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最新探索:東北三煤城轉型新路徑(上)

最新探索:東北三煤城轉型新路徑(上)

俯瞰阜新海州露天礦,它曾是亞洲最大的機械化露天煤礦,現在資源枯竭已被建成工業遺產主題公園。

一個昔日的納稅大戶,為何「貢獻」了全市76%的社保缺口?

一座設計可采50年的礦井,竟然只使用20年就「壽終正寢」?

一家本已「枯竭」的破產煤礦,咋能換個「馬甲」開採至今?

一戶已經「空殼」的國有企業,還能孵出上百個「子子孫孫」?

一個缺乏優勢的日用紡織品行業,如何突破南方同行「圍剿」?

一個投資245億元的能源項目,居然尚未竣工就卡了「殼」?

一項精心論證的產能擴建工程,緣何投產之日就是虧損之時?

一個慢得像「蝸牛」一樣的產業,也能成為城市轉型新支柱?

資源枯竭、結構單一、體制僵化,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三大「攔路虎」,在為數眾多的資源型城市中表現尤為突出。一起來看看遼寧阜新、吉林遼源和黑龍江雞西煤城??三座資源型城市轉型路徑。??

昔日「長板」為何變「短板」?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煤炭市場波動如同「過山車」,既有一路高歌的「黃金十年」,也有量價齊跌的產能過剩。這三座煤城中受衝擊最大的,莫過於當地的大型國有煤礦——阜新礦業集團、遼源礦業集團和龍煤集團雞西礦業分公司。

因煤而生、因煤而興、因煤而衰,彷彿是這三座百年煤城的宿命。昔日成就這裡繁榮與輝煌的煤炭資源,已經深陷成本畸高、儲量殆盡的雙重枯竭之中。自2001年阜新市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首個資源枯竭城市轉型試點」,隨後幾年又與遼源市一道,先後被列為「東北4個」「全國首批12個」資源枯竭城市轉型試點。

與阜新、遼源因儲量銳減造成資源「長板」變「短板」不同,仍有60億噸原煤儲量的雞西,由於產業鏈條短、綜合成本高等原因,也已深陷經濟危困之中。

2015年,雞西煤炭行業稅收貢獻僅有5億元,根本無法支撐這個180多萬人口的城市經濟。以至於在去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才會赫然列入「經過不懈努力,我市被納入國家資源枯竭型城市轉移支付補助範圍」的「成績單」。

這些素以當地經濟增長、稅收收入和社會就業「頂樑柱」自居的大型國有煤礦,在產能過剩、市場低迷的衝擊下,更是「短板」中的「短板」,飽嘗困厄之苦與轉型之痛。

「談過去豪情滿懷,看今天唏噓不已。」在去年的一次座談中,遼源礦業集團副總經理張敏坦言企業已深陷困境:一線職工平均欠薪3個月,有的單位已經半年不開支了;既提供不出足夠崗位轉崗,也拿不出足夠的補償金實施分流;拖欠養老、醫療保險的「窟窿」沒錢補,費力賣出一點煤卻收不回錢,資金周轉非常困難。

阜新礦業集團的日子似乎更糟。2015年,全集團營業收入一下子減少30個億,利潤總額由正變負。去年更是雪上加霜,由於無煤可采,本地7座煤礦關閉了6座,2.8萬名職工面臨轉崗分流。該集團一位財務負責人透露,2016年阜新市76%的社保缺口,來自於這個多年的納稅大戶,形勢逆轉如此之大,令人猝不及防。??

?重壓之下被迫突圍自救?

在過去兩年里,阜新礦業集團分別降薪40%和35%,大批裁撤地面機構和崗位,僅2015年9-12月,集團在職處級幹部人數就減少16%,科級以下幹部由6159人減少到2818人,一些基層幹部不得不去端盤子、打掃衛生。

遼源礦業集團打破「窮人雇保姆」的習慣,從前年起陸續裁減勞務用工。龍煤集團雞西礦業分公司為了給富餘職工找活干,幾年前組織員工「走出去」在外地尋求託管煤礦,為民營企業當起了「服務生」。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煤炭市場遭遇「寒流」,曾導致大批煤礦工人下崗。十多年後,當降薪和欠薪淪為常態的困局再現,人們不禁詰問:「轉型轉了這麼多年,為什麼市場遇冷又會重蹈覆轍呢?」

「都怪『黃金十年』煤炭市場形勢大好,『資源依賴症』複發,轉型說得多做得少!」採訪中,亦有政府官員和煤礦職工如此反思。

儘管這些煤城已宣告資源枯竭,國有煤礦產量曲線卻一度箭頭向上,與「黃金十年」市場走勢高度擬合:阜新礦業集團2001年原煤產量826萬噸,2011年增至1210萬噸,隨著市場下滑產量跳水,2015年又降至771萬噸;遼源礦業集團2000年原煤產量300多萬噸,2009年首次突破千萬噸大關並連續保持4年,2016年原煤產量降至611萬噸,本地產量僅為142萬噸。

據阜新礦業集團一位中層幹部回憶,當時煤價持續走高,很多礦井都開始搞擴能改造。以1997年建成投產的艾友礦為例,當時核定年產能90萬噸,2003年擴能改造後年產量高達200萬噸以上。然而,這座最初設計可開採50年的礦井,2015年因資源枯竭正式閉坑,開採不到20年竟壽終正寢了。

