能,而且孩子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上了幼兒園之後,面對各種各樣的情緒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讓他看到媽媽的情緒,也讓他學到媽媽的處理方法,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遠比講道理來地有用。
多問原因
我們當成人太久了,以至於已經忘記了孩子的世界。我們忘了自己曾經如何努力的對身邊未知的一切進行探索,也忘了自己如何笨拙的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更加忘了我們是如何緩慢的學習與人相處。
於是,我們用承認的標準去要求孩子,這個勺子有什麼好玩的,這個地板太髒了,那個樹葉太髒了,別玩了,趕緊走;你沒事哭什麼,有什麼好哭的,有什麼好怕的,有什麼好難過的。為什麼要去打小朋友,你就是個熊孩子。
我們按照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但是從來沒有關心過孩子會怎麼想。從小,孩子就被深深的陷入一種無人理解的情緒當中,他們很小,不知道自己的情緒是什麼,就是感到身邊沒人明白他的意思,被錯怪了他十分委屈,當她說她害怕的時候,沒有人安慰,他會覺得自己的情緒是不對的。這樣,孩子會越來越不相信自己的情緒,也不相信你會幫助他走出困境。
所以,當他們出現了一些問題之後,做家長的先不要急於批評,(當然一些原則性的問題除外,比如做危險動作,打人等等),我們先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想一想,如果易地而處,我們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想法。當然,如果孩子的表達能力還可以,讓她嘗試著表達自己的想法,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想法有多麼的荒謬。
共情之後,我們會發現,他們的情緒問題原來如此簡單,我們的想法卻如此的離譜。
你的孩子為什麼愛發脾氣?
如果我問身邊的媽媽,什麼問題是丞待解決的,幾乎有一半多的人,都會說自己的孩子愛發脾氣。一旦發起脾氣來,小則哭鬧,大則扔東西打人咬人等等。很多媽媽對此煩惱不已,和孩子的相處也再也不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了,對彼此都是一種折磨。那麼,您的孩子到底為什麼愛發脾氣呢?
天生性格
以前,我從來不知道天生的性格在孩子身上有這麼的明顯,但是當我帶添添越多,接觸的媽媽越多,我越發現,孩子的天生性格有如此的不同。有的孩子比較安靜,內向;但是,有的孩子就比較活潑,那麼有的孩子脾氣暴躁也是很正常的了。
但是性格雖然是天生的,後天能不能改變呢?我覺得其實也是可以的,雖然都是天生的急脾氣,但是在一個溫和環境裡面長大的孩子,肯定要比一個在責罵和煩躁以及焦慮中長大的孩子脾氣更加柔和。天生的性格只是一顆種子,一顆好的種子能不能長成大樹,一顆不好的種子,是不是能讓他不發芽,其實更多的在家長的培育。
不幸的是,我看到身邊的很多人其實在拿天生的。。。作為一個借口。即使,天生是不能改變的,但是至少是可以改善的,當他長大,走入社會之後,沒有人會因為你是天生的脾氣差而去遷就你,沒有人因為是天生的愛打人而去理解你。孩子,不可能只在家庭的範圍內活動,所以,既然早晚要融入社會的環境,遵從一種大家認同的道理與規則,與其社會無情的教育他,為什麼不在家裡教育他呢?
我覺得作為天生的脾氣大的孩子,家長更需要多多了解情緒疏導的知識,最好是是有系統的了解,盡量多的跟孩子去解決他的情緒問題,在他上小學之前,把情緒問題盡量緩解。因為,似乎脾氣特別大的孩子,在後期的生活中,往往體現注意力集中度不夠的現象。
孩子有想法,但是不會表達
這樣的事情在我家時有發生,當我跟添添在一起的時候,一般不會;但是我要是在忙別的,添添在跟爸爸一起玩,5分鐘以內我就能聽到孩子的哭聲,然後我聽見爸爸焦急的問,你是要這個嘛?你是要那個嗎,你到底要哪個呢?可能一開始孩子要的東西沒有及時發現,她們開始傷心,但是哭著哭著,她們就不記得為什麼傷心了只記得很傷心,然後開始哭。
一開始在孩子兩三歲期間,他們的自我意識在蓬勃發展,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主導性,但是,他們的各種能力其實不太跟得上,尤其是語言能力,有的孩子表達能力比較好就還好,(添添是一歲2個多月可以比較清晰的用幾個字表達清楚的),但是有的孩子說話比較晚,不會表達,但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非常受挫的開始哭泣,然後就進入越哭越傷心的地步。
對於家長來說,盡量在很早的時候,鼓勵孩子的表達,我家是她一哭,我就會說,添添,你要努力說清楚,你不說,只哭,媽媽還是不知道你要什麼。如果實在說不清楚,就讓她用動作來表達,比如用手指,或者自己拿。然後,再他說清楚的時候,加以鼓勵。然後,盡量多的跟孩子一起,就大致能夠猜到她到底想要什麼。如果哭的實在厲害的,就抱抱孩子,然後問她,是不是我沒猜到你要的東西,你失望了。孩子馬上會覺得自己被理解了。然後就會慢慢平靜下來,再積極的給你指出來。建立了情感連接之後,再跟孩子講道理,鼓勵他表達,或者告訴她,下次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則么辦。
