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傳統村落:蜀道遺韻青林口

傳統村落:蜀道遺韻青林口

四川江油市青林口村,舊稱青林場,始建於元末明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這個遠離塵囂的小山村,承載著千年蜀道的遺存和記憶,保存有精緻的古建築群和活態傳承的民俗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

青林口

青林口地處江油、劍閣、梓潼三縣之交,村落布局依山勢,順水流,體現了「天人合一」、「萬法自然」的傳統理念。青林口的由來,得益於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和良好的生態。巴山余脈王爺山、人字山取縱橫之勢,形成險峻谷口;潼江之源馬閣水納高山流水,形成開闊河口;更有千年蜀道陰平道與金牛道在此相接,形成了明清時期著名的商貿口岸,素有「買不盡的青林口」之說。

隨著時代的發展,水路交通的變遷,青林口的陰平古道和金牛古道掩沒在蔥翠的榛莽之中,潼江也裸露出亂石嶙峋的河床。只有古老的合益橋仍在訴說青林口昔日的繁華,清嘉慶戊辰年(1808年)《重修合益橋記》(《梓潼縣誌》卷五)載:「青林場,東通保劍,西達江彰,步騎車輿,往來不絕,通衢也。」合益橋是青林口當之無愧的文化地標,其名合益者,也有合通蜀道,利益鄉梓的意思。合益橋為三孔石拱橋,長23.7米,寬6.5米,拱高7.8米。橋上有廊,木架構,歇山頂,上覆小青瓦。橋廊隨橋面高低變化,又分正、次、邊5開間,節次鱗比,井然有序。1935年4月,紅9軍、紅30軍經劍閣,沿金牛古道進入青林口,在這裡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合益橋上的紅色標語歷歷在目。部隊奉命西進後,在敵人的屠刀下,一位養傷的紅軍女戰士,也是在合益橋上英勇就義。新中國成立以後,合益橋更名為紅軍橋,成為當地幹部群眾以及青少年革命教育的重要場所。

合益橋(紅軍橋)

合益橋上紅軍標語

蜀道是古代巴蜀與中原地區之間,最有影響也最為繁忙的文化和經濟線路。青林口雖然沒有蜀道歷史悠久,卻深受蜀道文化的影響。青林口保存下來的宮廟會館,多為清初「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所建,明末戰亂,位於甘陝入川蜀道要衝的青林口,一度毀於兵燹。清朝廷相繼實施「招民返川」和「移民實川」政策,蜀道餘暉中,移民扶老攜幼,進入青林口,恢復生產,安居落業。青林口移民來自於湖北、陝西、廣東、福建等七省,共修建了四座會館,只有廣東會館保存下來,其中精緻的戲樓堪稱川北一絕。整個戲樓面闊19.7米,進深13.2米,佔地面積225平方米。單檐懸山頂,兩側翼角高揚,檐後四柱抬梁,柱樑間撐弓雕刻精美。戲台上方有藻井,彩繪戲曲人物,左側為天仙配,右側為白蛇傳。戲台地面青石鋪就,兩側為樂樓,後有內室三間,置「出將」、「入相」二門。近看廊廡、勾欄,雕刻裝飾皆纖細入微,遠觀巨柱、高堂,雄渾大氣,帷幄間似有千軍萬馬。

