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問你什麼是七情六慾,也許你看完這篇文章能了解
從現代角度來講,七情六慾只是一個成語,裡面的七與六已經成為虛詞,基本深究不了。泛指人類的正常情感與心理活動。
如果你一定要知道是哪七情哪六欲的話,請看下文分解。從出處上來說,七情跟六欲是分開來的,而且在不同的出處中解釋不一,可見第一次被當作成語使用的時候,作者並不想去深究到底是七情七欲還是八情九欲。
第一次被當作成語使用,應該是: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回:「至求仙一事,無非遠離紅塵,斷絕七情六慾,一意靜修,自然可入仙道了。」
一般認為
「七情」的出處有三個
《禮記·禮運》
喜、怒、哀、懼、愛、惡、欲
故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於其義,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
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
講信修睦,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
故聖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
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
但其實禮記這一段是在講人情人義,情的劃分里本來就包含了「欲」。很顯然,跟「七情六慾」裡面的情並不是同一回事。
佛教說法
喜、怒、憂、懼、愛、憎、欲
這個我也不知道具體出自哪本經書,只不過學佛之人好像都這麼講。好在能查到的地方說法都很統一,字面意思即是,也就不去深究了。但是這個說法其實基本跟禮記的雷同,而且同樣包含了「欲」在其中。
中醫說法
喜、怒、憂、思、悲、恐、驚
雖然這個七情六慾的用法上跟中醫根本搭不上邊,大家使用這個成語的時候也並不是從身體健康角度出發來考慮的。但是這個七情的劃分,邏輯上比上面兩種都要更多得通一些。
好歹把恐懼和吃驚兩種情感算進去了。其實還有別的說法,喜怒哀樂xxx什麼的,應該是被另一個成語喜怒哀樂所影響了。
出處不可考了。關鍵是沒什麼意義。上面各種劃分,真深究起來,沒一個全的。鏡花緣里說的是求仙,所以從語義上來說,應該跟佛教的說法關聯度更大一些。
關於六欲
有兩種說法
按《呂氏春秋?貴生》指
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慾望,故所謂尊生者,全生之謂;
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
所謂虧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虧生則於其尊之者薄矣。其虧彌甚者也,其尊彌薄。
所謂死者,無有所以知,復其未生也。所謂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獲其所甚惡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於不義,故不義,迫生也。而迫生非獨不義也,故曰迫生不若死。奚以知其然也?耳聞所惡,不若無聞;目見所惡,不若無見。故雷則掩耳,電則掩目,此其比也。凡六欲者,皆知其所甚惡,而必不得免,不若無有所以知。無有所以知者,死之謂也,故迫生不若死。嗜肉者,非腐鼠之謂也;嗜酒者,非敗酒之謂也;尊生者,非迫生之謂也。
而且所謂的「生、死、耳、目、口、鼻」,其實也是後人東漢哲人高誘注釋里說的,並非原文的解釋。如果你是個喜歡較真的人,你會發現這六欲也是漏洞百出,都是什麼跟什麼啊!
佛教又來了,據大智度論卷二記載,六欲是指對異性所具有之六種慾望:
色慾、形貌欲、威儀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
跟七情放在一起,除非作者講七情六慾的時候,七情指的其實也是男女之間的情(其實也沒什麼不合理)。
綜上,其實七情是七情,六欲是六欲(真要說起來,其實還有五欲的說法,場合不同,內容也就不同了),而七情六慾第一次被連起來使用的時候,意思上其實跟原本的七情和六欲已經並不相同了,只是數詞上仍然作了保留。
七情六慾,其實無非指的是泛指的情慾,反正都只是說說而已,做不到真正的拋棄,誰又會在乎字面上的數量到底是多了還是少了呢。
(文章來源:論演技)


TAG:演員幫 |
※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什麼是旅行了
※這篇文章沒一句真話,但你看完會很爽
※看完這篇文章,你可能就不脫髮了
※看完這篇文章可能你想喝水
※他是不是真的愛你,看完這篇文章就明白了
※看完這篇文章,你就可以跳槽了
※准媽媽能跑步嗎?這個問題要謹慎,看了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看完這篇文章,你再也不會有整容的想法了
※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為什麼起源里沒有刺客了
※狗狗暴沖?那你看這篇文章就夠了
※什麼是「耐看型」五官?看看這篇文章,或許你就懂了!
※如果你也是敏感肌膚,那請看完這篇文章!
※如果你不想做一輩子的窮人,建議你看看這篇文章
※擼鐵沒有感覺?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修鍊丹道看完這篇文章,很多疑惑就解決了
※擼鐵沒有感覺?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為什麼你的胸肌練不大?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看完這篇文章,你才知道什麼叫變心
※情人節不知道送什麼!你可能還沒看過這篇文章
※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為什麼院子里一定要放水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