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培養理性思維的歷史教學

培養理性思維的歷史教學

李麗莉老師:培養理性思維的歷史教學

一、課程設置

我們的課程是按照六年來設置的,初中、高中一脈相承。

初一上學期學習中國古代史:先秦-兩漢。下學期學習世界史:兩河、埃及、印度、古希臘-古羅馬(共和國時期)。

初二上學期學習中國古代史:兩漢-元。下學期學習世界史:公元元年-文藝復興開端(14世紀)。

初三上學期學習中國古代史:明-清(1840年)。下學期學習世界史:14世紀-19世紀(以歐洲史為主)。

高一上學期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當代史:鴉片戰爭-新文化運動(1917年)。下學期學習世界史:19世紀-1918年。

高二上學期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當代史:1917年-1949年。下學期學習世界史:一戰後的國際關係、二戰。

高三上學期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當代史:1949年-1979年。下學期學習世界史:二戰後的國際格局。

在這個課程安排的基礎上,初一上學期又增加了史前史(Prehistory)的部分。參考了人類學的最新成果,儘可能客觀詳細地補充。因此在時間斷代上,跟預期並不完全一致。

過去的一年中,我們基本是按照這個設置來進行的。據目前收到的反饋來看,效果還可以,但是普遍反映比較難。如果要做系統的訓練,歷史學科確實是比較難的。

二、教材

中國古代史部分,我們現階段決定採用的是六卷本的《哈佛中國史》。這套書在歐美各國和香港,也是作為教科書來使用的。

人教版的《中國歷史》教科書,內容不夠完整,許多概念也有錯誤。比如「封建專制」的提法。封建是分封諸侯,權力分散,不可能同時實現「專制」。2016年改版以後,雖然沒有了「封建」二字,卻也沒有糾錯的步驟。史籍中明確說,周代是「封建親戚,以藩屏周」,但教科書涉及到此只提「分封」。再比如,教科書講述一個朝代,基本是三部分:開創期、繁盛期,然後是末代皇帝衰落期。可是學完之後,學生完全不知道,王朝是怎麼繁盛和衰落的。對於學歷史的人來說,如果不知道因果關係在哪裡,是致命的缺失。

地圖冊,用的是社科院出的《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和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的《中國歷史地圖冊》。

世界歷史,我們初步決定採用美國的傑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合著的《新全球史》。這也是在國外作為教科書的一個版本。它的好處在於部分走出了西方中心說。地圖冊,用的是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的《世界歷史地圖集》。

三、授課方式

(一)「編年體」為主,「紀傳體」為輔

以「編年體」為主,是因為如果不按時間順序來講的話,就理不清時間的先後,理不清時間的先後,就理不清因果。

然後配套學習一些專題。目前,專題的學習不多。學習了青銅器專題,屬於藝術範疇,說的是中國早期的青銅時代。

講兩河流域,講到了閃米特人,閃米特是個非常偉大的民族,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出自這個民族,所以,馬上要開一個小的宗教專題。

再就是小的法律專題:講古代的律法《漢謨拉比法典》。我們不能只局限於「同態復仇」和最早的成文法典,這是不夠的,還需要根據這個法典,來了解當時兩河流域的帝國是怎麼運作的。我們找了八個典型案例讓同學們去分析,當時兩河流域的帝國在商業、信仰、婚姻等關係的處理上是怎樣的,「同態復仇」應該怎麼理解。

後續還會開更多的專題。中國史的部分,比如:疆域(地理)、政治體制、民族關係、文學史、學術史、科技史、土地制度(分階段)、戰爭史,等等。世界史的部分,比如:政體、哲學史、宗教史、國際關係、藝術史,等等。

(二)相應的學術方法訓練

歷史是關於時間和空間的學科。第一學期,我們用了相當長的時間來學習這方面的內容。

1.時間(紀年法)

什麼是公元?公元前是以什麼來算?公元後是以什麼來算?在引進公元之前,中國採用什麼紀年法?這些是很重要的問題,一定要講清楚。

另一點也要注意,就是,國際上自從引進了碳14考古方法之後,對很多年代都重新界定了,沒有界定的,公元前是小寫的bc(Before Christ,耶穌出生之前),界定之後,才用大寫。在中國,公元前、公元後都沒有大小寫一說,但起碼前面要加上「大約」兩個字。

2.空間

主要講如何運用歷史地圖冊。

其實,很多同學不大會看歷史地圖。它跟地理地圖不一樣。地理地圖是看現階段的地理位置,而歷史地圖一定要看時間是多少年。之前它的疆域是這樣,下一年可能完全不同,要注意那個時間的圖標。

3.文本

(1)如何選擇史料

學哪一段歷史要選擇哪一部書?這一部書真假如何?比如,講先秦的時候,對於《竹書紀年》的真偽問題,應該怎麼看?