無法做自己的反抗,長期意願被壓抑
我們成年人一直以來有一個誤區,就是孩子還小,他們什麼都不懂,需要我們幫忙安排。大到上哪個幼兒園,小到吃什麼東西,穿什麼衣服,去哪裡玩。
誠然,對於幼兒園秒殺這等大事,孩子是解決不了的,但是,他們非常渴望在自己小小的世界裡面,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尤其是2歲之後的孩子,他們已經有了很清楚的好惡喝做自己的渴望。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家長過於控制和壓抑孩子的需求,孩子就會產生一種逆反心理,因為長期的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對父母安排的事情也不願意去做,這種不喜歡被安排的表達方式,對於一個兩到三歲的孩子來說,最直接的就是開始哭、鬧。家長會覺得孩子不夠聽話,但是我們所謂的聽話,其實是一種沒有自我的服從,不是一種彼此的商量。
孩子雖然小,但是我們也應該把他們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回想一下自己與父母的相處方式,感受一下自己的願望被打壓和拒絕後的心情,就能夠知道,當孩子的一些非原則的問題與我們的願望想違背的時候,被無情拒絕了以後,他們的感覺了。
長期被壓抑的孩子,因為長時間無法完成自己的願望,會對生活有一種無法言說的失望繼而憤怒而這種憤怒他們不會表達只好在日常中的小事中進行反抗。他們可能會容易激動,喜歡打人,砸東西,動不動大哭大鬧,看上去是不講道理,但是其實只是對成人不講道理的一種無力的回擊。
讓孩子在生活中來解決一些自己的問題,給他們一定權利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因為自己的方便和價值觀來剝奪他們感受生活的,學習生活的權利。即使,他們無權決定家裡的大型投資如何做,但是至少我們可以讓他們決定周末去哪裡玩。對孩子的信任多一點,他們會對自己的選擇權無比的珍愛,因為珍愛這種選擇權,所以,他們會選擇信守承諾,並且從自己的選擇中建立自信和自尊,感染正面的情緒。當情緒平和了,家長們可以發現,他們變得可以講通道理,談論問題,而且,可以快速處理自己的不良情緒。因為,這個時候,情緒對他們來說,才是問題,而是不發泄問題。
無理取鬧,測試底線
從添添兩歲開始,我們就開始了和她互相探底的一個過程。她經常會把哭鬧作為一種手段,來看是否能讓我們屈服。
孩子的大腦分為兩層,一層是由理性控制的,我們稱之為上層腦。這個部分控制著孩子的自控能力,邏輯思考能力等等。另外一層是由本性控制著的,可以稱之為下層腦,這一層更多的是聯繫著一個人的動物本能。當孩子兩歲多的時候,他們的上層腦開始發展(這個發展過程很長),他們開始學習有邏輯的思考,這個時候,他們會用哭聲作為讓大人投降的手段。這是理性腦發展的一個結果。如果他們發現,自己的哭聲可以讓家長屈服,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的理性大腦就會記住並且一直使用這個方法。
對於下層腦掌控的脾氣,其實講道理和發怒都不是太好的辦法。因為細心的家長可能會發現,在這個過程中,無法和孩子取得基本的額溝通,也就是說,我們說什麼,他們都聽不進去。是的,在下層腦主導的脾氣失控中,孩子基本上和一個發怒的猩猩差不多,他們不會跟理性的思考有任何的關係。所以,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要平復孩子的情緒,我覺得比較好用的一個方法,就是保住她,當然不是那種粗暴地禁止,而是溫柔的抱住她,然後等他的情緒平復下來,開始跟她回顧她的情緒,然後指出下次這種情況的解決辦法。其實,這也是一次非常好的感情溝通方式,和對理性思考的練習方式。
對自己的不滿和沮喪、嫉妒等等
很多時候,孩子從三歲開始,自我的感覺建立,而作為一個人的感情也開始變得豐富起來,兩歲之前,他們一直處於一種被安排的狀態,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安排下吃喝玩睡。但是,三歲以後的孩子,開始有了我的概念,伴隨我的概念而生的,就是各種作為我的個體會有的情緒。他們的情緒變得複雜了起來。我們發現,他們的情緒沒有以前容易判斷了。
兩歲多的孩子哭鬧,大部分是的理由我們可以猜測,比如困了,餓了,想出去玩的願望沒有達到。但是三歲的孩子他們的情感變得複雜,他們自己也在體會自己感情的變化。他們開始經歷各種豐富的情感體驗,比如嫉妒,比如不滿,比如沮喪。如果,這個時候,成人還是把孩子看做那個餵飽了就睡覺的孩子,難免會覺得孩子的哭是非常莫名其妙,如果成人按自己的標準要求孩子,那麼就會把孩子的哭聲看做無理取鬧。
