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古代畫論解讀系列之五

中國古代畫論解讀系列之五

趙孟頫《人騎圖》

元代繪畫理論

1、趙孟頫:

(1)重生活;以自然為師,以生活為師。「久知圖畫非兒戲。到處雲山是我師」

(2)繪畫要有傳統,有古意;古意成為他評畫的標準「雖筆力未至,而粗有古意」古意當屬唐雨北宋的繪畫意境,重神似,重筆墨意味。

(3)主張「書畫同源」。萌芽於南齊謝赫六法論中骨法用筆,被後人視為書畫親緣關係論的經典。「石如飛白木如箍,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被後人視為書畫親緣關係論的經典。

趙孟頫《鵲華秋色》

趙孟頫《浴馬圖》

2、倪瓚:「逸筆草草,不求形似」

(1)意氣說是其主要繪畫理論思想;

(2)「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余之竹,聊以寫胸中之逸氣耳」逸氣說是一種對繪畫功能的認識,它排除了繪畫「明勸誡,助人倫」的社會教化功利,認同宗炳等人的「暢神論」,推而認為繪畫的總用時抒發個人胸中逸氣,追求神采忽略形似

(3)自娛說。

元倪瓚《容膝齋圖》

元代倪瓚《江亭山色圖》

3、黃公望:《寫山水訣》

一、寫山水訣

近代作畫,多宗董源李成二家,筆法樹石各不相似,學者當盡心焉。

樹要四面俱有干與枝,蓋取其圓潤。

樹要有身分,畫家謂之紐子,要折搭得中,樹身各要有發生。

樹要偃仰稀密相間,有葉樹枝軟,面後皆有仰枝。

畫石之法,先從淡墨起,可改可救,漸用濃墨者為上。

石無十步真,石看三面,用方圓之法,須方多圓少。

[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董源坡腳下多有碎石,乃畫建康山勢。董石謂之麻皮皴,坡腳先向筆畫邊皴起,然後用淡墨破其深凹處,著色不離乎此。石著色要重。

董源小山石謂之礬頭,山中有雲氣,此皆金陵山景。皴法要滲軟,下有沙地,用淡墨掃,屈曲為之,再用淡墨破。

山論三遠:從下相連不斷謂之平遠,從近隔開相對謂之闊遠,從山外遠景謂之高遠。

山水中用筆法謂之筋骨相連。有筆有墨之分。用描處糊突其筆,謂之有墨。水筆不動描法,謂之有筆。此畫家緊要處,山石樹木皆用此。

(原書第162頁)

[元] 高克恭《雲橫秀嶺圖》

大概樹要填空。小樹大樹,一偃一仰,向背濃淡,各不可相犯。繁處間疏處,須要得中。若畫得純熟,自然筆法出現。

畫石之妙,用藤黃水浸入墨筆,自然潤色。不可用多,多則要滯筆。問用螺青人墨亦妙。吳妝容易入眼,使墨士氣。

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於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模寫記之,分外有發生之意。登樓望空闊處氣韻,看雲采,即是山頭景物。李成郭熙皆用此法。郭熙畫石如雲,古人云:「天開圖畫」者是也。

