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請不要將」皈依三寶「當作是一場無所謂的遊戲

請不要將」皈依三寶「當作是一場無所謂的遊戲

請不要將」皈依三寶「當作是一場無所謂的遊戲

接觸傳統文化時間長了,總會遇到很多「皈依三寶」的佛弟子,在於他們交流的過程中,總感覺他們於佛法格格不入,所做事情也與佛法背道而馳。

問及他們自己是如何皈依三寶的,有些朋友竟然告訴我僅僅是為了旅遊過程中,進寺廟時的那幾十元門票費用。還有甚者,是看到身邊的朋友皈依之後,一時心血來潮盲目皈依。至於什麼是「皈依」,為什麼要「皈依」,很多人竟然一無所知。

為此,本人感到十分的無語和痛心。有多少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被他人誤解和敗壞。最後,淪為「迷信」「愚昧」的代名詞。

下面是選自成觀法師的《三皈依要義》部分節選,作為佛弟子應該明白皈依的意義。

請不要將」皈依三寶「當作是一場無所謂的遊戲

整個佛法的修學,若依戒定慧來講,其修學的次第如下:

第一、三皈是「入門」 第二、五戒是「登堂」 第三、定慧是「入室」 所以,學佛就是要經過「受三皈、 持五戒、修定慧」,因而歷經「入門」、「登堂」、「入室」這三個階段。

正式受過三皈依的人,得稱為「信士」,意即「信」佛之「士」。若未受「三皈」的人,則還不能稱為「信士」。「信士」在佛經里又稱為「清信士」。接著,受「五戒」後得稱為「居士」,意思是「居」家學佛之「士」。居士持五戒,再進而修習定慧,便可「登堂」而且「入室」。

「入室」以後,再下一步就是「到家」或「還家」(意思就是回家),「回家」是指什麼而言呢?就是「開覺」,即是「開悟」或「覺悟」,不過那是很久以後的事。慢慢來,一步一步走,不過你現在這頭一步,得先要跨出去才行呀!

請不要將」皈依三寶「當作是一場無所謂的遊戲

再者,以「戒法」而言,沒受過「三皈依」的人,比如幼兒園的娃娃;受了「三皈依」以後算是入了「小學」;若受持「五戒」則有如上「初中」;若受持「八戒」則等於是上「高中」;受持「菩薩戒」則如上「大學」。

然而必須注意:這裡所說的是「受持」,其意即是要「受」而且「持」,才能叫「受持」。你不能傻乎乎的、糊裡糊塗地,就受皈依、受戒,你必須要明明白白地知道五戒的持犯之相,然後再受,才能稱為「受持」如來戒法。你不能因為看人家去「皈依」,你也跟著去「皈依」;人家去「受戒」,你也跟著去「受戒」,結果到底「受」的是什麼戒都還不知道!那就不叫「受持」,因為那樣的話,恐怕連「戒體」都不能得到,如果沒有得到「戒體」,就沒有「戒體」可護、可持,就說不上「持戒」了。

所以,欲受戒者,第一要先了解你所「受」的是什麼戒。 按理說,「三皈依」也是一種「戒」,稱為「三皈戒」,受過三皈依(小學)以後,再漸漸依次受五戒(初中)、八關齋戒(高中)、及菩薩戒(大學)——以如是次第,層層深入。

請不要將」皈依三寶「當作是一場無所謂的遊戲

為什麼要皈依三寶呢?

為了不再在外面流浪生死。 什麼叫做「在外流浪生死」呢?首先,什麼叫「外」?「外」就是外界,有五欲、六塵境界的地方。其相對的就是「內」,「內」即是「根身」,詳言之即是「六根」與「六識」。所以放縱「身心」到外面「六塵」境界中去流浪,想要尋找五欲的快樂,叫做流浪生死。

乃至於從自身之「六根」(眼、耳、鼻、舌、身、 意)中去尋求快樂,也一樣屬於流浪生死。再更進一步講,若從自心之「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里去求快樂,一樣還是流浪生死。所以,於六塵、六根、六識中追逐快樂,雖層次不同,但終歸是流浪生死。

你若能於彼幡然回頭,返求「自心」、「自性」、返歸「自心」、「自性」,那樣即離流浪、脫於生死。這是比較深一點的道理,此理雖深,你們常聽,熏習久了,漸漸也能理解。 所以,你們要知道:到五欲、六塵裡面去討生活,去追逐虛妄的快樂,即是流浪生死;若能即時回頭,不再流浪了,便是「皈依」的「歸」字。

回頭是岸,即便返家。「家」是什麼呢?在這裡我們是指「佛家」,佛家即是我們的「本家」。但是佛「家」這個「家」,如果以最究竟的意義來看,還算是「外家」,因為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內家」。「內家」是什麼呢?「本心本性」即是我們的「內家」。

所以「皈依」的意思,簡單一句話就是「回家」!因此 楞嚴經 中說「就路返家」那個「返家」則不是返別的「家」,而是返回「自心」、「自性」之家。

請不要將」皈依三寶「當作是一場無所謂的遊戲

「真實皈依」是什麼?