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現在的這一代成人,其實也都不了解自己的情緒,和處理不同情緒的時候的方法。當孩子跟我們說害怕的時候,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是:不用怕,這沒什麼好怕的。這是對孩子的一種粗暴地否定,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感情是錯的。下次再遇到這種情緒,他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害怕。而在這種情緒被否定的過程中生長的孩子,第一也會否定別人的情緒,無法做到和別人共情。比如,可能我們都經歷過一些經典的對話:你跟媽媽說我好累呀。然後媽媽說:這點就累,我當年(此處省略8萬字)。這時候我們是什麼感覺?你想要的是什麼?我們的情緒處理,就是這樣一代代傳遞下來,然後又讓一代代孩子都無所適從。不被理解的孩子,以後可能會不相信自己的感覺,變得不自信,也有可能是走向相反的極端,就是不相信別人的感覺,就跟上面的對話一樣。
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哭泣,我們可能要仔細甄別一下,到底是為了什麼,他們是委屈了?嫉妒?難過?沮喪?生氣?失望?當我們弄明白孩子的情緒之後,第一件事是安撫他們,比如抱著他們,讓他們先把情緒發泄的差不多了,然後告訴他,你發脾氣是因為什麼,事情沒有做成的叫沮喪,媽媽抱了別的寶貝叫難過,爸爸誤會你了叫生氣,給孩子的情緒貼上標籤,千萬注意,沒有壞的情緒,所有的情緒都是人在生活過程中很自然會遇到的,我們也會有同樣的情緒,允許孩子有不好的情緒,只是告訴他們這個情緒是什麼,然後表示出對孩子的理解,然後讓孩子想辦法,下次怎麼樣對對抗這種情緒。慢慢的,孩子會知道自己的情緒出了什麼問題,也知道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最重要的是,他們會因為了解這些情緒而變得自信,快樂,即使有了消極情緒也能夠更快的解決和自我調節。這種能力,是伴隨一生的財富。
父母的言傳身教
其實看再多的帖子和育兒書還有公眾號文章都沒有太多,因為你會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在小時候是如何被對待的。我聽過的最經典的一句話就是:我從小就跟自己說,以後一定不能像我媽那樣,但是,我現在發現,我越來越像我媽。
到底是什麼,才讓我們變成了之前最不想成為的人?
我覺得是經歷。他們在成長中的很多學習,其實是一種隱性的學習,它雖然沒有被用筆記錄下來,但是當時的很多情緒,很多場景深深的留存在我們的大腦中。所以,當我們遇到相同的情景,這些隱形的記憶忽然就可以直接引導我們的行動,這是一種下意識採取的行為,完全沒有刻意的選擇,就是大腦的直接反應。所以,養育孩子變為了一場宿命的輪迴,每一個粗暴對待孩子的家長背後,一定有一個沒有被理解和安撫過得童年。
但是,如果我們還是用同樣的方法延續下去,孩子也會按照我們的方式生活,所以在所有的孩子的怒氣中,我把它放在了最後一條,家長的怒氣的延伸。
在一個父母極易發火,用爭吵處理問題的家庭中,孩子學會的是,出現情緒問題,用爭吵和暴躁的方式去解決。而這再很小的孩子身上,無疑會變成一種隱性的記憶,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採用這種方式,但是到了問題的時候就是控制不住。這就是一個家庭給他一生的影響。
所以,從家長自己開始做起,每次發脾氣之前,每次要爭吵之前,看看孩子的眼睛,我們真的要把這種粗暴冷漠的解決方式在下一代身上延續,子子孫孫的傳承嗎?我們想讓他們經歷一遍我們經歷過的感情無助,然後在經歷一次自己的無能為力嗎?
孩子犯錯了要怎麼辦?
有一次,我陪添添上幼兒園的親子班,這個班的小朋友都是剛剛摘掉尿不濕,一個小朋友不小心就尿了褲子,還滴在了地板上,他的爸爸覺得非常抱歉,因為弄髒了教室,在抱孩子出屋子換衣服的時候,我聽見爸爸嚴厲的呵斥孩子:尿尿之前為什麼不告訴我?孩子沒有說話。
其實這個爸爸是個非常好的爸爸,別人都是媽媽姥姥奶奶帶著孩子來親子班,他們家一般都是爸爸和媽媽,而且爸爸對孩子非常有耐心,更重要的是,這個爸爸非常寬容和友好。有一次添添在做室外活動的時候,不小心碰到了一個隧道,結果砸到了他的兒子,他安撫兒子之後,一直說沒事沒事,弄得我們也不好意思。
但是為什麼這樣一個好爸爸,會這麼嚴厲的呵斥孩子呢?他的耐心呢?
第二個案例是我的一個親戚,她的兒子從小是爺爺奶奶帶大的,父母都去忙事業了,對孩子也是非常寵愛,但是缺少必要的引導。終於有一天,她的兒子在小學二年級的考試中,考出了37分的好成績,去學校開完家長會之後,她回家終於忍不住了,把孩子結結實實的打了一頓,據說不只打了孩子,還自己打了自己幾個耳光。然後,第二天,她平復了情緒,帶著孩子去公園了.……
第三個案例是我昨天在地鐵上面看到的一個場景:雖然是周日,但是地鐵上的人還是很多,空氣非常嘈雜,一個2歲左右的小女孩被媽媽放在推車裡面,媽媽坐在座椅上,孩子一直在喊媽媽抱抱,媽媽抱抱,結果媽媽一直在安撫她,一會就到地方了,媽媽現在抱不了你。但是小女孩明顯開始變得焦躁,叫聲越來越密集,聲音也越來越大,我看得出孩子馬上就要爆發了,這時候,媽媽不得不把她抱了出來,但是媽媽是非常不高興的,旁邊還有一個女人不知道是什麼關係,到站了之後,馬上嚴厲地告訴孩子,趕緊走。
這只是我看到的三個案例,其實,如果想要觀察和尋找,我們身邊充滿了這樣的例子。一個小女孩在滑梯的下面大哭,沒有人陪我玩,沒有人理我,她的奶奶忙於譴責她擋了別人的路。一個小男孩在餐廳裡面想要抓勺子和盤子,媽媽怕把勺子盤子打碎,直接送他手裡搶走,孩子大哭,媽媽吼他。媽媽在做飯的時候,孩子好奇的拿媽媽的鏟子,媽媽覺得孩子搗亂,結果把孩子大吼一頓。
這樣的事情,都發生在我們身邊,甚至我們自己身上。那麼,當孩子犯錯後,我們除了大吼,還可以干點什麼?或者說,我們為什麼要大吼?