廣東會館戲樓

青林口流傳著一種高抬戲,是台閣藝術與戲曲藝術的完美結合,藝術的交流與融合也詮釋了蜀道文化的精髓。高抬戲,又稱飄彩、台閣,起源於古老的社火崇拜。青林口高抬戲,一種說法是「湖廣填四川」移民從廣東帶入四川的,移民先祖「搭高台,唱大戲」,既能融入當地生活,又能聊解思鄉之苦。另一種說法是清初有位叫符璋的人,在江浙做官時,將這一傳統技藝引入青林口,並加以改良,與文昌會的民間遊藝融為一體。貫通西南、多元融合的高抬戲,受到當地人特別的歡迎與喜愛。青林口有同祀火神和文昌帝君的習俗和信仰,在老街的西端兩側,依山而立的是明代的火神廟,臨江高聳的是清代的文昌閣,火神廟和文昌閣之間以兩個過街樓相連,形成了風格迥異卻街院合一的整體。每年二月初一,青林口都要舉行祭祀火神和文昌帝君的傳統廟會,高抬戲必不可少。在特製高桌中心插入鐵杆,鐵杆上設腳架,由10-12歲小孩站在腳架上扮演角色,藉助刀槍劍戟等道具以及變臉、噴火等輔助技藝,在行進中完成不無驚險且精彩迭出的川劇表演。在高抬戲演出隊伍的前面,往往有鑼鼓開道,還有火龍穿梭其間,舞起漫天煙火,其熱鬧場面,非一般的廟會可比擬。

青林口高抬戲

在平常的日子,青林口的生活倒也顯得閑適與舒緩。蜀道沿青林口古街向前延伸,不僅影響著青林口的經濟文化生活,也潛移默化了青林口人性格和氣質。清代以來,這條不足1000米的小街,支撐起綢庄、酒坊、油坊、錢莊、當鋪等諸多老字號店鋪,僅藥店就有十餘家。當地盛產一味骨碎補的中藥材,這是一種扁平長條狀的蕨類植物,其味澀,有補腎強骨、活血止痛之功效。當地人又稱它為「犟招瘟」,將其紮成草團,懸掛於屋檐之下,蔚然形成風俗,據說有祛病驅邪之功效。這種草的生命力極強,憑藉檐滴之水,萎縮草團之營養,往往能重發新枝,長得蔥翠茂密,成為裝飾和蔭庇古街的一道亮麗風景。那麼,為什麼稱它「犟招瘟」呢?老支書王國金老人說:「它就是一草根,不矯揉做作,不嫌貧愛富,即使離開了土地,也敢與天抗爭。」這不正是青林口人頑強倔犟性格和存亡繼絕精神的寫照么?蜀道上的連天烽火,砥礪了他們的意志,2008年「5.12」地震,熔鑄了他們的脊樑。無論天災人禍,青林口人頑強地守護了自己的家園,又向我們詮釋了什麼是鄉愁。

文昌閣及過街樓

青林口古街

蜀道悠悠,春色正濃,吸引無數遊客前來休閑度假。盡興之餘,我們應該看到蜀道正在消失,像青林口這樣傳統村落越來越少了。蜀道、古驛、古村、古鎮是一個聯繫的工程,應該走整體性保護之路,這條路任重而道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理社區 的精彩文章:

TAG:地理社區 |

您可能感興趣

嶽麓書院,湘江西岸的千古遺韻
探秘:東坡雕像——徐州抗洪 雪堂遺韻
魏晉壁畫墓 一幅河西走廊的古道遺韻
蘭亭猜度:獨家解讀神龍本謎團,新曲歌詠永和風遺韻
唐宋遺韻:初唐四傑之駱賓王
走遍連雲港:古城印象 遺韻春秋
《禹里文墨澤潤千古遺韻》文/夏琳
青花織夢青瓷傳情,古瓷的今生遺韻我來說
奢華遺韻 潮起西洋古董
文人遺韻:蒲華、吳昌碩的寫意藝術
漢風遺韻,中華風骨——蔣彥紫砂藝術
古美塾庭︱晉北古風遺韻人文行
晉地尋古 佛風遺韻
金沙江,青銅遺韻三千年
漢磚,遺韻之美
絲路遺韻與古今迴響——吳蠻與絲路音樂大師及華陰老腔皮影導賞
尋訪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感受遺韻悠悠古風和濃濃民族風情!
《蘭亭序》集字春聯,願你寫出魏晉遺韻!
陳素真百年誕辰豫劇《宇宙鋒》再現陳派遺韻題文章
書法「十大聖地」的古老遺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