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古代畫論解讀系列之七

中國古代畫論解讀系列之七

清代畫論解讀

1、四王師古:

(1)王時敏:自出新意的畫家被斥為「謬種」,主張不求形似;

(2)王鑒:推元四家、董巨。學古亦要有法,重在得其神;

(3)王翚:主張博採眾長,不以某家某派為師;

(4)王原祁:

A主張形神情思兼備,並皆指特定筆墨技巧所造成的某種情趣;

B須以神遇,不以跡求,意在必先。

王原祁《論畫十則》

(1)六法,古人論之詳矣。但恐後學拘局成見,未發心裁,疑義意揣,翻成邪僻,今將經營位置,筆墨設色大意,就先奉常所傳及愚見言之,以識甘苦。後有所得,當隨筆錄出。

(2)明末畫中有習氣惡派,以浙派為最。至吳門雲間,大家如文沈,宗匠如董,贗本混淆,以訛傳訛,竟成流弊。廣陵白下,其惡習與浙派無異。有志筆墨者,切須戒之。

清代王原祁《山中早春圖》

(3)意在筆先,為畫中要訣。作畫於搦管時,須要安閑恬適,掃盡俗腸,默對素幅,凝神靜氣,看高下,審左右,幅內幅外,來路去路,胸有成竹,然後濡毫吮墨,先定氣勢,次分間架,次布疏密,次別濃淡,轉換敲擊,東呼西應,自然水到渠成,天然湊拍,其為淋漓盡致無疑矣。若毫無定見,利名心急,惟取悅人,布立樹石,逐塊堆砌,扭捏滿幅,意味索然,便為俗筆。今人不知畫理,但取形似,筆肥墨濃者,謂之渾厚;筆瘦墨淡者,謂之高逸;色艷筆嫩者,謂之明秀。而抑知皆非也。總之古人位置緊而筆墨松,今人位置懈而筆墨結。於此留心,則甜邪俗賴,不去而自去矣。

清代王原祁《仿王蒙松溪山館圖》

(4)畫中龍脈,開合起伏,古法雖備,未經標出。石谷闡明,後學知所衿式。然愚意以為不參體用二字,學者終無入手處。龍脈為畫中氣勢源頭,有斜有正,有渾有碎,有斷有續,有隱有現,謂之體也。開合從高至下,賓主歷然,有時結聚,有時澹蕩,峰迴路轉,雲合水分,俱從此出。起伏由近及遠,向背分明,有時高聳,有時平修,欹側照應,山頭、山腹、山足,銖兩悉稱者,謂之用也。若知有龍脈,而不辨開合起伏,必至拘索失勢。知有開合起伏,而不本龍脈,是謂顧子失母。故強扭龍脈則生病,開合逼塞淺露則生病,起伏呆重漏缺則生病。且通幅有開合,分股中亦有開合。通幅有起伏,分股中亦有起伏。尤妙在過接應帶間,制其有餘,補其不足,使龍之斜正渾碎,隱現斷續,活潑潑地於其中,方為真畫。如能從此參透,則小塊積成大塊焉,有不臻妙境者乎!

清代王翚《水閣幽人圖》

(5)作畫但須顧氣勢輪廓,不必求好景,亦不必拘舊稿。若於開合起伏得法,輪廓氣勢已合,則脈絡頓挫轉折處,天然妙景自出,暗合古法矣。畫樹亦有章法,成林亦然。

(6)臨畫不如看畫。遇古人真本,向上研求,視其定意若何,結構若何,出入若何,偏正若何,安放若何,用筆若何,積墨若何,必於我有一出頭地處,久之自與吻合矣。

清代王翚《夏五吟梅圖》

(7)古人南宋北宋,各分眷屬。然一家眷屬內,有各用龍脈處,有各用開合起伏處,是其氣味得力關頭也,不可不細心揣摩。如董巨全體渾淪,元氣磅礴,令人莫可端倪。元季四家,俱私淑之。山樵用龍脈多蜿蜒之致,仲圭以直筆出之,各有分合,須探索其配搭處。子久則不脫不粘,用而不用,不用而用,與兩家較有別緻。雲林纖塵不染,平易中有矜貴,簡略中有精彩,又在章法筆法之外,為四家第一逸品。先奉常最得力倪黃,曾深言源委,謹識之,為鑒賞之助。

