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孩子最有價值的投資是什麼

對孩子最有價值的投資是什麼

當今一些家長為了孩子不惜重金買學區房、上高價提高班、特長培訓班,以為錢花在孩子身上就能讓孩子學業優秀,有好的前程。把孩子和錢交給別人的同時,卻忽視了自身和家庭環境對孩子的作用,放棄了家庭應成為孩子的優質資源,結果常常事與願違。

對孩子最有價值的「投資」究竟是什麼?是每一位家長不能不思考的問題。

錢花了,孩子是否就進了「保險箱」

在電視連續劇《虎媽貓爸》中,有一個情節給觀眾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虎媽」畢勝男為了孩子進重點小學,執意要買學區房。在找公婆借錢時一番感人肺腑的舉例,打動了本來反對此事的兩位老人,她以父親教育自己為例說出父親的名言:「最好的投資對象,就是人!」因為父親當年的堅持才有了今天的自己。最後,公婆答應了借錢給勝男買學區房。

在這裡,畢勝男偷換了概念,她投資的其實只是房,是人為地讓孩子晚一年上學才能得到的入學資格,並不意味著有了這筆投資孩子就進了「保險箱」,就具備了成才的必要條件。

由於兩代家庭傾其所有買學區房,在很大程度匕提高了大人們對孩子的期望值。勝男要求女兒茜茜「一定要對得起每個愛你的人」,「一定要對得起這個房子」,無形中給孩子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壓力。與此相聯繫,勝男和羅素的衝突不斷升級。茜茜為爸媽經常吵架是因為自己,加之姥爺的誤導,孩子一直堅信只要自己能考試第一,爸爸媽媽就會像以前一樣恩愛。多重重壓之下,茜茜得了兒童抑鬱症,不說話了、不能上學了,這才引發了大人們對自身教育行為的反思,也從反面證實了投資學區房的副作用。

父母想為孩子選擇一所好學校的心情可以理解,畢竟「好學校」名聲好,設施好,教師水平高,升學率高……但是這些優勢資源對不同的家庭、不同學習狀況的孩子來說,未必都能夠達成理想的目標。大人們的從眾心理、賭博心理、急於求成的心理很可能促使自己做出盲目選擇,使得對孩子的教育結果適得其反。

買學區房或擇校是要花錢的,可能還是一大筆錢,不同經濟狀況的家庭要承擔的壓力也不同。經濟條件不太好的家庭,父母可以心甘情願為孩子節衣縮食,降低了自身的生活質量不說,孩子也為此承擔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比如很容易產生對父母的負債感,學習成績一旦不好,總有—種對不起父母的感覺,還可能在同學之間的攀比中增加自卑感。也有的孩子覺得家裡有錢,即便學習成績不好上好學校也是理所當然的,反而放鬆了自己的努力。這些不良心理都會成為孩子學習進步、健康成長的障礙。

其實,即便是進了好學校,並不意味著就是進了「保險箱」。無論學校整體水平如何,學生的成績都有好中差,而學生之間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學校的差異,而是父母素質和家庭環境的差異。北京四中是我國著名的重點名校,校長劉長銘長期關注和研究家庭教育,他說:「剛出生的孩子並沒有什麼區別,為何三年、六年、九年成長之後就產生了很大的差異,走出了不同的道路?這個差異就是由家庭造成的。」他認為:「孩子的任何缺點和優點都與家長有關,不了解孩子就沒有成功的教育。」

而且,我國當下義務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是教育的均衡發展。2012年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時間表以及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均衡配置辦學資源、合理配置教師資源等具體措施。從長遠看,義務教育改革的結果會使學校間的差距越來越小,這也就意味著買學區房或擇校對孩子而言,其積極意義也在不斷消減,家長要三思而行。

孩子的成長需要才是最有價值的

對孩子有價值的投資並不是金錢可以換來的,並不是上個名義上的重點學校、上高價培訓班這樣的短期行為,而是長輩們對孩子自身需求的尊重。也就是說,為孩子投資應考慮孩子的需要,而不是大人的需要。

事實上,學校只是孩子學習的外部環境,如果孩子不願意擇校,擇校後不能激發他自己的學習熱情,再好的學校也無助於學習成績提高。每個孩子對擇校的態度是不同的,自身狀況對「好學校」的適應程度也有差別。是當「雞頭」還是當「鳳尾」,應該跟孩子一起進行利與弊的分析,充分聽取孩子的意見。父母花錢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培訓班也是一樣。如果孩子沒興趣,家長的強制只能讓孩子更加抵觸。

人們都明白「有得就有失、有失就有得」的道理,任何一種選擇的結果都有得與失。對父母而言,關鍵是要知道在孩子一生的成長中最重要的是什麼,當下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學習成績、考級證書等也許關係到孩子升學時對學校的選擇,但絕不是孩子的全部。有的孩子經過十幾年的拼搏上了重點大學卻倍感失落,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反思走過的路,覺得在學習的重壓下失去了童年應當享受的快樂,失去了健康的身體,缺少作為一個健全人的社會生活能力。而大學並不是人生的終點,失去的東西是補不回來的,反而還會成為走上社會以後發展的障礙。

