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海歸赤子 科技報國——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唐本忠

海歸赤子 科技報國——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唐本忠

海歸赤子 科技報國——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唐本忠

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唐本忠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陳惠婷):沒有理工男的木訥,沒有院士的距離感,唐本忠面對記者的採訪笑容謙和侃侃而談。從恢復高考後進入大學開始,到日本留學,回歸香港,再回內地交流……他始終心繫祖國,胸懷科技報國之心。記者近日在廣州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唐本忠先生,聽他講述香港與內地在科技發展方面千絲萬縷聯繫的故事。以下為專訪全文:

記者: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歸的時候,當時您在哪裡?能不能回顧一下當時的心情和感受?

唐本忠:回歸那天我就在香港科技大學。我還記得當時香港下很大的雨,我和家人在家看電視直播。電視上當時播的部隊軍車從深圳過關進來,中方江澤民主席英方查爾斯王子代表兩國領導人出席活動,中國國旗升起,英國國旗降落……這些都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那時心情非常激動。畢竟香港歷經100多年的殖民統治之後,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

記者:您長期致力於科學研究領域,2014年入選材料學和化學學科雙領域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在您看來,香港回歸二十年在科研環境方面發生了哪些深刻的變化?

唐本忠:以前,香港跟新加坡一樣在教學方面比較有特色,但是科研方面比較薄弱。自1991香港科技大學成立以來,對香港的科研氛圍影響比較大。我們首任校長吳家偉之前是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校長,也是首任美國主流大學的校長。他把美國的一些做法帶到香港來,對活躍香港的科學研究氛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九十年代初,香港也成立了研究資助局,為學術界人士提供研究經費。

這二十年比較明顯的變化是,香港的科研經費以前比內地高,高五到十倍吧。但是隨著近年來內地經濟發展之後,內地的科研經費投入有超過香港的勢頭。另外一方面,香港高校走進內地步伐也在加大,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都陸續到內地辦學,兩地高等教育之間的交流合作日趨頻繁。

記者:您提到香港科技大學的成立對香港科技領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那在您看來,港科大的發展和內地有什麼關聯?

唐本忠:其實,港科大在1997年香港回歸前後有很大一批教授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外派的公費留學生。我是1982年公派日本的留學生,當時國家給我們培訓了半年日語,然後一架飛機就把我們150人送到了日本學習。當時,這個名額是非常稀缺的,很多高校一個公派留學的名額都沒有。我用了五年時間在日本取得京都大學博士學位,然後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1994年,香港科技大學成立早期,也正是歐美經濟陷入低潮的時候,我應聘回港工作。港科大還有很多跟我一樣內地背景的教授。他們從哈佛、麻省理工大學等名校畢業回來,有些人現在已經成了所在院系的中流砥柱。當然,港科大開放辦學,不僅吸引內地優秀留學生來港競聘,而且是廣納世界英才而為之,是一個國際化的教學團隊。

記者:您是1978年考入華南工學院(現在的華南理工大學),算是文革十年中斷後恢復高考的早期大學生,又在1982年第一批公派日本留學深造。為什麼最後的落腳點是香港?港科大給了您什麼樣的平台和機會?

唐本忠:我在香港科技大學從助理教授開始做起,然後副教授、教授,最後到講座教授。可以說香港科技大學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平台和成長的空間。而之前我也去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從事五年的博士後研究,那段時光就像知名導演李安曾經的七年「家庭煮男」時間,就是你有才華卻沒有發揮的機會。

回來香港也不容易,一個位置幾百人競爭,對手都是來自全球各個國家的。港科大非常重視科研人才,待遇豐厚,甚至有些崗位的薪酬還高過美國大學,是個炙手可熱的地方。我非常感謝香港科大給我這個機會!那真是憋了一股勁沒地方使,回來擼起袖子加油干。

早期,香港科技大學從全球招攬了很多優秀的人才,大家幹勁十足。深更半夜實驗室都是燈火通明,教授們學生們都在做研究。我想,這就是港科大發展迅速的原因。也正是在這裡,2001年我和我的團隊發現了AIE(聚集誘導發光現象)。

記者:您在世界上最先提出聚集誘導發光概念,一直致力於將實驗室合成的AIE材料運用於生物、醫療等領域。迄今為止,全球60多個國家的科研機構都在引用您的論文進行研究。您近年在內地的高校也有少量的兼職教授工作,您接觸到的兩地高校環境變化有何感慨?哪些政策或者條件的變化起到關鍵作用?

