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法為什麼要臨帖?
這是很多書法愛好者經常會問的問題,這其實是在追問臨帖的意義何在,是啊,我們為什麼要臨帖呢?我們來看看啟功先生是怎樣看待臨帖這個問題的,一篇《啟功先生談臨帖》與您分享。
啟功(1912——2005),自稱「姓啟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號苑北居士,北京市滿人。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教育家、古典文獻學家、鑒定家、紅學家、詩人,國學大師。曾任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教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博士研究生導師、九三學社顧問、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世界華人書畫家聯合會創會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顧問,西泠印社社長。
啟功 行書七言聯
萬丈洪濤觀漢水,二分明月愛揚州。
「學書法為什麼要臨帖?」
文丨啟功
常有人問入手時或某個階段宜臨什麼帖,常問「你看我臨什麼帖好」,或問「我學哪一體好」,或問「為什麼要臨帖」,更常有人問「我怎麼總臨不像」,問題很多。
據我個人的理解,在此試做探討。
啟功 行書
赤兔追風,人壽年豐。吉祥如意,頌德歌功。
問:為什麼要臨帖?
答:「帖」這裡做樣本、範本的代稱。臨學範本,不是為了和它完全一樣,不是要寫成自己手邊帖上字的複印本,而是以範本為譜子,練熟自己手下的技巧。
譬如練鋼琴,每天對著名曲的譜子彈,來練基本功。當然初臨總要求相似,學會了範本中各方面的方法,運用到自己要寫的字句上來,就是臨帖的目的。
啟功 行書《論詩》
世味民風各一時,紛紛箋傅費陳辭。
雎鳩唱出周南調,今日吟來可似詩。
問:選什麼帖?
答:這完全要看幾項條件。自己喜愛哪樣風格的字,如同口味的嗜好,旁人無從代出主意。其次是有哪本帖,古代不但得到名家真跡不易,即得到好拓本也不易。有一本範本學了一生也沒練好字的人,真不知有多少。
現在影印技術發達,好範本隨處可以買到,按照自己的愛好或「性之所近」的去學,沒有不收「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啟功 行書「彩溢軒」
問:選範本可以換嗎?
答:學習什麼都要有一段穩定的熟練的階段,但發現手邊範本實在有不對胃口或違背自己個性的地方,換學另一種又有何不可?隨便「見異思遷」固然不好,但「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易經》語)又有何不該呢?
啟功 行書《論書》
一般風氣一鄉人,歲月推遷有故新。
四體歷觀程穆倩,始知完白善傳薪。
憨山清後破山明,五百年來見幾曾。
筆法晉唐元莫莫,當機文董不如僧。
問:我怎麼總臨不像?
答:任何人學另一人的筆跡,都不能像,如果學就像,還都逼真,那麼簽字在法律上就失效了。所以王獻之的字不能十分像王羲之,米友仁的字不能十分像米芾。蘇轍的字不能十分像蘇軾,蔡卞的字不能十分像蔡京。
所謂「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語),何況時間地點相隔很遠,未曾見過面的古人呢?臨學足為吸取方法,而不是為造假帖。學習求「似」,是為方法「準確」。
啟功 行書七言聯
大麓可尊人共喜,福林偕納眾先歸。
問:碑帖上字中的某些特徵是怎麼寫成的?如龍門造像記中的方筆,顏真卿字中捺筆出鋒,應該怎麼去學?
答:圓錐形的毛筆頭,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那麼「刀斬斧齊」的方筆畫,碑上那些方筆畫都是刀刻時留下的痕迹。
所以,見過那時代的墨跡之後,再看石刻拓本,就不難理解未刻之先那些底本上筆畫輕重應是什麼樣的情況。再能掌握筆畫疏密的主要軌道,即使看那些刀痕斧跡也都能成為書法的參考。
至於顏體捺腳另出一個小道,那是唐代毛筆製法上的特點所造成,唐筆的中心「主鋒」較硬較長,旁邊的「副毫」漸外漸短,形成半個棗核那樣,捺腳按住後,抬起筆時,副毫停止,主鋒在抬起處還留下痕迹,即是那個像是另加的小尖。
不但捺筆如此,有些向下的豎筆末端再向左的鉤處也常有這種現象,前人稱之為「蟹爪」,即是主鋒和副毫步調不能一致的結果。
啟功 行書陳帥詩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台召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是非當日已分明,創業奇勛久策成。
一事元戎應有恨,未曾親見捉江青。
問:應學「哪一體」?