我覺得這幾個例子中的家長處理方式,其實都是基於自己的價值觀衡量,或者社會價值觀衡量的。第一個耐心爸爸之所以會這麼嚴厲的說孩子,是因為他覺得給人家的環境造成破壞覺得非常抱歉,覺得孩子也要有同樣的抱歉,嚴厲的斥責孩子,其實更多的是想表達一種對此事的態度。第二個媽媽是覺得孩子考了這個分數,讓她非常的丟人,覺得在學校被老師說,面子過不去,可能還有對看孩子的爺爺奶奶的不滿,最後把孩子當做了一個情緒出口。第三個媽媽就更加簡單了,在如此的公共場合,孩子哭鬧,她擔心周圍人的眼光,特別是現在動不動就把孩子貼上熊孩子熊家長的標籤,所以嚴厲的制止孩子,表示自己對孩子的教養,下車後,還為自己丟失的面子生氣。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唯獨沒有人關心:孩子經歷了什麼?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們如何做能夠幫助他們變得更好,而不是橫加指責。
第一個男孩,是剛剛開始脫下尿不濕,跟著小朋友們一起玩,他覺得非常開心,所以忘了說,我覺得在這個年齡段是很正常的。
第二個男孩,長期處於爺爺奶奶帶的過程中,對於學習根本沒有啟蒙,他覺得老師說的很多他都聽不懂。
第三個小女孩就更好理解了,那麼小的一個推車,孩子根本伸不開腿,她要媽媽抱,其實是想出來,所以找媽媽求助,但是媽媽一直忽視她的感覺,所以才開始崩潰。
我舉這三個例子其實是想說明同一件事情,就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她是真的犯錯了?還是我們以我們的眼光評判的錯誤?
很多時候,我們以成人的眼光來評判孩子的對錯,我們以我們的情緒感應去評判孩子的反應。但是,我們都忽略了一件事情,孩子就是孩子,他們對於這個世界的認識更簡單,對於情緒的處理一無所知,有的只是本能的哭泣,對於一些難題束手無策,需要一點點的學習解決。他們對於事情評判的方式和我們截然不同,可能對於我們只是一點點的小時,對於他們就是一件翻天的大事。
而我們這種因為自己的情緒去評判孩子的行為,對孩子嚴厲斥責的行為,會讓孩子覺得她的情緒是錯誤的,甚至覺得跟父母表達情緒都是錯誤的,慢慢的,他們講不再和父母表達自己的情緒,甚至在成年之後,都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情緒,更多的是通過不合時宜的方式進行宣洩(比如發脾氣,摔摔打打,冷戰),又或者苦苦壓抑自己。
對於一個遇到不會的難題,卻只是被父母責罵而非幫助分析解決的孩子,他們的心理其實有一種怒氣在裡面,他會覺得你只會打我說我,卻不會幫助我,也就形成了父母和孩子的最初的不信任,這種不信任的逐漸累積,就變成了到了青春期之後,父母說什麼都不會聽,而且什麼都不會跟父母說。
但是,孩子的每一次錯誤,其實都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讓我們去了解他們,了解他們的想法,也讓他們了解我們的想法,每一次失控,都是非常好的機會讓我們教育孩子如何識別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每一次不理想的結果,都是非常好的機會讓我們去引導孩子學習如何解決問題。一個不理想的開始,可以有兩種可能:從中學習還是兩敗俱傷。
控制自己,停止指責
要想把每一次錯誤都變成一次更好的機會,我們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管住自己,不要在孩子犯錯之後的第一時間進行指責。
其實,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他們在犯錯之後自己是非常恐懼的。就好像我第一個案例中說的孩子,他當時就完全是不知所措的表情,因為在他小小的腦袋裡面,也覺得尿在地上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如果我們在去指責,無疑加重了孩子的愧疚感,時間久了,甚至會影響孩子對自我的正面評估。我就有這樣一個學生,她其實非常棒,一直是我們這裡市重點的學生,但是她不停的跟我說,她的學習非常渣,她特別粗心,我每次表揚她,她都說,老師,你別著急表揚我,我會讓你失望的。這就是典型的自我評估不足,在我看來,她其實非常優秀了,但是她少的是一份對自己的信心,遇到了非常猶豫的題目的時候,她從來不敢大膽猜測小心求證,她等著我給她正確的答案。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我們的批評會減少他們的負疚感。一些孩子覺得自己做錯了,但是爸爸已經說過我了,這樣我的錯基本已經被懲罰了,這件事就過去了。甚至很多家長也是這麼想的,包括第二個案例中的媽媽,覺得已經懲罰過孩子了,他知道自己錯了,那麼日子還是照常過吧。但是,這種形式上的懲罰,除了讓孩子的愧疚感消失,其他什麼都沒有改變,孩子依舊沒有能力面對艱難的考試,唯一不同的是,我們給了他一個經驗,下次犯錯誤,被罵一頓或者打一頓就過去了。他們會對犯錯誤更加不在乎,因為他知道帶來的結果。而且,他們也更加不注意去改善自己的行為,因為反正結果就擺在那裡。到了青春期,家長無法再打罵孩子的時候,就會發現,他們沒有什麼手段管孩子了……
