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斯坦福大學做過一個實驗,發現聰明孩子都具備這項重要能力

斯坦福大學做過一個實驗,發現聰明孩子都具備這項重要能力

1

清晨,你氣喘吁吁沖向公交站,車子卻剛好開走。你嘆了口氣,連連怪自己為什麼沒有早點出門,只能等下一班車。

車來了,你在座位上心急火燎,下車的時候惡狠狠撞倒了一個路人。

他破口大罵,你也毫不示弱。兩個人糾纏了半天,等你到了辦公室,半個上午都過去了。

真喪氣。你氣哼哼坐到座位上開始工作,因為帶著情緒凶了客戶,丟了一筆生意。老闆把你叫到辦公室,痛批一頓。

你氣得胸口疼,好不容易捱到下班,一回家看到孩子把家裡搞得亂七八糟,老公卻好像沒有看到一樣,翹著二郎腿在沙發上打遊戲……

你滿身疲憊,滿心怒火,把孩子抓過來打了兩下屁股,他哇哇大哭。你吼了老公一聲,他還莫名其妙。

你又累又餓,坐在沙發上淚如雨下,覺得生活真沒意思。

所謂人生灰暗,起因不過是沒趕上一班公交。至於罵路人,凶客戶,打孩子,怨老公,雖然對方也有問題,但你的怨恨,委屈,憤怒,焦慮……負面的情緒不斷滋長,像藤蔓一般纏住你,吸噬你的正面能量。

控制得住情緒的人,才能料理好問題不斷的人生。

所以自控力對每一個人從小到大都很重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刻不容緩。

如何才能讓孩子管好自己?這是令很多父母極為煩惱的問題,尤其是遇到一個所謂的「熊孩子」。如今,大多數家長都非常關注孩子的智商、情商、習慣、性格等方面的發展,但卻很少有人重視孩子自我成長的「秘密武器」——自控力的培養。

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大腦有自控力中樞,可以控制自己的感情和慾望。「熊孩子」的根源就是缺乏基本的自控力。早期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讓孩子發展起自律和自控,能主動控制自身行為以符合主觀的價值觀、期望、標準和規則。

2

一提到孩子的自控力,好多文章都會提到那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實驗回顧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 Walter Mischel 進行了一系列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他招募了600多名四歲的兒童參與這個實驗,在實驗開始時,他在每個孩子面前的桌上都放了一塊棉花糖,並且告訴孩子們,「他需要離開房間15分鐘,等他回來時,如果棉花糖還在桌上,那他就會再給孩子一塊棉花糖,作為獎勵。」

結果是,每三位孩子中就有兩位吃了棉花糖,有的孩子在房門關上後幾秒鐘就迫不及待地吃掉了,有的等了一分鐘、有的等了五分鐘、有的甚至等了十三分鐘。而1/3沒有吃的孩子,他們會看著棉花糖,不斷往後推,甚至舔上一口,或者通過唱歌、踢桌子、閉眼睛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14年後,他找到了當年參與棉花糖實驗的孩子進行了後續調查,他發現當年可以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普遍「更具有競爭力」, 可以進入好的大學,高考(SAT)成績也比吃了棉花糖的孩子平均高了210分。至此,他提出了一個重大的發現:自控力,也就是延遲享樂的能力,是決定孩子今後成就的重要關鍵。

「棉花糖」實驗的改良版

應該說,最早的這個「棉花糖」實驗影響了很多父母,甚至有的父母自己在家實踐這個實驗,希望了解自己孩子所謂的成功潛力,我相信這個實驗也影響了很多國內的父母們。但是,如果你只知道第一個「棉花糖」實驗,那你的了解是片面的。

後來,羅徹斯特大學的Celeste Kidd,重新改良了這個實驗。在引入「棉花糖」實驗之前,她將孩子分成A、B兩組,同時讓孩子們和她的同事一起畫畫,旁邊放了一盒用過的蠟筆。

有一位同事會告訴孩子們,「他們可以現在用這些舊的蠟筆,或者稍等一下,她會去拿一些全新的更加漂亮的蠟筆」。幾分鐘後,A組的那個成人拿著全新的蠟筆回來了;而B組的成人空手回來,和孩子們道歉,說,「對不起,我記錯了,我們沒有新蠟筆了。」

同樣的情況又重複了一遍,這次是許諾有新的貼紙,同樣的,A組的孩子得到了新的貼紙,而B組的成人又再一次道歉。經過這兩次前期的「熱身」後, Kidd開始引入了「棉花糖」實驗。結果非常令人震驚,A組(也就是成人兩次都兌現承諾的那組)的孩子通過測試的比例要比B組的孩子高出四倍。

3

不得不說,當我讀到這個改良後的實驗結果時,內心觸動很大的。我不否認自控力對於孩子的重要性(以後會專門寫從小如何培養自制力),但讓我觸動最大的是,環境對於孩子自控力的影響。

當孩子所在的環境可以始終做到信守諾言,即使再小的事,答應孩子就能做到,那這個孩子就會更加願意自控;而如果他們所處的環境是「出爾反爾,連哄帶騙」,那孩子就會明白「現在吃到肚子里的才是最保險的」,自然就不會有自控力。

