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夏至已至:飲食多清淡 心靜自然涼

夏至已至:飲食多清淡 心靜自然涼

陳希齡《恪遵憲度》載:「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立的節氣,又稱「夏節」、「夏至節」,在宋代還是「法定假日」呢!

北宋龐元英《文昌雜錄》載:「祠部休假……天聖節、夏至、先天節、中元節、下元節、降聖節、臘各三日。」

夏至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各地白晝最長;夏至過後,太陽直射點南移,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即韋應物所謂「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夏至避暑北池》)

雖然如此,但是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多,所以在之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仍會繼續升高,因此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

自此,防暑降溫之戰正式進入攻堅時期,我們在身心兩處都要做好準備。

飲食上要以清淡為主。《呂氏春秋·季春紀·盡數》載:「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是以謂之疾首。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元醫學家朱震亨在《格致餘論》中論「茹淡」也說:「少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沖和之味。」

在內,則「心靜自然涼」。養生之道,重在養心,靜心不僅可以消夏避伏,還為了更好的享受人生。

清然交友

《莊子·山木》載:「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君子之交」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交友文化。

它真正地登台亮相是在魏晉,最為人所熟知的故事莫過於《世說新語·任誕》中的「桓子野吹笛」。

王徽之和桓伊互知其名,但不相識。一天,王徽之乘船出遊,有客人說桓伊正從岸上過,王徽之連忙派人上前傳話:「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當時已經非常顯貴的桓伊二話不說,隨即為王徽之作三調,作罷上車而去,最妙的是「客主不交一言」。

名士之風,山高水長。到了明代唐寅身上,更進一步。明孫繼芳《磯園稗史》載:

唐寅正與人下棋,好友南安太守張弼來訪,唐寅並沒有丟下棋友、跣足相迎,而是說:「吾竟局,即來訪矣。」張弼回到舟中便睡下,並不知道唐寅夜半回訪之事,等到早上醒來,才發現唐寅就睡在他的身邊。

沒有功名利祿的牽絆,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沒有繁文縟節的約束;以物質上的禮尚往來為輕,以精神上的心意相通為重,一切都似萍水相逢。如此亦深亦淺、亦濃亦淡的友情,如何不讓人心嚮往之!

淡然為人

說起揚雄,我們也許會不約而同地想到他模仿前人的辭賦和晦澀難懂的著作。可曾知道,當王莽篡權奪位之時,有心無力的揚雄仍然安靜地在天祿閣上校書;面對劉歆的嘲弄與戲謔,他依舊堅持自己著書立說的理想。

班固在《漢書·揚雄傳上》中給揚雄以高度的評價:「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不修廉隅以徼名當世。」三百多年後,這句話被陶淵明引入《五柳先生傳》,更為家喻戶曉。

而以此作為追求的,也是代不乏人,西晉張翰就是其中一位。

張翰是張良後裔,性格放縱不拘,類似阮籍(阮步兵),所以號為「江東步兵」。其時正值「八王之亂」,天下紛紛,禍難未已。身居高位的張翰不堪其憂,思鄉心切,便以秋天吳中的菰菜、蒓羹和鱸魚膾為由,掛冠而去,並說:「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晉書·張翰傳》)留下「蒓鱸之思」的典故。

諸葛亮《誡子書》云:「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千古名言,萬年傳唱。雖時移世易,但是這些令人心馳神往的故事、使人聞之恨晚的言辭,如清風徐來,為炎炎夏日送來一陣陣涼爽;如石上清泉,在人生之路上,過濾了塵世的渣滓,蒸發了生活的浮躁,沉澱了歲月的精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誰的人生 不是一邊失去 一邊擁有
但行好事 莫問前程:腳踏實地學本領 立德從虛輕功利
低調的人深藏不露 從不得意忘形
夸人學問大 這些「好話」原來都是《周易》里來的
長知識:古人寫字為什麼要從右到左?

TAG:騰訊儒學 |

您可能感興趣

夏至已至,不只涼麵!還有「它們」讓你清涼一夏!
夏至已至,泡一杯白茶清熱消暑
夏至已至,且飲一盞茶
夏至已至,養好陽氣,今年不怕冬
夏至未至,好價已至!
晚安心語:寒冬已至,我願你溫暖
夏至已至 夏至三候
夏季已至,護陽為要——冷飲篇
『夏至已至』
夏至已至,離漸凍人「解凍」還有多遠?
最長白晝——「夏至」已至
夏至已至:深挖冬病,夏治去根!
夏至已至 你的茶該換了
夏至已至——聽風知夏
夏至已至時,莫負好風光
夏至已至,炎炎夏日
靜脈溶栓 是否黃昏已至?
夏至已至,一份清涼的「健康秘笈」送給大家
夏至已至,別來無恙
夏至已至,這是盛夏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