放下面子、詢問原因,提供方法。
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對於家長來說,先不要指責,而要去了解孩子犯錯誤的原因。孩子的「不良」行為,大部分都不是故意的,可能是因為美好的願望被放錯了地方。
嘗試著理解孩子,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和處境中去考慮問題,我們就會發現,他們的有些行為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有些行為是很寶貴的,這樣自然就可以和孩子建立起下一步溝通的橋樑。
如果我是第三個案例中的媽媽,我會看看孩子為什麼要抱,是情緒不好需要安慰,還是身體不舒服困了餓了,然後我就會發現,她在那個小車裡面真的不舒服。我會抱她起來,不是對孩子的要求予以滿足就算做縱容。然後在她完全失控之前,我會問她,在小車裡是不舒服嗎?那媽媽抱一會吧。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理由和情緒,在他們還不能表達的時候,盡量猜測孩子的情緒加以指出,你會發現還在崩潰邊緣的孩子會漸漸安靜下來,達到第一步的共情之後,慢慢地去引導她去有正確的行為。
有一次我們一起去吃九毛九吃飯,添添指著一個方向說,我要吃那個。我把桌子上面的東西都拿來了,她都說不是,然後就著急了,開始癟嘴,然後我看到旁邊桌子上,是九毛九的生日面,那個面放在一個漂亮的宮廷樣式的黃色的碗裡面,我覺得她可能是愛那個碗,所以想吃。我只好實話實說,那是別人的,咱們不能吃。而且,九毛九的生日面,只能憑身份證生日買。添添的失望終於達到頂點,開始哭。
於是,我把她抱出去,抱著她,讓她哭了一會,我問:你是想吃那個面嘛?她說是。我說:我們吃不了,你是很傷心是吧。她說是。我說,這個叫做失望,就是想做的事情做不到,這是很正常的。你可以哭一會,還哭嗎?她已經鎮靜很多了,還是摟著我。我說:那個面只有生日才能吃,媽媽答應你,過幾天你生日的時候,媽媽帶你過來吃,我們回去把她寫到諾言小本上好不好?她說:好。最後,我說:媽媽給你要一碗爆米花,你先吃一下這個,下次來吃面好嘛?她說好。然後,拿著爆米花高興的回去座位吃飯了。整個過程持續不到五分鐘。
這是我最近在研究情緒管理後的一次自己親身經歷,我也非常驚訝於它的效果。按照我以前的經驗,她可能會哭很久,然後我就一直說,吃不了,沒辦法,最後她會好久幹什麼都沒精神。
我說的這個,可能跟上面犯錯誤的案例不相關,但是我們可以把這個句型放到犯錯誤的案例裡面去。如果第一個爸爸說,你是玩得太高興了,忘了說尿尿嗎?這個孩子馬上會感覺到自己的錯誤被理解,然後爸爸告訴他,下次要注意告訴爸爸好嘛,要不再尿濕褲子又不能參加活動了。這樣,幾次下來,孩子自己會小心自己的行為,他會在意這個結果,也會覺得跟爸爸更加親密了。
第二個孩子已經很大了,家長完全可以安靜的詢問孩子沒考好的原因,然後先問他自己解決的方法,然後再給出一些意見,然後陪著孩子一起執行。
其實,作為成人,我們也會有各種不良情緒和抱怨,當我們跟老公說自己很累的時候,其實不一定是想他去幹什麼,更多的是想要得到一種安慰。孩子也是一樣,他們的錯誤多數源於自己的願望和能力的不匹配,這樣孩子自己就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挫敗感了,作為家長,表示理解,才能讓孩子感覺自己和孩子站在一起,他們才更願意聽我們的建議,更願意更我們分享她的情緒。我們的建議才能更好的執行。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但是每一個天使也都會犯錯,我們成人的世界中,從小被灌輸犯錯是羞恥的,失敗的,不好的。所以,我們害怕犯錯誤,更多的去選擇一種安全的生活。但是同時我們失去的也是從錯誤中學習的能力。讓每一次錯誤都變成獨一無二的螢火蟲,在探索未知的黑暗中照亮一下前面的路,我們和孩子的生活會更加美好。
改變對待錯誤的態度,也讓我們成人更加學會自省,學會彌補,學會變好。
很多媽媽說自己最後跟孩子發脾氣的主要原因是:講了半天道理一點用都沒有。最後不得不採取暴力和武力的態度來解決問題,最終發現,孩子不需要民主,專政才是最好的辦法。我有時也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張添添我對你是不是太民主了?作為一個暴脾氣的我來說,我一直在探索到底有沒有不發脾氣可以快速解決問題的辦法,因為發完脾氣我還得考慮到她的心理創傷,還得進行修復,真心好累。那麼到底為什麼我們說話他們不聽呢?
