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閱讀不應止於消遣 而應是一種責任

閱讀不應止於消遣 而應是一種責任

提要閱讀和出版一樣不應止於自由消遣,而應是一種責任和擔當,一種關係到人類繁衍生息和社會文明發展的重大責任。

可以說,閱讀從來沒有像時下這樣受到過社會的廣泛關注,一方面中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社會卻出現了令人擔憂的文化發展滯後、道德誠信滑坡、理想信念缺失等現象;另一方面,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國人的閱讀量明顯偏低。據2014年的相關報告,中國人年均讀書4.77本,韓國人均11本,日本人均40本,俄羅斯人均55本,以色列人均64本。不管抽樣調查的數據和實際情況有多大的出入,但有一點毋庸置疑,那就是中國人的人均閱讀量是明顯偏少的。

閱讀受到普遍關注無疑是一件大好事,各領域、各渠道、各媒體反饋出的閱讀之聲漸盛,各種閱讀推廣、閱讀節目、閱讀獎項、好書推薦、好書評選等活動可謂百花齊放,選出了很多貨真價實的好書,傳播了很多有意義的理念,這是令包括出版人在內的關心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的人們由衷欣喜的一種態勢,意味著國家與社會近些年來孜孜不倦的全民閱讀推廣工作已見成效。閱讀本身也成了熱議話題,並嘗試從學理上進行闡釋,其中不乏真知灼見,比如知名青少年閱讀推廣人朱永新先生的最知名的觀點是:「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

查看大圖

在山西首家商務印書館鄉村閱讀中心——良戶書院,孩子們暢遊書海。

商務印書館南寧閱讀體驗店一角。

同時,也有些提法值得商榷,例如「閱讀是私事」等,從某種角度說,它也不無道理,因為畢竟個人是閱讀的主體,個人有選擇讀與不讀,讀此讀彼,什麼時間讀,在哪裡讀等等的自由,更何況還有「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之類的閱讀效果差異,以致於似乎看起來閱讀的確是私人的事。但是,深究起來,這種看法便似是而非了。從我自身作為人文社科學人、出版人和文化企業管理者的親身體驗,我認為這種說法至少是失之偏頗和不甚全面的。我認為,閱讀不只是「小隱私」,而應是「大概念」。閱讀和出版一樣不應止於自由消遣,而應是一種責任和擔當,一種關係到人類繁衍生息和社會文明發展的重大責任。

一、閱讀是一種社交方式

人是群體性、社會性或組織性動物,這是人性的最重要特點。人類之所以形成社會,之所以形成社會的各層級組織,包括從家庭到企業和非贏利性組織,再到城市(最早的國家形態)和國家,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單個的人只依靠一己之力無法在地球上生存,而必須以群居的方式,必須以結社成會的方式團結起來,取長補短,以群體的力量和智慧為自己贏得生存的機會。不要說與豺狼虎豹這樣的猛獸相比,人的體格和力量差距有多大,就算是與所謂鱗介蟲豸這樣的「弱小」動物相比,人的耐力和抵抗力也得自嘆弗如。人類能夠逐步走到食物鏈的頂端,靠的決不是強壯的體格,而是不斷進化的頭腦、不斷改良的工具、分工合作和經驗傳承。

人類自遠古以來就是群居的動物,人們只有靠群居才能獲得更多的食物和抵禦其他掠食者的進攻,人只有組織在一起才能戰勝各種威脅,才能生存下去。群體性和社會性是人性的重要特點,誠如19世紀義大利著名思想家、資產階級革命家朱塞佩·馬志尼對義大利工人的一番話頗具代表性:「人是有理性的和合群的動物,只有通過聯合才能取得一種誰也無法限量的進步;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賦予人類的生活法則的內容。這些特點構成那種使你們同周圍其他生物有別的人性。」(馬志尼《論人的責任》,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75頁)「正如許多人團結起來齊心協力蓋起一幢供天下人居住的廣宇的工作比你們各為自己搭個孤零零的茅舍,僅僅靠相互交換一些石頭、磚塊和灰漿所取得的成就崇高得多一樣。」(馬志尼《論人的責任》,第84頁)人類是強大的,但人是弱小的,人類的強大就來自於弱小的個人之間的聯合,國家就是這種聯合的最高級形式,「一個國家是自由和平等的人們友好和諧地團結在一起為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奮鬥的社團」。