坐落在全國首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阜新礦業集團也曾陸續規划了一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的方案,包括開採油母頁岩、採掘加工油砂、新建坑口電廠、開發玄武岩新材料等。

「這些項目要麼沒有推開,要麼進展到一半就退出不幹了,目前僅留下一座投產3年尚未盈利的膨潤土廠!」阜新礦業集團董事長劉彥平向記者坦言。

雞西礦業分公司前些年也搞了瓦斯發電、煤矸石制磚等產業,由於項目規模太小,對產業轉型的支撐作用微乎其微。遼源礦業集團以礦用水泵、煤炭機械等轉型項目為重點,大多圍繞煤炭主業生存,開拓外部市場的成效並不理想。

為解決本地煤炭資源枯竭的短板,從2005年起,阜新礦業集團進軍內蒙古,在白音華地區取得逾十億噸煤炭資源,成建制轉移了數千名煤礦職工;遼源礦業集團相繼建成內蒙古金寶屯礦、長春龍家堡煤礦,還在雲南、貴州等地拿到了煤炭資源。

與「資源依賴症」相伴,這些國有煤企在經濟效益好時不改革,不但加劇了轉型的難度,也錯過了低成本改革的窗口期。以阜新礦業集團為例,由於產量上升、效益向好,企業用工總量一路攀升,從2007年4.6萬人增長到2012年5.6萬,人員增長22%以上。

「地面人員多、輔助崗位多、管理幹部多,真正能下井幹活的礦工還不夠用,搞不好就會顧此失彼!」提起這兩年的轉崗分流,集團工資處處長李威一籌莫展。

2012年,遼源礦業集團下屬煤機公司宣布破產,1000多名職工被有償解除勞動合同。他們提出必須以「破產重組、重新上崗」為前提才同意,企業無奈只能照辦。

在阜新採訪,記者還聽說這樣一則「改革」故事。2005年王營子礦因資源枯竭實施政策性破產,獲得一大筆國家補貼資金,用於安置補償下崗職工、償還部分債務等。破產後,集團對王營子礦的剩餘資源進行重組,上千名礦工用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參股,成立了員工持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

幾年後,阜礦出錢買下了員工股份,混合所有制企業又重新變成國有獨資公司。職工在拿到一筆補償金後,又重新變回國企職工身份,只不過煤礦換了個「馬甲」,由王營子礦改成了阜新恆大煤業公司。

在東北的很多煤城,這種被群眾譏諷「一槍好幾個眼兒」的假改革現象,早就成了當地公開的秘密。有人質疑,前些年國家重視困難煤礦,既給資金、又出政策,為啥折騰了「一溜十三遭」,很多改革又都回到了原點。

轉型莫當「寒號鳥」

曾幾何時,煤炭行業迎來「黃金十年」,大批國有煤企市場紅火,產銷兩旺,進入難得的改革窗口期。但這些地方和企業,仍深陷「不到寒冬不壘窩」的觀望之中。

在小學課本中,有一則關於寒號鳥的童話故事。一隻羽毛漂亮、歌聲嘹亮的寒號鳥,做事拖沓、盲目樂觀,不到寒冬不壘窩,最終沒有逃脫被凍死的命運。

全國政協常委、原工信部部長李毅中曾直陳:「東北一些國企在上一輪改革中,困難重重時『改不動』,日子好過時『不想改』,經濟下行時『想改不敢改』。」這將部分國有企業在轉型中的「寒號鳥」心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表面上看,一些國有煤企患上了「資源依賴症」,但深究下去,恐怕還是「體制依賴症」在作祟。由於沒有形成與市場充分對接的體制機制,沒有真正獲得獨立經營、自主決策的市場主體地位,這些企業很難建立轉型的主動性、責任感,頻頻坐失良機。?

相對於這些煤礦城市而言,資源枯竭只是個時間問題。「一煤獨大」的產業結構和日漸枯竭的煤炭資源、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體制碰撞,不僅加速資源遞減、產業衰落,還會誘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和挑戰。轉型陣痛之大,絕非簡單給政策、投項目和下指標所能消解。

(內容整理自新華每日電訊)

責任編輯:張瑩

微信搜索關注「中國煤炭報」微信公眾號,更多煤炭精彩內容不容錯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煤炭報 的精彩文章:

煤礦不重視安全生產管理?你是不是對我們有什麼誤解!
這個瀕臨破產的小礦竟成了「南疆標杆」
淮南礦業進軍天然氣產業
山西呂梁積極探索實施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
秦皇島港煤炭海鐵班列再添新兵 開拓「北煤南運」新通道

TAG:中國煤炭報 |

您可能感興趣

煤城轉型發展,七台河GDP增速領跑黑龍江
黑龍江四大煤城是哪四個(一)
東北這座城曾是亞洲最大的煤城,如今資源枯竭又憑瑪瑙東山再起
賈汪造車:百年煤城轉型樣本
舊照今觀:煤城石嘴山市大武口的2004
從亞洲最大的煤城到「世界瑪瑙之都」
曾是中國和亞洲最大煤城,資源枯竭後遭嘲笑,今憑藉瑪瑙東山再起
暗訪雞西、鶴崗兩煤城:洗煤廢水排放河流 粉煤灰不當存放污染環境
實拍東北老煤城,零下三十度不怕,爐坑一趴,爐灰別扒,咱烤地瓜
改革破困:煤城老企重現生機
生態修復讓「百年煤城」披「綠裝」 賈汪如何變「真旺」
小煤城和大明星,從雞西走出去的知名演員,有一位是李冰冰的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