孩子說不怎麼辦
很多孩子會對大人的各種提議說不,添添也在這個階段裡面,這是很多孩子都會有的一個階段。有一度,我以為她只會用不來組詞:不好、不要、不行、不……這是進入2歲半左右的孩子自我認識提升,然後想要展現自我的第n種嘗試(其實他們有很多的嘗試,只是我們沒有看到),只不過這個嘗試有點長,而且表現極為擰巴,最後就變成了這樣。
一開始我如臨大敵,開始給她講道理,誰知道,我越講道理,她就越不講道理,無論我說什麼,她都是統一的用不字來解決問題。越聊火越大,最後,就只好作罷,還是專政把。
後來我發現,她其實只是一個自我情緒的表達,簡單的說,她其實就是用不這個字來提升自己的存在感,其實心理知道應該怎樣做。我的道理對她來說,其實都明白,自然不願意聽。她其實只是想說,我長大了,你得關注到這樣問題,我有自己的意見了,你不能無視我的發言權。
針對這個發現,我的策略變成,你有發言權,說吧,但是該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比如,晚上洗澡,她說不洗,我說你確定不要洗,那好吧,我們下一個項目,但是想清楚,今天不洗就臭臭的睡覺,她立馬自己脫了衣服去廁所等著了。幾次過招下來,我現在都不用多說,只說一句,你確定?她如果只是為了刷存在感的不,就會直接去做了。甚至有時候,她說不,我還該幹什麼幹什麼,整個過程中,她也沒提出意見。
但是,要特別注意一種,她是真的不想做,有一次我問她你要出去坐搖搖嗎?(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家的搖搖是她的人生重大支柱,早晚班一定要上)她說不。我說你確定,問了三次(簡直不能相信為什麼會不坐搖搖),她說確定不坐。那就尊重他的意見好了,結果我發現,她那天是想擦電視。(對沒錯,是擦電視不是看電視)。有的時候,孩子的排序和我們的排序不同,我們覺得吃飯、洗澡很重要,她可能當時剛好就真的不想要,那就不要好了,再再三確認完成,並且確保他對結果充分理解了之後,盡量尊重他的意見。反正不洗澡是她不舒服,不吃飯是她餓(偶爾餓一頓沒事),讓她早點學會為自己做出的選擇負責不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嗎?我一直信奉吃虧尤其是吃自己選擇的虧一定要趁早,因為早期的孩子吃虧都是一些小事,大不了餓一頓,一晚上睡不舒服,但是如果學不會做正確的決定,知道自己的決定將來會影響自己的生活,他們在以後更大的問題上任性和草率,吃的虧就不是一頓飯的事了。(也許變成老虎的一頓飯了。)
還有一種情況下說不,那就是孩子其實對別的事情有了情緒,她只是在發泄沒有被梳理的情緒。昨天晚上添添把水撒故意撒在桌子上面,其實她可能只是想玩,但是我表情很嚴肅的告訴她用紙巾擦了。她覺察到了我的不對,跟我說不,我們兩個就對立起來,我說你不擦,明天這裡可不能放玩具了,她才動手。其實不只是說不,他們的很多時候的苦惱,扔東西,都不是因為他們真的是對眼前的事情產生了逆反,其實很多時候,是別的事情對他進行了刺激,這種不開心的情緒,一開始無法發泄,只是現在才找到了情緒的出口。其實,仔細回顧一下我們成人也會有類似的問題,某些工作的不如意帶回家裡,結果對著孩子或者老公大發脾氣,這不是非常經典的畫面嘛。所以,當孩子比較激烈的反饋的時候,先安撫他們的情緒,然後仔細探究一下,到底是什麼事情讓他們情緒如此糟糕。比如很多媽媽跟我說,孩子上幼兒園,或者媽媽上班跟隔輩人在一起了之後,忽然就變得脾氣暴躁起來,這除了分離焦慮症之外,我覺得可能是孩子還沒有理解為什麼好好的非要送到幼兒園去。這時候,除了給他加倍的愛和陪伴,還有就是講自己的一天和講去幼兒園的必要性,讓孩子知道,不是不要她了,而是讓她去學習交朋友。
你永遠不知道的孩子的想法
很多家長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會進行安撫,但是卻發現安撫其實是沒有什麼用的,孩子還是依舊在發脾氣,像一個小瘋子,完全對外面的世界置之不理,對所有的道理完全聽不進去,最後講道理只好上升到威脅甚至最後上升到武力解決。孩子哭大人懊悔,一幅雞飛狗跳的場景,生活陷入一地雞毛中。
我們人在進化中是一個非常奇怪的存在,我們的成長期最長,一般的動物生下來很快就能走路,學習捕獵生存,我們生下來完全沒有自理能力,走個路都得一年以後。基本上,我們是在孩子的短短的前幾年中,看到了生物進化從猿到人的全部過程。