顧名思義,「真實皈依」是想要跟那位師父學法,才去「皈依」,這樣才是真實皈依。

現在跟大家講皈依最究竟的意義:

第一:不要光皈依師父(僧),因為光皈依師父沒有用,這不究竟,那要怎麼辦呢?要皈依「佛」。第一、:不要只皈依「外佛」,要皈依「自佛」。這兩句合起來說,即是:不要光皈依僧,要皈依「佛」;不要光皈依「他佛」,要皈依「自佛」

皈是皈投,皈向;依是依託,依止;皈投三寶,以三寶為依託,是名為皈依。在所皈的境——三寶方面來說,皈依即救護義。如《大毗婆沙論》三十四卷說:「救護義是皈依義……諸有皈依佛法僧寶,不破學處,不犯律儀,不違法制,便能救護。彼破學處,毀犯律儀,違越法制,雖皈依三寶而不為救護。」學佛的人,為了解脫三惡趣的怖畏,和流轉生死的痛苦,皈依三寶,仰求救護,就必須以佛為師,以法為葯,以僧為友,好好的學習佛陀,奉行教法,親近僧眾,就能得到救護。否則,如《毗婆沙論》所說,是不能得到救護的。

請不要將」皈依三寶「當作是一場無所謂的遊戲

三寶弟子平時應該如何修持己身?

(1)應當制止的三條學處

《涅槃經》云:「若歸依三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歸依,諸餘天神等;歸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歸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

一、不皈依余天;二、對一切有情舍離損害;三、不應與外道共住。

(2)應當遵行的三條學處

1、應當對佛像、佛塔象真正的佛陀一樣恭敬,斷除一切不恭敬、輕毀的想法和行為。

2、應當恭敬經書,就是對下至一頌以上的正法都應當遠離不恭敬的想法和行為。

3、應當恭敬出家僧人、袈裟、缽等沙門相,在一切情況下對於佛教各宗派的出家團體不能搞派別,對僧人應當尊重、禮敬,對袈裟、缽等也應恭敬。

(3)六條共同學處

1、以隨念三寶的差別與功德而皈依

2、以隨念大恩而恆勤供養

3、以大悲將眾生安置於皈依

4、捨棄其餘世間方便

5、由了知勝利而晝三夜三勤修皈依

6、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舍三寶

請不要將」皈依三寶「當作是一場無所謂的遊戲

三皈依註解:

皈依佛,兩足尊:

佛陀的福德、智慧都已經圓滿,所以稱「兩足」,就是兩者都圓滿的意思。因為福慧兩足,所以最為尊貴。

歸依法,離欲尊:

佛法使眾生獲得解脫,擺脫煩惱的束縛,從而徹底出離三界、六道。因為離欲,所以才尊貴。

皈依僧,眾中尊:

僧眾代表佛法住持世間,佛的兩足尊、法的離欲尊,都是通過僧來弘揚和體現的。為一切天眾、鬼神眾所崇敬、尊重和護持。因為人、天皆敬,所以在一切眾生中最為尊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不喝心靈雞湯 的精彩文章:

漢字中的傳統文化!
求人不如求自己!
心無掛礙,方得大自在!
君子不器,不做器皿之用?

TAG:我不喝心靈雞湯 |

您可能感興趣

你想離開這些苦,一定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三作三不作
【如是覺】皈依三寶成為佛弟子之後需要再進一步受持五戒嗎?萬一沒辦法持守,犯戒了會不會反而更不好呢?
沒有皈依三寶,就不是佛的弟子
我們為什麼要皈依三寶?
【如是覺】參加法會時最後都會唱皈依佛法僧三寶的偈頌,聽說有關「三寶」還有不同的分類,請問有哪些內容呢?
皈依後切記不能做這些事,否則需要重新皈依
為什麼需要皈依三寶?
你為何還沒有皈依三寶?
心皈依,不做名義上的皈依可以嗎?
皈依後我們需要做些什麼?
皈依是不是有啥要求?
想皈依,不要等!
不要害怕皈依
為何要皈依三寶?
三種皈依的目的,你屬於哪一種?
什麼是「皈依」?就是要空掉「自我」
學佛為什麼一定要三皈依,看完這篇都懂了
這幾種情況要重新皈依
一般信眾皈依的十二種心態,你是哪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