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豆瓣書評:你在哪裡,我在蘇州

豆瓣書評:你在哪裡,我在蘇州

本文作者「曼殊君」,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這幾天加班,空閑時,就翻這本書,充和先生的傳記,仔仔細細讀了幾遍。直到每個章節每個人物每段故事都能複述,是真的很喜歡。書的封面是充和先生的一張生活照,時間是剛到美國的幾年,在大學的圖書館拍攝。那時她四十左右,眉目恬淡。

彷彿冥冥中有人引導,08年左右接觸崑曲,知道它源出蘇州,進而開始讀有關戲曲,世家,曲人的資料,最後了解到合肥張家,四姐妹,以及充和。然而,她們最美好的歲月和曲人最繁盛的時代早離我遠去,時間成為不可跨越的鴻溝。但幸好這幾年關於張家的著作資料出版頗多,覺得能感知些餘韻,去過幾次蘇州,摸索到充和先生的故居,駐足過她去過的園林,向和她接觸過的老師問過一些舊事,自己也試著學唱一些曲子,由此覺得距離很近。

充和是個很古典的人。她喜歡的崑曲、詩詞、書法都是傳統技藝,又是從小學起的,功底很深,再加上她的家族門風,儼然閨秀的樣子。她又體弱,患過肺病,彷彿林黛玉,從小寄居別處,17歲才回家認親的她,內心大概也是有很多敏感之處的。

充和小時候,在合肥

但事實上,這只是一個自以為是的聯想。充和從合肥到蘇州,再到上海,北京,青島,雲南,重慶,乃至異國。這一路的行跡足以表明她並不困於閨閣,而是樂於出去接觸外界的。

促使她出門交遊的契機主要有二,一是求學,二是崑曲。

初長成的四妹

17歲回到蘇州時,在今天許多人已經讀了高中,而充和在合肥接受的是舊式閨塾教育,琴棋書畫可以,但到了已經普及新式教育的蘇州,才發現姐姐們所學的還有算術和英文。這些她都不會,也不了解。她感興趣的是家裡人都在學的崑曲,儘管她染了一口合肥方言,但學崑曲卻是很純很正,跟著老派的曲師名家,學了很多身段和唱腔。

元和,允和,充和,右下寰和。在揚州外婆家。

父親張吉友思想新派,對子女教育自由開明,讓他們去接觸戲曲,與藝人交往,大女兒還與崑曲名伶結合,在禮教等級並未完全消除的民國,張家算是非常特別的了。當然其實與張家聯姻的也多是世家,比如同為淮軍後代的劉家,周家等。

蘇州是個文風昌盛,曲人薈萃的地方,這一點,讓早年的充和受益匪淺。她與家裡人雖隔多年未見,但情感很好。甚至連姐姐們疏遠的繼母韋均一,她也十分親切。韋均一是個才女,也擅長書法和崑曲,充和與她亦師亦友,自有許多話題可說。

張家子女眾多,相處融洽,且有古風,彷彿紅樓大觀園中,他們結社寫文,出自己的刊物《水》,自編自印,還拉了眾多親友參與,如周有光,沈從文等。他們定期集會,外出野餐遊玩,或者在家中排演群戲,姐弟各有分工。不僅是戲曲,還有話劇,繼母也有參與。戲劇已然融入這家日常生活,成為情感交流紐帶。

後來充和去上海讀書,考取二姐允和工作的光華中學。她是學生,與允和卻不多見,只在信里和姐姐訴說一些心事,如她說發現男生重權力,女生重分數。又說自己有了錢就去買書,卻被人借去不還。還說寢室鬧老鼠,於是有人抱了貓來之類。事無巨細,口氣與今人並無二致,是小妹妹茫然又依賴的樣子,她在信中署名,黑黑。大概是因為她小時候又黑又瘦。

充和對幾個姐姐感情很好,去美國後又接濟寡居的大姐元和,為她找工作,安頓子女,還一起在美國宣傳崑曲。十分難得。在弟弟中,數她和大弟宗和最要好,堪稱知音。

元和和允和演戲(年輕)

1934年,20歲的充和考取北大,當時大弟宗和在清華讀歷史系。兩人相逢,關係更近,當時清華有曲社,兩人常常參與,由此結識一眾曲友,比如後來兩人一同作詩悼念的陶光。西南聯大時期,陶光與宗和又在一處,仍是一同參加曲會。據當時還是學生的汪曾祺描述:陶光的曲子唱得很好。他是唱冠生的,在清華大學時曾受紅豆館主(溥侗)親授。他嗓子好,寬、圓、亮、足,有力度。他常唱的是《三醉》、《迎像》、《哭像》,唱得蒼蒼莽莽,淋漓盡致。

