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解讀中國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觀測能力有多強?

解讀中國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觀測能力有多強?

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結構示意圖

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的使命是什麼?它裝備了哪些高精尖的科學載荷?與同類衛星相比它有哪些突出的特點?它將為人類認識太空作出怎樣的貢獻?人們亟待了解這些問題的答案。

繪高精度硬X射線天圖

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雖然被冠以中國「慧眼」的雅稱,但是對很多人來說,它似乎不怎麼接地氣,讓人們在感到「高大上」的同時,也有幾分拒人千里之外的「冰冷感」。這也難怪,現代天文學科技本身就距離人們的生活頗為遙遠,再加上該詞又是由英語直譯而來,想讓人親近真的不容易。而要去除「冰冷感」,就要先熟悉兩個概念:「硬X射線」和「調製」。

「硬X射線」是X射線的一種。對X射線,我們是熟悉的,在醫院拍攝透視片,在各類安檢中,都接觸過它。根據波長,它被分為兩類:波長較短(能量較高)的稱為硬X射線,波長較長的稱為軟X射線。可見,這裡的「軟」「硬」僅是用於分類表述而已。一些天體或天體現象如脈衝星、伽馬射線暴、超新星遺迹、黑洞等都會射出X射線,其中主要是硬X射線,而這類射線與軟X射線相比,能穿越宇宙塵埃等,不被遮擋。另一方面,X射線穿越地球大氣層時會嚴重衰減。所以,發射望遠鏡衛星在空間軌道捕捉X射線,特別是硬X射線,就成為各國科學家競相追逐的目標。

「調製」是指中國科學家創新的把「調製後的信號還原成圖像」的技術。望遠鏡在太空通過硬X射線進行天體觀測,必須完成「成像」,而這是核心技術難點。上世紀90年代初,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李惕碚院士和他的同事吳枚研究員經過艱苦努力,探索出「直接解調」方法,實現高靈敏度和高解析度的成像,比國際上採用的編碼孔徑成像技術更成熟、更便宜。之後,李惕碚院士把成像技術與掃描探測技術結合在一起,很快便提出了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的概念——通過對硬X射線源的成像觀測,繪製高精度的硬X射線天圖。

數代科學家經24年磨礪

對很多不了解背景的人來說,「慧眼」彷彿一夜之間橫空出世,並且一步把中國帶入到X射線天文學時代。而對於李惕碚而言,這是一個漫長而焦灼的過程。1993年,他提出了基於直接解調方法的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的設想,之後,他積極奔走,通過各種方式,爭取支持。雖然一次次遇到挫折,但是李惕碚和他的團隊並不灰心,根據該領域國際上的最新進展,不斷完善相關方案。2011年,硬X射線太空望遠鏡終於正式立項,與暗物質衛星等一起被列入「十二五」空間戰略先導專項。

李惕碚和吳枚兩位老一代科學家雖然已經成功解決了「成像」難題,奠定了相關技術基礎,但是在望遠鏡研製和項目實施過程中仍然面臨一系列技術障礙。「慧眼」衛星工程總師、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究員馬世俊介紹說,比如衛星熱控設計方面,為保證有效載荷探測精度,必須將高能、中能、低能探測器集中安裝在同一支撐結構上,但它們彼此間溫度要求相差極大。有些靈敏的儀器設備必須在零下60℃到零下80℃的低溫下才能正常工作。研發團隊成員相互啟發、集中攻關,終於琢磨出多級隔熱措施、深冷熱管技術、梯度溫度加熱等妙招,成功解決這一難題。

國際技術封鎖是該項目必須面對的另一個困難。在核心載荷高能望遠鏡研製過程中,需要進口某一個型號探測器,項目團隊已經與外方簽訂了進口合同,但之後被外方所在國有關部門叫停。面對困局,項目團隊橫下一條心,在壓力下奮起,走自主研發道路。既然是摸索,總免不了走些彎路,但是他們不氣餒。持之以恆地努力終於獲得了應有的回報,經過29輪試製,完成30多個樣品,終於「殺」出一條路來。

攜帶眾「法寶」巡天不眠不休

從「慧眼」的實際載荷和探測能力來看,它被稱作「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多少有些名不副實了,因為它通過攜帶的幾件「法寶」,不僅可以對高能的硬X射線和中能、低能的軟X射線進行觀測與成像,而且還可以監測空間環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慧眼」項目首席科學家張雙南創造性地對原本用於屏蔽干擾粒子的探測器稍加改造,使其成為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靈敏度最高的伽馬暴探測器,大大拓展了其探測範圍和能力。

據「慧眼」項目總指揮潘騰介紹,衛星進入太空後,望遠鏡就會進入一刻不停、持續不間斷的巡天模式,也就是說,在預期4年的壽命中,它每天都要24小時分秒必爭地工作,緊「盯」著宇宙空間。