(2)世界史中的譯名問題

比如,說「赫梯帝國」,可能有人不知道。但是說西台帝國,可能就知道了。「西台」是台灣的譯法。

比如,新巴比倫空中花園,這名字純粹是出於對希臘文Paradeisos一字的意譯。而希臘文Paradeisos後來演化為英文Paradise(天堂),有「人間天堂」的引申義,跟另一個「天堂」Heaven側重點不同。我們會通過這種比對,讓學生加深認識。

再比如,閃米特人,也有人翻作閃姆人、閃族人。譯名的混亂會造成記憶的困難,所以必須給學生補充英文原文。

四、史學前沿成果介紹

講到哪個領域,就介入哪個領域的最新成果。

比如,講清代的時候,把新清史的最新成果介紹給學生。

比如,清華簡的出土、破譯,跟《竹書紀年》比較,得出了哪些新的結論,介紹給學生。

先秦史的講述,我們是引入兩個本位的,一是文獻本位,二是考古本位。如果按照考古本位來算的話,我們的五千年文明就要打個問號。

五、教學方法

(一)影視史學(Historiophoty)

這是海登·懷特在《書寫史學與影視史學》中提出的概念:以視覺影像和電影話語來傳達歷史以及我們對歷史的見解。

在西方史學界,一直有所謂的精英史學與大眾史學之分,而大眾史學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影視史學。

影視史學不光能反映歷史史實,也能反映一些歷史概念和歷史觀。比如剛拿到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月光男孩》(Moonlight),其中有句台詞講到種族平等。當時那些受壓迫的黑人說:「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沒有黑人,我們是這個地球上最早的人類。」而我們就可以提問了:為什麼黑人是最早的人類?最早的人類出現在哪?通過一些小的知識點來讓學生梳理知識,進而理解種族平等問題。

這是拿到奧斯卡提名的影片《第一夫人》(Jackie),以肯尼迪遇刺的故事為背景。可以通過截圖看到,不同的當事人身處不同的環境得出的結論是不一樣的。這能讓學生明白主觀敘事與客觀事實之間的距離。

這是2013年的一部電影《宿敵》(Enemy),講到獨裁的時候用了一個關鍵詞——控制,以此反映獨裁者通過對社會各領域的控制來實現暴政。

(二)博物館中的歷史

這次比較熱門的大英博物館展覽,就是通過文物來串起的,是一種非常好的形式。

我們之前講青銅器專題的時候,介紹青銅器是怎麼來的,「模範」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如果光看圖片,就算再精美,也沒有很直觀的認識,只是覺得好看而已。只有真的去博物館看了,才能感受那種壯美,才能感受細節方面的紋路清晰,才能真正理解。

以前,王國維曾在《古史新證》中提出「二重證據法」:「地上之文獻與地下之文物相互印證」,說的就是考古對歷史的驗證作用。

(三)時政中的歷史

這張圖片是ISIS極端恐怖組織對尼尼微城文物的打砸搶,我們現在正在講兩河,講尼尼微,講亞述國。但有過這麼輝煌文明的古城瞬間被毀特別可惜,同學們也很沉重。我覺得這也是歷史厚重感的一種體現,能讓學生樹立一種正確的文物觀。

在美國大選的時候,我們特地講了左派和右派、共和黨和民主黨的區別。左和右,來源於法國大革命,雖然我們還沒有講到那裡,但是也會根據時效性給他們一種更直觀的認識。

(四)「反事實」的歷史觀

代表性的著作是弗格森的《虛擬的歷史》、理查德·J·埃文斯的《歷史的另一種可能》。

「反事實」是說,如果歷史不是按照原來那樣發展,會怎樣?