我們的腦子中有各個部分(這個一說就多了),我們只要知道,在我們剛剛開始的人生階段,孩子的很多反應都是比較低級的大腦部分來控制的,因為這個時候,他們還沒有開始發展自己的邏輯和自控能力。到了兩歲之後,他們的負責自控的大腦部分,前額葉皮質才開始逐步發展,才可以逐步控制自己的行為。但是這個發展過程比較緩慢,所以,這個時候的孩子很奇葩,他們擁有了基本上一個人的活動能力,但是卻有著一個爬行動物的大腦來支配自己的行為。所以最後就是,他們是一個直立行走的猩猩。(基本上這麼理解就對了)。所以,一旦當他們遇到挫折,他們的理性思考就會剎車停止,然後完全有應激系統控制自己的行為,也就是說,他們變成猩猩了。發泄完成,理性大腦慢慢控制自己,才有變成小孩。
所以,管孩子一定要看好時機,在她開始有情緒的時候馬上處理她的情緒,不要等到她已經開始發瘋,那個時候,理性大腦已經停止工作,說什麼都來不及了。如果真的拖到孩子已經發瘋,家長才開始意識到孩子有問題,那麼接下來這步可能對你有幫助,因為我試用過幾次,覺得還好。
對付一個發瘋的孩子最好的辦法,絕對不是你比她還瘋(雖然很多家長真的是這樣做的)。而是以最快的速度重複出他的情緒和她的需要,當自己被理解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很多的孩子奇蹟般的停止了哭泣。上次,添添過生日的時候,她看到吃飯的額地方外面有很多搖搖,非要去坐,不進屋吃飯,我說不可以,爸爸在中間為難。於是,我轟走了爸爸,然後抱著她,她還在哭,我說你是想做搖搖嗎?她說是,然後就好了很多。我說是覺得搖搖比吃飯好玩嗎?他說是。然後基本就已經不哭了。當她停止了哭泣,基本就證明他的理性腦開始工作了,我說好,一會一定讓你玩搖搖,但是現在龍龍哥哥在裡面,他已經餓了,你的生日,龍龍哥哥是你的客人,您讓客人餓肚子嗎?她搖頭,我說你招待好龍龍哥哥,媽媽讓你坐兩次搖搖。(我知道,跟著爸爸坐十次她都有辦法辦到),她馬上同意了,然後快樂的吃飯。
在處理髮瘋的孩子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先聯結感情,直接道出她的想法,而不是直接給他講道理。很多媽媽都應該知道,當我們跟老公抱怨婆婆不好的時候,如果你老公跟你講道理,是不是火上澆油?當回家說領導壞話的時候,如果家人說,有問題的是你,你會不會當時發瘋?對待孩子是一樣的道理,先理解感情,再進行說教。放在成人的人際關係上也會很好用。當然,這裡面我佔了一個便宜,就是添添是個女孩,女孩本身的理性就比男孩好,他們更加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且語言能力更好。如果是男孩的媽媽,方法也同樣好用,可能有兩點需要注意,一個是把語言換成更短的句子,比如:你不要洗澡,不要不要,寶寶不要洗澡,寶寶要玩。簡短有力,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畢竟在大腦處於停滯狀態的時候,他們是不太聽得懂長段的人話的。而且,添添的語言能力一直都還好,我說的長句她都沒問題,有些男孩的語言發展畢竟晚(普遍現象很正常),需要講道理的時候也把句子盡量短。
這裡要提出的是很多媽媽會採用一些引開注意力的手段來緩解孩子情緒,這對於一歲半之前的孩子是很好用的,但是,對於一歲半之後的孩子,盡量溝通情緒。因為一歲半的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發脾氣,也開始有了自己判斷力和記憶力,這個時候,我們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就等於告訴她,你現在的情緒不重要,沒必要繼續了,她會有一種被輕視的感覺,慢慢的,開始不相信自己的感覺。試想一下,當你跟閨蜜哭訴了半天你的生活遭遇,結果你閨蜜說,親愛的,我剛剛買了一雙新鞋你要不要看看,你會不會更加火冒三丈,然後覺得沒人理解我們。如果我們對於大孩子還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就會產生這種心理反應。
自己做不到
我覺得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前三的話,一定會有這一條,而且是越大的孩子其實越明顯。
曾經,我的一個閨蜜經常跟我們吐槽她的女兒不聽話,上課不認真聽講,跟她對著干,有一次我有機會和她女兒一起出去,發現她女兒是一個特別厚道,善良並且樂於助人的孩子,雖然能力上面有欠缺,但是,溝通起來不困難,為什麼女兒只是跟她媽媽的時候非常叛逆呢?
