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工開物 東方既白:版畫的小時代來了?

天工開物 東方既白:版畫的小時代來了?

「天工開物——中國美術學院東方版畫工作展」海報

2016年11月20日,「中華史詩美術大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揭幕,參展作品均為國家「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之作。開幕當天,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一眼就看到了那件12米的長卷:《天工開物》(為與原著區別開,後續均稱其為新《天工開物》)。此卷由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陳海燕、曹曉陽、佟飈、張曉鋒四位藝術家攜眾學生,以明書《天工開物》為核心,歷時三年多,採用餖版水印技術,呈現出的一幅帶有現代氣息之作。「此雕版刻作如一道長屏,隔風覽勝,同游暢神;又若一本長書,莘莘典籍,皇皇刊刻;還是一幅長卷,畫卷延綿,情境環生。此既屏既書既卷,將國人天工意象囊括在蜿蜒長卷之中,寄意於神工遙想的精神深處,餖版跬幅,凝成傳統藝術當代活化的精品,本身即是一份精巧至尊的開物天工。」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如此評價。

《天工開物》原為明朝宋應星所著的一部綜合性科技巨作,全書分三卷十八章、插圖百餘幅,記錄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涉及數十個行業領域,被譽為世界上第一部工藝百科全書。其「天工開物·日用之道」的核心,不僅是技術的記錄和方法的傳授,更代表著中國人的原朴的世界觀與天道思想。

王明明一眼看中了新《天工開物》,決定收藏,並辦特展。「這件作品既完成了主題創作任務,又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同時還體現了從古至今中國版畫的一種高度。」接著北京畫院和中國美術學院積極溝通,吳洪亮館長專程來杭洽談收藏及展覽事宜。接到這個振奮的訊息和任務,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積極響應,系主任蔡楓獲悉此消息的第一反應就是:這件事是對國美版畫工作的肯定和支持,版畫系應全力投入這個展覽。在展示新《天工開物》的同時,帶出國美探索東方版畫背後的歷史和工作。經過兩家單位同仁共同精心策劃,一次重要的收藏事件和一個豐滿精彩的展覽同如期而至呈現出來。許江院長還特為展覽寫序《天工開物 東方既白》。

陳海燕、曹曉陽、佟颷、張曉鋒《天工開物》捲軸成品 60×1128cm 2016年

陳海燕、曹曉陽、佟颷、張曉鋒《天工開物》原版現場

2017年6月22日,由中國美術學院與北京畫院共同主辦的「天工開物——中國美術學院東方版畫工作展」將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啟幕,展覽希冀通過三個版塊:新天工開物、典雅複製、東方語境,來闡釋傳統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的生長望境。

屆時,新《天工開物》及部分版畫系師生精品力作將通過上下兩層空間向公眾展示,6月23日,學術研討會「版畫的創造者」同地啟動,由中國美院藝術人文學院副教授董捷擔任主持。6月24日,一場面向兒童的公共活動將開啟,而展覽則持續至7月9日。

展覽開幕之前,策展人蔡楓和學術主持董捷接受了雅昌藝術網的獨家專訪,通過他們細緻而豐富的描述,一幅關於東方版畫的奇妙世界正在徐徐展開,而通過他們的言語,觀者又可藉此思忖當代藝術語境中版畫的境遇與可能:重複無處不在,差異同樣無處不在,因而,自由的差異和複雜的重複產生了一個模擬世界,在時間中前後相繼。瓦爾特·本雅明曾斷言:一件藝術作品倘若以技術手段加以複製,就會喪失其靈暈。然而,在版畫家的藝術實踐中,複製卻被用作界定藝術品質乃至加強特定作品感染力的手段。 數字技術正在改變生活世界。版畫卻可以將各種技術媒介,也包括新材料實現重新編碼,將技術、工藝、工具和流程重新配置。

或許,在藝術與技術之間,複製與母板的主題中,作為某種模型構成法,版畫的小時代已來?

Q&A

Q:雅昌藝術網

A1:蔡楓(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主任)

A2:董捷(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教授)

「天工開物」大展

Q:如何理解本展的主題「天工開物」?