具體來說,「慧眼」將開展4個方面的空間探測活動:一是對銀道面(天球上沿銀河畫出的一大圓為銀道,銀道所在的主平面即為銀道面)進行巡天觀測,發現新的高能變源和已知高能天體的新活動;二是通過觀測和分析黑洞、中子星等高能天體的光變和能譜性質,加深對緻密天體和黑洞強引力場中動力學和高能輻射過程的認識;三是在硬X射線/軟伽馬射線能區獲得伽馬射線暴及其他爆發現象的能譜和時變觀測數據,研究宇宙深處大質量恆星死亡以及中子星併合等導致的黑洞的形成過程;四是探索利用X射線脈衝星進行航天器自主導航的技術和原理,並開展在軌實驗。「慧眼」不同於鏡面望遠鏡受制於其面積和視場,在巡天過程中,其探測面積更大、探測到的信號更多、效率更高。

6月16日,也就是在發射約24小時,「慧眼」就成功把第一批超過2GB的數據傳送回來。經驗證,數據質量良好。

與歐美髮達國家相比,中國在空間科學方面無疑還處於起步階段,但仍然有迎頭追趕的機會,「慧眼」就有望在X射線天文學領域為中國搶佔一席之地。正如一位美國同行盛讚的那樣,中國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將是今後這段時期研究黑洞動力學過程獨一無二的「利器」,是X射線天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鏈接一

X射線天文學

X射線天文學是以天體的X射線輻射為主要研究手段的天文學分支。天體的X射線受到地球大氣的嚴重阻礙,主要利用衛星進行探測。早期的X射線探測工作集中於對太陽的研究。自從1962年6月18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小組第一次發現來自天蠍座方向的強大 X射線源以後,非太陽 X射線天文學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上世紀70年代以來,發射了專門研究 X射線的天文衛星,觀測到許多先前不知道的宇宙 X射線源,使X射線源的數目猛增。

鏈接二

X射線望遠鏡

X射線望遠鏡是為了探測地球大氣層以外的源所發射的X射線,並把X射線分辨為一個圖象而設計的一種儀器。由於大氣吸收,所以X射線望遠鏡必須用氣球、火箭或空間運載工具帶到高空。因為天體X射線源都是遠而弱的,這些探測器通常都要有大的集光面積和高的效率,以便在宇宙射線引起的背景上探測到X射線。

人類第一個X射線天文衛星叫「烏呼魯」,是在美國科學家賈科尼領導下於1970年在肯亞發射升空的,在約3年運行時間裡,確定了350個X射線源,包括X射線雙星、超新星遺迹、星系團、塞弗特星系等。賈科尼因在X射線天文學方面的先驅性貢獻而獲得200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烏呼魯」之後,一系列搭載X射線的望遠鏡衛星發射升空,其中包括歐洲的XMM-牛頓衛星、美國的羅西X射線時變探測器、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日本的朱雀衛星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nbeta 的精彩文章:

華碩雙攝新機飛馬4A曝光
將大腦比作計算機 正在阻礙腦科學研究
共享雨傘剛進杭州就被清 「入門」困難誰的鍋?
富士康美洲戰略巨變:撤離巴西 挺進美國
耐克為自家應用SNKRS增加AR功能 想買新鞋先解鎖

TAG:cnbeta |

您可能感興趣

挑戰舊觀點:重新解讀衛星DNA重要功能
解讀!設計中的視覺衝擊力!
科學解讀,瑜伽對抗壓力、抑鬱等方面的能力,超乎你想像!
解讀:中國私人衛星成功發射
中國首顆微重力實驗衛星解讀
DNF劍影技能加點解讀 一體雙魂攻擊能力極其出眾
通信技術也「用力過猛」:榮耀8X電梯模式詳細解讀
全面解讀日本X射線衛星「瞳」的失聯
解讀阿里雲AI產品矩陣:目標是打造最強中國雲計算能力
深度解讀:火星上發現「液態湖」對人類的可能影響
DNF劍影鬼步技能解讀 鬼步銜接技能攻擊超強悍
生態、渠道、AI 多角度解讀國內智能語音平台
最快最全解讀火星觀測到液態水湖!火星移民不是夢!
蜘蛛俠超能力解讀,「彼得一激靈」有多厲害?
權威解讀:「張衡一號」衛星與地震立體觀測體系建設
最快最全解讀火星觀測到地下液態水湖!火星移民不是夢!
火影忍者:深度解讀單神威帶土的實力,能力全面且威力不俗!
海賊王最新話解讀:尾田刻意讓山治重回第三大戰力,實力超過甚平
這是第一部真正「開放」的電影,邀請觀眾從多角度觀看及解讀
對話華為安防:解讀智能視頻+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