答:所謂「體」,即是指某一人或某一類的書法風格,我們試看古代某人所寫的若干碑,若干帖,常常互有不同處。
我們學什麼體,又拿哪裡為那體的界限呢?那一人對他自己的作品還沒有絕對的、固定的界限,我們又何從學定他那一體呢?還有什麼當先學誰然後學誰的說法,恐怕都不可信。
另外還有一樣說法,以為字是先有篆,再有隸,再有楷,因而要有「根本」、「淵源」,必須先學好篆隸,才能寫好楷書。
我們看雞是從蛋中孵出的,但是沒見過學畫的人必先學好畫蛋,然後才會畫雞的!
啟功 行書杜甫詩
或看翡翠蘭苕上,未掣鯨魚碧海中。
問:什麼是筆畫的「有力」?
答:還有人誤解筆畫中的「力量」,以為必須自己使勁去寫才能出現。其實筆畫的「有力」,是由於它的軌道準確,給看者以「有力」的感覺,如果下筆、行筆時指、腕、肘、臂等任何一處有意識地去用了力,那些地方必然僵化,而寫不出美觀的「力感」。
還有人有意追求什麼「雄偉」、「挺拔」、「俊秀」、「古樸」等等,不但無法實現,甚至寫不成一個平常的字了。
清代翁方綱題一本模糊的古帖有一句詩說:「渾樸當居用筆先。」我們真無法設想,筆還沒落時就先渾樸,除非這個書家是個嬰兒。
啟功 行書詩一首
六書文化重神州,五十年來第一流。
曾見仙人揮健筆,龍翔鳳翥共天游。
問:每天要寫多少字?
答:這和每天要吃多少飯的問題一樣,每人的食量不同,不能規定一致。總在食慾旺盛時吃,消化吸收也很容易。學生功課有定額是一種目的和要求,愛好者練字又是一種目的和要求,不能等同。
我有一位朋友,每天一定要寫幾篇字,都是臨張遷碑,寫了的元書紙,疊在地上,有一人高的兩大疊。我去翻看,上層的不如下層的好。
因為他已經寫得膩煩了,但還要寫,只是「完成任務」,除了有自己向自己「交差」的思想外,還有給旁人看「成績」的思想。其實真「成績」高下不在「數量」的多少。
有人誤解「功夫」二字。以為時間久、數量多即叫做「功夫」。事實上「功夫」是「準確」的積累。熟練了,下筆即能準確,便是功夫的成效。譬如用槍打靶,每天盲目地放百粒子彈,不如精心用手眼俱准地打一槍,如能每次射二中一,已經不錯了。
所以可說:「功夫不是盲目的時間加數量,而是準確的重複以達到熟練。」
啟功 行書「奮鬥」
業務聯繫電話:15899791715(可加微信)
歡迎聯繫,加入盛世藝拍拍友群,感受收藏的快樂!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台————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台。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書畫高清資料
名家訪談
經典專題
推薦展覽


※大師臨帖|王鐸 臨 柳公權《奉榮帖》
※「法書欣賞」明·邢侗行書李白七言詩
※「車行杭州」「風雲自裁-陳浩篆刻展」在西泠印社美術館開幕(附全部展覽作品高清圖)
※陳巨來 篆刻《懷希長壽》雞血石印(為龔心釗制)
※黃敬松畫荷
TAG:中國書法網 |
※寫書法為什麼要臨帖
※書法為什麼一定要臨帖?不臨帖不行嗎?
※學書法,一定要臨摹這些碑帖!
※想玩書法,就要臨帖
※我們為什麼要臨帖?
※你會臨帖嗎?看完這個就知道寫書法為什麼必須要臨帖
※練書法需不需要臨帖?
※曹寶麟:想玩書法,就要臨帖
※學習書法,臨帖需要臨到哪種程度?啟功:臨帖不像就對了!
※告訴所有學書法的朋友們,臨帖一定要臨經典作者的經典作品
※一個民間書法老師的驚悚語錄:你不需要臨帖
※插畫漫畫初學者要臨摹嗎?該如何臨摹?
※書法想要臨得好,這四個不良習慣要改掉!
※臨帖就要臨王羲之《蘭亭序》,起點高對以後的書法學習有很大幫助作用
※臨帖,就是要臨關鍵
※學國畫必定要臨摹的《芥子園畫譜》,為什麼都這樣說?
※為什麼一定要臨帖?這是我所看到的最好答案
※如果貴妃來了「例假」,遇到皇帝要臨幸怎麼辦?
※易懂的中醫脾病辯證,主要臨表以及應該知道的保健方法
※想寫一手好歐楷?就要臨《九成宮》最經典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