國家是目前為止人類最大的組織,公民及其權利的存在體現在國家之中,「沒有國家,你們就沒有名稱、象徵、聲音,也沒有權利。??那時你們就是私生子」。(馬志尼《論人的責任》,第86頁)「只有你們的國家,即從阿爾卑斯山一直延伸到西西里島盡頭的遼闊而富饒的義大利,才能實現這些希望。只有聽從責任的號令,你們才能得到權利,先要具備得到權利的資格,然後你們才會得到權利。」(馬志尼《論人的責任》,第87頁)人類之所以能夠表現出高出其他動物的智慧、技能和文化,是因為人從群體中傳承和學習了大量知識和經驗,一旦脫離群體,便得不到傳承。普通人不能夠離開組織社會而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而存活存在,所以人的生存具有群體性和社會性,進而一切活動都無法抹煞其社會性。

人性中的群體性和社會性特點還決定於人的自然屬性即動物性,人和動物一樣會把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並且相比之下人類的殘酷和殘忍高過任何一種動物。像「大屠殺」「殺千刀」「同類相食」「虐囚」「屠貓狂歡」這些無尺度極端行為都是人類無法迴避的歷史上曾經出現或正在上演的。如果不能夠正視人性弱點,不對人性加以規範、限制、約束,人類將會在自己創造的各種災難中掙扎,人間將成地獄,人們生不如死。馬志尼說:「如果沒有國家,就沒有你們可以向其求助的協調一致;一切由追求私利的利己主義所統治,誰佔上風,誰就有統治權,因為沒有共同的防衛措施來維護大家的利益。」(馬志尼《論人的責任》,第86頁)

國家作為最大的社會群體或組織,其組織功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把多個單人的力量整合起來,做單個人幹不了的事情;二是把單個人的弱點甚至缺陷屏蔽,甚至化為無。黑格爾說:「國家以它至高無上的意志、倫理精神把整個民族凝聚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國家先於並高於家庭、市民社會,是它們存在的前提,是決定的力量,是人類生活的最高形式。它是自我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特殊利益與普遍利益的統一。個人只是國家的一些環節,生活在國家中,才能獲得個人的人格、自由和價值。」黑格爾對德國古典哲學中整體國家觀的傾向給予充分發揮,表明了他對古希臘以倫理和整體為特徵的城邦國家觀的崇尚。

人是群體性、社會性或組織性動物,人的一切活動都具有群體性、社會性或組織性,讀書或閱讀自然也不例外。這是由圖書和閱讀的特點,以及讀書或閱讀已經成為人類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決定的。

圖書這種產品的使用價值在於其內容,而內容的核心在於思想、觀點和方法,而思想、觀點和方法是由語言文字構成的,或者說是通過語言文字得以表現或表達出來的。語言文字是人類文明最偉大的成果,也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甚至是人類其他文明成果和偉大發明的基礎。語言文字本身就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它是順應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之需而產生的,如果人與人之間不需要交流,語言文字斷然沒有出現的必要和可能,交流之需決定了語言成為人類的社交工具,以文字為主要內容的圖書因此也就具有了社交性和社會性。像德國的荷爾德林和海德格爾這樣的語言和哲學大師甚至都認為,人本身就是一種對話,荷爾德林就有這樣的詩句:「人已體驗很多。自我們是一種對話,而且能彼此傾聽,眾多天神得以命名。」(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40頁)海德格爾闡釋說:「自從時間是它『所是的時間』以來,我們就是一種對話。??兩者——一種對話存在和歷史性存在——是同樣古老的,是共屬一體的,是同一個東西。」(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第42頁)因此,閱讀也就不是純粹一個人與世隔絕的私屬活動,而是通過文字和圖書與他人交流思想、分享知識的活動,書寫的文本是一種在紙上的對話。

古羅馬著名神學家和哲學家聖奧古斯丁認為,字母「之發明,使我們甚至得以和不在現場的人對話」。(阿爾維托·曼古埃爾《閱讀史》,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55頁)讀書或閱讀甚至超越一般的社交活動,可以超越時空與自己素不相識的古代先哲、現代名人以及異域作者展開心靈對話。在一定的時空範圍內與人交流是有限的,而超越時空的心靈交流則是無限的,這是讀書或閱讀這種社交方式之超越性的另一重要體現。16-17世紀西方近代哲學的創始人之一、法國著名哲學家勒內·笛卡爾在談到自己在學校的學習體會時講道:「遍讀好書,有如走訪著名的古代前賢,同他們促膝談心,而且是一種精湛的交談,古人向我們談出的只是他們最精粹的思想。」他接著意猶未盡地進一步指出:「同古人交談有如旅行異域。」(笛卡爾《談談方法》,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6-7頁)