清代王鑒《仿大痴山水圖》

(8)用筆忌滑、忌軟、忌硬,忌重而滯,忌率而混,忌明凈而膩,忌叢雜而亂。又不可有意著好筆,有意去累筆。從容不迫,由淡入濃,磊落者存之,甜俗者刪之,纖弱者足之,板重者破之。又須於下筆時,在著意不著意間,則觚稜轉折,自不為筆使。用墨用筆,相為表裡。五墨之法,非有二義。要之氣韻生動,端在是也。

清代王鑒《夢境圖》

(9)設色即用筆用墨,意所以補筆墨之不足,顯筆墨之妙處。今人不解此意,色自為色,筆墨自為筆墨,不合山水之勢,不入絹素之骨,惟見紅綠火氣,可憎可厭而已。惟不重取色,專重取氣,於陰陽向背處,逐漸醒出,則色由氣發,不浮不滯,自然成文,非可以躁心從事也。至於陰陽顯晦,朝光暮靄,巒容樹色,更須於平時留心。淡妝濃抹,觸處相宜,是在心得,非成法之可定矣。

清代王時敏《叢林曲澗圖》

(10)作畫以理氣趣兼到為重,非是三者,不入精妙神逸之品。故必於平中求奇,綿里裹鐵,虛實相生。古來作家相見,彼此合法,稍無言外意,便雲有傖夫氣。學者如已入門,務求竿頭日進,必於行間墨里,能人之所不能,不能人之所能,方具宋元三昧,不可稍自足也。

清代王時敏《仙山樓閣圖》

王原祁論畫

(一)學古必於我有一出頭地處

臨畫不如看畫。遇古人真本,向上研求,視其定意若何?結構若何?出入若何?偏正若何?安放若何?用筆若何?積墨若何?必於我有一出頭地處,久之自與吻合矣。(《雨窗漫筆》)

清代陳卓《雲山青障圖》

(二)筆墨之要

用筆忌滑、忌軟、忌硬、忌重而滯,忌率而溷、忌明凈而膩、忌叢雜而亂。又不可有意著好筆,有意去累筆。從容不迫,由淡入濃。磊落者存之,甜俗者刪之,纖弱者足之,板重者破之。又須於下筆時在著意不著意間,則觚稜轉折,自不為筆使。用墨用筆,相為表裡。五墨之法非有二義,要之氣韻生動端在是也。(《雨窗漫筆》)

清代樊圻《江干風雨圖》

(三)設色

設色以補筆墨之不足,顯筆墨之妙設色即用筆用墨意,所以補筆墨之不足,顯筆墨之妙處。今人不解此意,色自為色,筆墨自為筆墨,不合山水之勢,不入絹素之骨,惟見紅綠火氣,可憎可厭而已。惟不重取色,專重取氣,於陰陽向背處,逐漸醒出,則色由氣發,不浮不滯,自然成文,非可以躁心從事也。至於陰陽顯晦,朝光暮靄,巒容樹色,更須於平時留心。淡妝濃抹,觸處相宜,是在心得,非成法之可定矣。(《雨窗漫筆》)(原書第315頁)

清代高岑《青綠山水圖》

(四)理氣趣

作畫以理、氣、趣兼到為重作畫以理、氣、趣兼到為重,非是三者不入精妙神逸之品。故必於平中求奇,綿里有針,虛實相生。古來作家相見,彼此合法,稍無言外意,便雲有傖夫氣。學者如已入門,務求竿頭日進,必於行間墨里,能人之所不能,不能人之所能,方具宋元三昧,不可稍自足也。(《雨窗漫筆》)