有一次她女兒跟我說,媽媽要求我的事情自己還在做。
我一直覺得在親子關係中,甚至夫妻關係中,憑藉著一些證書和血緣就認為對方必須聽我的這種行為,完全是耍流氓。不是我們比孩子大,因為自己是母親,孩子就會永遠聽你的。事實上,成人不如孩子的地方太多了。
每次說到孩子十幾歲的時候,看不上自己媽媽的意見,媽媽說什麼都是揣著雙手,一臉不耐煩,我們都會說到,這個媽媽沒有教育好。其實,我覺得我非常理解這些孩子。一份感情長期並且健康的存在,裡面只有學員或者愛是不夠的,真正長遠良好的愛裡面,一定會有敬存在。孩子尊敬甚至敬畏父母,才能保證隨時願意去聽取父母的建議,自己遇到問題願意從父母那裡尋求幫助。
親子關係是每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關係,作為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們唯一可以信任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也正是因為這種信任和依賴,會把孩子失望加倍。當一個孩子發現身邊最親密的人,正在踐踏義正言辭的教給自己的原則,他們對於家長失望的同時,也會對整個規則引起質疑。這到底是不是我要遵守的東西。在迷茫中的孩子,會產生憤怒,而這種怒氣無處發泄,只好表示出對父母的所有言論逆反。
如果你要求孩子多吃蔬菜營養均衡,自己卻把油菜從碗里挑出來;如果你要求孩子要互相幫助,懂得分享,但是卻因為某件跟朋友的小事在家大發抱怨;如果我們出去說遵守交通規則,然後抱著孩子闖紅燈,把一切看在眼裡的孩子會是什麼感覺?到底要按媽媽說的做,還是按照媽媽的行動做?算了,想不明白,都不做了。
有了一個孩子,就等於有了一個24小時的監控器,每時每刻,規範我們的言行,讓我們踐行自己所宣導的理論。自己覺得有必要的事情,先要求自己,自己做不到的不要要求孩子。
沒有感情的積累
我們為什麼愛聽一些人的建議而不喜歡聽另一些人的,因為我們會有好惡。同樣作為父母,跟孩子的感情是不同的。很多人錯誤的以為,只要我滿足孩子的要求,她就會跟我親近,這種想法其實跟坐在寶馬裡面哭的觀點沒什麼太大區別。在我家裡,我經常稱自己是後媽,我讓她學習做家務,規範她的行為,但是,那天添添跟我說,添添最喜歡媽媽。那個事無巨細幫忙,天天讓女兒說一不二的爸爸,現在基本靠邊站了。
為什麼,我即使對她很嚴格,她還是最愛我。因為我能夠盡量的讓自己理解她。我們會跟什麼人在心理上面最親密?毫無疑問,就是理解我們需要的人。而這種理解,不是問孩子,你想要什麼,然後出去刷卡付賬的人,要很多的心思去觀察孩子,建立共情,適當的溝通。而這所有的一切,其實都是一種情感的儲存,讓孩子把家長視作最了解自己和最愛護自己的人,並且真的能夠提供有意義的意見的人,這樣,當到了需要糾正他們,給出必要的意見的時候,才會有順理成章的互動和結果。平時沒有儲存,指望著面對危機的時候,孩子就會聽家長的?為什麼我們要聽一個從來不了解我們的半陌生人的話呢?
能用動作解決的不要用語言
添添一歲半左右學會的自己穿鞋子,從那以後,出門的時候,我都讓她自己穿鞋,但是我發現她經常會跑到玩具旁邊玩起來沒完,完全忘了要穿鞋這件事情,催了半天也不動。直到有一天,我無意中站在門口說,添添我們走了,然後她飛快的爬起來穿上鞋,然後拉著我出門。
那一天忽然我明白了,孩子其實比我們都聰明,因為她從來不看我們說了什麼,更多的時候她在觀察我們怎麼做。
我們告訴孩子要抓緊時間,趕快行動,但是她發現我們在磨磨蹭蹭的穿衣服,整理東西,她自然覺得事情是不緊急的,因為媽媽的行動並沒有表明這件事情這麼緊急。我們說不要看電視了,對眼睛不好,但是他們時常可以看見,爸爸媽媽回家就是打開電視,自然覺得這個眼睛不好可能只是爸爸媽媽拿來嚇唬人的。我們跟他們說,你要努力,結果自己每天吃吃喝喝看肥皂劇,孩子會認為難道努力只是我一個人的事?
好的教育,從來都是帶動,引領而不是說教指著和逼迫。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做什麼,最好的辦法,就是關上自己的嘴,邁開行動的腿。我們催促孩子抓緊的時候,加緊自己的進度,站在門口等他們,他們自然會知道時間的緊迫;我們希望他不要看電視玩手機的時候,關上自己的手機,跟她一起做遊戲或者做運動;我們想讓孩子學習更好,養成良好的習慣,就在家裡創造出一個到時間大家一起學習和工作的良好氛圍;我們想讓孩子更加勤勞,就別自己躺在沙發上面,而是和孩子一起動手。好的家庭教育,從來都不會死吼出來的,而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孩子在一天天中感受到自己的家長的行為,並且模仿這種行為,然後不自覺的模仿。


TAG:外婆謠繪本俱樂部 |
※情侶該如何與情緒和諧共處?
※如何與情緒和諧共處?
※如何與情緒化的戀人相處
※如何跟情緒耐受力弱的戀人相處?
※成熟的女性如何與自己的情緒相處
※相愛容易相處難,鄭爽罕見情緒大爆發,和男友相處摩擦不斷?
※如何和負面情緒和平共處,這些常識得知道
※情緒背後的真相
※感情中不做壞情緒的渲染者
※談談感性、理性與情緒控制
※別指責,讓情緒的歸情緒
※你的情緒受控嗎
※情緒及情緒調節的內涵
※兩人的情緒明顯平靜,蕭玦對阮顏的「感情」非常難處理!
※何為情緒?如何與情緒和平共處?高人給出最佳答案
※及時為老人疏導情緒
※研究表明,童年時期的情緒壓力會導致焦慮、代謝紊亂和心血管疾病
※別為無法控制的事情影響情緒
※如何與自己的負面情緒共處?
※處理壞情緒問題的正確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