讀書或閱讀是通過詞語與宇宙萬物進行對話,認識、了解萬物,甚至與萬物結下友誼。德國存在主義大師海德格爾在談論語言的本質時說道:「在我們思想的道路上,我們開始時所獲悉的在詞語上的詩意經驗將伴隨著我們。我們已經與這種詩意經驗一起進入一種對話之中。」古羅馬著名演說家、哲學家和政論家西塞羅有一句名言說:「詞語是事物的符號。」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著名詩人斯蒂芬·格奧爾格的詩《詞語》,反覆被語言學家所引用、研究,其中被稱為詩眼的名句「詞語破碎處,無物可存在」(參見海德格爾《在通向語言的途中》,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149-150頁),更是闡明了詞語不僅是語言,它代表著宇宙萬物。因此,我們可以說,閱讀詞語就是在熟知萬物,領略宇宙萬物之妙之美。海德格爾對《詞語》這首詩給出了這樣的評論:「倘若沒有如此這般的詞語,那麼物之整體,亦即『世界』,便會沉入一片暗冥之中,包括『我』,即那個把他所遇到的奇蹟和夢想帶到他的疆域邊緣、帶向名稱之源泉的『我』,也會沉入一片暗冥之中。」(海德格爾《在通向語言的途中》,第167頁)哲學家還有更深的思考,即人們在認識宇宙萬物之中,或者說通過宇宙萬物,來發現自我。

有鑒於此,我們可以說,在知識的海洋中暢遊,在書中與宇宙萬物結識,通過文字與古今中外的作者進行思想交流,這就是閱讀的妙處。所以,讀書或閱讀這種社交活動不會給人以絲毫的孤獨感,阿根廷裔加拿大作家阿爾維托·曼古埃爾在談到自己閱讀的感受時說:「我不記得曾經感到孤獨;事實上,在寥寥幾次和其他小孩碰面的場合中,我發覺他們的遊戲及談話遠不及我所讀之書中的冒險和對白有趣。」(阿爾維托·曼古埃爾《閱讀史》,第11頁)好書如同好朋友一樣,不僅終生受益,而且難以割捨,阿爾維托·曼古埃爾同樣為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證,他對自己在圖書館的偷書行為給出了這樣的解釋:「一旦我念過了一本書,我就無法承受與它分離之苦。」(阿爾維托·曼古埃爾《閱讀史》,第17頁)現代社會出現了「宅男」「宅女」一族,顧名思義,所謂的「宅男」和「宅女」一般都是長時間待在家裡,甚至可以一個月不出門不下樓,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她們與世隔絕,而是通過互聯網暢遊世界,與人交流、交往,或者讀書、看電影,如果沒有這些關在屋裡就可以與世界交往的條件,任何人不可能獨處很長時間,這是由人性之社會性特點決定的。

二、讀書是人類必須為之的事業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同志,在青年時期便發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吶喊,這句著名的吶喊不只是他個人理想的呼喚,還道出了讀書或閱讀的真諦,即為什麼要讀書,或者讀書是為了什麼。讀書或閱讀不是想讀就讀不想讀就不讀的私人愛好,讀書是人類為了生存和培養競爭能力必須為之的事業,這是由宇宙環境、人性的特點和閱讀的性質決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命令式。這種生存和競爭能力不僅關乎自己的命運,更關乎每一個人賴以生存的社會和國家的命運。

生存壓力和競爭壓力是人類永恆不變的主題,因為上天雖然賦予人以「萬物之靈」的高貴生活,卻沒有賦予人得享高貴生活的自然本領,相反,與其他動物相比,人是最沒有自然本領的動物,人必須依靠後天的習得培養和練就本領,甚至必須依靠群居的生活方式,才能為自己贏得生存的機會,才能在與自然災害的鬥爭中,在與動物對生存空間等的爭奪中,在人類共同體內與其他民族的競爭中,佔據有利的位置。

人是很弱小的,其面臨的生存和競爭壓力數不勝數,而來自所有方面的威脅,幾乎都要靠讀書獲取知識來破解。這就不難理解阿根廷裔加拿大作家阿爾維托·曼古埃爾在其代表作之一的《閱讀史》中,用一整頁的篇幅,以「最後一頁」的名義,只抄錄了福樓拜的一句話:閱讀是為了活著(阿爾維托·曼古埃爾《閱讀史》,第1頁)。而且,這「最後一頁」卻置於卷首的醒目位置,其警示意義不言自明。