清代高岑《松窗飛瀑圖》

(五)明末畫中有習氣

明末畫中有習氣。惡派以浙派為最。至吳門、雲間,大家如文、沈,宗匠如董,贗本溷淆,以訛傳訛,竟成流弊。廣陵、白下,其惡習與浙派無異。有志筆墨者,切須戒之。(《雨窗漫筆》)

清代黃鼎《山水圖》

(六)似古人與不似古人

畫法莫備於宋。至元人搜抉其義蘊,洗髮其精神,實處轉松,奇中有淡,而真趣乃出。四家各有真髓,其中逸致橫生,天機透露,大痴尤精進頭陀也。余弱冠時得先大父指授,方明董巨正宗法派,於子久為專師,今五十年矣。凡用筆之抑揚頓挫,用墨之濃淡枯濕。,可解不可解處,有難以言傳者。余年來漸覺有會心處,悉於此捲髮之。藝雖不工,而苦心一番,甘苦自知。謂我似古人,我不敢信;謂我不似古人,我亦不敢信也。究心斯道者,或不以余言為河漢耳。(《麓台題畫稿》)

清代髡殘《蒼翠凌天圖》

(七)筆墨同乎性情

筆墨一道,同乎性情。非高曠中有真摯,則性情終不出也。 (《麓台題畫稿》) (原書第316頁)

(八)墨中有色,色中有墨

畫中設色之法與用墨無異,全論火候,不在取色而在取氣。故墨中有色,色中有墨。古人眼光直透紙背,大約在此。今人但取傅彩悅目,不問節腠,不入要,宜其浮而不實也。(《麓台題畫稿》)

清代髡殘《山水圖》

(九)無畫與有畫

畫之有董巨,猶吾儒之有孔顏也。余少侍先奉常並私淑思翁,近始略得津涯。方知初起處,從無畫看出有畫,即從有畫看到無畫。為成性存誠宗旨,董巨得其全,四家具體,故亦稱大家。(《麓台題畫稿》)

(十)學惠崇須味其筆墨

惠崇《江南春》寫田家、山家之景,大年畫法,悉本此意,而纖妍淡冶中更開跌宕超逸之致。學者須味其筆墨,勿但於柳暗花明中習之之。(《麓台題畫稿》)

清代劉泳之《松風山館圖》

(十一)筆墨一道,用意為尚

筆墨一道,用意為尚。而意之所至,一點精神在微茫些子問隱躍欲出。大痴一生得力處全在於此。畫家不解其故,必曰:某處是其用意,某處是其著力。而於濡毫吮墨,隨機應變,行乎所不得不行,止乎所不得不止,火候到而呼吸靈,全幅片段自然活現,有不知其然而然者,則茫然未之講也。毓東於六法中揣摩精進,論古亦極淹博。余慮其執而未化也。偶來相訪而拙卷適成,遂以此言告之,恍然有得,從此以後,眼光當陵轢諸家,以是言為左券。(《麓台題畫稿》) (原書第317頁)

清代陸遠《仿古山水圖》

(十二)假仿大痴以寫余意

大痴《秋山》,余從未之見。先大父雲於京口張子修羽家曾寓目,為子久生平第一。數十年,時移物換,此畫不可復睹;藝苑論畫,亦不傳其名也。癸巳九秋,風高木落,氣候蕭森,拱宸將南歸。余正值悲秋之際,有動於中,因名之曰:仿大痴《秋山》。不知當年真虎筆墨何如?神韻何如?但以余之筆寫余之意,中間不無悠然以遠,悄然以思,為秋水伊人之句可也。(《麓台題畫稿》)

清代任預《前程期遠圖》

(十三)王蒙筆墨之源

黃鶴山樵,元四家中為空前絕後之筆。其初酷似其舅趙吳興。從右丞《輞川》粉本得來,後從董巨發出筆墨大源頭,乃一變本家法,出沒變化,莫可端倪,不過以右丞之體推董巨之用。而學者拘於見聞,謂山樵離奇天矯,別有一種新裁,而董巨之精神不復講求,山樵之本領終歸烏有,於是右丞之氣韻生動為紙上浮談矣。……(《麓台題畫稿》)。

