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陳慶之:南朝歷史上不敗的戰爭神話

陳慶之:南朝歷史上不敗的戰爭神話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留下了無數的歷史故事,值得一讀。故事中國歷史故事大全欄目精心整理了大量歷史故事,供讀者在線閱讀。這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一篇關於陳慶之:南朝歷史上不敗的戰爭神話的歷史故事,下面請跟隨小編的腳步一起去看一下陳慶之:南朝歷史上不敗的戰爭神話吧。

導讀:陳慶之是南朝蕭衍時期最著名的軍事將領,他的最大神話便是傳說中的以7000對百萬而毫髮無傷。這樣一位將領,他到底有這麼厲害嗎?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分析一下下。

南北朝是一個征戰頻繁的時代,也是一個名將輩出的時代,在這眾多的名將中,陳慶之是一顆耀眼的將星,一位傑出的軍事家。

網路配圖

一、中年出陣,大器晚成

陳慶之自幼就是梁武帝蕭衍的隨從,從身份上來說屬於書童一類。蕭衍是個棋迷,常常喜歡通宵下棋,其他的侍從都睡著了,只有陳慶之隨叫隨到,保持清醒,並在棋局上有著一眼即能看穿對方破綻或疏漏的天賦,於是蕭衍對這位少年侍從也就格外賞識。

公元501年,蕭衍趁南齊政權皇族內亂、骨肉相殘的機會攻入建康(今南京),殺掉南齊末代皇帝蕭寶卷,自立為帝,建立梁朝。任命當時年僅十八歲的陳慶之為掌管文書的主書,陳慶之在任上雖然盡職盡責,但並不甘心在這個文職的位置上長守下去,總是將自己所得的資財分給周圍將士,期待著有一天能夠在疆場上為朝廷效力。但他畢竟是個出身寒門的庶族,在那個重視門第出身的時代,想實現自己的願望並不容易,但他始終沒有放棄,一直在默默的努力。二十幾年過去了,機會終於降臨了。

公元525年正月,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亂不成,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投降梁朝,並請求梁武帝派兵接應。梁武帝以陳慶之為武威將軍,與胡龍牙、成景俊率梁軍前去接應。這是陳慶之生平第一次領軍,已經是四十一歲了,作為這位名將的初戰,他順利完成了任務。回軍後。被提升為宣猛將軍、文德主帥,並率兩千人護送豫章王蕭綜進入已經收歸梁朝的彭城駐守。北魏方面不甘心就此而罷手。五月,派出安豐王元延明、臨淮王元或率兵兩萬,阻止前來接收彭城的梁軍。元延明派手下將領丘大千構築營壘,以圖切斷梁軍的進兵路線。可是這個營壘在陳慶之的攻擊下很快就覆沒了,史書上對這一段記載很簡略,說陳慶之帶兵來到陣前,只一通戰鼓便將敵人完全擊演了。大軍順利進抵彭城。

但這時候卻出了問題。因為豫章王蕭綜一直覺得自己是南齊末代皇帝蕭寶卷的兒子,雖然梁武帝蕭衍封他為王,但心裡總是不對勁。現在來到了兩國邊境,眼下離北魏軍隊那麼近,蕭寶卷的弟弟蕭寶寅又在那邊為官,自己乾脆也去投奔算了。於是,在一天晚上扔下軍隊自個兒投到北魏去了。到第二天早晨。梁軍遍尋蕭綜不見,卻聽見魏軍在城外喊:「你們的豫章王昨夜已經投奔過來了,現在我們的軍中,你們快投降吧!」主帥投敵,沒人主事,軍中自然大亂,軍士全都潰散而逃。魏軍隨後緊追,梁軍損失十之七八,只有陳慶之所部安然退回。

526年,梁朝的安西將軍元樹出征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讓陳慶之假節(就是最高代理的意思),並且負責全部軍事行動。北魏的豫州刺史(管轄壽縣及周圍地區的主官)李憲派他的兒子李長鈞築城兩座(這種臨時築起來的城類似於要塞或堡壘,作為防守據點效果非常好),來抵禦梁軍的攻擊。陳慶之率部到達後便展開了進攻,兩座城很快便被攻下。梁軍繼續進逼,最後迫使豫州刺史李憲不得不舉白旗投降,陳慶之隨即佔領了壽春城。這一系列戰鬥,梁朝總共得到了壽春地區大約五十二個城鎮,豫州大部分歸入南朝的統治區,陳慶之也因此被進封為關中侯。至此,陳慶之以中年出陣,一系列戰鬥使他完成了由一般將領向名將的過渡,接下來更要大展身手了。

二、率兵北伐,創造戰爭神話

類似故事大全:陳慶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戰爭史上的搞笑戰役——南北朝湘州之戰
爭奪靈州之戰:大唐帝國與吐蕃王朝的世紀戰爭
影帝的巔峰–戰爭之王
中華史上最悲烈的戰爭,崖山之後無中華
中日歷史上的五次戰爭交鋒,唐朝和明朝都是大勝,清朝輸得最慘
《歐洲歷史上的戰爭》
美國戰爭史上的奇才,為何在朝鮮戰場成為彭德懷的手下敗將?
遼朝與宋朝的第一次戰爭——高梁河之戰
胡志明市:抗美之《越南戰爭遺迹博物館》
中法戰爭之際,「四不能戰」的馮子材為何能取得鎮南關大捷的輝煌戰績?
關於胡椒的歷史:財富與戰爭
中華風:鄭麗《母親的「戰爭」》
鐵與血的戰爭,歷史上的戰爭奇蹟!
越南戰爭如此慘烈:越南人為何卻不仇恨美國?
馬化騰對張一鳴:「王者」與「新秀」的戰爭
黎巴嫩之夜:當愛情遇上戰爭的傷痛
抗日戰爭故事:楊勇的「湘江戰役紀念章」
抗日戰爭故事:羅榮桓寶塔山下的小情侶,賀龍薛明患難夫妻情意深
桂林保衛戰:抗日戰爭史上最令日本人聞風喪膽的戰役!
沙盤上的戰爭《戰爭藝術:赤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