1閱讀使人避免成為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

18世紀中至19世紀初的德國著名語言學家和哲學家赫爾德在研究語言的起源時,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宇宙中的萬物尤其是動物都至少有一種足以讓其生存下來的能力,他把它稱作本能,例如蜘蛛的織網能力、蜜蜂的築巢能力、鳥的飛翔能力、魚的潛水能力、各種野獸所獨有的兇猛、力量、速度以及牙齒、爪子、眼睛、耳朵甚至鼻子和舌頭等特殊能力等,唯獨人在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平庸,「就本能的強大和可靠而言,人遠遠比不上動物」(J.G.赫爾德《論語言的起源》,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20頁),「人赤裸裸地來到世上,他是一種缺乏本能的動物。就此看來,人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J.G.赫爾德《論語言的起源》,第83頁)。人無法依靠在各方面都顯平庸的本能征服變化莫測的自然災害和對付豺狼猛獸的侵犯。

赫爾德接著分析道:「這種缺陷決不可能是人的種屬特徵,除非大自然對他就像最殘酷無情的繼母一樣不公,要知道,自然對於每一種昆蟲都是一位最最慈愛的母親。她給予每一種昆蟲它正好需要的東西。」「那麼,根據自然的類推」,它就應該也賦予「人所獨有的東西」,這種「人所獨有的東西」「是人類種屬的特徵」,「它對於人就像本能對於動物那樣重要」,「人所獨有的東西」產生於大腦,就是思維和思想,作為哲學家的赫爾德稱之為「理性」(J.G.赫爾德《論語言的起源》,第25頁)。「人的所謂理性,就是一切人類力量的總和形式,就是人的感性本質和認知本質、認知本質和意願本質的結合形式,或更確切地說,是與某種機體組織相聯繫的唯一積極作用的思維力量。」(J.G.赫爾德《論語言的起源》,第27頁)人類就是憑藉著思維或思想的獨特力量,一方面利用記憶力、綜合、分析和判斷力熟悉動物的習性,掌握自然的規律,以規避自身的風險,另一方面通過發明語言和生產工具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語言和工具又反過來促進思想或理性的不斷提高。

人類經驗和知識的獲得光靠一個人、一群人、一代人都還遠遠不夠,處處是兇險,認識無止境,人類必須把難得的經驗、知識和技術代代相傳,不斷積累得愈益強大,人類的生存能力才愈益強大,這是人性的天職。對此,人類的先賢們早有領悟,例如赫爾德就曾指出:「如果每個人只為自己從事發明,無謂的重複勞動就會永無止境地延續下去,進行發明的知性便被剝奪了最寶貴的特質,即生長。」(J.G.赫爾德《論語言的起源》,第118頁)以語言記錄為核心的圖書和讀書就是人類最重要傳播知識和傳承技能的手段,因為所有的知識和技能只有通過語言文字才能得到可靠、持久的傳播和傳承。

閱讀對於人而言,就像吸氧一樣重要,吸氧維繫的是人作為生物體的存在,讀書或閱讀則既是維繫人作為生物體存在的需要,更是維繫人作為社會生命體存在的需要。阿爾維托·曼古埃爾在談到閱讀的體會時寫道:「我們每個人都閱讀自身及周遭的世界,俾以稍得了解自身和處所。我們閱讀以求了解或是開竅。我們不得不閱讀。閱讀,幾乎就如同呼吸一般,是我們的基本功能。」(阿爾維托·曼古埃爾《閱讀史》,第7頁)

2不讀書會淪為智力、思想和文化的侏儒

19-20世紀德國著名存在主義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20世紀中葉發明了一種被稱為「軸心期文明」的歷史哲學理論,集中反映在其著作《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他反覆強調,世界歷史的發展就是一場在多樣性基礎上的「統一運動」(卡爾·雅斯貝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類似的思想幾乎通篇貫穿在黑格爾19世紀早期的著名著作《世界史哲學講演錄》(舊譯《歷史哲學》)中,例如書中就有「從整體上看,世界史中存在的是同一個進程」(《黑格爾全集》第27卷第I分冊,《世界史哲學講演錄》,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78頁)的論述。此後一個多世紀的世界歷史發展脈絡正在驗證兩位大師的思想,世界歷史的這種「統一運動」正以不可逆轉的「全球化」趨勢呈現在世人面前,而且這種「全球化」趨勢不再需要大師或專家學者們來闡述,就是鄉野村夫也會洞察無遺,因為就連他們也身不由己地被捲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

