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末李亦畲的《虛實開合圖》研究,「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和「開合有致,虛實清楚」!

清末李亦畲的《虛實開合圖》研究,「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和「開合有致,虛實清楚」!

清代王宗岳《太極拳論》的學術思想源於宋儒周敦頤(1017年~1073年)之《太極圖說》,以陰陽為體,以剛柔為用,尚未脫離周氏《太極圖說》之用語。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實踐體會之不同,武派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先生(1812年。1880年)在《十三勢說略》中率先提出「虛實須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的虛實說。其傳人李亦禽(1832年~1892年)在《五字訣》中進而強調「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要「開合有致,虛實清楚」。於是虛實開合的相應變換就成為武派太極拳的技術核心,深化了王宗岳《太極拳論》中陰陽剛柔變化之理,為眾多太極拳家所採用,進一步豐富了太極拳的理論寶庫。

為了形象地說明「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和「開合有致,虛實清楚」,李亦畲先生晚年還親手繪製兩幅《虛實開合圖》,並寫了說明,在武派太極傳人中廣為流傳,深為人們珍視。我也將它編入拙作《武派太極拳體用全書》之中。因兩圖畫的內容比較含蓄,一般讀者不易理解,常有拳友問我圖中含意。為此不揣淺陋,僅據1935年出版的《李氏太極拳譜》所載《左虛右實之圖》和《右虛左實之圖》及說明文字,談談個人學習的膚淺體會,供研究者參考。

李亦畲先生圖中所繪拳勢,因為不是肖像畫,也不似後來的攝影拳照,乍看近似單鞭,但從具體細節分析實為懶扎衣,一為左懶扎衣(左手右足在前),一為右懶扎衣(右手右足在前),因懶扎衣是母勢,道理弄通後,可舉一反三,有助於對其他拳勢虛實開合的理解。

現以《左虛右實之圖》為例,談點個人體會。圖中虛線之處表示「虛」,實線之處表示「實」。武派太極拳最重視身法,本圖的重點雖然是講虛實開合,且也不能脫離創始人武禹襄先生手訂的 《身法八要》,所以研究時應當注意圖中標示的身法要點。

一、頂(頭部)註明「虛領」,即虛領頂勁,也就是《身法八要》中的「提頂」。頭可提攜全身,頭頂百會穴與襠部會陰穴應上下一線貫串,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和「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之根本,故《虛實開合圖》除標明頂要虛領外,在脊部又示明「直豎」。走架打手下顆微收,頭頸骨自然豎起,頭頂百會穴處似有一線上提,頭部自然端正。頭正脊豎,神態自然、脊骨拉長,伸縮自如,周身關節節節貫串,圓活靈通。且頭為諸陽之會,精髓之海,任督二脈交會之所,統領一身之氣,提頂豎脊有助於氣血運行,氣血通泰始有「滿身輕利」之感。

二、肩(膀)部標明「松活」,就是 《身法八要》中的「松肩」。肩關節要舒展放鬆,不可用力控制。走架打手既不可聳肩,肩頭上端,也不可扣肩向里過緊收,二者都會使肩關節僵滯。肩松則臂活,勁才能達梢節,故 《虛實開合圖》,在肩部標明「松肩」。「松」是要求,「活」效果,能松才能活。

「松肩」的同時要「沉肘」,肘關節常有下沉墜落之意,內含綿韌之旋彈勁;切忌高抬上揚。肘不松沉,肩峰必然聳起,肩不能松,肘端也易上抬,肩關節僵滯,走架打手則難靈活。松肩沉肘也有益於含胸拔背。松肩之同時還要做到肩與胯合,尤其是二者的內勁必須相合。

三、胸部註明「運動」,武派太極拳對胸部的要求是「含胸」,《虛實開合圖》為何標明「運動」?蓋因與人打手走粘多賴胸部的柔化和腰際的抽換,故《虛實開合圖》在胸部標明「運動」之同時,又在脊部註明「直豎」。腰部註明"變換"。腰脊松沉直豎,才能兩足有力,下盤穩固,意貫兩膊,虛靈輕妙。上下肢的虛實變化全賴腰脊轉折便利合宜,其中自然還包括著裹襠護肫,尾閭正中,氣沉丹田等身法要求的具體體現,否則胸部的運動,腰部的變換也無從做起。

四、腿部註明「屈」,是指膝關節而言。左懶扎衣的起勢身軀重心在右腿,支撐全身,是實,然而又不可「全然站煞」,站得過死、過實。要「實中有虛」,精神貫注,自胯至膝至足關節肌肉都要松沉,體重落於足心湧泉穴。足心要虛,有吸引地心之意,故 《虛實開合圖》註明「腳懸」。左腿雖虛,也要「一波三折」膝部微曲,有上提之意,足尖(腳前掌)點地,是虛,但虛也非「全然無力」,足尖著地處要有騰挪之勢,上與胸部相系相副,故圖中註明「提腳」。