父母和家人是孩子所處環境最主要的因素。很多時候,我們為了讓孩子「乖、聽話」,最常用的招數之一就是「哄騙」,隨口許諾,「穿上鞋子,待會給你買冰淇淋」;「寫完作業,帶你去兒童樂園玩」;「吃好飯,我們就看動畫片」。

但非常經常的,當孩子乖乖聽話了,我們也許太忙了,就會把這些隨口許諾忘記了,並且以為孩子小,沒記性的,不影響的。

但是下次,當我們再要求孩子把鞋子穿上時,孩子第一時間就要先吃冰淇淋;當我們再要求孩子寫完作業時,他們的第一反應是先要玩一會;當我們再要求孩子把飯吃完時,他們的要求是要邊看動畫片邊吃,不然就不吃。

因為,長期以來我們給他們的口頭支票都沒有兌換,孩子慢慢就明白了,「忍耐一會就能多吃一個棉花糖,那是騙人的,我不如先吃下這個棉花糖更加穩妥。」

有父母會說,「那當時的確忙就忘了,我後來也道歉了啊。」當日盼夜盼的那個期待沒有實現,孩子一定會感到失望和委屈,也許他們當下的確原諒了我們,但這種失望和委屈的情緒卻一直會在那裡。

而如果我們還不斷地重複著「承諾-道歉」,那長期以往就會影響孩子對於周圍的人和環境的信任感,就會影響他們很多的決策。承諾是個特別嚴肅的詞語,如果我們無法兌現,請不要隨意說出口。

而我們再回頭看一下,很多時候我們給予的許諾,無非是為了自己方便,穿鞋、寫作業、吃飯時出現的問題,本該需要我們花更多精力和耐心去「矯正」,但我們選擇了一條捷徑,就是希望「哄騙一下」解決當下的問題,卻從未真正想過要從源頭解決問題。要知道出來混都是要還的,「狼來了」的故事說多了也就不奏效了。

下一次,當孩子又出現任性淘氣的現象時,當我們又想用一句輕易的許諾來矇混過關時,請千萬三思。這樣的許諾,不僅沒有從實質上解決當下的問題,還從長遠損害了孩子的自控力,得不償失啊!

堅守底線,敢於對孩子說「不」

在訓練孩子運用現實原則學會放棄、忍耐和等待的過程中,父母一 定少不了要對孩子說「不」。1歲之前,我們對孩子說「不」需要更多的 溫柔;1歲之後,我們對孩子說「不」就需要更多的堅定。不過,溫柔和 堅定這兩者之間的度,卻沒有任何標準可以參考,需要父母自己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因人而異、因「齡」制宜。

1、把「不能做」的事情範圍儘可能縮小,最好是縮小到絕對不能做的範圍。主要的判斷標準就是這些事情是否具有公共性和社會性,是 否涉及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是否涉及做人的原則和底線。

比如,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拿,不禮貌的舉動不能有,不能損壞別 人的或公共的財物,不能偷搶別人的或公共的東西,不能用暴力故意傷害別人,不能在馬路上亂跑,不能在深水邊戲水,公共場所不能大聲喧 嘩,等等。

2、父母的言行要一致,說了「不」就一定要執行。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說「不行」、「不可以」,但只是嘴上說說而已,並不禁止孩子的行為,孩子仍然會繼續做我們不允許做的事情。

既然說了「不」,一般 情況下我們就一定要及時制止孩子的行為,讓孩子親身感受到父母的堅決,如此訓練孩子的忍耐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編輯|小尼

來源|大J小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實驗 的精彩文章:

很多人聽都沒有聽過的貓科動物!卡爾科學實驗室第225期
日落西山,為什麼紅霞飛?卡爾科學實驗室第224期
借相對論實驗之手,解白矮星質量之疑
最新消息:世界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發現液態光的真實存在
中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震撼國內外

TAG:實驗 |

您可能感興趣

斯坦福大學經典實驗:這項能力,會影響孩子一生
如果你聽過這個實驗,就明白鼓勵對孩子的重要
一項實驗發現不明原因的頭暈可能是知覺障礙
諾貝爾獎歷史上最有趣的實驗,但這個實驗卻是零發現
這個簡單的思想實驗說明了我們為什麼需要量子引力理論
怎樣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科學實驗表明,這樣做最有效!
基因減肥成為現實?這個實驗或許給你帶來不一樣的啟發
出個遠門會讓你發現更真實的自己?科學家做了個實驗
它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科學實驗,卻揭示了一個很難解釋的科學現象
實驗做還是不做?這是一個問題!
食物和媽媽的懷抱哪個更重要?看完這個實驗我哭了
一項玩具實驗,揭露了孩子專註力的因果!爸媽們快借鑒
女性不孕需要做的這些實驗室檢查,都是很有必要的!
亞馬遜這個神秘的實驗室,在實現一些大膽的想法
他們試圖重複心理學的多個經典實驗,竟然只有一半成功了
為什麼金屬不能放進微波爐,看看這個實驗你就明白了
紙花也能開!帶孩子做個簡單又神奇的小實驗
這個女人為了自殺能舒服一點,於是,她專門找了很多奴隸做實驗
一次突發奇想的實驗
喬巴對這兩個高智商的角色很是厭惡,一個拿死人做實驗,一個害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