唐本忠:九七年之前,香港高校科研經費的投入遠高於內地,至少多十倍吧。香港一直維持這個水平沒怎麼變過。內地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也在不斷地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力度,現在超過香港了。真是不得了!現在有很多香港教授回到內地加強合作,美國高校的教授也到中國交流合作。

香港政府近年也在反思調整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香港最大的好處就是制度化,港科大雖然很年輕但是成長得很快,在內地也享有極高的聲譽。我可以在香港招收到內地最出類拔萃的學子,北大清華復旦這些高材生盡收麾下,也有很多國外的優秀學生前來報考。但是,香港這邊科研經費比較缺,實驗室面積較小。

內地高校就恰好相反。經費投入多,實驗室比較大,儀器多而新,雖然招生不是全球範圍的,但是內地高校多招生規模大,學生非常努力,近年來內地高校成長也非常快。

基於這兩種情況,我覺得,內地和香港的高校可以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記者:作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您不僅從事前沿的科學研究,還經常到各個高校演講激勵年輕學子。您曾經說過,「做科研活動,既要努力站上巨人的肩膀,也要勇於挑戰權威、把巨人踩在腳下。」在您看來,香港和內地的年輕人在科技創新方面有沒有值得互相學習借鑒的地方?兩地年輕人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面對未來的競爭?

唐本忠:兩地要加強融合。香港是個富足之地,大部分學生學習金融、法律、醫學,很少人學習自然科學。而內地有「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觀念,非常重視自然科學,有大量的理工科人才。所以,兩地在科研人才培養方面是可以互補的。

香港做得比較好的是制度建設,廉潔文化深入民心。講個故事,內地一個同學考試前想知道題目,她就去找老師走之前還留了一個信封給老師桌子上。老師一看信封里都是錢,馬上打電話給廉政公署。這個女孩後來就被抓去監禁。內地學生在香港可以感受一種制度的力量,廉潔文化的氛圍,學做遵法守法的好公民。

比較來看,香港學生非常努力負責,團體意識較強。內地學生多是獨生子女,比較自我,非常聰明。我以前讀書的時候一天到晚泡實驗室,但現在比較反對這種一昧苦幹,強調學生投入,「干一行愛一行」。希望兩地的學生都要秉持一腔熱情投入科學研究,這才是步向成功的不二法門。

記者:去年3月,國務院在《關於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中首度提出要求廣州、深圳攜手港澳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您認為,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背景下,香港科技隊伍發展的機會在哪?香港在國家科技創新發展中將起到什麼樣的特殊作用?

唐本忠:香港與內地要互相理解,增進融合。我在母校華南理工大學參與建設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對我的AIE研究領域有重大的貢獻和推動作用。我的團隊2012年作為廣東省第三批引進的創新科研團隊之一,當時廣東省財政專項工作經費資助五年3000萬元。這個我在港科大20多年也得不到這麼大一筆經費!

香港政府規定香港的教授不能拿內地一分錢,所以我在華工的收入盡數上繳港科大。內地規定,科技基金的申請不包括香港高校。我想,未來國家可以加大對香港科研隊伍的投入,把香港高校也納入到國家科研體制里來,允許香港高校獨立申請內地政府的科研基金,讓香港發揮更大的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在線 的精彩文章:

阿拉斯加航空推「日食航班」 方便欣賞日全食奇觀
捷克核電站以比基尼選美分配實習名額 廣受批評
有福「童」享 幫山區兒童實現心愿 百姓網發起閑置物品捐贈行動
全國海關今年繳獲毒品2.48噸 抓獲境外毒販91人

TAG:國際在線 |

您可能感興趣

新華社專訪版畫藝術家、中國美術學院教授陸放
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自主創新之路——北京市電子科技情報研究所所長郭華平接受《科技中國》專訪
影響世界的中國面孔:我在英國大學做校長—專訪華人科學家、英國薩里大學校長逯高清
專訪美晶醫療董事長張曉晶博士:創新精準醫療技術,打造中國高科技醫療企業
專訪猛獅科技科研管理中心劉丹
影響世界的中國面孔:專訪薩里大學校長逯高清博士
吉林省中醫藥科學院第一臨床醫院 「名醫名科名院」系列——人物專訪之王曉岩
專訪日本富士國際集團社長張志浩博士:我為什麼選擇海外醫療行業?
專訪|愛丁堡國際投資:引進英國醫療專業知識和技術
中日韓三國重啟合作勢頭——專訪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劉軍紅
中國環境報·專訪中科宇圖劉銳:發展人工智慧專家系統 助力城市精準治霾
專訪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脂肪肝中心主任范建高教授
中國藝術品金融的方向——專訪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黃雋教授
西湖大學工學院首次國際學術研討會專訪
杏林耕耘五十載 青史留輝樹楷模——專訪九江市中醫醫院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付義
專訪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一期負責人吳季
專訪中國著名書法家、中國文聯書法藝術中心主任劉恆先生
專訪健培科技董事長程國華:5G+AI+醫療像「水電煤」
國際知名武術雜誌《詠春》對郭石磊老師的一篇專訪
不忘初心,打造國際一流空間科學中心——專訪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