然而,讓先哲們始料未及的是,「全球化」的「統一運動」並沒有為人類創造出比以往歷史階段更多的「和諧」,相反卻加劇了各國家、各民族利益競爭的激烈性,從低端的赤裸裸的資源和能源爭奪,到隱蔽的人才、科技和信息情報爭奪,最後演變成以各種借口作為遮羞布的戰爭,因為「全球化」意味著無遮攔、無阻礙、無邊界,強者可以肆無忌憚地走遍天下,弱者只能任人宰割,真正的強者是智力強大者、思想強大者和文化強大者,科技、教育和文化乃國之根本,一個不讀書的民族註定要淪為智力、思想和文化方面的侏儒,不會有任何競爭力,更不會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自己引以為傲的貢獻。

作為公民來說,讀書是為增強自身的力量,更是為國家培育在世界上有競爭力的生產力,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自覺性,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閱讀都是終生的事業。

3沒有可以缺乏閱讀而存在的社會

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在消耗社會資源和財富,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把努力創造比自己消耗的更多的財富,作為自己一生的追求目標。如果一個正常人消耗的財富比創造的財富多的話,那麼在這個社會中他就是「負數」;如果每個人消耗的財富都比創造的財富多的話,這個社會必將沒有東西可以消耗,這個國家就將無法延續下去,這個民族就將無法繁衍下去。

作為社會的人,其一生可以明顯地劃分三個階段:學習、工作和退休。學習期就是成長期和積累本領的時期,從另一方面講,也是純粹的消耗期,在這一時期可以說不創造任何價值;工作期就是回報期和創造價值的時期,雖然為了更好的回報和創造價值還要繼續學習;退休期就是享受期,享受自己和他人共同創造的價值,也可以說是社會對曾經創造價值之人的回報期。在生命的三個階段上,有兩個階段處於消耗期,而只有一個階段是創造期,所以對人的創造性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個人若要具備創造更多社會價值的能力,就必須讀書,必須掌握現代的科學知識和技能,具有先進的思想,有理想有信念,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低耗能、高效率、高素質的合格的生產力。

上學就是讀書,老師被稱作「教書先生」,學生被稱作「讀書郎」,這才是教育的本意。所以,受教育是每個人必要的成長經歷,是每個人對社會應盡的義務。「當我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加入了教育的行列。」(J.G.赫爾德《論語言的起源》,第118頁)每個人,世世代代都如此,必將永遠如此。在校享受的是學校教育,走上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就是接受社會和實踐的教育,無論走到哪裡,圖書都是最好的教材,一生離不開的教材,書中所涵蓋的社會就是一本巨大的人生教科書。閱讀文字和閱讀社會,都是人生的必修課。對於一個健全的社會而言,全民閱讀是其存在的基本依據,誠如阿爾維托·曼古埃爾所說:「沒有社會可以缺乏閱讀而存在。」(阿爾維托·曼古埃爾《閱讀史》,第7頁)

4自我完善: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言

人是有理性的動物,這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但是,也必須承認,人還不能也沒有完全擺脫動物性,其中利己就是這種動物性鮮明標誌之一。從最初的生存壓力,到後來的競爭壓力,都決定了人身上還不可避免地殘留著這種動物性。人類生活的群體性特點又必須對人性給予更高的規定,即利他主義和群體主義精神,因為每個人都只有在利他主義和群體主義中才能實現利己的目的,目前人類最大的群體就是國家,國家利益至上是人類的普遍法則。

關於利他主義與利己主義的關係,18世紀中至19世紀初的德國著名哲學家費希特有過深入的剖析:「我們終究會看到至少在我們之外有一種結合,在這種結合中,誰也不能不為其他所有人工作,而只為自己工作,或者說,誰也不能只為別人工作,而同時不為自己工作,因為一個成員的成就就是所有成員的成就,一個成員的損失就是所有成員的損失;這種景象通過我們在複雜紛紜的現象中發現的和諧,就會給我們帶來由衷的喜悅,使我們的精神大為振奮。」(費希特《論學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34頁)可以說,人由於自身的特性,天然地就處於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個人權利與公權力的博弈漩渦中。