A1:這個展覽的主題包含三層意思:第一是指展示核心展品:即新創作的版畫長卷《天工開物》;第二是用其比喻意義:「天工」指代中國傳統版刻技藝的「巧奪天工」,「開物」則指代技藝的傳承、領悟與生長,創造出東方版畫「物華天寶」的新佳作。「工」字表明的是中華文明心手相傳、精益求精的「手藝精神」,「物」字則指向「藝術品的物質性」這一國際性學術研究的新視野;第三指的是:通過「天工開物」觀念和藝術實踐引發對中國自然哲學觀的重新思考:即「開物成務」之造化工巧的技藝與方法以及「日用是道」之「藝術作品的本源」哲學思考,並以技與道為一的東方藝術精神來回應當下數字時代挑戰。

Q:展覽的三個版塊是如何籌劃的?展呈方式又有何特點?

A1:本次展覽有三個版塊:一、「新天工開物」版塊,位於美術館一層,展出的是本次展覽的核心:新《天工開物》。觀眾不僅能欣賞到這幅技藝精湛的作品,還能看到藝術家們於創作過程中所繪製的畫稿、步驟圖和作品的原版。值得一提的是,展覽將從800多塊原版中選出100餘塊進行展示,使觀者更加清晰地了解版畫創作的過程,增加了觀展過程中的趣味性和互動性,意在為觀眾生動還原版畫製作時的場景。

二、「典雅複製」版塊(二樓空間):展示中國美院傳統水印工作室「壓箱底」的藏品,包括民間木板年畫經典、水印技術複製的文人畫和新浙派水墨畫精品,如潘天壽的《雁盪山花》。為配合展覽主題,北京畫院還將展出一批具有極高價值的古籍收藏,以木版水印的書籍為主,如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芥子園重刊的胡氏彩色套印本《十竹齋書畫譜》、1958年榮寶齋復刻版《北平箋譜》等。

三.「東方語境」版塊(二樓空間)。展示版畫教師的版畫創作以及水印版畫語言教學的課程。其中包括傳統雕版形式的創作,現代木版畫和獨幅木炭畫作品。以中國古代水印技藝的創作,強調其精緻的手工形式,具有區別於機械複製的藝術價值。現代木版畫則強調觀念之新、手法之精,突顯現代美感。

A2:許江院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有獨到之處,特別是對紫竹齋這十幾年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包括對這個展覽。他聽了我們的彙報後,表示希望版畫系在明年學院90周年華誕之際能呈現更完整面孔。本次展覽展現的是整個版畫系非常重要的一條文脈,算是小試牛刀。這次,我們也想藉機和北京的同仁交流並取經。

Q:一般,版畫展覽都是展示「結果」,即作品,這次的策展理念十分「新」,即版畫作品與原版原件「平行展示」(1+1:原板+原作)。

A1:在這裡,我提出了「即版即畫」的概念:「即物即畫」是指接觸物象有所感觸互動共生的創作;而「即版即畫」則以表明版與畫之互為里表「在場」的意思

數字媒介正在改變我們的閱讀和觀看方式,但是版畫作為文化傳播媒體三個階段之「紙質傳媒」階段,其傳播方式和閱讀方式與人類文明有著長時間的情感和緊密的關係,這種紙質閱讀方式不可能快速終結。值得提出的是,在虛擬媒體泛濫的今天,我們或許更需要補充觸覺的、直接的、質感的、有創意或者說有「物質性」的東西。因而,我們應該將版畫的複製傳播功能轉換為藝術作工:作為一種觀看和接觸中去感受和體會的藝術。

傳統版畫是為複製而複製,即先畫好稿子再把版製作好,再由版去印到紙上,即預設的效果已在版上完成,只是移到紙上而已。而「即版即畫」的方法:即將版直接當成一種「筆」,通過版去「畫在紙上」。這樣的「版畫」既不同於畫筆直接接觸紙,它有印壓的重力,同時又保留直接用筆的流動性,從而使版與畫有機生成。或許,版畫應該成為繪畫的一種手段,而不只是用於複製,不是去製作一個預設好的圖像,而是回到畫面和自己不斷的在對接調整的過程,應該在變化中逐漸生成:版畫回歸繪畫!東方的水性版畫,正具有做到這種種特徵的可能性。

下個月初,我們即將於日本舉行的「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木版畫邀請展」中也會再次體現」即版即畫」這個策展概念。

紫竹齋匾額

複製潘天壽《雁盪山花》(帶鏡框裝裱)155×150cm 60年代

雁盪山花原版之二

紫竹齋木版印刷 潘天壽《荷花》 72.5×74.5cm 60年代

紫竹齋木版印刷 方增先《粒粒皆辛苦》 95×51cm 60年代

?