無論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怎樣不盡如人意,為自己的孩子做出安排的、為孩子花錢的還是父母自己。是注重當下還是注重長遠?是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還是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是滿足自身的心理需要還是孩子的成長需要?這類問題想明白了,或許父母們就會少一些糾結,對是不是一定要花錢擇校、買學區房、上高價課外班、強迫孩子練特長做出理性的選擇。無論如何,父母們的選擇體現了自身的教育價值觀,學會放棄也是一種智慧。這其中的關鍵是以孩子的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才是最有價值的,而不是父母的需要。

父母「投資」自己才能更好地滿足孩子的需要

在《虎媽貓爸》這部電視劇中,我們看到了父母自身轉變帶來的孩子的積極變化。

「虎媽」勝男面對患了抑鬱症的女兒,放下各種人與人之間的紛爭,放下自己內心的糾結,帶著茜茜到農場放鬆身心。農場的生活條件雖然清貧,但別有一番天地,茜茜在農場生活得很開心,終於開口說話了,恢復了活潑可愛的精神狀態。

「貓爸」羅素在父親點撥下,明白畢勝男才是自己此生不離不棄的愛人,也懂得了自己作為一個男人和父親應有的胸懷和擔當,戰勝了初戀情人的情感誘惑,挽回了即將破裂的婚姻,與勝男重歸於好,讓孩子重新感受到了父母的恩愛。

在《虎媽貓爸》的大結局,茜茜的姥爺,這個曾經靠打罵逼迫女兒學習、對外孫女出狠招兒、以「必勝訣」催學生玩命學習的老教育工作者,也明白了自己對孩子教育的失誤。他發自肺腑地說:「從今天開始,我會敬畏每一個小生命,因為每一個小生命都是神聖的、獨特的。」轉變了自己的認識,也換來了孩子和全家人的歡樂。

這部電視劇的結局是美好的,我們欣喜地看到大人們對孩子教育的反思:當人們站在成年人的立場上,覺得自己就是一心為了孩子好而不顧孩子的感受所做的一切,其實是在給孩子的成長幫倒忙;當人們眼睛只盯著孩子的學習、生活而不注重自身轉變和自己與家人關係的和諧時,其實是在不知不覺地製造孩子的問題;人們傾其所有為孩子買學區房、花重金上各種高價培訓班,所付出的努力越多,給孩子的壓力越大,孩子內在的動力越小……

真正明智的父母並不是看重那些物化的、外在的投入,而是「投資」於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才是最好的教育,才能滿足孩子生存和發展的需求。

為自己「投資」要靜下心來學習,做一個明智的學習者

學習,不只是孩子的事。把對學習的「投資」更多用在自己身上,比一心盯著孩子所產生的教育效益更大。

要領一:學習、了解社會環境、學校要求,不斷轉變觀念,適應新變化。家庭教育成功與失敗的重要因素,在於是否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社會的發展變化日新月異,我們不能再用傳統的思維認識今天的事物。尤其是面對互聯網飛速發展帶來的孩子生活背景的變化,只有了解才能融入。

要領二:向孩子學習,讀懂孩子這本「書」。家庭教育是大人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成功的家庭教育建立在彼此積極互動的基礎之上。真正了解了孩子的權利和需求,以孩子為本而不是以家長為本,認識和解決孩子成長中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為孩子所做的一切,才能有助於孩子成長,否則必然會給孩子幫倒忙。同時父母要清醒地認識到,孩子對新事物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舊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對他們束縛較少,他們的創新思維往往超過成年人。所以,父母沒必要固執己見,向孩子學習才是真正成熟和睿智的標誌。

要領三:在實踐中學習,享受「成長」的樂趣。學習的過程、實踐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父母們通過課堂、書本學習的是知識,是他人經驗的積累,而在教育自己孩子的反覆實踐中,才有可能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教育能力,這是父母能勝任子女教育的主觀條件。不依賴以往的經驗、別人的經驗,善於動腦筋,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是一種內在的成長,體現父母的教育智慧,決定著家庭教育的效果。

要領四:善於利用多渠道,進行系統、有針對性的學習。當今社會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家庭教育學習資源,對父母而言,見多才能識廣,把握更多先進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才會善於辨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為我所用。樂於花時間充實自己、在教育孩子的實踐中動腦筋提升自己,是以自身的成長促進和引領孩子成長的必要條件。

為自己「投資」要下工夫修鍊內心,把培養孩子的眼光放得遠一點

父母內心的修鍊是—個長期的過程。面對孩子層出不窮的各種問題,面對浮躁、急功近利的社會心態,如何以孩子的長遠利益為重,保持淡定的心態,對父母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

