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現有藥物額外療效成醫藥研究新方向
新華社北京6月27日新媒體專電;德媒稱,醫生很少談到特效藥。但安妮·倫辛-埃爾認為雷帕黴素是例外。年輕患者服用了這位弗賴堡大學免疫學家開出的這種藥物後,癥狀在短短几周內消失。而此前患者往往經歷了多年的求醫問葯之路。
據德國《焦點》周刊網站6月22日報道,以馬利娜·維澤爾為例,今年11歲的她現在快快樂樂,已經記不起以前的痛苦。馬利娜5歲時被確診患有自身免疫性淋巴細胞增生綜合征(ALPS)。她在兩年時間內嘗試了多種往往具有嚴重副作用的藥物。後來醫生給她開了雷帕黴素,她的癥狀迅速改善。
馬利娜和其他ALPS患者要把他們的幸運歸功於醫藥研究的新方向。雷帕黴素不是一種新葯。15年前,移植器官的人就開始服用它來預防器官排異反應。深入分析該藥物作用機制後,研究人員也開始嘗試用它治療ALPS,結果成功了。
今天,尋找現有藥物的額外療效被視為藥物開發領域有前途的趨勢。行業專家把這稱為「再利用」。
之前已有一些藥物的用途發生了變化。60年前,臭名昭著的沙利度胺被用於治療孕吐,但它會導致嚴重的新生兒缺陷。如今它被認為是治療白血病和麻風病的有效藥物。偉哥本應成為一種降壓藥。研究人員偶然發現它還有提高性功能的副作用。
但這樣的發現屬於瞎貓碰上死耗子。現在研究人員的做法更有針對性,他們使用先進的分子生物學工具。美國弗吉尼亞州比奧維斯塔公司的阿里斯·佩爾西迪斯說:「所有藥物在體內都有很多作用目標,否則它們就不會有副作用。」
這家生物技術公司的研究人員不在實驗室內、而是在計算機上工作。他們分析發揮藥效的物質的化學成分,並把相關數據與疾病背後的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機制聯繫起來。佩爾西迪斯說,這將帶來最初仍在計算機上接受測試的「治療方案」。
這種新趨勢尤其有助於尋找抗癌藥物。布魯塞爾腫瘤學藥物再利用項目(ReDO)篩查各種醫學刊物以尋找抗腫瘤藥物的線索。藥理學家發現許多藥店有售的藥物能抗癌。例如,阿司匹林似乎能降低患結腸癌的風險。
抗瘧疾藥物青蒿琥酯也許能防止腫瘤轉移,用於治療糖尿病的二甲雙胍或許能防止乳腺癌複發。現在,大型研究正在檢驗這些藥物是否真有這樣的效果。一個關鍵的好處是,這些藥物被認為是安全的。它們早已上市,副作用已為人所知。
ReDO協調員潘·潘特齊亞卡強調,該項目已挽救了生命。例如,血管肉瘤是皮膚癌的一種,其患者通常在兩年內死亡。而之前的文獻表明,把血管肉瘤癌細胞放入降壓藥普萘洛爾的溶液中,它們會死亡。現在首批試驗表明,絕症患者使用該葯後病情大有起色。潘特齊亞卡說:「在100%的案例中腫瘤都縮小了。許多患者的腫瘤消失。」


※德國「提醒」土耳其:別帶「打人」保鏢來G20
※連雲港「福彩連心」 萬元善款為東海姐弟加油
※與祖國同舟共濟 為夢想風雨兼程
※一座城市 幾度生死——新華社記者摩蘇爾戰區見聞
※屠呦呦致信新華社記者
TAG:新華社 |
※漫談中醫藥療效
※柴氏中醫醫院成功舉辦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你身邊活動
※輝瑞授權開拓研發腫瘤藥物 中外醫藥授權合作趨向多元化
※新版《癌症疼痛診療規範》發布,病因治療新增中醫藥方法
※國際生物技術與醫藥研討會舉行 助力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
※新聞 | 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院掛牌成立
※現代科技結合傳統中醫藥方法推骨科臨床應用
※中醫藥膳——健脾利濕 方
※研究印度傳統醫藥專家:中印可共建「植物來源提取物產業群」
※瑞士花粉症的發病機理探討及中醫藥治療方法
※國醫大師:中醫藥在惡性腫瘤治療中「全程參與」值得提倡
※中醫≠中藥,中西醫本無差別,中西藥差別在於傳統醫藥和現代醫藥
※中醫藥與創新
※屠呦呦團隊宣布「青蒿素抗藥性」等研究獲新突破,傳統中醫藥科研論著有望首次納入《牛津醫學教科書》
※太美醫療全資收購醫藥CRM平台軟素科技,醫藥服務版圖再完善
※蔣立新教授榮獲『獨墅湖杯』中國醫藥創新品牌評選」中「最具影響力藥物研究領軍人物」獎
※研發新動態!阿諾醫藥從衛材引進腫瘤免疫藥物EP4拮抗劑
※醫藥行業的一大進步,中國成功研究出治癒艾滋病的藥物
※專註於神經精神疾病創新藥物研發,「蘭晟生物醫藥」獲數千萬元A輪融資
※為生命創造希望,富海醫藥投資中印醫藥服務貿易提供商康安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