清代沈宗騫《竹林聽泉圖》

(十四)古人用筆妙處在藏鋒不露

古人用筆,意在筆先,然妙處在藏鋒不露。元之四家,化渾厚為瀟洒,變剛健為和柔,正藏鋒之意也。子久尤得其要。可及可到處,正不可及不可到處。個中三昧,在深參而自會之。(《麓台題畫稿》)

(十五)取氣於實處、虛處

宋元各家,俱於實處取氣。惟米家於虛中取氣。然虛中之實,節節有呼吸,有照應,靈機活潑,全要於筆墨之外,有餘不盡,方無掛礙。至色隨氣轉,陰晴顯晦,全從眼光體認而出。最忌執一之見,粗豪之筆。須細參之。(《麓台題畫稿》) (原書第318頁)

清代吳宏《江城秋訪圖》

2、芥舟學畫編

沈宗騫,字熙遠,號芥舟,,研究繪畫理論達30年。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著成此書。該書在中國歷代畫論中,屬於規模很大的宏篇巨制,內容豐富,文詞富贍,雖行文過於華麗,對讀者掌握文義不免帶來困難,但總的來說,此書在清代繪畫理論當中,仍不失為一部極其重要的著作。

清代郎世寧《山水圖》

「一樹一石,以至叢林疊嶂,雖無定式,自有的確位置而不可移者。苟不能識布局之法,則於彼於此,猶豫之弊必生;疑是疑非,畏縮之情難禁。縱不失行筆用墨法度,亦不得便成佳畫也。要在平日細揣前人妙跡,於筆韻墨之外,復當求其布置之道,所深識其所以然之故。到臨作時,刻刻商量避就之方,到純熟之極,下筆無礙,映帶顧盼之間,出自天然,無用增減改移者,乃可稱局老矣。」

「凡作一圖若不先立主見,漫為填補,東添西湊,使一局物色各不相顧,最是大病。先要將疏密虛實,大意早定,洒然落墨,彼此相生而相應,濃淡相問而相成,拆開則逐物有致,合攏則通體聯絡。自頂及踵,其煙嵐雲樹,村落平原,曲折可通,總有一氣貫注之勢。」

清代吳宏《柘溪草堂圖》

3、范璣的《過雲廬畫論》

「作畫莫難於丘壑,丘壑之難在奪勢,勢不奪則境無夷險也」。

學者不留心章法,但摹真影稿,千手雷同,速於見功,而反斥鉤勒細染與健筆大寫,榮利畢生,恬不知怪。」

清代吳歷《夕陽秋影圖》

4、華琳的《南宗抉秘》

「作畫惟丘壑為難,過庸不可,過奇不可。古人作畫,於通幅之屈伸變換,穿插映帶,蜿蜒曲折,皆慘淡經營,然後落筆。故文必倣詭而不平,理境幽深而不晦。使人觀之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而又一氣婉轉,非堆砌成篇,乃得山川真正靈秀之氣。

夫此白本筆墨所不及,能令為畫中之白,並非紙素之白,乃為有情,否則畫無生趣矣。

清代朱耷《山水斗方圖》

5、張式的《畫譚》

初學臨時,忌與古迹離,離則失形;尤忌即,即則失神。不即不離,如射中鵠的。落筆起筆,急落急起而不亂。行筆轉折脫卸,是關捩子,隔隥及混下,均非也。作書貴泯沒痕迹,不使筆筆板刻在紙上,作畫亦然。沒筆痕而顯筆腳,謂之書畫,運筆是也。沒筆腳而露筆痕,謂之描畫,信筆是也。故畫有刻剝精工,命為專門,終難免郭若虛所謂雖號畫而非畫者。書畫盤礴點染,有神明不測之妙,即趙吳興詢錢玉潭之士夫畫也。絕去畫師習氣,方有士氣。揚子云:「書,心畫也。」此氣即吾人之心畫,畫之貴,貴此。