《虛實開合圖》脊部繪有四個三角(),有些拳友間我這是何意?對此我過去未聽師長講過,也末看到哪位高賢在文章中說明過,只好臆測。我認為這四個自上而下指位於脊部的夾脊穴、命門穴、散骨和尾聞(含長強穴),因此四處在走架打手時都處於十分重要的位置。《十三勢行功歌》雲:「尾閭正中神貫頂」,尾閭處松沉直豎,真氣凝聚,下可達兩足,上可貫兩膊。又尾閭如同船舵,此處轉動,兩肩兩胯即靈活有力。命門穴前對神闕,上對夾脊,下對尾閭,為真氣所居之地。因為這四處都很重要,故李亦畲先生在圖中特予標出,以便引起人們的注意。

《虛實開合圖》雖然說明不少問題,但是作者仍然指出這僅是「虛實之大概。究之周身無一處無虛實、又離不得此虛實」。也就是武禹襄先生在 《十三勢說略》中談到的「虛實須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太極拳的修鍊著重神意的鍛煉,不尚拙力。應用時敵實我虛,敵虛我實,故平時走架就須注意自身的虛實變化,內勁的潛換,處處講求虛實。每一動作前後左右上下均有虛實重點之可循,務要分析清楚做到心中有數,打手時才「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隨著內勁的潛換,形體的開合,虛實也在不斷地變化,或先虛而後實,或先實而後虛,意之所致,彼響斯應。

李亦畲先生在圖中不僅說明了虛實,也強調了開合,說「虛實即是開合」。因走架打手時的虛實多指內勁,只能覺察而不易看到,開合則指外形、動作明顯可見。然而形體與內勁要內外合一、互為作用,才符合李亦畲先生繪製此圖的本意。曾得到李亦畲先生教誨的郝月如先生(1877~1935)對虛實開合曾有精闢的闡述:「習太極拳者須悟陰陽相濟之義,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分者,開大也;合者、縮小也。其中皆由陰陽兩氣開合轉換,互相呼應、始終不離也。開是大,非頂撞也;縮是小,非躲閃也。」(郝月如《太極拳的走架打手》)指出開要舒展,走架時筋骨關節放鬆,以便氣血通暢,手眼身腰步協調合一,一動皆動,勢如張弓,內氣周旋,外應百變。合要緊湊,雙手各管半個身軀,護中用中,步武穩健靈敏,腿法嚴密快速,有的放矢,一發即收。開中有合、合中有開,舒展不忘緊湊,緊湊撒續舒展。

由於我國攝影術在晚清尚未普及到民間,武禹襄、李亦畲、郝為真等前輩均未留有拳照,但從李亦畲所繪《虛實開合圖》中,我們隱約可以欣賞到這些前輩走架之風範:「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重心穩定、結體精嚴、法度完備,嚴整工謹,靈動飄逸,大氣磅礴,虛非全虛,實非全實,開中有合,合中有開,奇正相生,變化無端,周身一家,氣勢連貫、格調高雅,富有深厚的文化意境,為我們後人走架打手提供了典範。

太極養生堂好書推薦回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武禹襄《十三勢說略》,每一動,唯手先著力,隨即鬆開!
開胯、松胯、坐胯,其實就是?
樁功解密:樁功由功架和功法兩項內容構成!
開胯?好難呀!鬆動骶髂關節的最好方法是練三心並站樁!
男女50歲以後的人生享受!

TAG:九五太極養生 |

您可能感興趣

練太極不知動靜開合,正如中醫不懂虛實陰陽一樣,也是門外之徒
如此簡單的「開合勁」:在一開一合之中,自然貫通丹道周天
開合跳是健身訓練中一個,十分常見的燃脂和經典熱身動作
開合清風紙半張,一片春雲膩
開合跳在體育運動中,即是熱身也是燃脂的好動作,健身效果不可小覷
凹凸有致·伍:活榫開合結構及其他
練太極拳內功需明了「虎口開合」之法 方可有成
《龍珠超》,大特劈開合體扎馬斯時的變身形態相當於孫悟空的什麼形態實力?
垃圾桶界的「愛馬仕」,一秒開合,方便實用!
雖然遠光狗可恨,但在這幾種情況下開合理!
《郭林日記》之四十七:心神安寧,氣血易行,這是肯定的。喜悅分享:陳秀坤老師詳解「中丹田三開合」功法!
太極真功之一「開合拉氣」 悟玄機
簡單瘦身 ~ 開合跳
詩情花意:終於見到了「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的景觀
馬天宇自揭恐懼社交,他和鄭爽的友情除開合作,還有骨子裡的孤僻
開合跳好處多多,經常做開合跳有助於減肥瘦身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又華麗又能任意開合!她把翅膀做這麼美,維密不考慮一下嘛?!
解析《推背圖》第四十九象,不管是字謎還是句意都離不開合分之道
開合跳好處多多,經常做開合跳有助於你減肥瘦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