人的一生註定是在不斷地跟自己的鬥爭中度過的,是在自己的人性跟動物性的鬥爭度過的,鬥爭的過程就是自我不斷完善的過程。鬥爭是艱巨的,甚至是痛苦的,因為人自私自利的思想是很頑固的,有的人甚至為一己私利而損害他人和共同體的利益乃至生命。17世紀德國著名政治哲學家塞繆爾·普芬道夫甚至說:「沒有哪種動物比人更殘忍、更殘酷、更傾向於犯破壞社會和平的滔天大罪。因為除了食慾和性慾這些獸類也受其控制的慾望之外,人還受許多獸類所沒有的邪惡慾望的驅使。」(塞繆爾·普芬道夫《人和公民的自然法義務》,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188頁)因此,人還需要法律和道德的規範,必須「知書」而後「達禮」。黑格爾說:「人是知識的這種特定存在和自為存在。」(黑格爾《世界史哲學講演錄》,第82頁)知書達禮的人,是有教養之人,「有教養的人是這樣一種人,這種人對他所做、所說和所思的一切都知道要蓋上普遍性的印記,這種人放棄了自己的特殊性,而按照普遍原理行事」(黑格爾《世界史哲學講演錄》,第43頁)。

好在我們「已經有了一種認識自己和在自身之內進行反思的普遍精神」(黑格爾《世界史哲學講演錄》,第82頁),個人只有在國家這樣的群體中才能得到自由和獨立的人格,「國家是已經希求到和認識到的統一,因為國家不是以愛的形式、感覺的形式出現的精神,而是以對普遍東西的希求和認識的形式出現的精神」(黑格爾《世界史哲學講演錄》,第72頁)。人是需要有所畏懼的,古人云,無知者無畏。孔子說:人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言。若要畏聖人言,首先就要讀聖賢書。讀書可以滋養人,讀書可以培養人性。人一輩子也不可能達成完善,因為人天生就是有缺陷的,但經過人性的增強和動物性的減弱,人性對動物性的不斷勝利,人卻可以無限地接近人格的完善。費希特說:「完善就是人不能達到的最高目標;但無限完善是人的使命。」(費希特《論學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第12頁)

三、我讀故我在:自我完善與社會完善的思想之炬

健全的社會是人類的理想和追求,什麼樣的社會才算健全的社會,費希特說,「一切社會的最終目的」就是「一切社會成員都完全平等」(費希特《論學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第28頁)。然而,「所有屬於人類的個體都是互相有別的;只有在一點上他們完全相同,這就是他們的最終目標——完善。完善只決定於一種方式,即它完全自相等同」(費希特《論學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第22頁)。

據此判斷,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的完善是最有可能實現社會平等的,但個人的完善不是目的,不是真正的完善,通過個人的完善而達到社會的完善,通過一個個社會的完善進一步達到人類的完善,才是最終目的和真正的完善。道理很簡單,「沒有任何一個人是為自身而存在的,他是整個人類的一分子,人類發展的鏈帶延續不斷,個人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節點」 (J.G.赫爾德《論語言的起源》,第100頁)。因此,費希特得出結論:「共同的完善過程就是我們的社會使命,這個過程一方面是別人自由地作用於我們,造成自我完善的過程;另一方面是我們把他們作為自由生物,反作用於他們,造成別人完善的過程。」(費希特《論學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第23頁)因此,自我完善並通過自我完善促進他人和整個社會的完善,是每個人的責任和使命。

自我完善和促進他人與社會完善有大致的路徑可循。自我完善包括知識、思想的完善和道德、人格的完善,親身實踐對此的貢獻占極小的一部分,絕大部分的貢獻來自於向他人學習,讀書是向他人學習的最重要方式。讀書是營養的源泉,而閱讀世界這部大書的實踐活動對於任何人來說終究是有限的,宇宙世界有如一部浩瀚無邊的巨著,每個人傾其一生也只能閱讀有限的篇章。閱讀他人的著作是最重要的獲取間接經驗的手段,人通過讀書從他人那裡獲得自己未曾經歷的經驗,通過著述向他人傳遞自己的經驗和學習心得。