山水中惟水口最難畫。

遠水無痕,遠人無目。

水出高源,自上而下,切不可斷脈,要取活流之源。

山頭要折搭轉換,山脈皆順,此活法也。眾峰如相揖遜,萬樹相從如大軍領卒,森然有不可犯之色,此寫真山之形也。

元代吳鎮《雙檜平遠圖》

山坡中可以置屋舍,水中可置小艇,從此有生氣。山腰用雲氣,見得山勢高不可測。

畫石之法最要形象不惡。石有三面,或在上,或左側,皆可為面。臨筆之際,殆要取用。

山下有水潭謂之瀨,畫此甚有生意,四邊用樹簇之。

畫一窠一石,當逸墨撇脫,有士人家風,才多便人畫工之流矣。

或畫山水一幅,先立題目,然後著筆。若無題目,便不成畫。更要記春夏秋冬景色。春則萬物發生,夏則樹木繁冗,秋則萬象肅殺,冬則煙雲黯淡,天色模糊。能畫此者為上矣。

李成畫坡腳須要數層,取其濕厚。米元章論李光丞有後代,兒孫昌盛,果出為官者最多,畫亦有風水存焉。

松樹不見根,喻君子在野。雜樹喻小人崢嶸之意。

夏山欲雨,要帶水筆。山上有石小塊堆其上,謂之礬頭。用水筆暈開,加淡螺青,又是一般秀潤。畫不過意思而已。

(原書第163頁)

元代黃公望《丹崖雲樹圖》

冬景借地為雪,要薄粉暈山頭。

山水之法在乎隨機應變,先記皴法,不雜布置,遠近相映,大概與寫字一般,以熟為妙。紙上難畫,絹上礬了好著筆,好用顏色,易入眼。先命題目,此謂之上品。古人作畫胸次寬闊,布景自然,合古人意趣,畫法盡矣。

好絹用水噴濕,石上槌眼匾,然後上幀子。礬法:春秋膠礬停,夏日膠多礬少,冬天礬多膠少。

著色螺青拂石上,藤黃入墨畫樹,甚色潤好看。

作畫只是個理字最緊要。吳融詩云:「良工善得丹青理。」

作畫用墨最難,但先用淡墨,積至可觀處,然後用焦墨,濃墨,分出畦徑遠近。故在生紙上有許多滋潤處,李成惜墨如金是也。

作畫大要,去邪、甜、俗、賴四個字。(《輟耕錄》)

黃公望《秋山雨霽》

二、作山水必以董源為師

山水之作,肪自漢唐,古筆遺墨,不復多見。米南宮評品,稱董北苑無半點李成、范寬俗氣,一片江南景也。厥後,僧巨然、陸道士皆宗其法。陸筆罕見,然筆往往有之,亦有逼於董者。其有學於然者日:「江貫道用墨輕淡、勻潔,林木、樹葉,排列珠王非,宋人亦珍之,視然則大有徑庭矣。」作山水者,必以董為師法,如吟詩之學杜也。(引自張子政《畫山水跋》,見《佩文齋書畫譜》卷十六)

元代黃公望《水閣清幽圖》

4、饒自然:繪宗十二忌

繪宗十二忌,(1)布置迫塞(2)遠近不分(3)山無氣脈(4)水無源流(5)境無險夷(6)路無出入(7)石止一面(8)書少四枝(9)人物佝僂(10)樓閣錯雜(11)滃淡失宜(12)點染無法。

王蒙《青卞隱居圖》 140x42.2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5、李衍:

《墨竹譜》,成竹在胸。

李衍著有《竹譜》即《竹譜詳錄》,可謂是他對前人和他自己生乎畫竹的經驗總結。其書凡七卷,分畫竹譜、墨竹譜、竹態譜,墨竹態譜、竹品譜。竹晶譜又分全德品、異形品、異色晶、神異品、似是而非竹晶、有名而非竹晶。其書廣引繁征,頗稱淹博。

王蒙《 葛稚川移居圖》

6、王繹《寫像秘訣》節

寫像秘訣

凡寫像須通曉相法。蓋人之面貌部位,與夫五嶽四瀆,各各不侔,自有相對照處,而四時氣色亦異。彼方叫嘯談話之間,本真性情發見,我則靜而求之。默識於心,閉目如在目前,放筆如在筆底,然後以淡墨霸定,逐旋積起,先蘭台庭尉,次鼻準,鼻準既成,以之為主。若山根高,取印堂邊一筆下來;或不高不低,在乎八九分中,則側邊一筆下來;次人中,次口,次眼堂,次眼,次肩,次額,次頰,次髮際,次耳,次發,次頭,次打圈。打圈者,面部也。必宜如此,一一對去,庶幾無纖毫遺失。近代俗工膠柱鼓瑟,不知變通之道,必欲其正襟危坐如泥塑人,方乃傳寫,因是萬無一得,此又何足怪哉?吾不可奈何矣!

