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古詩詞中的「隱」與「顯」

古詩詞中的「隱」與「顯」

「隱」與「顯」,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就是王國維說的「隔」與「不隔」。不過,王國維太偏重「不隔」(顯)了。他說隔「如霧裡看花」,不隔為「語語都在目前」。(《人間詞話》)實際上,「隔」與「不隔」是矛盾的統一,前者形象朦朧,後者形象鮮明,二者都是美。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選一)詩云:「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我們不妨借蘇軾這首詩來比隱與顯。「水光瀲灧」是鮮明美的模樣,為「顯」;「山色空濛」是迷朦美的模樣,為「隱」。

在具體作品中,有的偏重於「顯」,有的偏重於「隱」,前者如白居易的詩,後者如李商隱的某些「無題詩」。就多數作品來說,往往是隱中有顯,顯中有隱,隱顯結合的,如聶夷中的《詠田家》:「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詩的前半直言不諱地揭露了官府的殘酷剝削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而後半則比較含蓄,作者把解決矛盾的幻想,寄託於朝廷的俯察民情,施行仁政,但希望之中又寓有對君王的批判乃至諷刺。使全詩顯而有隱,如果一路直下去,給人一覽無餘,那就有失含蓄之美了。

從宋詞來看,豪放派之詞「顯」,但豪放中也有婉約,顯中有隱;婉約派之詞「隱」,但隱中也有顯,如吳文英的詞,有的也清楚,不模糊。特別是他的九十字以內的中調和小令,大都寫得清疏可喜,耐人尋味。如《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黃蜂頻撲鞦韆索,有當時、縴手香凝。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這是清明懷人之作。陳洵曰:「思去妾也。」(《海綃說詞》)本事之說,雖未必可信,但對我們理解詞意很有幫助。多愁善感的詞人,在清明時節,對大自然的變化是十分敏感的。正如夏承燾先生所說:「其時春,其地杭者,則悼杭州亡妾。」(《吳夢窗系年》)上片追憶當日的離別,下片轉入今日相思之情。結拍「一夜苔生」,可見蹤跡渺茫,意象凄清。伴隨孤獨的自己,終於只剩有滿懷愁緒了。

又如他的《唐多令·惜別》:「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都道晚涼天氣好,有明月,怕登樓。年事夢中休,花空煙水流。燕辭歸,客尚淹留。垂柳不縈裙帶住,漫長是,系行舟。」本詞通過蕭瑟秋景的描寫,抒發了離別之情。全詞構思新穎,語言通俗,風格明快,頗似民歌,在吳文英詞中別具一格。張炎對吳文英詞評價不高,但對此詞卻很欣賞,謂其「疏快卻不質實」(《詞源》)。

總之,「隱」不能隱到晦澀,「顯」不能顯到沒有隱。否則,就不能引人入勝,就不能成為好作品。(作者潘裕民,系華東師範大學兼職教授、作家)

《中國教育報》2017年06月30日第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大型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將在京首演
高校聘兼職教授得拿出專業精神
「傳統戲曲的歷史、現狀與未來」學術研討會舉辦
12位傑出民樂演奏家同台亮相北京音樂廳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古詩詞中的「最」與「美」
古詩詞中的典故
古詩詞中的背影
古詩詞中的故事
古詩詞中的楊絮
徜徉在古詩詞中的七夕
古詩詞中的建盞
古詩中的「白鷗」
古詩詞中的梅花詩
古詩詞中的「清明」
古詩詞中的「吃瓜群眾」
古詩詞中的音韻美
中國古詩詞里的「用典」
古詩詞中的荷花
古詩中的「雞」
古詩詞文中的葡萄
廣告語中的古詩詞!
那些古詩詞中的茶
【穀雨詩會】古詩詞中的上饒
令人至死難忘的六句古詩詞,盡顯中國詩詞巔峰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