北京畫院所藏古籍

新《天工開物》作品

Q:如何準確地理解這件新《天工開物》?

A1:新《天工開物》的創作從最初的長卷式構圖到國家博物館的規定尺寸再到終極版的長卷,歷經幾個年頭的反覆推敲,易稿數十,刻版百計,印製無數的實踐,無疑是對傳統版畫的一次重要的探索,是東方版畫工作的成功案例 。

A2:可以通過三個層面來理解這件作品:第一有傳承;第二有思考;第三有創造。

首先是有傳承。這個「傳承」,第一是人物造型;第二是版刻技藝;第三,「傳承」不簡單。古代版畫的功能是「說明」,而不是歌頌操作機器的人和發明機器的科學家,或像宋應星這樣的作者,現代藝術家的任務要複雜得多,要增加的人物也多了很多,那麼,除了臨摹古版畫里出現的人,還要重新創作一些人,它們必須和古版畫氣息吻合,這裡就遇到了一些問題:這些老師都是學西畫出身,素描功底好,一開始畫出來的人都缺乏東方趣味,他們便選擇暫時忘掉原來的素描根底,轉身去「線描」中尋覓答案。所以,「傳承」的不僅是刀法、表現形式,更是中國的整體繪畫。這很難,我特別敬佩藝術家這種揚棄、敢於否定再否定的精神。

第二有思考。這件作品不僅是展現技藝的現場,更是主題性創作,古代書畫並不是波瀾壯闊的事件,而是一些深入到文化生活中的細枝末節,現在反覆提及的「工匠精神」在這件作品中就有很好的體現。原著本身宣傳的是古代的「工匠精神」,而今日作者怎樣創作,也是「工匠精神」在當下的體現,

此外,原著中提及的機器、發明,包括匠人的勞作等,都需要藝術家查閱文獻以理解性復原呈現,所以這是一個有思考的學者型繪畫,這種聚合性思考成為一個重要基因。但請注意,他們並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凌駕於作品之上,還是非常克制,這一點也很重要。

第三有創造。其以長卷形式,在秉承原著內外雙線的敘述結構上,藉以屏風的形式重現明代《天工開物》中百餘生產技術的場景,以原作造像風格還原明代社會日常生產之情景。其實屏風非常難刻,他們巧妙地用了陰刻,底是黑色,上面是白色的線,最後呈現的是黑底白線的感覺,但又保留了古版畫的韻味。

另外還有套色。中國古代套色多,如餖版,但基本局限於小作品,是微觀世界,而新《天工開物》長達12米,是極為宏觀的長卷,加上時空的轉變,實際上是解放了傳統技藝。有時,全推翻傳統是種創造,但站在巨人肩膀上再前行,也是一種創造。他們把過去只能運用於小幅或小情小調的技法用到了大作上,改變的不僅是尺寸,更是格局與眼光。

此外,它還創造了一種趣味。《天工開物》原是本科學說明書,缺乏趣味性,但他們將歷史上的勞動者和創造《天工開物》這個時代的勞動者互動起來,同時也和今天的版畫家互動起來,如何做到?他們在所有單元結束的地方加入了原著里沒有的內容,如明代技術最先進的「古代版刻」,四位版畫家把自己的祖師爺加了進去,還造了一個場景,但結合的天衣無縫。其實,這種處理不光補充了內容,也增加了趣味,更把古今工匠精神串連起來,特別可貴。

Q:主題性創作容易變成「完成任務」,為什麼新《天工開物》可以實現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A2:這批作者依託的是中國美術學院的學統。早在50年代,浙江美院版畫系剛建,建系泰斗張漾兮先生引進西方版畫的同時也非常重視民族版畫。學院文革前就已有木版水印工作室,也就是後來的紫竹齋,還直接和國畫系老師合作。如這次將展出的《雁盪山花》,就是和潘天壽先生合作的。紫竹齋存在於學院之中,完整地保存和延續了明清以來傳統版畫的技藝、風格和神韻。不僅繼承和保留了中國傳統木刻的原汁原味,且力求實現傳統的學術性、現代性及創作性轉化。同時,傳統水印木刻課程也是版畫系教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溝通古今,成為中國美院版畫學派的重要風格之一。

前人堅持下來,保住了傳統血脈。現在生活好了,我們更有資格,也更有能力為傳統做一些事情。

陳海燕、曹曉陽、佟颷、張曉鋒《天工開物》(局部圖)捲軸成品 60×1128cm 2016年

製作過程

「版畫的創造者」

Q:研討會的主題名「版畫的創造者」意指何處?