汪曾祺又寫一段八卦:陶光對張充和是傾慕的,但張充和似只把陶光看作一般的朋友,並不特別垂青。大概當時充和並無兒女情思,但對於陶光,她仍是珍視如知己的。她多年後還能記得陶光的一些話:說她詞不如字,字不如曲。這些話若不是關係好的朋友,聽了難免不快。陶光為人狷狂,不通人情。充和不與他相處,大概也有同卞之琳一樣的考量。雖不成情侶,但友情卻是真切長久的,充和保留著陶光的題字與遺作詩稿,與宗和書信中共同緬懷故人,步韻成詩。

充和的求學生涯止於肺病,未能取得畢業證書,然而她並未因此消沉,回蘇州後,家裡人因她生病,也不拘束,她仍是可以自由行動的。

在北平養病時候的充和和大弟宗和

充和與最要好的大弟宗和

這一時間,她與宗和相約去了青島參加曲會。在那裡,他們認識了孫鳳竹,這是日後宗和的第一任妻子。因為肺病,鳳竹早逝,留下一個女兒以靖,是充和取的名字。充和對這個弟媳十分好,在青島時,充和自己大病初癒,對鳳竹大概也有病友相惜的心理。又見她唱曲唱得好,更有曲友的情誼。鳳竹懷孕期間,充和陪伴左右,照顧她飲食起居,還教她崑曲和書法,無微不至。鳳竹對她也十分感念,亦多談及充和的隱私和情緒。

我想充和與宗和的情誼如此深厚,大概也因為他們有許多共同經歷和共同懷念的人吧。

充和自己說,抗戰經過的地方最喜歡昆明,天氣人情風俗都好。當時的患難與共,知己酬唱,是身在異國他鄉的自己十分懷念的。時逢抗戰,張家遷移後方,充和隨家人落腳呈貢。當時,學界,曲界的文人都匯聚在西南聯大,業餘時間仍是不廢唱曲拍曲,充和自然也是參與的,再加上家人也多愛好此道,閑暇時間,三五好友或撫琴,或唱曲,或切磋書畫,自得其樂,充和有時出錢備菜,邀請朋友吃飯,十分爽闊。這在當時的亂世里不失為一種好的心態。

呈貢雲龍庵

當然曲人也不漠然處事,除了低吟淺唱,他們也為抗戰義演募捐,在重慶時充和曾與同事一同演刺虎一折,借明亡戲宣傳救國,她演宮女費貞娥,假扮公主刺殺李自成手下將領,事成後自刎。此戲主角並非閨門小姐,而是刺殺旦。對於瘦弱的充和來說,演起來卻不難,這一腔國讎家恨是相通的,可喜這場戲留有劇照,照片清晰生動,充和扮相英氣秀美,風韻動人。我想當時一定是一片群情激蕩。

刺虎劇照

抗戰勝利,張家人也陸續回返,他們相聚上海,拍了日後流傳的全家福。照片上,其他家人或成婚,或有子嗣。充和仍是孑然一身,甚至有人說,四姐或許就這麼單身了吧。相聚又分散,家人各有去處,留守蘇州,北上北平,南下貴州,更有遠去台灣的。充和先與家人恢復了父親的樂益女中,捐獻了自己的一份積蓄,而後去了北京,與三姐同住,她在北大代課崑曲與書法,以一技之長謀生,閑暇時仍是和曲友酬唱,不改舊風。

團圓照

直到德國漢學家傅漢思的到來。

兩人在頤和園霽清軒時

這又是一段傳奇佳話,並不確定充和是否與之兩情相悅。她曾寫:字典隨身仍語隔,如禪默坐到斜陽。充和的英文並不好,與傅漢思的交往起初一定有很多隔膜。傅漢思對漢學感興趣,見到古典的充和,興許有見到「標本」的驚喜,如此交往,到最後成就姻緣。充和的心理如何,我實無法體會。但日後的美國生活可見一斑,充和是全力支持丈夫的,為他甘做家庭主婦,衣食起居親力親為,還考取駕照,學會開車,著實是作了一番努力。西方社會的人情與農耕的中國全然不同,她能融入適應,不失本我,我輩十分佩服。

在美國與漢斯一起

一家四口

在美國,充和仍是對崑曲不離不棄,晨昏相伴。為此還成立了海外曲社,時時在高校宣傳。充和相信,土雖非我土,花應為予開。解放後崑曲在國內的處境十分慘淡,曲人甚至不敢公開唱曲。余英時先生作詩感嘆:不須更寫還鄉句,故國如今無此音。充和為此憂心,幸好日後解凍,允和和詩回復:十載連天霜雪侵,回春簫鼓起消沉。不須更寫愁腸句,故國如今有此音。