清代謝蓀《青綠山水圖》

言,身之文;畫,心之文也。學畫當先修身,身修則心氣和平,能應萬物。未有心不和平而能書畫者!讀書以養性,書畫以養心,不讀書而能臻絕品者,未之見也。學畫又當先學書,未有不能書字而能書畫者。昔人云:「當以草隸奇字法為之。」故曰書畫。

6、松年的《頤園論畫》

作畫有十字訣:

鉤直為畫,曲為鉤、斫側筆鉤畫,取鋒為斫、皴干筆重畫為皴、擦側筆托拉為擦、染用淡墨設色鋪勻為染、渲分輕重為渲、洪用水運開為烘、絲細花草竹為絲、點山上樹木名苔為點、托背後設色為托,生紙免此,烘染紙地亦用托字。

以上十字,專論山水,皆有分別,必須善悟,方得山水家之妙。自宋人以上,皆講工細,只有鉤畫,無擦、斫也。其餘各家,花卉、翎毛,不外此十字,可以類推。初學則有嫩氣,久久則蒼老。蒼老太過,則入霸悍。必須由蒼老漸入於嫩,似不能畫者,卻處處到家,斯為上品。

清代顏峰《秋林書嘯圖》

7、蔣和《學畫雜論·章法》

「山峰有高下,山脈有鉤連,樹木有參差,水口有遠近,及屋字樓觀布置各得其所,即是好章法。章法未到而筆法到者,如升堂而未入室;筆法未到而章法到者,畫必脫稿於古人。筆筆法論,一筆兩筆言其始;章法論,全篇巨幅論其終。筆法須細玩,章法一望而知。筆法在純熟,章法在布置。」

清代袁江《觀潮圖》

8、清代王昱《東庄論畫》節

嘗聞夫子有云:「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氣韻之間,不在有形處而在無形處。」余於四語獲益最深,後學正須從此參悟。

學畫所以養性情,且可滌煩襟、破孤悶、釋躁心、迎靜氣。昔人謂山水家多壽,蓋煙雲供養,眼前無非生機,古來各家享大耋者居多,良有以也。

學畫者先貴立品,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否則畫雖可觀,卻有一種不正之氣,隱躍毫端。文如其人,畫亦有然。

士人作畫第一要平等心,弗因識者而加意揣摩,弗因不知者而隨手敷衍。學業精進,全在乎此。

畫中理氣二字,人所共知,亦人所共忽。其要在修養心性,則理正氣清,胸中自發浩蕩之思,腕底乃生奇逸之趣,然後可稱名作。

未動筆前須興高意遠,已動筆後要氣靜神凝。無論工緻與寫意皆然。

清代袁耀《蓬萊仙境圖》

學畫最要虛心探討,不可稍有得意處,便詡詡自負。見人之作,吹毛求疵。惟見勝己者,勤加諮詢,見不如己者,內自省察。知有名跡遍訪借觀,噓吸其神韻,長我之識見。而遊覽名山,更覺天然圖畫,足以開拓心胸,自然邱壑內融,眾美集腕,便成名筆矣。

畫雖一藝,其中有道。試觀古人真跡,何等章法?何等骨力?何等神味?學者能深造自得,便可左右逢源,否則紙成堆,筆成冢,終無見道之日耳。

清代袁耀《巫峽秋濤圖》

翰墨中面目各別,而其品有二:元氣磅礴,趨凡入化,神生畫外者,為上乘。清氣浮動,脈正律嚴,神生畫內者次之。皆可卓然成家,名世傳世。

作畫先定位置,次講筆墨。何謂位置?陰陽向背,縱橫起伏,開合鎖結,回抱勾托,過接瑛帶,須跌宕欹側,舒捲自如。何謂筆墨?輕重疾徐,濃淡燥濕,淺深疏密,流利活潑,眼光到處,觸手成趣。學者深明乎此,下筆時自然無美不臻。