自我完善是從作為或成為一個人,一個真正的人開始的,讀書或閱讀就是人作為人而存在的證明。笛卡爾有句家喻戶曉的名言,叫作「我思故我在」。我引申而說:我讀故我在。因為有所讀才能有所思,才能有所想,讀書是思想之源。在《荷爾德林詩的闡釋》一書中,海德格爾指出:「語言乃是人的所有物。人支配語言,用以傳達各種經驗、決定和情緒。語言被用作理解的工具。作為適用於理解的工具,語言是一種『財富』。」「唯語言才提供出一種置身於存在者之敞開狀態中間的可能性。唯有語言處,才有世界。」(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第39頁)那麼,閱讀或讀書就是在獲取財富,埋頭讀書無異於悶頭髮財,閱讀量越大,詞語就越豐富,財富的積累也就越多;閱讀的面越寬,心中的世界也就越寬,心中的世界越寬,越能證明一個人的真實存在,因為在海德格爾看來,「語言足以擔保——也就是說,語言保證了——人作為歷史性的人而存在(原文下有著重號)的可能性」,語言「是那種擁有人之存在的最高可能性的本有事件」(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第40頁)。「語言是人類此在的最高事件。」(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第43頁)所以,閱讀語言,表明人之存在。

人作為有理性的動物,其理性依靠的是思維和思想活動,人的思想不是天生就有的,它來自於後天的經驗即習得,獲取後天經驗的過程就是習得或自身接受教育的過程。所以,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是人的,他是隨著教育過程而逐漸成為人的,這也是人與動物在本能方面的區別。正如黑格爾所精闢地指出的:「人所首先直接是的東西,僅僅是他變得有理性和有自由的可能性,僅僅是規定,僅僅是應當;只有通過管教、教育與陶冶,他才會成為他應當是的人,成為有理性的人。人只不過是他出生以後成為人的可能性。動物則在出生以後很快就成熟了;它的成長多半是一種增強過程。動物在本能上也同樣有它需求的一切。人們必定不會把這看作大自然對動物的一種特別善舉,以為它很快就結束了它的培育過程;其實那僅僅是一種量的增強過程。人則必須自己學會一切,必須把自己培養成為自己應當成為的人,否則,就會僅僅是他過去的那種可能性,而這恰恰是因為人是一種精神的東西;他必須擺脫那自然的東西。因此,精神是他自身的結果。」(黑格爾《世界史哲學講演錄》,第34-35頁)人只有學習和讀書才能成為人,因此,海德格爾說:「人是萬物中的繼承者和學習者。」 (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第38頁)

自我完善是遵循雙方向或沿著雙軌道展開的,一是向別人學習,一是向別人傳授,因為每個人所知道的都是有限的,又有「先知先覺」和「後知後覺」之別,每個「先知先覺」的人都有向未知者傳輸的責任。人類就是靠著互教互學,靠著共同創造的智慧,以及世世代代的積累才達到現在的文明高度的。赫爾德說:「不管是我還是人類的任何一個成員,其行為和思想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整個人類及其全部連續的發展。每個行為都引起一圈或大或小的波紋,每個思想都改變著個別心靈的狀態,同時也改變了所有心靈狀態的總和。而且,一個人的心靈狀態會對其他人的心靈狀態產生影響,導致其發生變化。總之,第一顆人類心靈的第一個思想與最後一顆人類心靈的最後一個思想維繫在一起。」(J.G.赫爾德《論語言的起源》,第118頁)

費希特在《論學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中談到,人作為自由理性的生物相互之間有兩個意向:「首先是傳授文化的意向,即用我們受到良好的教育的方面來教育某個人的意向,儘可能使任何別人同我們自己、同我們之內更好的自我拉平的意向;其次是接受文化的意向,即從每個人身上用他受到良好教育,而我們卻很欠缺修養的方面來教育我們的意向。」(費希特《論學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第28頁)如果不藉助於他人的智慧,每個所知甚少的心靈都是黑暗多於光明的,人類就是通過相互幫助,共同積累智慧,才點亮自己和他人的心靈之光的。赫爾德在暢想編寫一部古代語言的詞源詞典時,充滿激情地這樣寫道:「我們的心靈要掌握多少知識,要達到多麼靈活的程度,才能徹底了解那種野性的智慧、大膽的幻想和異時異地的民族感情,並用我們現代人的現代語言把這一切表達出來!然而,正是這樣一項工作,不僅可以使我們熟悉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學和思維方式,而且將會照亮人類心靈中朦朧昏暗的領域。」 (J.G.赫爾德《論語言的起源》,第66頁)