充和和大姐元和致力海外宣傳崑曲,允和則在國內主持北京崑曲社。後來充和回國探親,行程中多半都是曲會,她來往蘇州、上海等地,仍是舊時唱法,以至於笛師伴奏力有不逮,充和對於崑曲唱法是守舊的,她與笛師溝通,才發現現在有些唱法已經變了。

充和最後一次回國是04年,02年時允和去世,三姐兆和、大姐元和,配偶漢思於03年相繼去世。她一人回國,國內親友也所剩無幾,所幸五弟寰和還在,九如巷的故居還在。蘇州雖變,但曲風還在,曲人還在,園林也還在。充和住在家裡,分外安定,依舊練字,唱曲,愛吃弟媳做的蘇幫菜,偶有舊遊來訪,敘敘舊。張家的刊物《水》仍在付印,由二姐交給五弟,再到沈家晚輩。

老年版四姐妹(右為沈從文)

14年年末,張寰和先生去世。張家十姐弟只剩下充和,充和曾說:從十六歲起,我就是一個人了,我什麼事都經歷過,抗戰啊,什麼困難啊,什麼日子我都能過,我不大在乎,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事。這與她的「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相呼應,然而這份不在乎的前提,是什麼都經歷過。

愛別離,大概是充和經歷最多的了。昔日親友,一個個凋零,逝去,而自己留守,這份孤寂清冷,非體會不能感知萬一。這別離中,包括她最愛的大弟宗和。宗和曾給四姐寫:寄語遠人須珍重,白頭他日定重逢。她87年專程趕往貴州,與宗和的遺像合影。如今,遠人白頭來見,卻無法重逢了。

2015年初春,充和彌留之際曾和人有如下對話:

漢思在哪裡,

漢思在加州啊。

你在哪裡,

我在蘇州。

30年代的充和在蘇州

今年年初,我去蘇州,專門找了九如巷故居。這正是充和先生魂牽夢縈的地方。蘇州實在是一個容納了太多故人故事的地方,合肥張家這一門只是其一,卻仍有其被紀念的意義。他們家門的人物,作為,以及關於舊時代的經歷,無不反映一種斯文醇厚的家風品德,更有文士的氣質。這些都是應該被記憶和了解的。那些曾經的人文風流,知己酬唱,真是美好珍稀的往事。

而民國時代中的許多女性里,我獨鍾情充和,從她身上,我得以感知舊時的家庭、親友、人文以及許多可愛精神,這種精神,展示了那個時代的人情氣質,微弱又光大。

最後感謝王道先生為張家文化傳播的所做的努力,何其有幸能夠了解合肥張家的故事,尤其是充和先生的詩文和經歷,對於有些慕古卻總覺隔膜的我,這樣的人,這樣的家庭,這樣細緻的描述,真是妙不可言,受用無盡。

參考書目:《一生充和》、《張充和詩文集》、《一曲微茫》、《流動的斯文》

(全文完)

本文作者「曼殊君」,現居寧波,目前已發表了80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曼殊君」關注T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豆瓣 的精彩文章:

豆瓣遊戲專題:情懷滿滿!《仙劍奇俠傳》前三部將重製《仙劍奇俠傳7》正式公布!
豆瓣日記:克蘇魯的創造者討厭海鮮,卻喜愛滑膩的觸手
豆瓣相冊:倫敦星期天花市
豆瓣日記:杉本博司電影院
豆瓣日記:那些關於童年冬天的回憶

TAG:每日豆瓣 |

您可能感興趣

書評《媽媽,我錯了》
《我是貓》——夏目漱石,書評
豆瓣書評:黑社會拜,警察也拜,為啥關公這麼搶手?
《與神對話》都講了些什麼?書評家對此書反饋如何?
薄荷書評:《解憂雜貨店》冗長的黑暗中,你是我唯一的光
這是一篇書評吧
《古今書評》「皆善能書」的著名書家,逐一點評各家,短語概括!
你好,舊時光 書評
書評:《長日將盡,未來還在》
書評:村上春樹《沒有意義,就沒有搖擺》
你的書評,是輾轉於書頁間的美好
一種書上架一本?倫敦書評書店:目的是為了陳列更多的好書
世界讀書日這天,倫敦書評書店在上海思南書局裡開業了
書評與書話
我的情緒我做主——《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書評
錢鍾書評價妻子楊絳:是妻子、是情人、是朋友!
顏真卿行書的藝術特色,米芾就行書評價:有篆籀氣,為顏書第一!
不是書評的牢騷
書評∣「你被什麼打動,什麼就是你的命」
書評:從《日本的細節》中可以讀出什麼?