畫有邪正,筆力直透紙背,形貌古樸,袖采煥發,有高視闊步、旁若無人之概,斯為正派大家。若格外好奇,詭僻狂怪,徒取驚心炫目,輒謂自立門戶,實乃邪魔外道也。

清代張雨森《秋林曳杖圖》

有一種畫,初入眼時粗服亂頭,不守繩墨,細視之則氣韻生動、尋味無窮,是為非法之法。惟其天資高適,學力精到,乃能變化至此,正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凡畫之起結最為緊要,一起如奔馬絕塵,須勒得住,而又有住而不住之勢。一結如眾流歸海,要收得盡,而又有盡而不盡之意。

畫之妙處不在華滋而在雅健,不在精細而在清逸。蓋華滋精細,可以力為,雅健清逸則關乎神韻骨格,不可強也。寫意畫落筆須簡凈,布局布景務須筆有盡而意無窮。

清代趙之謙《積書嶺圖》

9、 清代方薰《山靜居畫論》

「凡作畫多究心筆墨,而於章法位置往往忽之,不知古人丘壑生髮不已,時出新意,別開生面,皆胸中先成章法位置之妙也。」

「凡作畫者多究心筆墨,而於章法位置往往忽之,不知古人丘壑生髮不已,時出新意,別開生面,皆胸中先成章法位置之妙也。一如作文在立意布局,新警乃佳,不然綴辭徒工,不過陳言而已。」

清代鄒之麟《青綠山水圖》

10、清·笪重光《畫筌》

「十幅如一幅,胸中丘壑易窮;一圖勝一圖,腕底煙霞無盡。全局佈於胸中,異態生於指下。氣勢雄遠,方號大家;神韻幽閑,斯稱逸品。寓目不忘,必為名跡;轉瞬若失,盡屬庸裁。」

清漸江《山水立軸》

11、龔賢《柴丈畫說》

畫家四要:筆法、墨氣、丘壑、氣韻

「先言筆法,再論墨氣,更講丘壑,氣韻不可說,三者得而氣韻生矣。筆法要古,墨氣要厚,邱壑要穩,氣韻要渾。又曰:筆法要健,墨氣要活,邱壑要奇,氣韻要雅。氣韻猶言風致也。筆中鋒自古,墨氣不可以歲月計,年愈老,墨愈厚,巧不可得而拙者得之,功深也。鄭子房曰:「柴丈墨氣如煉丹,墨氣活,丹成矣。」此語近是。

清代龔賢《溪山煙樹圖》

12、秦祖永《桐陰論畫》

《桐陰論畫》上下卷,卷首一卷,附《桐陰畫訣》一卷,《畫人小傳》一卷,刊於同治三年。

「山水之要,寧空毋實,故章法位置,總要靈氣往來,不可窒塞。」

「畫山水大幅,務以得勢為主。山得勢,雖縈紆高下,氣脈仍是貫串;林木得勢,雖參差向背不同,而各自條暢;石得勢,雖奇怪而不失理,即平常也不為庸;山坡得勢,雖交錯而自不繁亂。」

清代陳卓《雲山青障圖》

13、唐岱《繪事發微》

認為繪畫是「怡情養性」的東西。是「軒冕巨公不得自適於林泉而托興筆墨,以當臥遊」。反對「用之圖利」,認為「六法中原以為氣韻為先」。他還把「氣韻」解釋為「有氣則有韻,無氣則板呆矣」。主張「景界要新」,「落筆要舊」。主張了「用古人之規矩格法」。他還談到,一個畫家「善文」、「善書」,對於提高繪畫技巧有重大作用。

清代唐岱《晴巒春靄圖》

14、黃鉞《二十四畫品》

1.氣韻

六法之難,氣韻為最。意居筆先,妙在畫外。如音棲弦,如煙成靄。

天風泠泠,水波濊濊。體物周流,無小無大。讀萬卷書,庶幾心會。

2.神妙

雲蒸龍變,春交樹花。造化在我,心耶手耶?驅役眾美,不名一家。

工似工意,爾眾無嘩。偶然得之,夫何可加?學徒皓首,茫無津涯。

3.高古

即之不得,思之不至。寓目得心,旋取旋棄。翻金仙書,搨石鼓字。

古雪四山,充塞無地。羲皇上人,或知其意。既無能名,誰泄其秘?