A2:我們關注版畫,過去關注作品比較多,很少會關注到人。其實,古代版畫的創造者是一個群體:畫師、刻工、印工,加上刻書家,也就是創造這個版畫的老闆,他請什麼樣的畫家、請什麼檔次的刻工,都決定了這個版畫最後的呈現。我寫過一部專著《版畫及其創造者》,就是想突出刻書家這個角色。這次借這個主題是想說明今天呈現新《天工開物》這樣的作品時,我們的版畫家是身兼數職的:畫人物形象、設計場景、選擇用板,包括最後的印製等,都要自己解決,這說明了什麼?比起古代,版畫更加成為一種智性的創作模式,因為只有當藝術處於自由解放的狀態時才能充分體現人的思想與智慧,而當它只是受命於人時,就只是機械的產物。

中國美術學院之所以提倡「哲匠精神」,就是希望藝術家像哲人一樣思考,像匠人一樣勞作,有傳承、有思考、有創造,本次的研討會其實就是圍繞著這一點展開。「版畫的創造者」既關注古代版畫的創作者,也關注當代的創作者,同時貫穿一條紅線:工匠精神,或者說,在工匠向哲匠轉變的過程中打上國美的烙印。

研討會歷時一天,上午是史學分會,邀請了國內研究中國古代版畫史的最前沿學者,有中央美術學院的教授,有專門從事版畫創作轉又到版畫研究的,還有從研究古籍的角度切入到版畫的學者。

下午是創作與展覽分會。首先是三位創作者和我做類似訪談性質的交流,每個人談自己創作的體會,後面是一些發言:蔡楓老師談國美版畫系幾十年的發展和創造;方利民老師談藝術家書這個課程核心的思路和成果;王超老師談紫竹齋的歷史和創新。

同時,這個研討會也是東方版畫研究所兩年多的努力成果。這個研究所的成員既包括版畫實踐者,也有理論研究人員,雙方通力合作,希望版畫史研究能觀照版畫創造,而版畫創作也能從版畫史研究中汲取養分,接下來,研究所可能會設有工作坊,每年一個主題,或關注實踐,或關注歷史,或關注個案,或關注版畫史研究和實踐的膠合點,並都帶有系列研討,以此深度研究視覺東方學在版畫領域的體現。

蔡楓、張樂《湖山如是系列之二》 45×85 水印木版 2016

二十四節氣之春山煙雨 曹曉陽25x1202015

夢1986年4月28日,梵高賣鎖 陳海燕60x60木刻1986

回家過年 方利民138x1202014

2017.10.11李小彬53x762017

《堪輿》之六 佟颷2011

別多歡少奈何天王超68×45木版水印2014

澄懷味象 張曉鋒148×79水印木刻2014

作者:鄒萍

編輯:張麗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藝術史影響藝術家,藝術家譜寫藝術史
上海K11雙展齊開 看中國當代藝術如何「對話」米蘭王宮時尚展
龍美術館1.633億競得王時敏《仿古山水冊》
活在未來的人
喜瑪空間首展 敞開藝術的「半截門」

TAG:雅昌藝術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天工開物:走訪涇縣,看一張宣紙如何誕生
宋應星:寫出《天工開物》的明朝窮秀才,卻在清朝活到這種地步!
天工開物 皂角
藏在《天工開物》後面的秘密
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天工開物》是怎樣的一部奇書?
《教你看懂天工開物》
就畫面表現而言 冰果和花開物語 哪個更強?
華麗彩瓷——「天工開物」瓷器工藝品夜場
華夏文化——《天工開物》陶埏
《天工開物》繪本
這個周六,相約天工開物園,奉新人一起來見證吧……
《天工開物》在中國的遭遇告訴我們:別相信文人寫的歷史
天工開物再精進《蜀門手游》天工匣開放新上限
北京匡時「天工開物——瓷器工藝品夜場」精品一覽
宋教授與《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內容簡介及版本傳播
杯中日月長——「天工開物」瓷器工藝品夜場
絕色釉惑——「天工開物」瓷器工藝品夜場
「天工開物?匠意心傳」開啟雙城巡展
中國古代科學專著《天工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