元 王蒙《秋山草堂圖》 紙本 123x54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寫真古訣

寫真之法,先觀八格,次看三庭。眼橫五配,口約三勻。明其大局,好定寸分。

八格解:相之大概不外八格:田、由、國、用、目、田、甲、風、申八字。面扁方為田。上削下方為由。方者為國。上方下大為用。倒掛形長是目。上方下削為甲。顋闊為風。上 削下尖為申。

三庭解:髮際至印堂為上庭,印堂至鼻準為中庭,鼻準下一筆至地角為下庭,謂之三庭。

五配三勻解:山根約一眼之位,兩魚尾約兩眼之位,共成五,謂之五配。兩頤約兩口之位,共成三,謂之三勻。

元代盛懋《溪山清夏圖》

收放九宮格法

作書九宮九九八十一格,收小即所以放大,將全面眶格畫於大九宮格內,上頂髮際,下齊地角,即用小九宮一個收小,便絲毫不爽。格須斬方。 九宮格收放法,只以能畫後用之,若初學當熟悉起手訣,目力方准。(《輟耕錄》)

元代唐棣《霜浦歸漁圖》

7、庄肅《畫繼補遺》

《畫繼補遺》中國元代畫史著作。是繼《畫繼》之後編寫的南宋畫家傳記,分上、下2卷。上卷為帝王、貴族、官宦、僧道、 文人及平民畫家,下卷所載主要為宮廷畫家。共得南宋畫家傳記84篇,涉及南宋畫家90人,對個別北宋畫家也略有記載。傳記內容包括籍里、字型大小、生平、師承、專擅、畫法風格、所見作品、當時影響各項,亦略有評價。此書對馬遠、夏圭、李嵩、牧溪等畫家,評論頗有譏貶之處,從今天看來未免失之偏頗,但在當時也反映了一部分人的看法。

元代曹知白《松亭圖》

8、湯垕(hòu)《畫論》節

(1)看畫如看美人,其風骨有在肌體之外者。今人看古迹,必先求形似,次及傅染,次及事實,殊非賞鑒之法也。

(2)看畫之法不可一途,而取古人命意立跡,各有其道,豈可拘以所見繩律古人之意哉!初學不可不講明要妙,觀閱紀錄。否則,縱鑒賞精熟,見畫便知如何,詰其美惡之由,茫然無對,雖妄加議論,支吾一時,言吐俗謬,識見短淺,為知者所哂,不可不學也!大家子弟不可不學看書畫,蓋留心不於此則於彼,所益非一端。前輩名人巨公未有不游意於此者,陳無己詩云:「老知書畫真有益,卻悔歲月來無多」。讀之可為浩嘆。

元代吳鎮《洞庭漁隱圖》

元 吳鎮 墨竹譜 冊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脈家園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古畫論解讀系列之三

TAG:龍脈家園 |

您可能感興趣

解讀丨《論語》中的修身之道
讀懂「五脊六獸」,解讀中國文化
解讀古代皇帝長壽「五法」之謎
《道德經》解讀之十二講報名中
解讀《莊子》之《內篇·齊物論》五
解讀《莊子》之《內篇·齊物論》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名詞解讀
解讀《莊子》之《內篇·齊物論》二
解讀三國十一之「宛城之戰」
《全戰:三國》精美國畫科技樹解讀 與五行系統融合
解讀《莊子》之《內篇·齊物論》七
解讀三國十七之「掛印封金」
解讀《脾胃論》系列之:李氏加減十三法
解讀丨中國傳統文化與幸福
解讀三國二十之「孫策之死」
楊佴旻專欄:傳統之惑——解讀中國畫的傳統
《中國當代作家論》叢書出版 解讀作家精神世界
《道德經》解讀之十二講開始報名
全面解讀中國十大名茶之首龍井茶
解讀《喻世明言》之貫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