4.蒼潤

妙法既臻,菁華日振。氣厚則蒼,神和乃潤。不豐而腴,不刻而俊。

山雨灑衣,空翠黏鬢。介乎跡象,尚非精進;如松之陰,匠心斯印。

5.沉雄

目極萬里,心游大荒。魄力破地,天為之昂。括之無遺,恢之彌張。

名將臨敵,駿馬勒韁。詩曰魏武,書曰真卿。雖不能至,夫亦可方。

6.沖和

暮春晚霽,赬霞日消。風雨虛鐸,籟過洞簫。三爵油油,毋餔其糟。

舉之可見,求之已遙。得非力致,失因意驕。加彼五味,其法維調。

7.澹遠

白雲在空,好風不收。瑤琴罷揮,寒漪細流。偶爾坐對,嘯歌悠悠。

遇簡以靜,若疾乍瘳。望之心移,即之銷憂。於詩為陶,於時為秋。

8.樸拙

大巧若拙,歸朴返真。草衣卉服,如三代人。相遇殊野,相言彌親。

寓顯於晦,寄心於身。譬彼冬嚴,乃和於春。知雄守雌,聚精會神。

9.超脫

腕有古人,機無留停。意趣高妙,縱其性靈。峨峨天宮,嚴嚴仙扃。

置身空虛,誰為戶庭。遇物自肖,設象自形。縱意恣肆,如塵冥冥。

10.奇辟

造境無難,驅毫維艱。猶之理徑,繁蕪用刪。苦思內斂,幽況外頒。

極其神妙,天為破慳。洞天清閟,蓬壺幽閑。以手扣扉,砉然啟關。

11.縱橫

積法成弊,舍法大好。匪夷所思,勢不可了。曰一筆耕,況一筆掃。

天地古今,出之懷抱。遊戲拾得,終不可保。是有真宰,而敢草草。

12.淋漓

風馳雨驟,不可求思。蒼蒼茫茫,我攝得之。興盡而返,貪則神疲。

毋使墨飽,而令筆飢。酒香勃鬱,書味華滋。此時一揮,樂不可支。

13.荒寒

邊幅不修,精采無既。粗服亂頭,有名士氣。野水縱橫,亂山荒蔚。

蒹葭蒼蒼,白露晞未。洗其鉛華,卓爾名貴。佳茗留甘,諫果回味。

14.清曠

皓月高台,清光大來。眠琴在膝,飛香滿懷。沖霄之鶴,映水之梅。

意所未設,筆為之開。可以葯俗,可以增才。局促瑟縮,胡為也哉!