比如,一個著名的反事實的歷史題材是:如果納粹德國當時贏了,會怎樣?現在有很多人認為,如果德國打贏了,可能會更好。所以,我們就來看一下,如果真的打贏了,真的實現了所謂的「統一」,真的實現所謂的烏托邦了,會怎樣。我們會沒有任何人身自由,在完全的專制下,民主會成為一種奢談。

六、能力訓練

教知識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培養能力,培養提出問題、查找史料、得出結論的能力。

比如,我們在講《漢謨拉比法典》的時候,讓同學們觀察書前的兩個雕像,一個是太陽神像,另一個是漢謨拉比像,我問他們,從中能得出什麼結論。他們看太陽神把權杖讓給了漢謨拉比,就知道,這是君權神授的一個雛形。

比如,講進化論的時候,給他們一段材料,然後問他們,是誰最先開始質疑進化論的?質疑最猛烈的是誰?他們說,是一些教會人士。為什麼他們的質疑最強烈?他們想了想說,因為按照他們的教義,是上帝造的人,而進化論推翻了這個結論。

就這樣,我們主要給學生提料材料,然後引導他們去解決問題。

七、授課原則

(一)時序

按照「編年體」來講述,盡量把因果這條線梳理清楚,讓他們知道事件背後的因果聯繫是什麼。

(二)史料

正確運用史料,培養史學思維(邏輯思辨、反思自省)。用史學思維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三)價值觀

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不唯書,不唯眾,不唯上,不唯奇,只唯實。

就像剛剛講的,我們講先秦史,引入了兩個本位,一是文獻本位,二是考古本位。如果按現代考古學的成果,文明是要看城市和文字的,那我們的文明要從商代才開始,大約是公元前1600年,到現在只有約3600年。這對很多同學來說有點意外,因為我們從小被熏陶的就是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這個時候就要引導他們不要有狹隘的民族主義傾向。我們當然要走出西方中心說,也要走出東方中心說。雖然我們的起點稍微晚了點,但是進入軸心時代跟西方是同步的。公元前500年前後,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八、學科目標

一是學習方法,知道怎麼搜集資料,運用資料。

二是了解史實,了解世界背後的運行規律。

比如,講古文明的時候,讓同學們看地圖,找一下幾個文明發源地的主要特點。很多同學提到早期文明都是毗鄰大江大河,兩河、埃及以及古中國都是這個樣子。為什麼要臨河呢?因為當時的灌溉系統沒有那麼發達,臨河越近,農業發展越快,農業一發展,村莊就出現了,然後是城邦,城邦後是帝國,就這樣一條線串下來。

引用一下奧威爾的話:「控制了過去,就控制了未來;控制了現在,就控制了過去」(《1984》),這是對歷史的一種警惕性的觀念,是說,我們不能用政治形態話語來解構我們的歷史。我們希望通過歷史學習,擁有自由意志,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簡單說,就是擁有理性思維。不要韓國部署薩德,就去抵制超市,不要說什麼「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我們要想清楚問題出在哪兒?為什麼要部署薩德?根源在哪兒?我們應該怎樣正確地面對?只有通過歷史學科,了解它的根源,培養理性精神,才不會犯類似的錯誤。這也是我們這個學科的目標。

最後,引用一下托克維爾的話:「當過去不再昭示未來時,心靈便在黑暗中行走」(《論美國的民主》),這也可以說是我們歷史學科對於未來發展的一種作用。

(本文系據錄音整理而成,已經本人審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日日新 的精彩文章:

TAG:日日新 |

您可能感興趣

科學理性與非理性的互補
女人圈的非理性思維
智慧,理性與感性的哲學
思維最理性的四大生肖
跟著人們對教育變革的反思,全社會的教育理念愈加科學和理性
尹傳紅:理性思維的培養比知識普及更重要
田鵬穎:思政課創新要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
「理性化」決不是韋伯學術工作的指導性主題
世界哲學史康德——實踐理性批判
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
語文的感性學習和理性學習
學生打架的理性思考
【精緻男神】陳燦老師 日常護膚小技巧+理性思維訓練小技巧
德國古典理性主義哲學的開創者——康德
繪畫 理性與感性 生理與心理
摩羯座恐怖的理性思維!
何謂理性?——基於西方哲學史的視角
以佛教內觀培養理性的青少年
科學精神的緣起: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運用認知行為療法培養當代學生理性積極的社會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