19世紀義大利思想家、資產階級革命家朱塞佩·馬志尼在致義大利工人的書中寫道:「上帝的旨意是,他給予世界的至善和博愛的思想應在不斷增長的榮耀中顯示出來,永遠格外受人崇拜和格外完美地體現出來。你們個人的塵世生活受其狹隘的時間和能力的限制,只能殘缺不全地和忽隱忽現地體現上帝的思想。只有人類通過世代相傳,普遍受其成員中各個人的才智的哺育,才能夠逐漸顯示出那種神聖的思想,並加以運用或讚美。於是上帝就賦予你們生命,使你們可以用它來為人類造福,可以用個人的才智去促進你們同胞的才智,可以用你們自己的工作部分地幫助改善集體工作,並幫助世世代代緩慢地從事的發現真理的工作。你們必須教育自己和教育別人,使自己完善,也使別人完善。」(馬志尼《論人的責任》,第75頁)

「正如上個世紀一位思想家所說的,人類是個永遠學習求知的人 。許多個人會死亡,但是他們所揭示的大部分真理,他們所做的大部分善行不會隨著他們的死亡而消失;人類會把它珍藏起來,那些在他們的墓地上徘徊的人會從中得到教益。如今我們每個人都降生在以往整個人類所闡述的各種思想和信仰的環境中,並且我們每個人甚至不知不覺地給未來人類的生活增加比較重要的因素。人類教育的發展就像東方的金字塔那樣,由每個過路的人在上面增添一塊石頭而使它們巍然屹立。」(馬志尼《論人的責任》,第71頁)

沒有完善的個人,也沒有完善的社會,完善意味著終止,意味著死亡。然而,我們不能停止向著完善努力的腳步,這是每個社會中的人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和我們的社會才會無限地接近完善。讀書和閱讀就是這種努力的表現,個人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可以創造書香社會,書香社會的形成就是向完善的社會邁出的重要一步。

閱讀是一種責任,是公民對自己的責任,更是對整個公民共同體責任。責任是嚴肅的、莊重的,有時甚至是沉重的,但同時它也是輕鬆的、愉快的。閱讀這種責任也同樣具有兩面性。美國作家約瑟夫·布羅茨基在198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的演說中講道:「鄙視書,不讀書,是深重的罪過。由於這一罪過,一個人將終生受到懲罰;如果這一罪過是由整個民族犯下的話,這一民族就要因此受到自己歷史的懲罰。」(約瑟夫·布羅茨基《從彼得堡到斯德哥爾摩》,灕江出版社1990年版)梁啟超先生曾講: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趣。讀書之苦,讀書之樂,因此盡在不言中。著名學者、出版家,商務印書館的創始人之一張元濟先生的名言「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把讀書和積德相提並論,個人讀書對整個社會來說,就是某種意義上的積德,積德就是一件愉快的事。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巴達拉科在《領導者性格》一書中指出:「承擔責任是一種積極進取、堅定有力和充滿感情的行動。」(巴達拉科《領導者性格》,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116頁)

讓我們愉快地捧起書來,閱讀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同市礦區人民政府 的精彩文章:

書香礦區:好書推薦
中國文化遺產:讓過去和今天告訴未來
礦區開展′「不忘初心 堅定信仰」主題教育活動
講座預告:傳統音樂文化的千年創承
礦區平盛二小邀請周靈梅校長做兒童閱讀規劃解讀

TAG:大同市礦區人民政府 |

您可能感興趣

閱讀不息,生命不止
輕閱讀:成功的反面不是失敗 而是什麼都不做
閱讀絕不能是簡單的讀
我們不會停止閱讀,即使每本書總有讀不完的時候
張抗抗|有意義的閱讀不是忙於「知道」,而是靜心「思考」
我們不可不閱讀
夜間閱讀可能是因為它不聰明
閱讀不是解藥
輕閱讀:筆墨不應「當隨時代」
一針見血!孩子作文寫不好,不是因為閱讀量,而是……(爸媽必看)
如何,讓片段閱讀做起來不累?
關於早期閱讀,我們可能對它有些誤解……
關於數字閱讀,你不一定知道的那些事
你不是不會閱讀,你只是太著急了
閱讀是享受,也是需要
AI的閱讀理解能力首超人類,我們應該樂觀還是恐懼?
閱讀並不是一場「看誰讀得快」的比賽
聽故事、看書不等於閱讀,因為它們都忽略了關鍵這一步
然而一味求快的閱讀並沒有什麼用
閱讀經典,你可以這樣寫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