15.性靈

耳目既飫,心手有喜。天倪所動,妙不能已。自本自根,亦經亦史。

淺窺若成,深探匪止。聽其自然。法為之死。譬之詩歌,滄浪孺子。

16.圓渾

盤以喻地,笠以寫天。萬象遠視,遇方成圓。畫亦造化,理無二焉。

圓斯氣裕,渾則神全。和光熙融,物華娟妍。欲造蒼潤,斯途其先。

17.幽邃

山不在高,惟深則幽。林不在茂,惟健乃修。毋理不足,而境是求。

毋貌有餘,而筆不遒。息之深深,體之休休。脫有未得,擴之以游。

18.明凈

虛亭枕流,荷花當秋。紫花的的,碧潭悠悠。美人明裝,載橈蘭舟。

目送心艷,神留於幽。凈與花競,明爭水浮。施朱傅粉,徒招眾羞。

19.健拔

劍拔弩張,書家所誚。縱筆快意,畫亦不妙。體足用充,神警骨峭。

軒然而來,憑虛長嘯。大往固難,細入尤要。頰上三毫,裴楷乃笑。

20.簡潔

厚不因多,薄不因少。旨哉斯言,朗若天曉。務簡先繁,欲潔去小。

人方辭費,我一筆了。喻妙於微,游物之表。夫誰則之?不鳴之鳥。

21.精謹

石建奏事,書馬誤四。謹則有餘,精則未至。瞭然於胸,殫神竭智。

富於千篇,貧於一字。慎之思之,然後位置。使寸管中,有千古寄。

22.俊爽

如逢真人,雲中依稀。如相駿馬,毛骨權奇。未盡諦視,先生光輝。

氣偕韻出,理將妙歸。名花午放,彩鸞朝飛。一涉想像,皆成滯機。

23.空靈

栩栩欲動,落落不群。空兮靈兮,元氣絪縕。骨疏神密。外合中分。

自饒韻致,非關煙雲。香銷爐中,不火而熏。雞鳴桑顛,清揚遠聞。

24.韻秀

間架是立,韶秀始基。如濟墨海,此為之涯,媚因韶誤,嫩為秀岐。

但抱妍骨,休憎面媸。有如艷女,有如佳兒。非不可愛,大雅其嗤。

清代弘仁《黃海松石圖》

15、石濤:《石濤畫語錄》

朱道濟,號苦瓜,重寫生,寫自然,反對一味師古,以山水、花卉為妙。

主論山水畫創作

(1)提出並論述了「一畫說」

A肯定了用線在中國畫造型中的基礎地位,間接說明了繪畫與中國書法密切關係;

B同道家思想相似,有「形而下」的技法意義及形而上的哲學思考。既虛又實,實處為具體筆墨,一畫並非指一筆、一點,是具有集合特徵,代表意義的線條,虛指精神根本,以宇宙生成論為比喻,說一畫是藝術之始,可比天地之元氣,繪畫創作論的立法之本;

清代石濤《設色雲山圖》

(2)論證了法與化的關係,提倡借古開今,反對泥古不化;法是約定俗成的規則、範疇,化是法德變通。「古之鬚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腸。我自發我之肺腑,揭我之鬚眉」

(3)提倡以造化為師,蒙養生活,搜盡奇峰打草稿,將自然內化,體現主觀感受。

(4)追求繪畫藝術的物我交融,賦形式於意義,寓精神於物象;

(5)重視筆墨技藝的表現,具有本體論意義,注重繪畫的表現技巧。

清代石濤《四邊水色圖》

16、鄭板橋:

工詩詞,善書畫,長於蘭竹,脫盡時習《鄭板橋集》

(1)繼承了傳統的形神認識,以神為主,不求「真相」求真魂;

(2)反對借口寫意不求神似的畫風,認為先工而後寫,先形而後神;

(3)繪畫創作應胸有成竹,意在筆先(有成竹即有意在胸,無成竹即無條條框框),這兩點應立足於造化為師,重生活修養,又熔冶情思;

(4)敢於創新,不生搬硬套,古為今用。A師古應有選擇,不惟古人為尊B學習古人不能囿於格法,學一般,撇一半;

(5)過於文人化,過於粗放求新,難免有礙格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脈家園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古代畫論解讀系列之五
中國古畫論解讀系列之三

TAG:龍脈家園 |

您可能感興趣

解讀丨《論語》中的修身之道
讀懂「五脊六獸」,解讀中國文化
解讀古代皇帝長壽「五法」之謎
解讀《莊子》之《內篇·齊物論》五
《道德經》解讀之十二講報名中
解讀《莊子》之《內篇·齊物論》六
解讀《莊子》之《內篇·齊物論》七
解讀《莊子》之《內篇·齊物論》二
《全戰:三國》精美國畫科技樹解讀 與五行系統融合
解讀三國十七之「掛印封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名詞解讀
解讀三國十一之「宛城之戰」
解讀丨中國傳統文化與幸福
楊佴旻專欄:傳統之惑——解讀中國畫的傳統
《中國當代作家論》叢書出版 解讀作家精神世界
解讀《脾胃論》系列之:李氏加減十三法
解讀《喻世明言》之貫古今
《道德經》解讀之十二講開始報名
全面解讀中國十大名茶之首龍井茶
解讀三國二十之「孫策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