要領一:放平心態,調整自己對孩子期望的「度」。要以孩子自身的需求和狀況而不是以自我想像為標準確定對孩子的期望值,不為眼前一時一事的得失所左右,既不能期望太低或者對孩子沒有期望任其發展,也不能違背孩子的成長特點和意願強行要求、拔苗助長。父母的期望讓孩子通過努力「跳一跳,夠得著」是最佳結果。

要領二: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改變急於求成心理。放手讓孩子「犯錯誤」,把孩子犯錯誤、不成熟當作孩子的成長過程而不是結果,把對孩子的要求分解為不同階段、方面循序漸進地提出來,讓孩子有機會在不斷實現近期目標中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對孩子來說,無論是贏是輸、是成功還是失敗,也無論是大事小事,都是成長過程中的一種經歷、體驗。引導孩子有尊嚴地面對不完美,學會敗不餒,首先需要父母有輸得起的心態,同時懂得把失敗的權利還給孩子,孩子才能在「犯錯誤」中獲得成長。

要領三:克服從眾心理,不與別人的孩子攀比。要明白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把功夫下在發現自己孩子的優點和激發孩子潛能上,避免用別人家孩子的優點指責自己孩子的缺點,在教育孩子的實踐中多探索、不盲從。隨著年齡的增長、環境的改變,孩子會出現自己獨特的興趣、意願,也會主動尋求更高的目標。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當做的是因勢利導,給孩子提供相應的條件,而不是固守自己的想法不放。

要領四:合得「放權」,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對於自己的事有了主張,就有發表意見、做出決定的權利。實際上,成年人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應是為孩子成長提供支持、創造條件,而不能代替孩子的成長,也不應當把成人社會不適於孩子的東西強加給他們。父母適當「放權」,把孩子事情的決定權、選擇權交給他們自己,把要求孩子不能、不許做的事情,變成孩子自己的機會,有益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責任意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事無巨細管孩子的勞頓,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

為自己「投資」要捨得花時間陪伴孩子,不吝嗇情感投入

本來,家就是家庭員彼此陪伴、共同生活的場所,親子之間的互動性強是家庭教育的特點之一和最大的優勢所在,有陪伴才能彼此了解、彼此理解,父母的言行才能得到孩子的認同。

要領一:與孩子的積極互動中實現高質量的陪伴。高質量的陪伴不是盯著孩子寫作業,不是坐在孩子身邊玩手機,不是事無巨細地對孩子指指點點。積極的互動是傾聽孩子的聲音,與孩子共情,與孩子共同探討價值觀和行為選擇。這比單向說教更有積極的教育效果。

要領二:保障共同時間,親子共學、同樂。父母對子女愛的元素是共同時間,把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作為自己生命的—部分,就不會以「沒有時間」為借口遠離孩子。有了共同時間,大人孩子可以共同營造學習氛圍,彼此的肢體語言才有可能感悟得到,相互之間才能說出欣賞、感謝、期待、道歉的話語,親子之間才有可能共同做事、相互學習、溝通,並由此撞擊出智慧的火花,獲得愉悅的心情和共同的勞動成果。

要領三:精心營造和諧的家人關係。無論父親還是母親,無論以怎樣的態度、方式對待他人,都給孩子打下深刻的烙印。積極而全面的人際互動、合作、平等、相互支持是孩子產生安全感和親和力,形成正確的角色認知和社會認知的土壤,而對抗、衝突無疑會對孩子造成直接或隱性的傷害。把功夫下在建立和維繫良好的夫妻關係上,對建立家庭關係具有直接作用,不僅決定家庭是否幸福,也是對孩子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

這樣說來,父母真的為了孩子好,大可不必在投資學區房、擇校、上培訓班之類難以左右孩子未來的事情上過於糾結了,「投資」於自己才是靠譜的。因為在人的一生中,以生命孕育生命、以生命影響生命是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事,也是孩子成長中最需要、對他影響最深刻的事。親子之間的積極互動,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能獲得最大的教育效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師樂匯 的精彩文章:

幼兒園班主任工作心得體會
孩子被小朋友打了後,應該如何對待
「教教材」還是「用教材教」

TAG:師樂匯 |

您可能感興趣

什麼才是有價值的投資?
什麼樣的人最有價值?
這才是真正的價值投資
這是一份最有價值的投資人書單
價值投資的前提是你要有現金
健身才是最有價值的長遠投資
什麼樣的工作最有價值
最有營養價值的水果是這些!
它也是全部佛像裡面最有價值的一個,也是耗資最多
站洋幣是古錢幣中最有價值的嗎?為什麼它是有收藏價值的呢?
三四線房子沒有投資價值?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買!
堅果有養生價值,但該怎麼吃是有講究的
未來,這兩類房子才具有投資價值
人生怎樣才算有價值,人的價值體現在哪裡?
做投資怎樣收穫絕對價值?
蜜蠟有什麼價值,值得收藏
對於兒童來說,最有價值的學習就是「玩」
遊戲有什麼價值
投資很難賺到你不相信的那份錢:前提是價值成長,然後長期持有
三枚最有價值的分幣,每枚價值都很高,快看看你有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