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理想主義者的精神漫遊·跋》
跋
2010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當代文學與文化批評書系》,其中收錄了我的一卷自選集,當時應出版方的要求,寫了一篇《流水三十年》,簡要回顧了我這麼多年的寫作概況和思想變化的過程,算是序言。2012年,台灣人間出版社選編了我的另外一些文章,結集出版,編輯也要求我在書前寫一篇類是的文章,我懶得再寫,就將《流水三十年》加了一個括弧,註明代序,編輯也未細究,就這麼糊裡糊塗地過去了。
一半是生性懶惰,另外,我也並不是一個耽於往事的人,過去的,也就過去了。三十年,變化太大,對話的興趣,早就沒有。
現在,九九讀書人要再版我的《一個理想主義者的精神漫遊》,編輯要求我另外交代幾句話,我卻找不到相似的文章可以搪塞。何況,當年,黃育海是我這本書的責任編輯,現在,他是這家公司的老總,也是我相交多年的朋友。
檢索舊作,確實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只是,一些話而已,或者,一些思想的印跡。想起來的,是一些往事。
當年,浙江文藝出版社有兩個編輯,一個叫李慶西,另一個是黃育海。和慶西認識得早一點,和育海相識,則要到1984年的年尾。那時,我所供職的《上海文學》要和浙江文藝出版社,還有杭州文聯合作召開一個文學會議,也就是後來俗稱的「杭州會議」。我和育海做會務,那時候,黃育海目光炯炯,騎著個破自行車,滿城折騰作家們的返程車票,當然,那時候,我也還年輕。
是翌年嗎?大概是翌年的初夏,我在海南島再次見到育海,在傍晚的海風中,育海說他和慶西正在籌劃「新人文論」叢書,然後,就很鄭重地向我約稿,我也很鄭重地答應了。心裡,是歡喜的,畢竟,是我的第一本書。
又過了一年,1986年吧,我把發表過的文章攏在一起,算了算字數,想,差不多了。就交給了育海。第二年,春天還是秋天?育海給我寫信,說書出版了,讓我到杭州去取。是時,育海和慶西剛喬遷新居,嶄新的兩居室,門口還有一大片綠地,黃昏的時候,大人和孩子在上面嬉鬧。很羨慕。哥倆樓上樓下,我睡在慶西家,吃在育海家,過了二天好日子。第二天,到出版社,見了新書,聞著油墨香,喜歡得緊,最歡喜的,是封面,一個人,一個太陽,人走進太陽,覺得畫出了書的魂。
當年浙江文藝「新人文論」書影
還有什麼呢?對了,出版社的領導說,既然已經來了,乾脆把稿費也領走吧。這我自然是高興的。好幾千塊,都是十元一張的票子,厚厚的好幾沓。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的錢,一路的高興,一路高興地上了火車,在車上還是高興。有錢的感覺真好。一路的高興。車廂里有一群上海的職工,大概是單位組織到杭州旅遊。列車員推著小車叫賣,身邊的小女孩,也就四五歲吧,吵著要喝可樂,可樂那時候很貴,五塊錢一罐吧,媽媽捨不得買,小女孩哭了。有錢的感覺還在,我給小女孩買了一罐。小女孩笑了,我有點心疼五塊錢了,想到家裡的兒子。
年輕真好,年輕的時候真好。很多的朋友,有志一同,指點江山,揮斥方遒,即使淺薄,淺薄裡面,也有一種年輕的味道。
三十年了,變化真大,黑髮變成白髮,變化更大的,是想法。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想法和想法,有些很難相容。漸漸地,偶爾的見面,彼此就多了點陌生,當然,笑容還是在的,很真的笑容。這就是1980年代,1980年代留下的認真。1980年代還留下了友情,為了守住這點情誼,彼此之間,心照不宣。我覺得這樣很好,真的很好,就讓各人恪守各人的信念,默默地做事,默默地一路前行。
但是,有些是沒變的。年輕的時候很執著,今天,我依然執著地守著我的信念。年輕的時候,我們挑戰主流,今天,我依然在知識界的主流之外。年輕的時候,我們相信世界會更好,今天,我依然相信這個世界會慢慢變好。
少年時代,讀得多的,還是魯迅的書。那時年少懵懂,哪裡能懂得先生。漸漸年長、變老,似乎懂了點先生的蒼涼和茫然,悲憤和激憤。
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
蔡翔
2014年6月
蔡老近照,在上海大學現當代文學研究生班上。
從東辰路開始,我們相知相伴。


TAG:東辰路 |
※思想主義、精神主義繪畫觀
※對人道主義精神的一種理性思索——關於余華隨筆《我只知道人是什麼》
※科學精神的緣起: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人文主義精神
※有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位法師的讀後感……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書評
※書法,一種文人的精神想像
※這就是《裝甲核心》精神續作!《惡魔X機甲》主創採訪
※慧律法師《佛教的精神與特色》:第一:佛是人而不是神
※慧律法師《佛教的精神與特色》:我寫本書的動機
※慧律法師《佛教的精神與特色》:佛教不只是空談玄理的
※德國新表現主義藝術中的理性精神
※趙培智:展覽主題有感於王小波的精神遊牧 詩意還鄉
※搞笑漫畫《石匠精神》這個不行!
※再談「悲鴻精神」 看寫實主義中的象徵意味
※講俠義 文雋緬懷金庸精神 跨刀助陣《時空行者》
※慧律法師《佛教的精神與特色》:第三: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慧律法師《佛教的精神與特色》:第二:佛是真平等者
※周克吾谷 《精神主義》
※慧律法師《佛教的精神與特色》: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